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句容人。由行省都事进郎中。尝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数与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事。陈友谅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李东阳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李东阳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李东阳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

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

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

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

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

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

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啙窳①,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

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

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

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

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

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

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注]啙窳:zǐyŭ,疏懒。

译文: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凭着戍籍居住在京城。

四岁能写直径一尺的大字,景帝召见考核他,非常喜欢,抱来放在膝上,赐给果品钱钞。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明史宋濂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明史宋濂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明史宋濂传》含答案(2022春·辽宁·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者出,未辞.也辞:告辞B.沛公则置.车骑置:放弃C.沛公不胜.杯杓胜:超过D.沛公安.在安:哪里6.下列句子中,不属于沛公言行的一项是()A.乃令张良留谢。

B.大王来何操?C.公为我献之。

D.立诛杀曹无伤。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此时项王召沛公回来是想杀掉沛公。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樊哙认为此刻形势危急,不用告辞。

C.“道芷阳间行”“度我至军中”等处体现沛公小心谨慎欲迅速脱离险境的想法。

D.“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连串动作显示亚父对沛公逃脱愤恨不已。

参考答案:5.C 6.B 7.A【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朝野佥载》阅读及原文翻译

《朝野佥载》阅读及原文翻译

《朝野佥载》阅读*及原文翻译娄师德,字宗仁,郑州原武人。

第进士,调*都尉。

扬州长史卢承业异之,曰:“子,台辅器也,当以子孙相委,讵论僚吏哉?”上元初,为监察御史。

会吐蕃盗边,刘审礼战殁,师德奉使收败亡于洮河,因使吐蕃。

其首领论赞婆等自赤岭*牛酒迎劳,师德喻国威信,开陈利害,虏为畏悦。

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司马,并知营田事。

与虏战白水润,八遇八克。

天授初,为左金吾将*,率士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无转饷和籴之费。

武后降书劳之。

后尝谓师德:“师在边,必待营田,公不可以劬劳惮也。

”*圣中,与王孝杰拒吐蕃于洮州,战素罗汗山,败绩,贬原州员外司马。

师德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

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

”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

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

”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

”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

”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圣历三年九月,卒于会州,年七十。

赠幽州都督,谥曰贞。

(选自《新唐书·娄师德传》,有删节)娄师德,为兵部尚书,使并州。

日高至驿,恐人烦扰驿家,令就厅同食。

尚书饭白而细,诸人饭黑而粗。

呼驿长责之曰:“汝何为两种待客?”遂换取粗饭食之。

娄师德弟拜代州刺史,将行,谓之曰:“吾以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荣辱过分,为人嫉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弟长跪曰:“自今后,虽有人唾某面上,某亦不敢言,但拭之而已。

以此自勉,庶不为兄忧。

”师德曰:“此适所谓为我忧也。

夫人唾汝者,发怒也。

汝今拭之,是恶其唾。

恶而拭,是逆人怒也。

唾不拭,将自干,何如?”弟笑而受之。

其行事皆此类。

浮休子①曰:“师德直而温,宽二栗,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

万顷之波,浑而不浊,百炼之质,磨而不*。

《明史·宋廉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宋廉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宋廉传》原文及翻译原文: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

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

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洪武①中,濂首用文学受知,恒待左右,备顾问。

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日:“《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

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

”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帝剖符封功臣,召廉议五等封爵。

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

甘露屡降,希问灾祥之故,对日,“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

《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

”帝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

”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

”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事,即指示之。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补朕欺。

”濂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卒于夔,年七十二。

追谥文宪。

(取材自《明史,宋廉传》)译文:宋濂,字景濂,他的祖先是金华潜溪人,到宋濂这一辈才迁至浦江。

宋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就学于闻人梦吉,精通《五经》,元朝至正年间,宋濂因举荐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洪武年间,宋濂开始因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识,随侍朱元璋左右,作为顾问。

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能遵行,则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平定!”洪武二年(1369 ),太祖下诏修编《元史》,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

高中文言文阅读:人。由行省都事进郎中。尝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数与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事。陈友谅既灭

高中文言文阅读:人。由行省都事进郎中。尝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数与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事。陈友谅既灭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1,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孔克仁,句容人。

由行省都事进郎中。

尝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数与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事。

陈友谅既灭,太祖志图中原,谓克仁曰: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仍于两淮间馈运可通之处,储粮以俟。

兵食既足,中原可图。

卿以为何如?克仁对曰:积粮训兵,观衅待时,此长策也。

当是时,江左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自期,尝谓克仁曰:秦政暴虐,汉高帝起布衣,以宽大驭群雄,遂为天下主。

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

因感叹久之。

又曰:江南则惟我与张士诚耳。

士诚多奸谋,尚间谍,御众无纪律。

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

±克仁顿首曰:主上神武,当定天下于一矣。

尝阅《汉书》,濂与克仁侍。

太祖曰:汉治道不纯者何?¡±克仁对曰:王霸杂故也。

太祖曰:谁执其咎?克仁曰:责在高祖。

太祖曰:高祖创业,遭秦灭学,民憔悴甫苏,礼乐之事固所未讲。

孝文为令主,正当制礼作乐,以复三代之旧。

乃逡巡未遑,使汉业终于如是。

帝王之道,贵不违时。

三代之王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周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

又尝问克仁:汉高起徒步为万乘主,所操何道?克仁对曰:知人善任使。

克仁侍帷幄最久,故获闻太祖谋略居多。

洪武二年四月,命克仁等授诸子经,功臣子弟亦令入学。

已,出知江州,入为参议,坐事死。

(选自《明史•孔克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B.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C.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D.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麻布衣服。

《唐才子传·杜牧》原文及翻译

《唐才子传·杜牧》原文及翻译

《唐才子传·杜牧》原文及翻译《唐才子传·杜牧》原文及翻译唐才子传,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

撰者元代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

今天我们来看看《唐才子传·杜牧》原文及翻译。

《唐才子传·杜牧》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属文。

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

其人,王佐才也。

”因出卷,?|笏朗诵之。

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兵法戎机,平昔尽意。

尝以?拘??更历将相,而已困踬不振,怏怏难平。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毫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翻译杜牧,字牧之,京城长安地区人。

擅长写文章。

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状元韦筹那一榜的进士,与厉玄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

当初没有考取进士的时候,他来到东都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

当时任主考官的礼部侍郎是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骑跛足驴慢腾腾地来拜见崔郾说:“您凭着崇高德行,巨大声望,为圣明的君王选举人才,我怎敢不略给予如微尘滴露般的微小帮助。

以前我偶然见到十几个文士,情绪极其兴奋激昂,一起读一卷文章。

我看了文卷,是进士杜牧的《阿房宫赋》。

此人有辅佐君王的大才。

”于是就拿出《阿房宫赋》的文卷,把笏插在腰带上,(腾出手来双手持卷)朗读起来。

崔郾大加赞赏。

吴武陵说:“请您点他为头名状元。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濂《元故楼主簿行状》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濂《元故楼主簿行状》原文及翻译

宋濂《元故楼主簿行状》原文及翻译原文:君讳国华,字彦英,姓楼氏。

为义乌智者里人。

曾大父慧、大父绍、父浚,皆隐德不仕,而君父以家大穰为邑重望。

至君乃不复事厚积,独好诗书,志于仕进。

学成,就试翰林院,授漳州路学正。

未几,以母丧免归。

泰定间,县恶少余乙,肆为剽掠,民惧其祸。

君率强有力者,持梃以捕,得渠凶十馀人。

因之授婺州路浦江县政内乡巡检。

君至官,逻警有严,寇盗屏息。

巡司屋坏,民欲为改作,君不欲烦民,捐禄成之。

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

至正丙申,荐饥,邻县石甲啸聚,又相劫掠。

府公知君之能,移君之任,捕得二十馀人,其患遂弭。

转授保义副尉、湖州路德清县主簿,命下,丁父忧,不赴。

服阙,浙东宣尉使司分镇绍兴,以照磨之职起君。

君从之,益务谨饬,不以案牍之劳为辞,极为上官所赏受。

遭世多故,解绶而归,以六世祖茔荒秽不治,乃谋以弟。

缭以周垣,仍创祠置田,合族以祭。

无亲疏远迩,悉以慈识接之。

或以贫窭有干,即与粟贷钱,无靳色。

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

府君隐约田间,不务为光耀。

抚事酬物,恒出于诚悫,无矫伪自欺之意。

宗姻州里,咸目之为笃行君子云。

然其为人好施与,不以家之单索为念。

其友竞田,久不解,府君乃斥己壤之腴者庚之,其争遂息。

人有鬻田于府君者,质剂既定,逮秋而租入过其数。

府君曰:“是膏梁子,不知物价之上下者也。

吾可苟利之耶?”明增其直。

至正甲午秋九月,忽语其子曰:“吾春秋五十有三,不可谓不老也。

汝等齿亦长矣,吾不复留意人间事。

闻歙州多佳山水,将往游焉。

”言已,即出门去,沉酣回涧曲岑间。

复还金华,访赤松遗迹,追逐云月,浩然而归。

越明年,乙未四月十四日,以病卒。

译文:先生名讳国华,字彦英,姓楼。

他是义乌智者里人。

他的曾祖父楼慧、祖父楼绍、父亲楼浚,都立志不做官,而他的父亲因为家境殷实成为邑里有名望的人。

直到楼君才不再从事农业,只喜欢读书学习,立志于入仕做官。

学业有成,到翰林院参加考试,被授予漳州路学正一职。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练:《明史-宋濂传》(附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练:《明史-宋濂传》(附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练:《明史·宋濂传》(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宋濂,字景濂。

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

太祖取婺州,召见濂。

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为《五经》师。

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

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

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

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

”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

”帝称善者良久。

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所居室,署“温树”。

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曰,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

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 B.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 C.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 D.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闻人,古代汉族的复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的少正氏,属于以世称名号为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孔克仁,句容人。

由行省都事进郎中。

尝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数与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事。

陈友谅既灭,太祖志图中原,谓克仁曰:“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仍于两淮间馈运可通之处,储粮以俟。

兵食既足,中原可图。

卿以为何如?”克仁对曰:“积粮训兵,观衅待时,此长策也。

”当是时,江左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自期,尝谓克仁曰:“秦政暴虐,汉高帝起布.衣.,以宽大驭群雄,遂为天下主。

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

”因感叹久之。

又曰:“江南则惟我与张士诚耳。

士诚多奸谋,尚间谍,御众无纪律。

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

”克仁顿.首.曰:“主上神武,当定天下于一矣。

”尝阅《汉书》,濂与克仁侍。

太祖曰:“汉治道不纯者何?”克仁对曰:“王.霸.杂故也。

”太祖曰:“谁执其咎?”克仁曰:“责在高祖。

”太祖曰:“高祖创业,遭秦灭学,民憔悴甫苏,礼乐之事固所未讲。

孝文为令主,正当制礼作乐,以复三代之旧。

乃逡巡未遑,使汉业终于如是。

帝王之道,贵不违时。

三代之王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周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

”又尝问克仁:“汉高起徒步为万乘主,所操何道?”克仁对曰:“知人善任使。

”克仁侍帷幄最久,故获闻太祖谋略居多。

洪武二年四月,命克仁等授诸子经.,功臣子弟亦令入学。

已,出知江州,入为参议,坐事死。

(选自《明史•孔克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B.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C.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D.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麻布衣服。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故常用来借指平民。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本文中的“顿首”属于书简表奏用语,有致敬意。

C.王霸:王道、霸道的统称。

其中王道是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也属儒家政治主张,如“春秋五霸”说。

D.经:指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

本文中的“经”是指“四书五经”这样的儒家著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克仁忠诚,颇得皇上信任。

皇上让他陪侍,且经常和他讨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的史实,以资政建。

B.孔克仁聪慧,颇具洞察之力。

皇上和他讲述图中原之志,他赞赏皇上储粮、练兵、等待等都是战略之计。

C.孔克仁自信,常怀崇敬之心。

皇上筹划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认同,并赞赏主上神武,定能成就天下。

D.孔克仁好学,被任命为经师。

皇上发现他在读《汉书》,就试着查问,他能对答如流,后被任命为经师。

4.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

⑵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

1, 【答案】
1.B
2.C
3.D
4.⑴现群雄蜂拥而起,但都不知制定法度以严明军政,这就是他们难以成功的原因。

⑵我率领十万之众,整肃军政,任用将帅,伺机而动,我们的势力将不可战胜。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互争”的主语是“豪杰”,不应该断开,排除A 项、C项。

“两淮江南诸郡”修饰“民”,结合句意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元朝的国运已被摧毁,豪杰互争,有可乘之隙。

我将督促两淮、江南诸郡的百姓,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故选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王道是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错误,“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是“霸道”,“也属儒家政治主张”错。

故选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皇上发现他在读《汉书》,就试着查问”错,原文“尝阅《汉书》,濂与克仁侍”中的“尝阅”者是皇上。

故选D。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蜂”译为像蜂一样(名词作状语);“修”译为制定;“以”,连词,来;“明”译为使……严明(使动);“其”,代词,他们;“所以”译为……的原因;“此其所以无成也”(判断句)。

(2)“以”,动词,用、率领;“修”译为整肃;“任”译为任用;“而”,连词,表修饰;
“其”,代词,我们。

【点睛】
参考译文:
孔克仁,句容人。

由行省都事晋升为郎中。

曾和宋濂一同侍奉太祖,太祖多次和他讨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的史实。

陈友谅已被消灭,太祖志图中原,对克仁说:“元朝的国运已被摧毁,豪杰互争,有可乘之隙。

我将督促两淮、江南诸郡的百姓,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再于两淮之间的可馈运之处,储粮等候时机。

兵粮充足,中原就可谋图,你认为怎样?”克仁回答说:“储备粮食,训练士兵,观望战事,等待时机,这是长久的策略。

”当时,江左的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曾对克仁说:“秦政暴虐,汉高祖起自布衣,以宽大驾驭着群雄,于是成为天下之主。

现群雄蜂拥而起,但都不知制定法度以严明军政,这就是他们难以成功的原因。

”因而感叹很久。

又说:“江南则唯有我和张士诚。

士诚多奸谋,崇尚间谍之术,治军无纪律。

我率领十万之众,整肃军政,任用将帅,伺机而动,我们的势力将不可战胜。

”克仁点头说:“主上神武,一定能一统天下。

”太祖曾阅读《汉书》,宋濂和孔克仁侍奉其旁。

太祖说:“汉朝治理国政不完美在哪里?”克仁说:“王霸之道杂用之故。

”太祖说:“谁的错误呢?”克仁说:“责任在于汉高祖。

”太祖说:“高祖创业,正遇上秦朝灭学,百姓憔悴以待复苏,礼乐之事还没兴起。

孝文为令主,修定礼乐,恢复三代旧制,但顾虑重重而无暇他顾,致使汉朝帝业终归如此。

帝王之道,可贵的是不违背时代。

三代之王有时机而能为之,汉文有时机而不为,周世宗则是没时机而为之。

”又曾问克仁:“汉高祖从平民成为万乘之主,他采用什么办法?”克仁问答说:“知人善任。

”孔克仁侍奉太祖最久,所以得知太祖
的谋略最多。

洪武二年(1369)四月,命令克仁等人教授诸子经书,功臣的子弟也一起学习。

不久,出任江州知州,入朝为参议,受牵连而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