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第【1】篇〗《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

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

这首诗用士兵的口吻,在战后归家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苦况,犹如电影用一连串的回忆镜头,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诗经·采薇》教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经·采薇》教学教案《诗经·采薇》教学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二、初读课文,把握字词(学生齐读课文,重点考查预习情况,之后点拨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1.字音狁(xiǎnyǔn)不遑(huáng)载饥载渴(zài)我行不来(lài)......孔疚(jiù)靡盬(mígǔ)维棠之华(huā)象弭(m ǐ).....归聘(pìn)四牡骙骙(mǔkuí)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fēi).......2.字形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戊(戊戌)弥(弥漫)徨(彷徨)戌(戊戌)戎(戎装)弭(消弭)3.解释重点字词岁亦莫止莫,同“暮”。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5篇)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5篇)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5篇)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恋爱、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紧要的话题。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恋爱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痛苦痛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一般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家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1、认真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纳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消失、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苦痛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认真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局面的描写。

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忙、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实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呈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血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忍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明确:1、包裹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痛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心。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5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5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5篇诗经名篇《采薇》教案篇一一、说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

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

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

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

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2023年《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

2023年《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

2023年《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三、教学过程《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二)检查预习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

请听题: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三)初读课文老师: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大家读得都不错,不过朗诵的感觉还是缺了一点,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

(放音频)老师:大家都已经默读了,也一起朗读了这首诗,相信现在应该对这首诗一定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翻译这首诗歌。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

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生答: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前称《诗》或《诗三百》;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

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生:----师:偏旁?生:草字头师:是跟什么有关?生:-----师:“薇”是:野豌豆苗。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 阅读诗词,把握大意,背诵诗词。

2. 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3. 想象诗词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1. 采薇(节选)导入新课教师口述: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整体把握1. 初读诗歌,疏通诗意(1)自由读诗。

(2)课文注释。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轻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雪:指下雪。

“雨”,这里读 yù。

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载:则,又。

莫:没有人。

(3)提示节奏。

采薇(节选)昔我 / 往矣,杨柳 / 依依。

今我 / 来思,雨雪 / 霏霏。

行道 / 迟迟,载渴 / 载饥。

我心 / 伤悲,莫知 / 我哀!诗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随风摇。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飘。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真劳累。

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2. 创设情境,领悟诗境。

(1)理解“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柳树。

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2)理解“昔我往矣”。

诗中战士回忆的是自己即将出征的时候。

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3)理解“雨雪霏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第1篇】本课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诗歌内容,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体会诗中抒发的“忧伤”之情,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了解、掌握诗中比兴、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导入对诗导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1.生读。

正音释义。

2.范读。

意在指导朗读节奏,读出情感。

3.齐读。

诗中反复出现的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字词是哪一个?明确——忧。

(三)整理学生问题、研习赏读1.诗中的“我”为何而忧?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分析)(1)战时思乡之苦。

曰归曰归、靡室靡家、无使归聘、我行不来。

(2)战时劳顿之忧。

不遑启居,载饥载渴,我戍未定,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诗并不是正面写作战的情景,而是通过战马、装备间接透露出战斗的激烈,反复咏唱就是说明战事频繁。

战斗激烈、战事频繁,进一步流露出戍卒们的劳苦和思归。

(3)归途中的隐忧不安。

回家应该是快乐的、兴奋的,为什么回家的路上“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明确:主人公哀伤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我们要体会到深层次的原因:时时思念着归家,却很久没与家人通音讯,等到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涌上心头——家人还好吗?面对自己的将是什么状况?那是对家人命运、自身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

资料一《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4)这些忧思都是由于什么而起?——战争战争失败还是胜利?——胜利除了忧思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情感?——爱国热忱和战斗豪情,但这种感情还是被忧思压倒。

总结:无论是失败的还是胜利的战争,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

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二、阅读全诗完成(一)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靡室靡(mǐ)家不遑(huáng)启居(二)掌握以下重点词语◆通假字(1)岁亦莫止()(2)彼尔维何()(3)维常之华()(4)猃狁孔棘()◆词类活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象弭鱼服(象,用象骨装饰。

鱼,用鲨鱼皮制作。

)◆重点词语,注意其中古今异义的词(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彼路斯何(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

今指道路。

) (4)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5)岁亦莫止(止,句尾语气词)(6)靡使归聘(使,指使,委托。

聘,问)(7)载饥载渴(载,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

)(8)岁亦阳止(阳,指阴历十月)(9)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

疚,痛苦。

来,回家。

)(10)彼路斯何(斯,语气词,无实义)(三)疏通文意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

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

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颍泉区行流镇中心小学钱庶平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内容来源: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第一课
教学主题:《诗经采薇》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行流中心小学钱庶平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结合课标要求,本课拟采用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并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

2、教材分析
《采薇》是人教版上第六单元中第一课的一首诗歌,它节选《诗经·小雅·鹿鸣之什》,节选仅两句,通过对比,及景物描写刻画人物思乡之情。

3、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诗
歌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及诗句理解还有所欠缺,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深
层次的感悟还难以体会到位,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内容、写法、地位和作用);
(2) 掌握全诗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结合教师补充,体验知识积累的过程;
(2)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本诗,讨论总结出本诗的艺术特点,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本诗的写作内容,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

激发学生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感;
(2)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激发学生们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情感。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认读诗句,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读写词语。

评价任务二: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和借助个别读、齐读、范读、小组
读等形式,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春天参军
诗经采薇对比
对战争的厌恶反感
冬天归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