实验动物学实验论文
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在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的描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对于研究和评估新药物、治疗方法和疾病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以下是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一些要求:1.动物种类和基因型:首先,需要明确实验所使用的动物种类和基因型。
这是因为不同的物种和基因型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同样的药物在小鼠和人类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3.动物数量和性别分布:描述用于实验的动物数量和性别分布是必要的。
在设计实验时需要考虑到统计学的要求,确保具有足够的样本量能够支持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且性别的配比应适当,以排除性别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4.动物处理和随机分组:描述动物的处理方法和随机分组的过程。
这是为了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是可靠和有效的,并减少实验结果中的偏差。
描述这些过程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实验的执行和数据的解释。
5.动物的健康状况:描述动物在实验期间的健康状况。
这包括动物的质量、年龄、外观和行为。
同时,还需要描述对实验动物进行的任何健康检查和疾病筛查的方法,以确保实验结果不受到动物健康问题的干扰。
6.实验过程和监测指标:描述实验过程中动物所接受的处理或操作,并列出监测的指标或参数。
例如,在药物治疗实验中,需要说明给药途径、剂量和频次,并记录监测的结果,如体重变化、生物学标志物的测量和生理指标的变化。
7.伦理审查和合规性:描述动物实验是否经过伦理审查并符合相关法规和指南的要求。
这包括揭示动物实验所获得的伦理许可和监管机构的批准。
总之,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的描述需要准确、全面,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同时,还需要遵循伦理审查和合规性的要求,确保动物实验的科学和道德的可靠性。
生物科学动物论文3800字_生物科学动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物科学动物论文3800字_生物科学动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生物科学动物论文3800字(一):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摘要:目的: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方法:实践探索法。
结果:构建了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技能培训——野外采集——标本制作——分类鉴定——防腐保藏——效果检查——成绩评定”小组与个人相结合目标责任制的教学模式。
结论: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符合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科学;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动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是一门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及其发育和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关系的科学,是生物科学中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之一。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
如何进一步通过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教学,培养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对动物种类识别和鉴定,认识动物的特点,了解其用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为保护和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做好知识与能力储备,是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就这一问题,许多高校都展开了探索和研究,如赵格日乐图等研究了“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1],杨晓杰等“生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
近年来,我们针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从以下方面对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1.制订动物学野外实习计划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动物学课程主讲教师制订动物学野外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的、意义和实习内容,建立组织(明确实习领队、指导教师对实习班级分组)保障、落实野外实习经费、确定实习地点和实习时间、强调实习纪律、明确实习成绩考核方法。
动物科学论文范文动物学的论文优秀7篇

动物科学论文范文动物学的论文优秀7篇大学生活要接近尾声了,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动物科学论文范文动物学的论文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篇一在狂犬病防治工作中,动物咬伤创口暴露后处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狂犬病防治工作中关键措施。
虽然人们都知道被犬(动物)咬伤后要注射狂犬疫苗,但对于伤口的处理特别是创面较大的伤口处理、外用消毒剂的选用及采用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商榷之处。
2005年1月~12月,我们共接诊了4590人次动物咬伤病例,现结合动物咬伤门诊碰到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下。
1、哪些动物咬伤需注射狂犬疫苗在狂犬病防治范畴中,动物通常是指对狂犬病毒敏感的动物。
如犬、狐狸、山狗、郊狼、豺狼、臭鼬、浣熊、猫、猫鼬、蝙蝠等动物,还包括牛、马、羊等家畜。
常见的动物咬伤有犬、猫、鼠、猫头鹰、黄鼠狼、蝙蝠等动物咬伤。
被鸡啄伤,被甲鱼、黄鳝等咬伤则不必注射人用狂犬疫苗。
2、动物咬伤后伤口处理犬(动物)咬伤后,由于受伤部位、伤情的程度不同,能否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直接影响到愈后。
许雷等分析50例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发现有88%的动物咬伤病人伤口未处理或自行处理而导致了狂犬病的发生。
2.1外用消毒剂选择在用肥皂水反复清洗伤口的同时,正确地选择好消毒剂也十分重要。
①过氧化氢在既往的伤口处理中比较常用,但由于对正常组织有腐蚀作用,而动物咬伤又是新鲜伤口,对伤口的愈合不利,故不宜常规使用。
②由于犬咬伤后一般都要用肥皂水清洗,而新洁尔灭是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剂,与肥皂水有拮抗作用,两者是不宜混用。
③醋酸洗必泰:由于该消毒剂对芽胞和病毒无效,因此,从预防狂犬病的角度不主张用。
④10%聚维酮碘为强力杀灭微生物消毒剂,对病毒、细菌、真菌及霉菌孢子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动物观察实验报告范文(一)2024

动物观察实验报告范文(一)引言概述动物观察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动物行为、生理、生态等方面的观察和记录,可以深入了解动物的习性和特点。
本文将以动物观察实验为主题,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动物行为和生态的相关问题。
正文内容一、动物观察实验的设计1.确定实验对象:选择适合研究的动物种类,确定实验的观察对象和样本数量。
2.确定实验环境:保证实验环境稳定和一致,提供适宜的饲养条件和生活空间。
3.制定观察方案:规划实验观察时间、观察视角和观察指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进行数据采集:运用相应的观察仪器和记录方法,采集目标动物的生理、行为等数据。
5.分析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得出实验结果,并进行科学解读。
二、动物行为与环境的关系1.食物获取行为:探讨不同动物物种的觅食行为特点和策略,分析环境对其觅食行为的影响。
2.族群行为研究: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探讨动物在群体中的角色分工和社会秩序的形成。
3.繁殖行为观察:研究动物的交配行为和育儿行为,揭示动物繁殖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4.栖息地选择研究:分析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选择倾向,了解动物对于栖息地的适应策略。
5.迁徙行为研究:观察动物的迁徙行为,探讨迁徙对于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
三、动物生理与适应能力1.耐寒能力研究:观察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冬眠、蓄能等生理现象。
2.耐热能力研究:探究动物对高温环境的耐受能力和热应激反应。
3.水分调节研究:研究动物对水分的需求和调节机制,揭示动物在不同水源条件下的生理适应策略。
4.光线对生物钟的影响:通过观察动物的生物钟调节现象,研究光线对生物节律的影响。
5.飞行行为研究:研究动物的飞行行为和相关生理适应特点,探讨飞行对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四、动物生态与环境保护1.食物链研究:通过生态观察和分析,研究不同动物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2.生境破坏研究:观察动物栖息地被破坏后的生存情况,揭示生境破坏对动物种群的影响。
动物医学毕业论文8000字左右范文

论文题目:宠物行为问题的诊断与处理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宠物行为问题的诊断与处理。
首先介绍了宠物行为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定义和分类了宠物行为问题,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然后,阐述了动物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行为的遗传与进化、学习理论及其在宠物行为中的应用以及心理状态对宠物行为的影响。
接下来,详细讨论了宠物行为问题的诊断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和测试法,并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和结果解释。
针对宠物行为问题,提出了预防措施和行为矫正策略,包括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正确的驯养方式、行为训练、药物治疗和环境调整。
通过实证研究,选择了符合标准的案例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制定了处理方案及效果评估。
最后,展望了宠物行为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科技进步和社会观念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宠物行为问题;诊断方法;处理策略;行为矫正;实证研究;未来展望目录第1章绪论 (1)1.1 宠物行为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1 宠物行为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1)1.1.2 宠物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1)第2章宠物行为问题的理论基础 (2)2.1 动物行为学基本理论 (2)2.1.1 行为的遗传与进化 (2)2.1.2 学习理论及其在宠物行为中的应用 (2)2.1.3 心理状态对宠物行为的影响 (2)第3章宠物行为问题的诊断方法 (3)3.1 观察法 (3)3.1.1 主观观察 (3)3.1.2 客观记录与分析 (3)3.2 访谈法 (3)3.2.1 对主人的访谈 (3)3.2.2 对兽医师的访谈 (3)3.3 测试法 (3)3.3.1 行为测试的设计与实施 (3)3.3.2 测试结果的解释 (3)第4章宠物行为问题的处理策略 (4)4.1 预防措施 (4)4.1.1 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4)4.1.2 正确的驯养方式 (4)4.2 行为矫正 (4)4.2.1 行为训练 (4)4.2.2 药物治疗 (4)4.2.3 环境调整 (4)第5章实证研究:案例分析 (5)5.1 案例选择标准 (5)5.2 案例描述与分析 (5)5.3 处理方案及效果评估 (5)第6章宠物行为问题的未来展望 (6)6.1 科技进步对宠物行为问题的影响 (6)6.2 社会观念的变化对宠物行为问题的影响 (6)6.3 未来研究方向 (6)致谢 (7)第1章绪论1.1 宠物行为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宠物行为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饲养宠物,并将宠物视为家庭的一部分。
科学实验论文(5篇)

科学实验论文(5篇)科学试验论文(5篇)科学试验论文范文第1篇老师的科研课题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如何让同学既完成有关试验教学内容,又参加到老师的课题中,值得讨论与探究。
我校试验动物学教研室担当了生物技术专业、医学试验技术专业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多门课程中均有不同的动物试验内容。
因此,我们削减了基础生物学、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理学、试验动物学等课程的试验教学课时,特地开设了动物试验技术课程,期望通过这门课程使同学系统地学习动物试验原理、技术和方法,并切实培育同学的动手力量和试验技能,使同学对人体解剖学、生物学、生理学等课程所学到的理论学问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
但仅凭有限的课时,无法全部把握纷繁简单的动物试验技术。
因此,在同学把握有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学问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动物试验技术课程把握常规动物试验方法,学会观看和分析,然后结合老师的有关科研工作,将一个科研项目划分为几个小的开放性试验模块,依据同学的学问储备和科研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状况的科研内容,并以此组成几个科研爱好小组,让参加的同学在这类试验中得到切实的熬炼,也为其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1.综合性开放性试验模式的内容。
以裸鼠皮下抑制肿瘤模型的建立及相关药物分子的活性评价课题为例,该模型的制备过程中所涉及的试验操作众多,能够较完全、系统的培育同学的科研力量,使本科生能够接触不同层面的学问。
依据试验内容的需要以及本科生课内学时有限性的特点,将该课题项目分解为不同的课题小组,例如:细胞培育课题小组;肿瘤移植动物模型小组;药物抑制肿瘤生长的评价组等,然后每个同学依据所学学问以及爱好爱好,选择自己的试验内容并组建“课外科研爱好小组”。
确定试验内容后,同学自己查询文献并写出具体的试验方案,通过指导老师与同学共同商讨,进一步完善试验设计方案。
确定试验方案之后,在指导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开展试验,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沟通协作,共同完成。
动物学实验论文(完稿)

软体动物身体结构对其生活方式的适应性特征作者:强化培养学院09级02班赵凡杭天蓉摘要: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
该门动物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等五部分组成。
因大多数软体动物体外覆盖有各式各样的贝壳,所以通称贝类。
该门动物共分8纲,有10余万种,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高山,到处可见,例如鲍鱼、宝贝、田螺、蜗牛、蚶、牡蛎、文蛤、章鱼、乌贼等。
由于软体动物大多数贝壳华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又较易捕获,因此远在上古渔猎时期,就已被人类利用,其中不少可供食用、药用、农业用、工艺美术业用,也有一些种类有毒,能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损坏港湾建筑及交通运输设施,对人类有害。
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结构特征1.1.1贝壳绝大多数的软体动物,在柔软的身体外覆有1个、2个或多个形状不同的贝壳,腹足类贝壳,一般呈单一的螺旋形;瓣鳃类贝壳为2个,呈瓣状;掘足类贝壳为1个,呈象牙状;多板类的贝壳为8块,呈覆瓦状排列;头足类有的为外壳,有的被外套膜包入形成内壳或退化。
贝壳的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占全壳的95%,此外还含少量的贝壳素及其他有机物。
典型的贝壳,通常可分为3层,最外的一层为角质层,由一种硬蛋白质贝壳素构成,能耐酸耐腐蚀,色泽多样而薄,起着保护介壳的作用;中层为棱柱层,质厚,占壳的大部分,由钙质的棱柱形结晶构成;内层为珍珠层,通常为钙质和壳基质构成,光滑,具珍珠色彩。
角质层及棱柱层均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形成,随着动物的生长逐渐增大面积。
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全表面分泌而成,随着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其厚度。
珍珠就是珠母贝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形成,其性质和形成机理,与珍珠层相似。
因季节不同分泌情况有所变化,有时又因食物不足、繁殖期等原因,会影响外套膜边缘的直接分泌,因而角质层增长不是连续不断的,在贝壳表面常形成生长线,可用来判断软体动物的年龄。
实验动物学论文综述设计抗心力衰竭的实验的方案

设计抗心力衰竭的实验的方案Design experiment of anti-heart failure scenarios 摘要: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包括心肌梗死、血液动力负荷过重和炎症等,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导致心脏不能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以满足身体对代谢的需要,最后导致心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
各种原因和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可导致心力衰竭,是目前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2)随着人口老龄化,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已经成为威胁全球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其发病几率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3)。
Swedberg在2003年ACC年会上报告的1988—2000年12年间心衰患者出院后1年的病死率:55-64岁下降53% , 65-74岁下降44%, 75-84岁下降33%(4)这种改善从1994年开始越来越明显,与同期应用ACE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 inhibitors) (ACEI))和B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一致。
我国部分地区1980年、1990年、2000年3个年段慢性心衰住院病历回顾性调査,2000年段应用ACEI和e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病例明显增加,心衰住院病死率也在逐步下降(由1980年的15.4%、 1990年的12.3%,再下降到6. 2%),说明心衰治疗的进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5)2001近20年来由于对心力衰竭的病理有了进一歩的认识,故在治疗心力衰竭措施上有了转变。
主要针对心室重塑的机理,防止和延缓心室重塑的发展,从而降低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和病死率。
(6)关键词:心力衰竭、去甲肾上腺素、黄连素实验背景:据我国50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但死亡率却占40%,说明预后严重(7)此外,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以后,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因此,心力衰竭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学实验论文
实验名称:切断大鼠迷走神经的肺水肿模型制备设计班级:2013级生物技术班
设计人员:陈建文罗晓明叶东芹卿晓玲
设计日期:2015年11月
切断大鼠迷走神经的肺水肿模型制备(陈建文罗晓明叶东芹卿晓玲)
【摘要】[目的]:肺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过切断大鼠迷走神经,模拟人类肺水肿探究制备大鼠肺水肿模型的方法,提供一种较好符合临床肺水肿病理生理特征的实验性肺水肿动物模型。
[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夹闭一侧迷走神经组和双侧夹闭组,夹闭迷走神经,观察动物的体征变化,确定大鼠肺水肿动物模型。
[结论]:三组大鼠肺系数之间并无明显差异。
【Abstract】Objective]: pulmonary edema is a common disease, cut through the vagus nerve in rats, simulation human pulmonary edema inquiry system for preparation of the rat model of pulmonary edema, providing a consistent clinical pulmonary edema path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of pulmonary edema. Methods: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sham operation). The ra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bilateral occlusion group. [Conclus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in the lung coefficient. 【关键词】肺水肿切断迷走神经术大鼠动物模型
肺水肿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肺内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平衡失调,使大量组织液在很短时间内不能被肺淋巴和肺静脉系统吸收,从肺毛细血管内外渗,积聚在肺泡、肺间质和细小支气管内,从而造成肺通气与换气功能严重障碍。
在临床上表现为极度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发绀,大汗淋漓,阵发性咳嗽伴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布满对称性湿啰音。
肺水肿为内科危急重症,临床症状凶险,病情发展急剧,易并发呼吸、循环衰竭,病死率极高,如果不及时诊治,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目前,国内外复制实验性肺水肿的模型很多,如油酸诱导,注射生理盐水,吸入光气等方法,都有很明显的现象。
我们采用切断迷走神经的方法,对大鼠肺系数等指标进行观察,观察肺水肿模型是否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SD大鼠24只,体重
200-290g,雌雄随意,由成都医学院实
验动物中心提供。
1.2实验药品与试剂:3.6%水合氯酸。
1.3实验仪器与器械:电子天平,注射器,烧杯,手术器械(解剖刀,解剖盘,解剖剪刀,手术线眼科镊等)、滤纸,计时器等。
2 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个组,A组B组C 组各8只大鼠。
A组为假手术组,将大鼠称重,麻醉(用 3.6%水合氯酸麻醉,按100g/1mL的量)后,仅找出迷走神经,不做任何处理;B组为实验组,将大鼠称重麻醉(用3.6%水合氯酸麻醉,按100g/1mL的量)后,找出一侧迷走神经,用手术剪剪断;C组也为实验组,将大鼠称重麻醉(用3.6%水合氯酸麻醉,按100g/1mL的量)后,找出两侧的迷走神经剪断。
手术处理后,观察大鼠有无呼吸频率改变、湿啰音、咳血、身体抽搐等体征变化,0.5小时后处死所有大鼠。
在解剖时,先结扎气管以免液体外溢,然后将肺和心脏一同取出,剪去心脏和表面的脂肪组织,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最后分别将各组大鼠肺称重,计算肺系数(肺系数=肺重量(g)/大鼠体重(kg))。
2 结果
A组大鼠(假手术组)
大鼠重量(kg)肺重量(g)肺系数
0.2 1.2 6.0
0.21 1.2 5.7
0.22 1.2 5.5
0.23 1.3 5.6
0.25 1.4 5.6
0.22 1.3 5.9
0.22 0.6 2.7
0.29 1.7 5.8
均数 1.2±0.309 5.71±1.145
B组(迷走神经单侧剪断)
大鼠重量(kg)肺重量(g)肺系数
0.24 1.6 6.0
0.2 1.7 5.7
0.21 1.6 7.6
0.25 1.7 5.5
0.2 1.4 5.6
死亡
0.2 1.2 5.9
0.2 1.6 2.7
均数 1.5±0.187 5.5±1.584 C组(迷走神经双侧剪断)
大鼠重量(kg)肺重量(g)肺系数
0.21 1.3 6.2
死亡
0.2 1.1 5.5
0.2 1.3 6.5
0.22 1.4 6.4
0.22 1.5 6.8
0.22 1.2 5.5
0.2 1.3 6.5
均数 1.4±0.167 6.2±0.510
3 实验结果现象
在整个实验中,B组C组中各有一只大鼠在剪断迷走神经时不慎将颈总动脉剪断,导致大出血死亡,A组B组C组都没有出现湿啰音,也无咳嗽,鼻孔与口腔无粉红色泡沫样液体出现,也没有抽搐,整个试验期间大鼠都没有死亡。
根据实验结果现象分析,并没有出现肺水肿。
4结论与讨论
肺水肿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综合病症,有很多的致病因素。
由于对其发病机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常常借助于一些动物模型进行发病机制和相关治疗的试验研究。
结扎迷走神经是急性肺水肿动物模型是常用的一种动物模型。
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脏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
因此,迷走神经损伤可引起循环、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失调。
在这次试验中,结扎迷走神经一段时间后,即可观察到B、C与A组对照出现的显著性差异,首先为大鼠的呼吸急促、紫绀;试验中观察到A组大鼠双肺呼吸音清晰,试验B、C两组大鼠双肺呼吸急促浑浊,并且有少许的红色粘液出现在鼻孔,显示试验组发生肺水肿,肺泡弥散功能严重降低;试验后解剖各组大鼠,对照组双肺饱满,呈粉红色,表面光滑,未见淤血,肺切面未见溢出粉红色液体。
试验组肺体积明显增大、被膜光亮、湿润,表面呈现红褐色或暗紫色,可见片状淤血出血斑。
目前,国内大量研究表面,肺重系数是一个衡量肺水肿比较好且准确的指标。
大鼠经过结扎迷走神经可以在短时间内诱导肺水肿的发生,并且通过检测几项指标都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变化,效果较好。
夹闭迷走神经来诱导大鼠肺水肿动物模型简单易操作实施,成本小,重复性高,可以作为临床上比较理想的肺水肿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1]符晖,王桥生等.神经源性肺水肿大鼠模型的改进与评价[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5(3):141-144.
[2]陈德森,吴胜美等,不同原因致家兔实验性肺水肿动物模型的对比研究[J].2010(7):655-657.
[3]张青峰,王燕等.油酸诱导大鼠肺水肿动物模型的建立[J].2010:16962-16962
[4]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均以出版社,2001;137-171
[5]KOKSOY C,KUZU M A,KUZU I,et.al.Role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in lung injury caused by 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J〕.Br J Surg,2001,88(2):46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