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统建筑的尺度与比例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2、推动绿色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风景园林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应用生 态修复技术、绿色建筑等技术手段,提高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通过推广绿色出 行、绿色消费等方式,降低风景园林的碳排放等环境影响。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实 现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
3、促进社会参与
未来社会需要风景园林促进社会参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风景园林的设计和 建设中来。例如,通过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等方式,提高风景园林的社会效益; 通过举办健康活动、公益活动等方式,增强公众对风景园林的认识和理解。这些 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社会效益,还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
具体来说,风景园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响应公共健康:
1、改善自然环境
风景园林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例如,通过增加绿地面 积、改善水质、降低噪音等措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这些措施不仅可以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
2、促进体育健身
风景园林可以成为人们体育健身的好去处。通过设计公园、绿道等公共空间, 为人们提供运动和锻炼的场所。这些场所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 促进人们的社交交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提供康复疗养空间
风景园林可以设计一些康复疗养空间,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帮助。例如, 通过植物疗法、景观疗法等方式,让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和康复。 这些空间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疗养服务,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使命:创新发展,引领未来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风景园林在公共健康方面的使命是创新发展, 引领未来。未来社会对风景园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风景园林不断创新和发 展,以满足社会对公共健康的需求。具体来说,风景园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引领未来:

中国苏州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式酒店中的应用

中国苏州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式酒店中的应用

中国苏州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式酒店中的应用沈禾薇【摘要】Suzhou traditional gardens imitate the nature and grow up gradua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Even To this day,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space design methods in Suzhou traditional gardens are stil have strong vitality. In terms of property, function and investment, the garden-style hotel is capable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space design methods of traditional gardens. In recent years, garden-style hotels constantly spring up and interpret the design methods of Suzhou traditional garden space in many different ways. The article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speciifc space design methods in three aspects: the proportion and the scale of space, the space structure and level, ifnite space and inifnite artistic conception. Combined with a number of cases,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o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in existing garden-style hotel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design of the contemporary one.%苏州古典园林师承自然,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其中蕴藏的审美价值、空间手法,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拓展知识-环境心理学-苏州博物馆》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拓展知识-环境心理学-苏州博物馆》

拓展知识——环境心理学苏州博物馆1.建筑形态苏州博物馆一面临街,从街道相望,屋顶硬朗的线条勾勒出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

第一时间勾起了与灰瓦白墙之间的联系。

苏州博物馆外形最大的特点要数图1 苏州博物馆呈几何状错落堆叠的屋顶,表达了建筑师的创新的手法。

很多简练的建筑语言符号不断重复出现,如屋顶和立面上出现的菱形,六边形窗洞,也让人好奇它与传统园林的关系。

这个疑惑一直到游览拙政园时才解开,六边形的开窗出现在临湖的建筑中,它像一个标记,为苏州博物馆深深烙印上传统的记号。

这个记号不断重复,将两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联系在一起,唤醒了人们对传统的记忆。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入口的设计,用新材料和新结构诠释了传统的重檐屋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重复。

2.建筑平面布局苏州博物馆整体呈对称性布局,整体游览流线清晰,呈环状,方便方向的识别。

在大型建筑中,由于环境陌生,整体环境有相似性,简单的流线利于建筑的游览。

苏州博物馆有着入口,中部两个庭院。

入口庭院宁静,较封闭,规整。

中部庭院融入了水景,山石,亭子,廊桥等元素,开阔自由,是苏州园林的缩影,也提取了传统园林中的精华。

在一府之隔的拙政园里,多层次的景观的路线提图2 苏州博物馆供应人们丰富的视觉与心理体验:〔1〕在不同的回廊上以新的角度欣赏同一个建筑,发现景观的不同侧面。

〔2〕体验置身其中与隔水相望同一建筑的不同体验。

苏州博物馆中这个极简的庭院也给人带来了同样丰富的园提出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林体验。

在吉普森的环境供应理论中,的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孤立的刺激。

这个中部庭院提供了整体积极的刺激模式,把园林里的元素组合提炼并精心安排在这里,走在庭院的廊桥上,浏览着环绕庭院的建筑群体的不同侧面,步移景异;体会置身其中与游走其外的不同感受。

在行走中,感受对景,衬景的不断变化。

与传统园林让人目不暇接的风景体会相比,苏州博物馆中这个简化的园林给人的感受更加直观,明确。

苏州水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苏州石湖渔家村新郭老街景观设计为例

苏州水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苏州石湖渔家村新郭老街景观设计为例

苏州是鱼米之乡、江南水乡,但该地的水文化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苏州的文化记忆与苏州古城都有着命脉相依、生息相融的关系。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对苏州渔家村一带的古代民居和人文资源的冲击和破坏越来越大。

江南区域旅游开发起步比较晚,其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较为不足,苏州石湖渔家村在苏州区域有着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根据其自身优秀的水乡特色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有利于保护当地文化,使其不被时代的洪流埋没并弘扬于世人。

1苏州水乡特色文化建设的意义在苏州石湖渔家村项目设计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了解了渔家村在苏州的重要性,将苏州的水乡特色作为苏州的文化名片并融入民居、村落、水乡、吴越遗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现行性资料与实际风俗资源进行研究。

渔家村具有丰富的文化蕴藏和历史信息,是我国千百年来文化、历史、社会和民俗等多方面的浓缩,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充分了解中国水乡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重现苏州水乡历史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到古代人的生活,以苏州石湖渔家村为例,阐述当地水、建筑、经济的发展,以探索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1]。

在探寻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要素、人居要素与文化要素建立联系,并系统性分析苏州水乡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无论是地域、人居、文化还是点状、线性、面域都是很重要的考察纬度[2]。

例如,渔家村项目主要是形成“一轴三片”的格局,即新郭老街传统文化轴,包括田园风光片区、传统文化片区、新生文化园片区,南部的田园风光片区将是一片与石湖配套相连的旅游休闲区,中部的传统文化片区将复原新郭老街,北部的新生文化园片区将成为和沧浪新城配合的总部基地、文化创意基地。

这只是实地考察的一部分内容,整个的区域环境、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都属于实地考察范围[3]。

2苏州水乡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策略2.1街巷布局与空间节奏序列苏州石湖渔家村———新郭老街的街巷布局主要有两种形式。

第一,传统商业街典型街巷布局形式的归纳。

新郭老街街巷布局从传统老街的经典模式出发依水而建,形成南北东西两条主街,依托主街及建筑的退让关系形成巷、弄等次一级步行道路系统,从而保证街巷布局充分体现传统老街的布局肌理,确保新郭老街街巷空间的纯正性。

苏州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何处

苏州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何处

苏州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何处提起苏州园林,人们往往会沉醉于那如画的景致、精巧的布局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

苏州园林建筑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其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苏州园林建筑在造型上独具特色。

亭台楼阁、轩榭廊舫,每一种建筑类型都有着独特的形态和功能。

亭,常常建于园林中的高处或水边,造型多样,有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等,飞檐翘角,轻盈灵动,宛如展翅欲飞的鸟儿。

台,多建于高地之上,视野开阔,可供人登高远眺,欣赏园林全景。

楼,高大宏伟,一般为两层或多层,窗户通透,能够俯瞰园内美景。

阁,通常较为小巧精致,造型优美,富有诗意。

轩,形似车篷,空间开敞,通风良好。

榭,依水而建,与水景相互映衬,显得格外优雅。

廊,曲折迂回,连接着园林中的各个景点,既能遮阳避雨,又能引导游人的视线。

舫,船形建筑,仿佛漂浮在水面上,给人以灵动之感。

这些建筑的造型不仅美观,而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它们的线条简洁流畅,比例协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理念。

比如,飞檐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还具有排水的功能;门窗的图案精美,雕刻细腻,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在色彩方面,苏州园林建筑以淡雅为主。

白墙、黑瓦、栗色的门窗和栏杆,构成了一种朴素而宁静的色调。

这种色彩搭配与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清新、素雅的感觉。

白色的墙壁如同宣纸,为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假山池塘提供了天然的背景,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黑色的瓦顶则显得稳重而深沉,与白色的墙壁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

栗色的门窗和栏杆则起到了点缀的作用,使整个色彩组合更加和谐。

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也极具审美价值。

园林往往以水池为中心,建筑环绕水池而建,形成一种向心式的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既突出了水的重要性,又使建筑与水景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

建筑之间的疏密有致,错落有序,通过曲径通幽的小路和回廊相连,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马祖铭:苏州洞庭山岛古民居

马祖铭:苏州洞庭山岛古民居

马祖铭:苏州洞庭山岛古民居一太湖,泱泱三万六千顷,碧水青山皆美景。

洞庭山是太湖中的两个大岛。

东山后因湖泥淤积至清代末年渐与陆地相连成了半岛。

一九五四年才通公路。

该岛63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6万多;西山79.8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4.7万。

目前,洞庭山岛民居约有32万间。

其中建于明代和清初的约占5%,建于清代中期至清末的约占40%,建于民国的约占10%,建于当代的约占45%。

传统民居非常讲究,尤其是明清住宅更有特色。

其特点是外观恢宏简朴,造型庄重,粉墙黛瓦,色彩素雅,院落层次丰富而明快,内观梁架结构工整而圆熟,细部装修冼练,雕刻精细,彩绘秀美。

加上环境良好,山上绿树成荫,花果丛丛,湖中风帆片片,湖鸥绣波;银杏、香樟、柑桔、桃李、枇杷、石榴点栽房前屋后,景色如画,令人心醉。

洞庭山岛地处万顷太湖中,远离城池。

岛上丘陵起伏,峰峦叠翠。

堪称地狭民稠,力耕不足。

村民们为了谋生,或上山植树种果,栽桑养蚕,或冲出山岛,走南闯北,争雄商坛;或步入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读书做官。

故而该岛手工作坊不多,商业不繁华。

为此民居中多非商业用房,前坊后宅,前店后宅,以及下坊上宅,下店上宅很少。

洞庭山岛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区的北缘,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较多。

为了减少热幅射造成荫凉效果,天井横长狭窄,住宅多以三合院为一进,沿着纵轴线从前向后排列着,而不作北方的四合院。

东南二个方向,日照长,通风好,在风水中被称之青龙朱雀,所以房屋力争朝南偏东,以求大吉大利。

同时在建筑高度上一般也是前低后高,这样既有助于通风采光又讨了“步步高升”的好口彩。

只有西山明月湾的古民居,因用地紧张,所以通常将前后三进房屋都作楼房,而且高度相近,寓意“一升到顶”。

第一进大门作家堂楼,楼下为轿厅,停放山轿,楼上供奉祖宗牌位并开设小窗,可随时观察外界动静,防备湖匪入舍抢劫;第二进楼厅是全宅的主体建筑,专供庆典礼仪和会客之用。

因而,陈设讲究;楼上招待女宾,楼下接待男客,功能分开。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崭新的风格
新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上,是传统建筑的提炼版,是现代和传统的完美的结合。

中而新,苏而新,不大不高不突出。

粉墙黛瓦,据介绍,这是一种“中国黑”花岗岩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射就变成深灰色。

屋顶采用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的坡顶比例
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屋顶看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的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的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水幕墙和荷花池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
借鉴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

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在主庭院中,亭的设计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池中的八角凉亭,师古而不泥古,凉亭的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大八角形相呼应。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规划文本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规划文本苏州市规划局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0月第1条水道系统1、水网格局的保护⑴保护原则坚持整体保护、局部恢复、整治环境、有效利用的原则,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做优水景观,发挥水经济。

⑵整体意向——“三环连扣涵风物;路河伴行傍画楼”三环即平临环:平门小河——王天井河——干将河——临顿河——齐门河——外城河;盛桃环:学士河——道前河——十全河——盛家带河——官太尉河——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桃花河;城河环:外城河。

通过处理临水、沿街建筑立面,增设公共开放空间,导入传统产业及休闲功能等措施,使三环水系、特色街巷、环城风貌带紧密结合,彰显“涵风物”、“傍画楼”的意境。

⑶保护措施①保护现有河道保护历史城区内现有河道,改善水质,定期疏浚,形成流动的水;整修古桥、驳岸、河埠等相关环境要素,保持水巷的尺度、比例和两岸建筑风格;增加开敞空间、亲水空间,充分发挥其旅游、休闲、景观和生态的价值。

②合理恢复历史河道恢复中张家巷河、王天井河以及古城西北部内城河,延续古城骨干水道历史格局,恢复重要片区的水网系统。

保持路河空间关系,两侧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沿河建筑高度与河面宽度应保持适当的尺度比例,体现“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优美意境。

③挖掘、串联不同主题功能,组织特色水上游线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特色空间的打造,组织水上旅游(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桃花河——学士河——道前河——十全河、平门小河——王天井河、齐门河——临顿河)。

2、与水相关的要素保护⑴水质:坚持“源头治理是根本,河水流动是关键,强化管理是保证”的原则,治理水环境、促进水流动、预防水污染,建立覆盖整个古城的水系保洁网络,推行保洁监督和维护。

⑵驳岸:驳岸应充分体现苏州古城的风貌特色,反映地方文化,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缓坡式驳岸、直立式驳岸和具有传统风貌的驳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传统建筑的尺度与比例
苏州地区传统建筑除园林中的亭构采用正方、六边、八边、扇形等平面大部分都为矩形平面,其长度方向称“宽”,其中因梁架的分割又形成了间架,左右两榀屋架之间为“一间”。

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苏地建筑一般都仅为三间或五间,称作“三开间”或“五开间”,当中一间称“正间”,两侧为“次间”,紧靠山墙一间,硬山建筑可称“边间”,而四出坡顶的建筑则称作“落翼”。

有时因实际需要,一些邸宅厅堂的面阔超过规定时,则必须在边间前面的天井中增设两道塞口墙,其屋顶的正脊也要在边间之上断开。

垂直于开间方向为“进深”,进深以相邻的两根桁条的水平投影距离为单位,称作“界”。

一般的平方进深都为六、七界,杂屋及一些园林建筑有小于七界的,而厅堂及殿庭往往大于七界。

为了争取室内更大的无阻碍空间,山墙以内的梁架——“正贴”采用抬梁式,大梁一般称长四界,其下有步柱支承,这一步位称“内四届”。

其前一般再联以一至二界,因在厅堂及殿庭建筑中,内四界前常用“翻轩”,所以尽管平房前檐柱与步柱间并非翻轩(屋宇前檐突起向上翻的部分),但仍用“前轩”的称呼。

内四界后通常还有两界的进深,被称作“后双步”。

考虑到建筑的经济性,苏式建筑紧靠山墙的梁架——“边贴”都将脊柱,甚至金柱落地,从而减小梁柱等构件的断面尺寸。

1、开间和进深
苏式建筑开间和进深具体尺寸的确定理论上说主要依据使用的要求,但实际上还受到木料长度、建筑等级制度以及门尺度等的影响。

一方面原木因本身的生长特性,不仅其长度有一定的限制,它的粗细也上下不同,考虑到承受的荷载,必须使小头截面积能满足受力的要求。

而作为商品,原木在砍伐之后已被分出规格等级,所以建筑的有关尺寸只能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按建筑的等级高低,并根据木料的规格进行选用。

另一方面受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建筑开间的尺寸除了采用当地特有的“鲁班尺”外还须与“紫白尺”配合量度【1】,这又使一些相同等级的建筑由于屋主身份的不同而出现微小的尺寸差异。

在平房类建筑中,正间宽大多为一丈二或一丈四尺,次间与正间或较正间减两尺,一般取一丈二尺。

其进深每界通常都是三尺半,故深六界的建筑共进深二丈一,七界深二丈四尺五。

厅堂类建筑的正间宽一丈四到二丈,以二尺为一级递进,次间较正间减二尺,边间与次间相同或再减二尺,有落翼的其落翼阔同廊轩之深。

厅堂建筑因可以选用不同的廊轩草架形式,所以每界之深并不完全一致,其中前廊深四至五尺,轩深六尺到一丈(分作一界或二界),内四界每界深四到五尺,后双步每界深四尺半。

一般界深以五寸为一级递进。

廊庭建筑规模更大,其正间宽可达二丈以上,每界深有时会超过五尺,但通常也以二尺作为开间的递进单位,以半尺作为界深的递进单位。

当然前面所说,因存在着迷信成分,即开间尺寸要用鲁班尺与紫白尺相配合,所以旧有的建筑通常还要在上述尺寸的基础上再加一定的所谓吉祥尺寸。

2、建筑群的檐口高度及天井进深比例
(1)檐口高度
苏式建筑一般是以正间面宽的十分之八来确定檐口高度,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要视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如一些小尺度的平房,其檐口高度不能低于一丈,否则会影响使用。

在厅堂中无牌科(苏州地区对斗拱的称呼)时,其檐高以面宽的八折为准,用牌科时则还需增加牌科的高度。

而殿庭的檐高作楼面高度,上层高低以底层的七折计算。

对于大型府宅的檐口高,苏地匠人中有如下的规定:“门第茶厅檐高折(茶厅照门楼九折),正厅轩昂须加二;厅楼减一后减二,厨照门楼两相宜;边傍低一楼同减,地盘进深叠叠高;厅楼高止后平坦,如若山行再提步;切勿前高与后低,起宅兴建切须记;厅楼门第正间阔,将正八折准檐高。


从上述歌诀可以看到,在一所住宅中,首先要将“地盘进深叠叠高”,也就是由前至后将各进阶台(台基)逐渐升高,然后再以每一进正间面宽的十分之八确定该建筑的檐口高度,以做到建筑越往后越高。

这在苏州地区被称为“步步高”,而实际上也有利于后进居住部分的采光和通风。

(2)天井进深比例
天井之深以前也遵照有关歌诀的规定,如住宅有:“天井依照屋进深,后则减半界墙止:正厅天井作一倍,正楼也要照厅用;若无墙界对照用,照得正楼屋进深;丈步照此分派算,广狭收放要用心。

”殿庭则有“一倍露台三天井亦,亦照殿屋配进深;殿屋进深三倍用,一丈殿深作三丈。

”等说法。

按歌诀所说,住宅中
两进建筑间的天井与后进建筑的进深相等,最后一进建筑之后的天井到界墙为房屋进深的一半,如使用对面相向的对照厅,则天井深为原先的二倍。

殿庭之中正殿前不用露台,其天井深是正殿进深的三倍;若有露台,则还要增加一份露台的进深(露台深与正殿相同)。

在较早的时候,因建筑用地较为宽裕,所以每进建筑间的天井深基本能遵照上述规定,但晚近以来受用地限制,其天井的进深往往被大幅缩减,而这常影响到建筑的采光及通风。

[1]鲁班尺是苏州地区的营造用尺,它既有异于过去的官尺,也与北方的营造尺不同,其长度一尺等于二十七点五公分。

紫白尺是与鲁班尺配合使用的目尺,在建筑上主要用于度量门宽,一尺等于一点四鲁班尺,等分为八份,其上标有“财、病、离、义、官、劫、害、本”,考虑建筑面阔时,须使门宽符合紫白尺上的“官”、“禄”、“义”等吉字尺寸。

丁、害、旺、苦、义、官、死、兴、失、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