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
四年级下语文课文4课《七月的天山》注音

四年级下语文课文4课《七月的天山》注音七月的天山夜晚的天空,满天的星星闪烁着,像一颗颗宝石点缀在黑幕上。
在这个夏日的七月,我们四年级的同学参观了天山。
天山是我国的著名名山之一,也是世界自然遗产。
它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寒冷干燥,地势险峻。
我们沿着山间的弯曲小路下车,感受到了高山的深广和壮丽。
天山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仿佛一幅幅画卷在我们的眼前展开。
山脚下的草地洁白如雪,草垛上捆着干香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我们品尝了当地的香肠,感受着新鲜和美味。
往上走,我们来到了一个山谷。
山谷的峡谷十分险峻,两侧高峰直插云霄,壁立千仞,宛如一幅巨大的画卷。
山谷中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水流湍急,发出轰鸣的声音。
我们走在小路上,看到了一些野花野果,还有一些小动物在草丛中玩耍。
继续向上行进,我们来到了天山的山顶。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海拔所带来的寒冷。
但是寒冷并不能减弱我们的兴奋,看到天山脚下的美景,我们感到十分惊叹。
山脊上有一片片冰川,冰川闪耀着银白的光芒,宛如一道道银带镶嵌在山顶上。
远处还有一座雪山,雪山的巅峰上积雪皑皑,宛如一朵朵白云。
冷风呼啸着吹来,我们拍下了一张张留念照片,纪念我们在天山的美好时光。
回想起这次参观,我深深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壮美。
天山就像一首壮丽的诗歌,让人陶醉其中。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天山会继续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前来观赏,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四年级的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以其描绘天山壮丽景色的语言和细腻的叙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篇课文,我对天山的美丽和壮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七月的天山比喻句的好处

七月的天山比喻句的好处
七月的天山,是一个绚丽多彩的画卷,其间律动着从天而降的细雨,山峦之间云雾缭绕,如同一幅描绘着远古传说的神秘图案。
它犹
如一位风度翩翩的壮年男子,在夏日里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天山的美景,在文字之中往往会用到许多美丽的比喻句,这也是
其传神之处。
比喻句可以将抽象的意象变得深入人心,让读者更加深
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意境。
七月的天山,若将之比喻为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士,其身姿婀娜,
不会有人可以抗拒她诱人的风情。
从远处望去,她像一张披在山间的
精致锦帕,娇美动人。
她的风韵,仿佛是春花秋月的诗意,在缓缓的
绝壁上跳跃、迂回着。
在七月的天山上,不仅有壮阔的山岩和云海,还有清爽流畅的河
流和镶嵌在山谷中的村庄。
绿色的树林在这里起舞,细草在湖面旁婆娑。
有着天山独特生态环境的百鸟林,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也在其中悠
闲地栖息生活。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天山的镜子湖水波荡漾的摇曳
之美,也可以畅游天山的野情草原,欣赏到草中的点点玉露。
七月的天山比喻句,可谓应有尽有,比如“天山雄奇,瑰丽壮观,如泼墨山水中的神韵;如摩纳哥海湾中高贵华美的游艇。
”这些妙句,不仅可以深入描绘出天山的可爱和美丽,更可以为我们开启另一片风
景秀丽的天地。
在文学创作中充分利用比喻句,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艺术性,更有助于深化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阅读体验。
因此,在写作中,应当注重激发自己的想象力,积极探索各种与主题相关的比喻句,让文字增加感染力,更富生命力。
七月的天山的好词好句摘抄

七月的天山的好词好句摘抄7月的天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众多的好词好句描绘了这片土地的壮美和神秘。
以下是对这些好词好句的摘抄:1、“七月的天山,辽阔、神秘、壮美。
”这句话字字珠玑,生动地描绘了天山的气势和范围,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2、“七月的天山,群山依然巍峨屹立,峰峦连绵,云海翻涌。
”这句话表现出天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山脉与云海的搏斗和交融。
3、“七月的天山,山花如锦,绿草如茵。
”这句话明暗对比强烈,为读者描绘出天山清新自然的风情,令人心旷神怡。
4、“七月的天山,繁星闪烁,银河漫卷。
”这句话表现出天山夜晚的神秘美妙,让人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广阔和深邃。
5、“七月的天山,壮丽的峡谷中,江水奔腾而过,水声直入心扉。
”这句话情景真切,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峡谷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力量。
6、“七月的天山,燃烧着炽热的激情,让人心潮澎湃,情不自禁。
”这句话通过动词“燃烧”表达了生命力与激情,给人以勇气和希望。
7、“七月的天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也是一道无法抵挡的诱惑。
”这句话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天山的两面性,既有挑战性,又带有吸引力。
8、“七月的天山,是神话般的存在,让人想象万千,心旷神怡。
”这句话表达了天山超凡脱俗的魅力,令人想象力无限。
9、“七月的天山,深邃的湖泊中,鱼儿自由舞蹈,水鸟纷飞。
”这句话描绘了生命在天山中的自由与欢乐,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命理念。
10、“七月的天山,云雾缭绕,缥缈而神秘,让人心驰神往。
”这句话用梦幻的笔调表现了天山的奥妙和神秘,增加了诗意和艺术性。
部编版小学语文《七月的天山》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七月的天山》课文原文及赏析《七月的天山》课文原文:七月的新疆,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天山。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窗外的景色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蓝天衬着高高的雪峰,太阳照在雪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山下的草原上,野花遍地,红、黄、蓝、白、紫,像一块巨大的彩色地毯铺展在大地上。
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马儿在河边饮水,一切都那么和谐、宁静。
沿着山路往上走,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有松树、柏树、桦树,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树。
树下是厚厚的苔藓和野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再往上走,就到了雪线以上。
这里一片银白,雪花轻轻地飘落下来,像是天空中撒下的白色花瓣。
山顶的冰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是一座巨大的水晶宫殿。
七月的天山,美丽而神秘,让人流连忘返。
赏析:《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七月新疆天山的美丽景色。
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富有诗意的表达,展现了天山的壮丽风光和自然生态的和谐之美。
文章首先以“画卷”为比喻,形象地展示了汽车行驶过程中窗外不断变换的美景。
蓝天、雪峰、草原、野花、牛羊、马儿等元素构成了一幅色彩丰富、生机勃勃的画面,体现了大自然的丰饶和生命的活力。
接着,作者通过描绘山路两旁的树木和苔藓,以及雪线以上的冰雪世界,进一步展现了天山的生态环境和季节变化。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强了读者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最后,作者以“美丽而神秘,让人流连忘返”作为结语,表达了对天山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富有感染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天山的魅力和神奇。
同时,这也是一篇引导小学生欣赏自然美、培养环保意识的好教材。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七月的天山句子赏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七月的天山》句子赏析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
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4、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七月的天山》课文探究1、课文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述。
写了七月间游人最理想的去处是骑马上天山。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反衬了此时天山的凉爽。
“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是这一段的重点,也是全文的总起。
2、课文的2、3、4、5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野花,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奇异景观的赞美之情和作者置身其间身心的美好感受。
⑴写雪峰一段,突出了它高矗巨大、寒气扑面、云影飘动的特点。
《七月的天山》课文分析

《七月的天山》课文分析《七月的天山》课文分析《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月的天山》课文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七月的天山》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
作者碧野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
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突出了天山之夏的独具丰韵。
形象的比喻,展现雪水迷人──“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动人姿态,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作者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多么的美丽,多么的讨人喜爱啊!这雪水和溪水,仿佛一个寂静清凉的世界,也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
巧妙的衬托,突出雪峰雄伟──“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作者把雪峰比作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还运用衬托手法,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贴切的比喻,多么巧妙的衬托,多么美丽的景色呀!动人的排比,突出野花绚烂──“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而形成排比,突出了野花的绚丽灿烂,五光十色,美不胜收,洋溢着满腔的喜悦与赞美之情。
七月的天山课文 《七月的天山》课文

七月的天山课文《七月的天山》课文七月的天山课文4 七月的天山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都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
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磷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的幽静。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老百晓已完成校对〗3* 七月的天山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被远远地撇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的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蓝天衬着高高矗立的巨大的雪峰。
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暗花。
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七月的天山主要内容

七月的天山主要内容七月的天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蓝天白云下,雪山草原交相辉映,宛如一幅天然的风景画。
这里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们向往的旅行胜地。
七月的天山,是草原的盛夏。
这时,草原上的鲜花竞相绽放,五彩缤纷的花海铺满了大地。
在微风的吹拂下,花海波光粼粼,如梦如幻。
在这片花海中,牛羊悠闲地吃着青草,宁静而祥和。
远处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与草原上的一切构成了和谐的画面。
七月的天山,是登山的好时节。
天山山脉绵延千里,峻峭险峻,是登山爱好者的天堂。
在七月的天山,气候宜人,温度适中,是登山的最佳季节。
登上山顶,俯瞰群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站在山巅,感受着清新的空气,远眺雪山,心旷神怡,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七月的天山,是徒步旅行的胜地。
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徒步线路,可以让人们尽情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漫步在草原上,感受着微风的拂过,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在徒步的过程中,或许会遇到牧民的帐篷,可以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热情。
或者会遇到一处清澈见底的湖泊,可以在湖边休憩,感受大自然的宁静。
七月的天山,是摄影师的天堂。
在这里,无论是雪山、草原还是湖泊,都是摄影的绝佳题材。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雪山之巅,日落时分的余晖映照在草原上,都是摄影师梦寐以求的画面。
在七月的天山,摄影师们可以尽情地捕捉大自然的美丽,记录下这片美丽的土地。
七月的天山,是人们向往的旅行胜地。
在这里,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以尽情地放松心情,远离城市的喧嚣。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感受大自然的力量,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七月的天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感受,去珍藏。
让我们放下繁忙的工作,放下手机和电脑,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七月的天山带给我们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着名的旅游胜地。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朗读到位,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雪峰?溪流(水)
?移步换景?再往里走?????森林(树)
???????走进天山深处?野花(花)
????????
作业设计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
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教学
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教学
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
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教学反思
今天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
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
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有怎样的相同点比喻写出了什么”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的切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理出了写作顺序,讨论了作者的详略安排,知道了一个新的写作点:略写中也可以有重点,就像课文中略写森林,但其中重写了塔松。这样有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课我是比较满意的,何况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一是整体体会天山的宁静、幽静。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却又大气,幽静却又生机勃勃。用他们的话说:“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树有生命力,鱼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水是这些生命的源头。”他们说:“正因为在这广阔的天山中能听见水声、马蹄声,更见天山的宁静。这样宁静的地方,哪怕你带着多么烦躁的心情来到这,都会被抚平,都会平静下来的。”学生的感受已经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单纯的美,已经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与生命作用了。在此基础上我决定有感情朗读结束这次的阅读“旅程”。我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骑马上天山,让老师来给大家做导游。我们用朗读来进行我们的天山美丽之旅。”于是我引读表示写作顺序的句子,学生接读景物描写的美句,在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迎来了下课声。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着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七月的天山》(开发型)
教师
陈建素
学科
语文
执教班级
四(5)班
教学时间
2011年2月17日(第二周星期4)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学内容
全文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课型
略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