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诗经·采薇》 大学语文 教案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5篇)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5篇)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恋爱、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紧要的话题。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恋爱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痛苦痛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一般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家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1、认真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纳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消失、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苦痛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认真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局面的描写。
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忙、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实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呈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血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忍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明确:1、包裹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痛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心。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5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5篇诗经名篇《采薇》教案篇一一、说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
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
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
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
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采薇》教学设计(五篇)[修改版]
![《采薇》教学设计(五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c8e1c88d31b765ce040814e1.png)
第一篇:《采薇》教学设计《采薇》教学设计——轻叩诗经的大门一、导入新课1、诵读小诗美哉,诗经跨越千年的文明,聆听那揉进琴瑟的飞歌流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情箴言,绵亘千古;“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谆谆教诲,悠然回荡。
无论放浪,还是婉约,无论高歌,还是浅唱,纯粹得就像远古的天空,无邪得宛如源头的活水。
这样的美无须修饰,这样的美不会凋零,她,便是《诗经》——尘封记忆中永远的歌。
1、范读2、自由读3、师生承接读4、漏空背诵2、简介《诗经》课件出示: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首。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3、出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轻叩诗经的大门,欣赏她历久弥新的美丽容颜。
诗经中的“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本节课要学习的《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
(出示课题《小雅.采薇》节选)齐读课题“薇”野豌豆苗。
采薇,穷苦的人采摘野豌豆苗充饥。
二、整体感知出示课文yùfēi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介绍诗作(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
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4、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三、学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描述情景读师:追忆当年离别时,那情那景犹在眼前生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天子有命,不得不去,辞别亲人,离开故园,心中满是不舍情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面对未知的将来,此番远去,何日归来,无限惆怅涌上心头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四、学习《采薇》前三章1、师:如今征夫归来,迎接他的漫天的飞雪生2:今我来思,雨雪霏霏2、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采薇》教学设计(通用7篇)

《采薇》教学设计(通用7篇)《采薇》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采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采薇》教学设计篇1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教学目标】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1)字音玁狁(xiǎnyǔn) 不遑(huáng) 孔疚(jiù) 靡盬(mígǔ )四牡(mǔ) 骙骙( kuí )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雨(yù)雪霏(fēi)霏载(zài)渴载饥维常之华(huā)(2)通假字岁亦莫止莫——暮mù 彼尔维何玁狁孔棘棘——急jí2、诵读感知(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提示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2)放录音,听读课文(3)齐读或点名个读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①重点字词不遑启居遑,闲暇忧心孔疚孔,很疚,痛苦君子之车君子,指将帅小人所腓小人,指士兵腓,遮蔽②疏通诗句,体会情感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三、文本探究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段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语文课文《采薇》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文《采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独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人类历史的车轮,并不都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
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这首诗,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难的体味,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把握、理清脉络1、学生自由诵读、翻译。
2、整体把握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三、问题探究1、观察本诗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从4-5章来看,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3、诗歌小结:这首诗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重点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诗经小雅采薇教案

《诗经·小雅·采薇》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经·小雅·采薇》的诗意,掌握其文学特色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诵、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诗经·小雅·采薇2. 诗歌背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间生活。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等文学特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小雅·采薇》的诗意,掌握其文学特色。
2. 教学难点: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吟诵法:让学生反复吟诵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 讲解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等,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内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及《小雅》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吟诵: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3. 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等,帮助学生理解。
4.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内涵。
5. 总结: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强调其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吟诵和问答中的积极性。
3. 知识测试:设计相关的知识测试题,检验学生对《诗经·小雅·采薇》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资源1. 《诗经》原文及注释:提供权威的《诗经》版本,附带详细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 相关研究资料:收集整理专家学者对《诗经·小雅·采薇》的研究成果,用于教师备课和课堂分享。
3. 音频、视频资料:寻找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如吟诵《诗经》的表演,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韵味。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经》及《小雅》背景,吟诵《采薇》全文。
《采 薇》教案优秀5篇

《采薇》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思考问题: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1.学生给生字注音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5篇)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5篇)采薇教案篇一一、导入《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二、简介《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
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
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一)基础知识(齐读)(二)整体把握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四、诵读课文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
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
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五、品味经典缘情入文轻吟低唱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1-3节:悲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身处何时:莫—阳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如何表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朗读4-5节:壮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身处何时:春季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采薇(一)解题(写作年代与动机)《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如秦汉年间的毛亨(或毛苌-常音)的《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
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音地杜)以勤归也。
”据此,则此诗应写于殷商末年。
而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匈奴传》则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据此,则此诗应写于西周中叶。
两家之说,虽在写作时间的判断上有所差异,但都肯定它是远征守边、保家卫国之作。
根据当时的边患情况看,诗作出自西周时期较为可信。
西周时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
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关,以及命将士出兵抗击猃狁的记载。
因此可以认为,《采薇》是后世边塞诗的先导。
至于作者及其用意,《毛诗序》说是“歌《采薇》以遣”远征将士(即唱《采薇》以鼓舞官兵斗志),显然是不妥的。
从全诗的述说口吻看,该诗的“诗人”应当是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他以痛定思痛的心情回忆戍边中的艰苦生活。
吟诵全诗,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朔风呼啸、大雪纷飞。
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武警战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泥泞,战士又饥又渴;边关渐行渐远,乡关越来越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其类归《小雅》,风格却颇似《国风》。
古人评价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国风》好色而不淫,我们从《蒹葭》中可以体会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能表现得这样含蓄,这样有分寸,是这首诗的优点。
小雅怨诽而不乱,后人概括为“怨而不怒”,也是一种分寸感。
孔子说,诗可以怨,就是可以通过诗来宣泄自己的怨愤,但是要有分寸,不能剑拔弩张,不能“怒”,否则就不是艺术了。
我们从这篇《采薇》中可以充分体味到这一特点。
(二)译文1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刚长出来。
说回家啊说回家,转眼一年又完啦。
没有老婆没有家,都是玁狁害的呀。
没有空闲安定下,还是玁狁害的呀。
2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柔嫩好可爱。
说回家啊说回家,心中烦忧多牵挂。
满腔愁绪像火烧,饥渴交加苦难熬。
我的驻防无定处,谁来替我捎家书?3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老像干柴。
说回家啊说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差遥遥无尽头,想要休息没闲暇。
我心疼痛如针扎,就怕日后难还家。
4光彩艳丽什么花?棠棣烂漫吐芳华。
什么车儿高又大?原来将帅乘坐它。
驾起兵车要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每月要打数仗呢。
5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健硕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士兵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整齐,鱼皮箭袋象牙弭。
怎不天天严戒备,玁狁猖狂军情急。
6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好惬意;如今战罢把家还,大雪纷纷路漫漫。
顶风冒雪路难行,饥渴交加折磨人。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三)内容分析《采薇》一诗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受到好评。
在内容上,一般都肯定它相当充分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实际情况,很有意义。
但对内容中心旨意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分歧。
譬如:有人认为远征戍边意在保家卫国,从而肯定战争的正义性;有人强调战争的灾难性,认为诗的主题是反战;也有人提醒读者,不要忽视其中的官兵不平等。
这些观点说明了该诗旨意的复杂。
下面我们想通过对本诗的具体分析,尽可能客观的概括其主题。
1、结构层次全诗六章,从表情达意上看可分三层。
诗作既然是戍卒归途中的追忆,所以采用了倒叙手法。
本诗的结构具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前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叠句的结构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耐。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即写实)。
因薇菜可食,戍卒也许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艰苦的生活状况。
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茶”、“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繁;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用时髦的话来说:都是匈奴惹的祸!。
前面提到的《汉书•匈奴传》里所言“(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当然有戍役之责。
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爱国情愫)。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第二层(四、五章):追述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这一层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
第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第五章前四句“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
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如前所说,显然与诗意不符。
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第三层(第六章):写归途的情景和心境前四句是触景生情,抚今追昔;“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写归途中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的疲惫状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写感时伤事、心中难以诉说的悲哀。
2、诗的主旨人们对《采薇》主旨的领会各不相同,说明该诗所表露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战争这个“政治怪物”本身内涵的复杂性。
因此,人们对该诗主题思想在认识上出现差异就纯属正常了。
比如,说该诗展现了战争给人们、特别是下层民众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痛苦,这是谁也无法否定的,因为诗作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方面的描述;说该诗表现了下级士兵对战争的厌倦,也是文本自身的应有之意,不然,作者怎么会反复呼告“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我心伤悲”呢?说该诗表现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愤恨,也肯定没错,不然就不会一再出现“猃狁之故”、“猃狁孔棘”的诗句;说这首诗还表现了对反抗入侵、保家卫国的自豪感,也不可完全否定嘛,否则作者何必花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军容的整肃和武器的精良呢?说这首诗在军容描写中渗透着对等级悬殊的怨刺,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否则就不会一再进行“君子”、“小人”的对比了。
——应当说以上这些情感在《采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恰恰是对战争的真实反映;虽然这些情感有时是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但正像战争本身的复杂性、矛盾性一样,正像人的内在情感的复杂性、矛盾性一样,你无法让它仅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
特别应该看到的是,面对战争的这些情感表现,都是基于人之本性的自然感受,而且都是善良心性的自然反应,为什么就不能兼容呢?当然,作为一首诗,它总应当有一个主导思想,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因此,我们认为,《采薇》一诗的主导思想,就是抒写一个刚刚经过战争洗礼的戍边士兵对战争灾难的难以诉说的痛苦感受。
而解读该诗的钥匙是它的最后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就是说,这个士兵是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为什么高兴而去?诗中没有明说,但从强调“猃狁之故”来看,也许是为了保家卫国、或者说想去建功立业。
但归来时又是怎样呢?“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难以名状的痛苦。
那么,这一巨大的变化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当然只能归因于战争的残酷和灾难。
也许,人们出于现代理性,从“猃狁之故”、“猃狁孔棘”中看到了这场战争的防御性(即反侵略性质),从而赞扬抒情主人公的远征戍边是保卫家园和平安宁的正义行为,这当然自有道理;但这样以来,战争就不是残酷的、就不成灾难了吗?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对一个下层民众或奴隶来说,战争的胜负对他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他的命苦是注定的:“猃狁孔棘”是苦,“王事靡盬”是苦,做“小人”是苦,战争中做“小人”更苦。
他作为生命个体,在残酷的战争中亲身感受到了这些,所以归途中一路想来,就只有“忧心”和“伤悲”了。
也许当初他真的是响应了统治者的号召,抱着希望、怀着理想,热血沸腾地、昂首挺胸地奔赴边关沙场的,但事实却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于是他的希望和理想破灭了,以至于从“曰归曰归”的反复絮叨中,我们似乎可以觉察到他的受蒙骗之感。
另外,从“彼尔维何?”、“彼路斯何?”的设问和“君子”、“小人”的用词中,我们似乎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嘲讽意味。
总之,《采薇》对战争内涵多元性、复杂性的真实反映,而基于人性自然感受的强烈厌战、反战情绪,则是贯穿其中的主导思想。
作为全诗画龙点睛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其情感内涵是相当沉重、相当痛切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全诗的主旨,那就是:“战争——难以言说的灾难与苦痛”。
3、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本诗有如下突出特点:(1)整体抒情结构的倒挽法《采薇》的内容主体是回忆。
既然是“回忆”,就有个“倒”字在里面。
但“倒”的方式不同,文章的结构名称也有所区别。
“倒”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如果这特定情景中的回忆,在一开篇就交待清楚,那就成为“倒叙法”(比如写篇作文,叫《炼狱岁月》,你这么写:拿到某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想起过去三年高中的“炼狱生活”,我不仅热泪滚滚,百感交集。
中间回忆高中生活。
最后写道:如今我走进了我心仪的大学的校园,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里我将认真地规划我的未来,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