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采薇(节选)》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课件出示:“风”“雅”“颂”)根据老师的提示(课件出示:宗庙乐歌和舞歌、民间乐歌、宫廷乐歌)一起来猜猜看,“风”“雅”“颂”分别收录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课件出示,释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1、读(1)课件出示古诗,自由试读古诗。
(2)指名读。
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3)齐读。
提示节奏。
2、质疑(1)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句,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2)学生质疑。
谁有不懂的地方?(3)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自学解决问题。
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看注释。
(4)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5)查遗释疑。
师相机指导:“杨柳”之意。
介绍典故“百里穿杨”。
3、试解诗意。
(1)组内讨论诗意。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诗意。
(2)班级交流诗意。
(3)师出示诗意“诗”。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杨柳依依”(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反思第【1】篇〗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为武汉市参赛课,在高一(四)班完成。
整体课堂气氛比较活跃,通过课前抽查、课堂提问和课后检查,发现学生基本能做到读顺字音、读懂诗意;通过课堂引导,也能逐渐体会士兵复杂的情感内涵,完成情读的基本要求。
但这次课,还是有很多不足:1、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最后美读环节没有时间进行;2、情读环节的高潮,原初打算通过学生的诵读来体现,达到“以情带读、读中含情”,很可惜,由于课堂心态急躁,没有给学生足够诵读引导,此环节草草结束;3、两位评课老师指出,课堂放手不够,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自主品析、探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反思第【2】篇〗《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反思第【3】篇〗这次课有两个地方值得自己总结,一是古诗文字词的解释、积累,一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采薇教学反思。
先说第一个问题。
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教古诗文时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古诗文感觉艰难,很难理解古诗文的字词句。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现在还很茫然。
上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就不懂的字词句提出疑问,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比如“不遑启处”如何解释,这句话虽然书上有注解,但这个学生不理解单独解释“启”为“跪”,“居”为“坐”,怎么合起来解释就成了“休息”。
又比如“载渴载饥”的“载”不知道什么意思,实际上在讲《氓》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这个字,“载笑载言”,这说明这个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必要的知识整理没有到位。
又比如“彼尔维何”的“维”不知道什么意思,其实后面的“彼路斯何”的“斯”有解释,而这两句话是相似的结构,根据古文对应法则,“维”与“斯”意义相同,这说明这个学生还不知道看古文的基本方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采薇(节选)》的主要内容,领悟其情感和思想;•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度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采薇(节选)》的主要内容,体会文化内涵;•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否领悟《采薇(节选)》的情感和思想;•学生能否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教学准备•课文: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展示板书或PPT课件;•各种阅读材料,如有声读物、阅读练习等;•班级音响设备等。
4.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采薇(节选)》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标题进行分析和猜测。
4.2. 阅读与理解(30分钟)•任选一种阅读方式,如默读、有声读物或轮流朗读等,让学生阅读课文,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主旨和重点,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和方法,如预测、概括、推断等,促进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水平。
4.3. 朗读与表达(20分钟)•让学生暂停阅读,进行连读或分段朗读,让学生尽情释放表达欲望,锻炼其语音语调的准确度和表达能力;•对于重点句子或段落,结合情感和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和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4.4. 综合训练与反思(1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练习,进行阅读量的提高,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让学生围绕课文进行创作,如写小作文、画插图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进行整堂课的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所得成果。
本节课中,学生能否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教学评价的关键点。
具体评价方式如下:•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评估其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程度;•对学生进行阅读测试和作业布置,检验其阅读量和阅读质量的提高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语言素养、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4.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诗词。
5.让学生感悟诗词的韵律,培养主动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一些古诗词。
教学课时:10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采薇(节选)一、情感导入1、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
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节选),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
二、背景介绍1、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2、学生交流汇报。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学生朗读,整体把握预设:师: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生1:我觉得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写的地点是什么?生:归乡途中。
师:关于这首诗谁能再说说自己的理解?生3: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8篇)

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与反思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教学目的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4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年诗歌的历史了。
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诗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1出示古诗,指明读、齐读。
教师指导学习“矣”、“微”、“依”、“霏”生字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3学生质疑三、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互帮。
四、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那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3教师相对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4抽查学生说一说诗的大意。
五、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老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明读,师生互读,读后评后议,齐读。
六、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七、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八、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九、布置作业1、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的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理念《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
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
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1.导语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
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
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
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
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
《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
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讨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
本诗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结构;但前后三章有明显的变化,使整首诗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变化,以便于表现更为复杂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采薇》为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诗歌单元所选篇目。
之前,已通过《氓》的讲授,向学生介绍了《诗经》赋、比、兴手法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本诗为《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表现征战士卒思念家乡、厌恶战争、期盼胜利、控诉苦乐不均等复杂情感,体现“小雅怨诽而不乱”的风格。
其中,第一至三章“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第四、五章侧面描写战争场景的表现技巧,第六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名句品析,及全诗情感,为本诗赏析重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一篇《氓》的学习,已经大致了解《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相关艺术手法和主要风格特征。
本篇中士卒复杂的情感,将是他们理解的难点。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情感。
过程与方法1、音读、意读、情读、美读;2、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达到感悟情感、品味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远戍士兵复杂的情感内涵;2、呼吁学生爱护和平、反对战争。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布置学生独立预习,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旁批大意。
2、课前检查与反馈:请生齐读全诗。
(二)课堂教学1、导入:人类的进程,总伴随着一段段血战前行的战争史。
那一场场血淋淋的战争,也成就了一个重要的诗歌题材——战争诗。
各代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不同的战争情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视死如归)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家国之恨)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泽东(战斗豪情)小结:古往今来,不同诗人从各自的角度诠释出了不同的战争情感。
那么,三千多年前的名篇《采薇》,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我们一起来品读。
2、意读师翻译第一章,请生翻译余下五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第1篇】本课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诗歌内容,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体会诗中抒发的“忧伤”之情,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了解、掌握诗中比兴、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导入对诗导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1.生读。
正音释义。
2.范读。
意在指导朗读节奏,读出情感。
3.齐读。
诗中反复出现的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字词是哪一个?明确——忧。
(三)整理学生问题、研习赏读1.诗中的“我”为何而忧?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分析)(1)战时思乡之苦。
曰归曰归、靡室靡家、无使归聘、我行不来。
(2)战时劳顿之忧。
不遑启居,载饥载渴,我戍未定,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诗并不是正面写作战的情景,而是通过战马、装备间接透露出战斗的激烈,反复咏唱就是说明战事频繁。
战斗激烈、战事频繁,进一步流露出戍卒们的劳苦和思归。
(3)归途中的隐忧不安。
回家应该是快乐的、兴奋的,为什么回家的路上“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明确:主人公哀伤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我们要体会到深层次的原因:时时思念着归家,却很久没与家人通音讯,等到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涌上心头——家人还好吗?面对自己的将是什么状况?那是对家人命运、自身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
资料一《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4)这些忧思都是由于什么而起?——战争战争失败还是胜利?——胜利除了忧思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情感?——爱国热忱和战斗豪情,但这种感情还是被忧思压倒。
总结:无论是失败的还是胜利的战争,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能熟读并背诵。
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
3.体会从军将士的艰辛和思归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习惯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指诗、词、曲这几种文学样式的巅峰时期分别在唐朝、宋朝、元朝。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最早的诗人是谁?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的学习来感受中国最早的诗歌的美。
1.板书课题,释诗题。
(了解“薇”:薇菜,植物名。
花紫红色,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种子,可吃。
)
2.了解《诗经》。
(出示《诗经》简介,生齐读,强调重点)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大声,小声,自读,合作读。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朗读,师相机正音。
(诗中有两个生字“矣”和“霏”,诗中还有一个字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平时我们读“雨”,而这里读yù。
)
3.再读古诗,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昔”和“今”,“来”和“往”)
4.指导断句。
(出示朗读断句)
5.思考:这首诗和我们以往所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四言。
课件出示诗经语言特点。
)
6.齐读古诗,体会语言特点,感受节奏之美。
三、精读感悟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了诗经的语言美、节奏美。
当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时,就能穿越三千多年的时光,欣赏当时的美景,感受当时人物的心情。
1.再读古诗,结合注释,把你读懂的诗句讲给你的同桌听,再标记不理解的诗句。
2.讲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这是什么季节?(春天)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要去哪里?(介绍社会背景: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
(2)在这幅画面中除了主人公,还可能有谁?(送别的亲友)再读这句诗,此刻主人公会是什么心情?(不舍)
(3)家乡的一草一木,每一位亲友都值得留恋,但“我”能留下吗?(不能。
因为他既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国家的臣民。
)
3.讲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战争结束,终于可以回家了。
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雨雪霏霏)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指名说)(2)此刻“我”的心情怎样?(归家的喜悦、激动、急切;劫后余生的感慨)请同学们带着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3)他还有可能会想到从那个“杨柳依依”的春天到现在“雨雪霏霏”的冬天所有的经历。
(有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丢弃的战车,满地的鲜血,累累的尸体,这就是战争。
)(4)他还可能看到的场景有“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再读。
4.讲解: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释义: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2)《采薇》中最后四句,体现了“我”此时怎样的心情?
5.抽查学生说诗歌大意。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6.通过师生对读、齐读、填空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背诵。
四、借景抒情,拓展迁移
1.同学们,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两幅动人的画面,我们能从中读到诗人复杂的心情以及沧桑的心境。
诗中是否出现“悲喜”之词?(没有)那作者把情绪藏在了哪里呢?(都蕴藏在生动的景物里)
2.情融入景,景包含情,原来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诗歌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读出情中景,景中情!读!
3.同学们,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像这种“借景抒情”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课下可以找来读读。
(如《静夜思》《泊船瓜洲》)
[教学板书]
1.采薇(节选)
战争之祸昔往杨柳依依——不舍
今来雨雪霏霏——悲凉
[教学反思]
教学《采薇(节选)》一诗时,我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
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
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
不足之处是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上,我讲解得过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今后应该多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