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与TIA相关影像评估
卒中中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治流程图

卒中中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
治流程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治流程如下:
1.首先,怀疑患者是否出现卒中/TIA症状。
2.然后进行头颅CT检查,以判断是否有出血情况。
3.如果头颅CT检查显示有出血情况,按照脑出血诊治流
程进行治疗。
4.如果头颅CT检查没有发现出血情况,则需要根据
ABCD2评分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病因学检查。
5.如果ABCD2评分≥3,则需要在两天内完成病因学检查,并进入卒中门诊/病房进行治疗。
6.如果ABCD2评分<3,则可以选择相关检查进行进一步诊断,包括心电图、血管检查、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查。
7.对于易损斑块的检查,可以进行颈部血管/血管内超声、MRI、TCD微栓子监测等检查。
8.心脏评估方面,可以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
心动图等检查。
9.对于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如果出现同侧颈动脉颅外
段中重度狭窄(50%~99%),则可以考虑进行CEA或CAS
治疗。
10.对于颅外椎动脉狭窄伴有症状性颅外椎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的TIA患者,可以进行支架置入术治疗。
11.对于锁骨下动脉狭窄和头臂干狭窄的患者,可以进行
支架置入术或外科手术治疗。
12.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的TIA患者,需要
进行进一步治疗。
2023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全文)

2023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全文)图片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
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卒中复发、致残和死亡的重要措施。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3》。
本指南对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危险因素控制、病因诊断评估、针对病因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了系统更新。
关于危险因素的控制,指南主要提出了以下推荐意见。
危险因素控制篇1、高血压(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如无绝对禁忌,可启动降压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1(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服药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无绝对禁忌,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可以重新启动降压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启动降压治疗的获益并不明确(口级推荐,B级证据X(3)对于降压目标,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3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80mmHg以下(I级推荐,B级证据);对于由白页内大动脉狭窄(70%~99%)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II级推荐,B级证据);对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IV级推荐,D级证据1(4)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卒中特点和患者个体情况三方面的因素(∏级推荐,B级证据X2、高胆固醇血症(1)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1D1Y水平≥2.6mmo1∕1(1000mg/1)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治疗(他汀类药物及降脂强度详见表2),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I级推荐,A级证据X(2)对于合并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治疗,需要时联合依折麦布,将1DK水平控制在1.8mmo1∕1(700mg/1)及以下或将1DK水平降低50%及以上,以降低卒中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工级推荐,A级证据X(3)对于极高危缺血性卒中患者,若给予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后,1D1<仍高于1.8mmo1/1推荐与依折麦布联合应用I级推荐,B级证据);若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后,1D1t水平仍未达到目标水平,推荐联合使用PCSK9抑制剂治疗以预防ASCVD事件发生(∏级推荐,B级证据\(4)对于他汀不耐受或他汀治疗有禁忌证的患者,根据1DK水平目标值,可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或依折麦布(U级推荐,B级证据\(5)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在启用他汀类药物4~12周后,应根据空腹血脂水平和安全性指标(肝转氨酶和肌酶)评估使用降低1DK药物的治疗效果和调整生活方式,之后每3~12个月基于需要根据药物调整情况评估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安全性(I级推荐,A级证据I(6)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总体上是安全的,有脑出血病史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1A患者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合理使用(II级推荐,B级证据13、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1)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或胰岛素抵抗是缺血性卒中复发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对卒中患者糖代谢状态的筛查(∏级推荐,B级证据X(2)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接受空腹血糖、HbA1C或OGTT筛查糖代谢异常是合理的,推荐急性期应用HbAIc筛查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无明确糖尿病病史或未明确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在急性期后推荐接受OGTT筛查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级推荐,B级证据\(3)对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急性期后血糖控制目标值应个体化,严格控制血糖(如HbA1c≤7%)对预防卒中复发的作用尚不明确(口级推荐,B级证据);制订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警惕低血糖事件带来的危害(口级推荐,B级证据X(4)对合并糖尿病前期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饮食、规律体力活动和戒烟等)对于预防向糖尿病进展是有益的(∏级推荐,B级证据\(5)对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建议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营养支持、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降糖药物的综合治疗(I级推荐,C级证据);可考虑选择已被证明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血管性死亡)风险有益的G1P1受体激动剂、SG1T2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物(口级推荐,B级证据I(6)对合并胰岛素抵抗的近期缺血性卒中或TIA非糖尿病患者,排除禁忌证后,应用口比格列酮对于预防卒中复发可能有益(口级推荐,B级证据\4、生活方式(1)有吸烟史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均应戒烟(I级推荐,A级证据\无论有无吸烟史,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均应远离吸烟场所,避免被动吸烟(I级推荐,B级证据I(2)可采取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包括有卒中病史的吸烟者进行干预,主要戒烟手段包括心理疏导、尼古丁替代疗法或口服戒烟药物(安非他酮或伐尼克兰等)(I级推荐,A级证据X饮食与营养(1)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膳食种类应多样化,能量和营养的摄入应合理,增加食用全谷、豆类、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I级推荐,B级证据1(2)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适度降低钠和增加钾摄入量,推荐食用含钾代盐,有益于降低血压,从而降低卒中复发风险(I级推荐,B级证据%(3)推荐对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在住院后及时进行营养状态的风险评估(∏级推荐,C级证据);对有营养风险的卒中患者,制订基于个体化的营养计划,给予营养干预,并定期筛查,以减少不良预后风险(U级推荐,C 级证据\A身体活动(1)由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对合并运动障碍的慢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充分的运动能力筛查,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并进行监督(II级推荐,B 级证据b(2)具有活动能力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急性期后推荐进行每周至少3~4次、每次至少10min的中等强度(如快走)或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20min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I级推荐,B级证据);不推荐对中度(NIHSS评分5~12分)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有氧运动训练(∏级推荐,B级证据\A饮酒(1)推荐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戒酒或减少酒精摄入量(I级推荐,A级证据入(2)对尚未戒酒者,饮酒量应适度,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4g,女性减半(∏级推荐,B级证据\A肥胖(1)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减重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工级推荐,B级证据I(2)对于肥胖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根据个体情况采用多种强化改变生活方式的行为策略,以实现体重达标(I级推荐,B级证据\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近期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且合并HHCy患者补充叶酸、维生素B6以及维生素B12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尚无证据支持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够减少卒中复发风险(口级推荐,B级证据)0病因诊断评估篇1、病因分类对于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完善病因分型,指导制订卒中二级预防的最佳策略。
美国缺血性卒中及tia的二级预防指南

加强医疗保障
政策制定者应加强医疗保障体系的 建设,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 效的治疗和预防服务。
推动科研进展
政策制定者应支持相关的科研工作 ,推动缺血性卒中和TIA的预防和治 疗技术的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卒中的危险 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
患者教育和生活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卒 中相关知识,提高对 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 识。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 复训练,提高生活质 量。
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 生活方式,包括合理 饮食、适量运动、戒 烟限酒等。
流行病学
缺血性卒中和TIA是全球范围内的 常见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且复发率也较高。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 病、吸烟、饮酒、肥胖等是缺血 性卒中和TIA的主要危险因素。
诊断和评估
诊断
缺血性卒中和TIA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如 CT、MRI等。
评估
评估患者的病情、病因、危险因素等情况,以便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制定个性化预防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预防计划,包括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定期随访等。
加强患者教育
临床医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关于缺血性卒中和TIA的预防知识 ,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
对患者的建议
01
02
03
控制危险因素
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血 糖和血脂等危险因素,降 低再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和 TIA的风险。
指南目的和意义
•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针对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全面、实用的二级预防指南,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预防计划,降低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同时,本指南也有助于推动脑血管疾病防治 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预防策略
缺血性卒中和TIA治疗指南

六、一级预防
• 1危险因素:
• (1)定期监测血压。改进生活方式+降压药(Ⅰ、A) , 目标值120/80mmHg。高血压前期(120-139/8090mmHg),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糖尿病、 慢性肾功能不全,应给降压药(Ⅰ、A) • (2)定期监测血糖。改进生活方式+降糖药(Ⅳ、C)。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要强化治疗(Ⅰ、A) ,目标值低于 130/80mmHg (Ⅳ、C),治疗应包括ACEI类或血管紧 张受体拮抗剂(Ⅰ、A) • (3)定期监测血胆固醇。LDL-C>150mg/dl(3.9mmol)改 进生活方式(Ⅳ、C)+他汀类(Ⅰ、A) • (4)劝阻吸烟(Ⅲ、B) • (5)劝阻大量饮酒(Ⅲ、B)
• 后续实验室检查:略
• 高级卒中中心:
• • • • • • • • • • • 1 MRI /MRA /CTA 2 经食道PDE 3 DSA 4 TCD 5 颅内和颅外彩色双功能超声 6 神经放射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会诊 (远程医疗网络) 7 颈动脉手术 8 血管成形术和支架臵入术 9 脉搏、血氧、血压的自动监测 10 建立康复机构网络,提供连续的治疗
ESO2008缺血性卒中和TIA治疗指南 (摘要解读)
2003欧洲卒中促进会: (EUSI) 欧洲卒中委员会(ESC) 欧洲神经科联盟(EFNS) 欧洲神经科协会(ENS)
EUSI的宗旨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Ⅰ-Ⅳ级证据) 通过教育转变对卒中的认识和治疗模式 提高并完善 卒中治疗 降低卒中发病率 减轻卒中负担
一级预防
(5)房颤患者不能接受口服抗凝剂,建议服用ASA (Ⅰ、 A) (6)房颤患者,如有机械性人工瓣膜,建议长期抗凝, INR不低于2-3 (Ⅱ、B) (7)无症状颈内动脉狭窄>50%,口服小剂量ASA (Ⅱ、 B)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小卒中的卒中风险评估

等¨踮将急性期DWI的阳性发现联合ABCD2评分建立了预 测TIA后7 d卒中风险的临床影像模型(clinical
based and imaging—
prediction,CIP)模型,并制作了CIP模型自动计算器
(http://cip.martinos.org)。90 d卒中复发风险评估(RRE一
万方数据
生堡凼登苤查!!!!生!旦笙!!鲞箜!塑堡蝤!』!!!!婴丛鲤:£!!型!型!!!!:∑尘:!!:盟!:! 由于TIA和小卒中复发风险部分取决于所导致事件的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学分型是早期卒中复发的显著预测因 子。针对人群研究数据的荟萃分析依据TOAST分型确定了 卒中复发风险,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早期卒中复发 风险较小血管卒中患者高8倍,较心源性卒中患者高3 倍‘1…。但是,仅表现为TIA的患者上述差异可能不很明显, 而某些有潜在小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早期卒中风险非常高。 二、基于脑实质和血管影像学检查的评估方法 影像学检查的特点提供了与潜在卒中发生机制相关的 预后信息,有助于检出TIA或小卒中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 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特征对复发预测的准确性。MRI序列如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和液体 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能够提供卒中随时间变化的信 息。例如,DWI上的缺血病灶能够预测TIA和小卒中患者较 高的早期缺血性卒中风险。1…,可以早期显示梗死灶特征以 鉴别不稳定来源小栓子所导致的孤立皮层梗死灶和局部小 动脉疾病所导致的孤立皮层下或深部梗死灶,也可以发现无 临床症状的新梗死灶,而无症状性脑梗死病灶的聚集可能造 成远期的预后不良,这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DWI与 ADC结合能够提供多个不同时期的病灶特征,提示卒中后 早期复发风险增高,同时可预测未来缺血性事件的风险¨…。 MRI的梯度回波序列能够提供小卒中和TIA患者脑内微出 血的信息。22%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脑内微出血,但在 TIA患者较少出现¨“。此外,在血管检查方面,计算机断层 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双功多普勒 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够帮助医生检出的严重症状性 颅外或颅内动脉狭窄。合并存在颅内动脉闭塞或颅外大动 脉狭窄能够预测TIA和小卒中患者90 d的卒中复发015-16], 这是TIA或小卒中后早期复发的强预测因子。TCD检测微 栓子也可能有助于TIA和小卒中患者的评估和危险分层。 三、联合临床特征与影像学检查的评估方法 通过将临床特点与影像学检查结合将有助于更正确地 检出病情加重或卒中复发风险高的TIA和小卒中患者,有助 于改善卒中患者的管理和转归,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多项研究将DWI—MRI评价加入ABCD2或ABCD3评分 中,以帮助检出卒中复发风险高的TIA和小卒中患者。 Coutts等。1 7。将DWI病变和颅内大血管闭塞加入ABCD2评 分的临床因素中,建立了ABCD2+MRI评分评价TIA和小 卒中患者的90 d复发风险。该评分总分为0~9分,评分≥ 7分的患者90 d卒中风险为32.1%,其中22.9%的患者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要点脑卒中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已跃升为我国国民死因首位。
在目前有效特异性治疗手段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早期预防是减少脑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途径。
风险评估是识别脑卒中发生、复发的高危人群,明确预防重点的有效工具,对脑卒中一、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已有了一些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风险的评估工具,但面对多种工具临床应该怎样选用尚缺乏规范化的推荐意见。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多次反复讨论后对常用风险评估T具的选择达成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以便于临床应用。
一、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1.改良的弗明汉卒中量表(Framingham StrokeProfile,表1):弗明汉卒中量表是最早提出并得以广泛应用的简易卒中风险评估工具,由Wolf 等于1991年首先在弗明汉研究中提出,研究人群主要为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弗明汉小镇的居民,研究筛选出年龄、收缩压、降压治疗、糖尿病史、吸烟、心血管病病史、心房颤动史及心电图诊断的左心室肥厚等预测因子并赋予分值权重,建立了风险评分值与卒中发病率的数学模型,预测未来10年卒中发病风险。
2.汇集队列方程(Pooled Cohort Equations,表2):汇集队列方程运用在线计算器或手机软件(http://my.americanheart.org/evriskcalculator)评估个体未来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风险(致死性及非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及脑卒中)。
汇集队列方程的建模数据来源于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的多项大型队列研究(ARIC研究、CARDIA研究、Framingham研究等),模型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是否接受抗高血压治疗、糖尿病、吸烟等项目。
结果显示该模型能较好预测未来10年ASCVD的发生风险(AUC:男性0.713,女性0.8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TIA/轻型卒中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一)定义在急性脑血管病事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急性缺血性轻型卒中(简称“轻型卒中”),由于其“非致残性”和“早期不稳定”等共同特征,经常作为一类“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进行诊疗或开展研究。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基于时间的定义:TIA是由于血管原因所致的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脑、脊髓或视网膜)障碍,持续时间<24h。
(2)基于组织学的定义:TIA是由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不伴有急性梗死。
TIA诊断的具体临床与研究操作原则详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
2. 缺血性轻型卒中:轻型卒中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
2010年Stroke 发表了6种轻型卒中定义和临床转归之问关系以探索最佳轻型卒中定义。
该研究连续入组7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以下定义分成6组:A. NIHSS每一项必须是0或1,意识各项必须是0;B. 腔隙样综合征(小血管闭塞);C. 只有运动障碍(包括构音障碍或共济失调);伴有或不伴有感觉障碍;D. 基线NIHSS每项最低分(总分≤9分),没有失语,忽视或任何意识水平障碍;E. 基线NIHSS评分每项最低分,总分≤9分;F. 基线NIHSS≤3分;短期转归良好定义为患者出院回家;中期转归良好定义为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
定义A和定义F的患者短期和中期转归最佳(定义A分别为74%和90%,定义F分别为71%和90%)。
定义C的前循环卒中患者与后循环卒中患者相比出院可能性更大(P=0.021)。
定义E的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相比中期转归较差(P=0.001),而定义A、D和F的患者在任何亚组中均未有不同转归。
目前常用的缺血性轻型卒中定义:一种血管原因所致的突发性局灶性轻型神经功能障碍(定义为NIHSS≤3分),持续时间≥24h,或神经功能障碍是由于影像学与临床症状相关的缺血性梗死所致而不是由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脑出血所致。
缺血性卒中诊断评估与治疗策略

Vascular death
1 myocardial infarction 1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1 major hemorrhage (not intracranial) 1 fatal CHF 1 aortic aneurysm rupture 1 sudden death
TEE与多层螺旋CT(MSCT)
• 从急性缺血性卒中前瞻性研究的150例患者中选择30例病因不明的患 者
• TEE共检测出8位患者 (29.6%) 存在主动脉弓斑块,而多层螺旋CT共 检测出12位患者 (40%)存在主动脉弓斑块
• 在检测主动脉弓斑块的大小和性质方面,多层螺旋CT比TEE更敏感
TEE:多层螺旋CT(MSCT):HR-MR?
2014-9-8
卒中病因
TOAST LAA
狭窄率≥50%
CS
PAD
梗死灶<1.5CM
OE
UE
关注:临床特点、影像学、辅助检查 1993:经典TOAST 2001:英国南伦敦改良- TOAST 2005:美国SSS- TOAST 2007:韩国改良- TOAST
CCS心源性栓塞危险因素的定义
左心房/左心耳附壁血栓 持久性心房颤动 陈发性房颤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房扑 近期心肌梗死(一个月内) 风湿性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 心脏机械瓣和生物瓣膜置换 射血分数<28%的慢性心肌梗塞 射血分数<30%的症状性充血性心衰 扩张型心肌病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左房粘液瘤 心脏瓣膜赘生物 二尖瓣环钙化 房间隔动脉瘤 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合并房间隔动脉瘤 左室非血栓性动脉瘤 无二尖瓣狭窄或房颤的孤立性左房湍流 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audal: 0-4, 80-350 µm ✓ Middle: 5-9, 210 to 940 µm ✓ Rostral: 1-2, 250-800 µm
-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
• Location: lateral and dorsal walls
Marinkovic SV. Neurosurgery. 1993
基底动脉穿支血管成像
Visualization of BA branches: DSA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4 Oct;35(10):1942-7
• TIA相关的DWI病灶特征:病灶散在,多发,体积较小
MRI:TIA相关的DWI缺血灶的检出率与成像时间窗有关
MRI:TIA相关的DWI缺血灶的检出率与成像分辨率有关
SS-EPI DWI
MS-EPI DWI
mean DWI , 2 minutes scan mean DWI, 4 minutes scan voxel 2x2x5mm3, SENSE=2 voxel 0.8x0.8x5mm3, 6-shot b=1000s/mm2, 6 directions b=1000s/mm2 , 6 directions
早期病变不明显
后期病变呈低密度
CTA-Source Image (SI):判断梗死体积
同时阅读CT平扫、CTA-SI和CTA-SI剪影图:
CTA-SI
All infarct: ✓ Sensitivity: 76% ✓ Specificity: 90%
Infarct>15ml: ✓ Sensitivity: 95% ✓ Specificity: 100%
影像学:鉴别TIA和类脑血管病 (>40%的疑似TIA患者)
• CT发现仅有4%的TIA患者存在脑缺血灶,其中仅有1/2被 DWI证实
CT阴性
DWI散在缺血灶
左侧MCA狭窄Βιβλιοθήκη MRI:排除脑出血(T2*)
DWI
FLAIR
T2*
MRI:判断缺血灶(DWI和FLAIR)
• 34%的TIA患者的存在DWI高信号缺血灶,2/3以上的TIA 患者DWI可表现为阴性
Kambiz N. Stroke. 2013;44:3090-6.
Korean J Radiol. 2014
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
• 血管再通率 • Day-0 DWI病灶体积 • >100ml的低灌注病灶(约1/3的MCA供血区),无论血管
再通与否
梗死体积与不良预后
Yoo AJ. Stroke. 2012;43:1323–30
̶ 病因:
• 脂质透明样变性 • 动脉硬化 • 淀粉样血管病 • 血管炎
̶ 表现:
• 脑内微出血灶 • 腔隙性脑梗死 • 白质高信号
基底动脉穿支血管成像
BA branches:
• Branches:
- Superior cerebellar A.: 1.38 mm - Circumferential potine A. - Paramedian potine A.
• 序列:GRE EPI • 时间分辨率:1.5s • 信号:T2*效应
CBV maps
Source images
半暗带:Perfusion-Diffusion mismatch
MR Perfusion-ASL:无需造影剂
MR-DSC vs. ASL
ASL-CBF overestimates the DSC time to maximum hypoperfusion volume and mismatch class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yndrome.
阈值的考虑 • 平均相对CBF阈值<0.19,坏死核心 • 平均相对CBF阈值0.19-0.34,无活性的半暗带 • 平均相对CBF阈值0.35-0.46,有活性的半暗带
CT灌注检测缺血性卒中的效能
80% (95% CI: 72–86%)
95% (95% CI: 86–98%)
MR Perfusion-DSC:
缺血性卒中/TIA相关影像评估
靶器官:脑组织损害 责任血管:血管病变(小血管、大血管)
脑缺血病变影像学评估 脑小血管病变影像学评估 脑动脉斑块影像学评估
脑缺血病变影像学评估 脑小血管病变影像学评估 脑动脉斑块影像学评估
CT平扫:第一线检查
• 排除颅内出血和肿瘤
• 判断梗死体积:脑组织肿胀、脑沟变浅或消失、灰白质界限 模糊
CT/MR灌注成像:发病24小时内,1/3的TIA患者灌注成
像呈阳性
影像学表现与临床预后:
• 合并DWI梗死灶比没有合并DWI梗死灶的TIA患者,其未来 发生卒中的风险高10-20倍
脑缺血病变影像学评估 脑小血管病变影像学评估 脑动脉斑块影像学评估
脑小血管病
特征:
̶ 主要累及颅内小动脉、微动脉、 前毛细血管及微静脉
CT灌注成像:评价坏死核、缺血半暗带
缺血半暗带:缺血但仍有活性的组织 ,即CBF-CBV
mismatch • CBV异常区:代表坏死核心, ≤2.5ml/100g • CBF-CBV mismatch区域:围绕坏死核心的低灌注区域,
有活性可挽救组织,CBF较基线下降≥34%
缺血半暗带:
缺血半暗带:CBF-CBV mismatch
优化的缺血半暗带定义:
• 良性缺血:较基线<40%的CBF下降,不给以再通治疗仍可能 存活
• 较基线≤50%的CBF下降,存活可能性较高 • 较基线>70%的CBF下降,梗死可能性较高 • CBF<12.7ml/100g*min或CBV<2.2ml/100g,组织不会存活
优化的缺血半暗带定义:血管再通治疗后,缺血半暗带
Infarct size: ✓ DWI: underestimation ✓ CTA-SI: more accurate
CT灌注成像:评价坏死核、缺血半暗带
• CBV:脑血容量, ml ・ 100g–1 • CBF:脑血流量,ml ・ 100g–1 ・ min–1 • MTT:平均通过时间,CBV/CB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