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球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4. 能够运用地球大气环流的知识解读实际案例。

教学重点:1. 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2. 掌握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2. 能够运用地球大气环流的知识解读实际案例。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教材;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 (5分钟)1. 师生互动: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展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提问:你们了解什么是大气环流吗?它对地球有什么影响?步骤二:知识讲解 (15分钟)1. 大气环流的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造成大气垂直和水平运动的现象。

2. 大气环流的特点:由东向西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昼夜温差大的副热带辐合带、热带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组成。

3.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导致的气候差异和风力的不均匀分布。

步骤三:案例分析 (15分钟)1. 通过案例解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气环流影响分析》。

2. 运用知识:结合所学的地球大气环流知识,分析该案例中的大气环流现象和影响。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 (1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 总结归纳:指导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步骤五:拓展延伸 (5分钟)1. 认识大气环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何重要性。

步骤六:课堂小结 (5分钟)1. 小结回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归纳。

2. 提问:你们对大气环流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了地球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大气环流》的地理教案

《大气环流》的地理教案

《大气环流》的地理教案《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大气环流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3. 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大气环流的定义和概念。

2.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地球倾斜和太阳辐射不均匀。

3. 大气环流的主要类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低压带和极高压带。

4. 大气环流的分布特点:经向和纬向分布的特点。

5. 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并引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和概念。

2. 讲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地球倾斜和太阳辐射不均匀。

3. 讲解大气环流的主要类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低压带和极高压带。

4. 讲解大气环流的分布特点:经向和纬向分布的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关系。

例如,热带雨林和沙漠的形成与大气环流的分布有关。

四、实验活动(2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的加热和冷却现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作用。

五、讨论和总结(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然后,由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并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六、课堂练习(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2. 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械3. 练习题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评估。

3. 总结讨论的结果和学生的回答情况。

大气环流课程设计

大气环流课程设计

大气环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 掌握主要的大气环流模式,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3. 了解大气环流与我国气候特点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大气环流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观察气象数据,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3. 学会运用大气环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候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其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其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大气环流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流基本概念:大气环流定义、大气环流形成机制;2. 大气环流模式: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3. 大气环流与气候关系: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与我国气候特点的联系;4. 大气环流实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环流案例,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5. 气象图表分析:学会使用气象图表,观察和分析大气环流变化;6. 大气环境保护:探讨大气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第一课时:大气环流基本概念及形成机制;第二课时:大气环流模式及特点;第三课时:大气环流与气候关系;第四课时:大气环流实例分析;第五课时:气象图表分析;第六课时:大气环境保护。

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大气环流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系统地讲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模式特点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流--教案设计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流--教案设计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流教案(2012.11.14)一. 教学内容:风的形成;大气环流二、学习目标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和方向。

2、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三、重难点讲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在上这节课以前我们首先回忆一下上节课的思路,由于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知识点一: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我们把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形成了风。

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地转偏向力规律:(1)永远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

(2)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地转偏向力越大;物体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地理意义地转偏向力对气流、洋流、河流等都会产生影响。

例如,在北半球,无论是在广袤的平原上还是浩瀚的大海上出现的龙卷风,它们的旋转方向大多是逆时针的;河流由南向北流动时,河流东岸受冲刷较厉害,形成东岸地势陡峭、西岸地势平坦的自然景观;火车由南向北快速行驶时,右侧轨道上所受到的压力相对左侧大些。

此外,在发射远程导弹、航海等方面也要考虑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风向(重点)a、高空风结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风压定律: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风向还会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就是摩擦力的影响。

在三个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呢?b、近地面风结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大气环流》备课教案.doc

《大气环流》备课教案.doc

《大气环流》备课教案学习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①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②______,不考虑地球③______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2)环流名称:赤道与④______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⑤____________的影响。

(2)类型4.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气压带(2)风带(3)季节移动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______。

2.北半球(1)特点:气压带相对?______。

(2)原因:陆地面积____,__________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________区。

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________区。

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分布赤道低气压带__________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赤道两侧南北纬10°范围内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__________气候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西风带__________气候全年__________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读下图,回答1~2题。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③地表热量分布不均④地转偏向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考查点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读“某地区1月份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必修模块一第二章第一节题目: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课标要求及分析】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目标分析: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

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

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是课标的要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对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

这些结论包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流》备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①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
形成条件:地球表面②______,不考虑地球③______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环流名称:赤道与④______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
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⑤____________的影响。

类型
4.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
风带
季节
移动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______。

2.北半球
特点:气压带相对?______。

原因:陆地面积____,__________差异明显。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
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________区。

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________区。

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分布
赤道低气压带
__________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两侧南北纬10°范围内
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燥
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__________气候
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
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风带
__________气候
全年__________
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读下图,回答1~2题。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③地表热量分布不均④地转偏向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考查点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读“某地区1月份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a、b两地气压高低比较状况:a____b。

a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__,b气压中心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发生断裂而保留在海洋上的部分。

c点此时风向是________风,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亚的夏季风又称________季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查点3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4.从大气环流方向考虑,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方法技巧练
方法图示法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示环流中,分别属于三圈环流中的哪两个环流?左侧属于________环流,右侧属于________环流。

甲、丁两地同为高气压,甲地高气压是由于________形成的,丁地高气压是由于________形成的。

乙、丙两种气流中,属于干冷气流的是________。

属于暖湿气流的是____________。

若为南半球,乙地气流的运动方向为__________。

方法技巧
教材p38 思考
水汽由热变冷才能凝结,形成降水。

所以各气压带、风带中空气垂直上升或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空气容易形成降水。

受此气压带控制或影响的地区降水多。

反之,则降水少。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全球性②均匀③自转④极地⑤地转偏向力⑥a ⑦b ⑧c ⑨a ⑩b
?c ?d ?h ?i ?j ?太阳直射点?北移?南移?完整?破碎大海陆热力热低压冷高压海陆热力气压带和风带热带雨林地中海炎热少雨温和多雨温
带海洋性温和湿润
基础达标练
.b [三圈环流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
2.d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北侧是西风带,南侧是东北信风带。

]
3.b 4.a [根据图中字母e的位置在30°n~40°n 之间,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风带是北半球的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

]
5.>
亚洲高压副极地低
西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本题以某地区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a、b 的气压类型是解题的关键。

由于图示为1月份的等压线图,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上降温快,形成高气压,把南移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

此时,位于东亚地区的c点应吹西北季风,东亚季风的形成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南亚地区的夏季风为西南季风,主要是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6.b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受西风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导致的季风环流的影响,地中海气候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
方法技巧练
中纬高纬动力原因热力原因丙乙西北方向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关于大气环流的知识及对图的分析、判断能力。

第题,从图中气流方向判断是中、高纬度环流,而极锋又总是向冷气流一侧倾斜,故可判断出左侧为中纬环流圈,右侧为高纬环流图。

第题,由第题,可进一步推出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而丁为极地高气压带,由所学知识可知甲为动力作用形成的高压,而丁为热力作用形成的高压。

第题,乙、丙两股气流分别是从副热带和极地流出的气流。

相比之下,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出的丙气流是干冷的,而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乙气流为暖湿的。

第题,南半球中纬西风带为西北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