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漂泊感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读书心得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读书心得《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以一段宫廷爱情故事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恨情仇。
读完《长恨歌》,我深受震撼,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被《长恨歌》所揭示出的人性的复杂性所触动。
故事中的杨贵妃形象丰满、多重,她既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也是一个具有野心和阴谋心的人。
她追求权力和地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惜使用手段,最终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而唐玄宗则是一个专注于政务的君主,他爱杨贵妃,但对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更加看重。
这种复杂的人性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启示,它提醒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个人的欲望,要在个人利益和大局之间找到平衡。
其次,《长恨歌》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关于爱情的问题。
杨贵妃对唐玄宗是深深地痴迷和依赖,她甘愿为之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最终赴死。
而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则更多的是一种权力的欲望和情感的满足。
这种不对等的爱情关系让我对爱情的真实与虚幻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爱的力量是强大而伟大的,但也有时会被权力和欲望所扭曲,变成一种病态的追求和依附。
通过《长恨歌》,我更加认识到爱情的复杂性,也更加珍惜和理解真正纯粹的爱情。
同时,诗歌的艺术魅力也是《长恨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
白居易运用细腻华美的文字,描绘出了唐朝宫廷的繁华和荣耀,以及杨贵妃美丽动人的形象。
他巧妙地运用重复和倒叙的叙事手法,使整篇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阅读《长恨歌》让我对诗歌的艺术有了更深的感受,也让我更加欣赏和喜爱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总的来说,读完《长恨歌》,我深深地被其中的人性复杂性、爱情的真实与虚幻、诗歌的艺术魅力所震撼。
这篇诗歌让我对许多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诗歌。
通过读书,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还丰富了自己的思想,这对于我的成长和人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读书心得虽然字数有限,但却无法表达出我的全部感悟,我会继续努力阅读,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精选24篇)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精选24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篇1好一首凄凄切切的《长恨歌》!好一个凄怆悲凉的爱情故事!好一代风流倜傥的一国之君!二人的爱情远已超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到达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
面对这唯美的爱情,怎能不令人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慨。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泪光潋滟。
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一抔黄土掩风流。
马嵬坡上那一别,红颜薄命,帝王之道,何以为堪?!“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人间悲剧,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钢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又包含了怎样的不舍与无奈。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古至今,撩动了多少文人墨客、边塞将领、帝王将相、大家闺秀内心的伤与痛!虽无磅礴的气势,却着实语出惊人。
不愧为千古名句!华夏雄风在滚滚东去的黄河长江中,酝酿着扯天阔地,包罗万象的诗情画意。
边塞军士与门前闺人执着的守望,高堂明镜额前已为风所缭乱的白发都化作滴滴泪水,却如潮流奔涌狂号,在历史与王朝的堤岸刻下了斑斑刀痕。
《长恨歌》的确已成成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长恨,也终究代表了世间凡人的长恨。
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越长圆。
”一代君王终不能挽留这段唯美的爱情,岂不是人间的悲哀!《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篇2情感,是每一个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亘古就一直延伸至现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为情感而发生变化,好坏之间杂夹着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无法澄清理性,或许下面提出的文章,会给我们一点启示。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长恨歌》是王安忆烧制的艺术,提名为浅浅的印象美。
王安忆用一支绚烂的笔,把一个女子四十年的故事写成一首长恨的歌。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长恨歌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篇一《长恨歌》读后感《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和朋友一起游览仙游时而作。
古今中外,谈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悲剧时,心中难免有些感叹。
在这个时候作者官任县令,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充满了抱负,正是春风得意时,他的思想“兼济天下”则成为了主导地位,和杜甫有一脉这承,他认为诗歌应该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主张“文章和为时而着,歌诗和为事而作。
”当时作者以前年过中旬,作品中形成了讽刺风格。
作品都是以民众民生为题材,融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讽喻倾向性。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通过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对他现实遭遇的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本文以《长恨歌》为题目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重色倾国,他制造了安史之乱,安使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苦难,得到了人民的愤恨,但是对爱情的痴情,专一所导致的爱情悲剧,自古以来,英雄和美女有很大关联,何况一个现实的当局者。
所以作者写这首诗歌时的思想是双面的,既有对现实的批判、讽喻,又有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同情。
《长恨歌》前半部分采用了写实手法,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开头第一句就说明了这个观点,为下文做了铺垫,在到“杨贵妃”的君王侧,在到“从此君王不早朝,为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从而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的必然性。
这里作者对唐明皇给予了极大的批判。
在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的同时,对唐明皇的爱情悲剧充满同情以及他对爱情专一大加褒扬。
是谁种下的种子,谁就是承担自己所造成的后果。
现实就是给予他的报应,长恨歌的正文在后半部分,作者写唐明皇在赐死杨贵妃之时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痛苦。
以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他对现实遭遇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长恨歌的简短感悟

长恨歌的简短感悟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是一首描述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悲剧的长诗。
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华丽,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情。
诗中,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美好,但最终却因种种原因而无法相守。
这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无论我们拥有多少财富和地位,都无法永远拥有这些东西。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拥有,把握当下的时光。
诗中,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情。
尽管他们彼此相爱,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爱情和命运。
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它们,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之,《长恨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华丽,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情。
这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拥有,把握当下的时光,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8篇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8篇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篇1长恨歌,一个老上海名媛四十年的情与爱,由绚烂到凋零,由繁华到落寞的生命姿态,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时代的时代变迁。
这个女人,映射着一个时代的人,一个时代的事,一个时代的文化。
她在我心中是优雅的,美丽的,充满诗意和浪漫,有着薛宝钗的柔滑性子和豁达心态,兼有大家闺秀的容仪和老上海交际名媛的曼妙与女人味。
从年轻到老去,都保有那份子时髦与优雅。
然而,生死,起落,开谢,以新革旧是世间万物永恒的规律。
王绮瑶要死,那个上海的时代要去,是它自然的规律。
可是一个远去的时代无论好坏,总是深深刻在那曾经被这时代印记所深刻烙印的人儿心上的,那丢失的要不回来,只能在回忆里缅怀回味,然而记忆会模糊,会淡去。
所以用笔,把那还许些清晰的记忆与体会记录下来,保留下来。
很感谢作者给我们展现的我们后人无从经历的老上海的一隅――这一隅的软红香土、残败零碎。
老上海的灯红酒绿,荒败与绯靡对比,昭示着于工业社会新与旧、内与外的纵横变革下,普通底层人(保留着老上海的一代老绅士名媛,和新时代的上海青年)的孤独与寂寞,不正也映射我们当代许多青年人的一个心理层面么?这弄堂,许多人家还保留着,这闺阁中的花事绸缭是从古至今都有的,这流言也像,凡是有妇女有角落的地方,就有数不尽的流言蜚语,这鸽子大底是城市中一个窥探者的意向,见证无数的丑事和形形色色。
这类似的片厂我小时候我到过,然而已记不清,但总觉得这里有韵味有故事,无数的人儿影像被一瞬定格成永恒,定格在一张照片上,那照片可以存很久很久,久到泛黄,铺满尘埃,好像隔久了一挥,是挥掉的一层沉甸甸的岁月似的。
可是这些照片很迷人,许多人有有保留这照片的习惯,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纪念吧。
所以读片厂的那一段我是很有感觉的,后来程先生与王绮瑶的相遇,都想这片厂照出的老照片般,有种岁月静好,冬日阳光的韵味,尽管结局不甚好却不至于感觉悲伤,反倒透露出一种温情的淡淡的感伤。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描写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爱恨情仇的长诗。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与才情,以及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唐代宫廷生活的繁华与腐朽,以及人生的悲欢离合。
读完《长恨歌》,我深深感受到了白居易对于爱情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以杨贵妃的视角展开,她对唐玄宗的深情厚爱和对宫廷生活的不满与失望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了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她是一个美丽而聪慧的女子,却因为宫廷斗争和权力纷争而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命运的无情和宫廷生活的残酷。
此外,诗中还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繁华与腐朽。
唐玄宗的奢华生活和对杨贵妃的宠爱,以及宫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和权力斗争,都让人感到唐代宫廷的虚浮和荒诞。
白居易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种虚华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使整首诗更加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性。
另外,诗中的意境描写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与才情,以及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恨情仇,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诗中的景物描写也是细腻而生动,使人仿佛置身于唐代宫廷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辉煌。
总的来说,读完《长恨歌》,我深深感受到了白居易对于爱情、命运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唐代宫廷生活的批判和观察。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有着深刻的内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经典。
通过这首诗,我对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让我对白居易的才华和智慧更加钦佩和敬佩。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精选16篇)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精选1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篇1情感,是每一个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亘古就一直延伸至现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为情感而发生变化,好坏之间杂夹着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无法澄清理性,或许下面提出的文章,会给我们一点启示。
《长恨歌》出自白居易笔下,描写着一段传奇而又有着无限伤感的悲剧爱情,是一篇叙事诗歌,所谓这段“传奇的爱情”的主人公不简单,是当时的唐玄宗和四大美女杨贵妃。
诗中前几处就描写到杨贵妃的美貌,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言色”。
只是笑,就如此多娇。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有哪个男子不动心的?唐玄宗也不例外,立马封杨玉环为“贵妃”,所以叫杨贵妃。
从此以后,唐玄宗连工作也不做了,天天娱乐。
朝廷日益昏庸,民不聊生,于是爆发出历史闻名的——安史之乱。
战乱的鼓声打破了宫廷的霓裳羽衣曲,皇帝不得不带着杨贵妃和大臣潜逃,然而守护皇帝的将士执意要杀害杨贵妃,因为是这个贵妃害的国家不得安宁嘛,所以唐玄宗痛心把杨贵妃杀害。
当杨贵妃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南方的荔枝来了,(杨贵妃喜欢吃荔枝)留下了无限伤感……从此唐玄宗想着杨贵妃,积郁成疾,最终也落到一个孤苦伶仃的悲惨结局。
从这里,相信许多人已经有点同情这对特殊的情人了,这是一个悲剧的爱情,红颜薄命啊!许多君王都是因为美人而把江山丢尽,何况唐玄宗,深陷于情感之中,无法自拔。
更重要的是杨贵妃一下子享受尽人生的荣华富贵,人一旦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换做是我,都不想丢开这些财宝啊!但正是这些财宝,才使得人性进一步迷茫,进一步贪婪,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人生的前端比喻成一个走在悬崖峭壁上的小路,人必定要经过这条小路,不断进取的前进,把小路开辟成阳光大道。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通用12篇)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通用12篇)在《长恨歌》这出爱情悲剧中,杨贵妃的死是个关键情节。
白居易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第二部分,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这正是杨贵妃致死的原因所在。
一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恨歌》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篇1幼时读《长恨歌》,只觉朗朗上口,绝美绝伦。
再读《长恨歌》,却只叹:“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长圆。
”虽始作于唐,《长恨歌》却可谓千古绝唱。
它将李杨二人的爱情写得凄凄切切,刻骨铭心。
这段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超越时空,甚至超越了生死,在代代后人心中印下美好的佳忆。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只因一个杨贵妃,六宫所有美若天仙的嫔妃全都黯然失色。
一句将杨贵妃衬托得美艳无比,不可抗拒。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一句,笔触细腻独到,将李杨二人缠绵欢爱之时的万种风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欣羡感叹的同时,残酷的现实也令人惋惜。
唐玄宗纳子之妻杨玉环为妃,宠爱至极。
此举本已不义,更因此误国误民。
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逼近长安。
逃亡之际,于马嵬坡,扈从禁卫军发难,不再前行,请诛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二人以平民怨。
玄宗为求自保,只得忍痛弑爱。
日后悔恨交加,无奈只能苦苦思念。
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曾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
”倾国倾城,果真倾国倾城!唐玄宗成天浸于女色而忘却自身为一国之君的责任。
长此以往,招来民愤,终酿爱情悲剧。
李杨二人的爱情真挚感人不容质疑,但同时也警示后世君主万万不能因贪美色而误国家大事。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长恨歌,爱过,恨过,终成遗恨。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篇2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更让我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感兴趣,趁着暑假的空闲终于拿起了这本书。
“精致”一词是我读着《长恨歌》一书时最深的感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困天井——论《长恨歌》的漂泊感【摘要】王琦瑶作为上海弄堂里众多平凡女子中的一位,由于一次偶然的选美机会,她的命运彻底改变了。
由开始被人金屋藏娇,到后来被人暗杀,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一生是孤独和不幸的。
在此,通过对其人生命运的升沉起伏,来把握文本的内核,从而增强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
【关键词】王琦瑶命运漂泊一、文本概况在《长恨歌》中,开篇作家即倾力表现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城市背景一样、有着肌肤之亲的上海弄堂;海市蜃楼、流光溢彩的弄堂闺阁;虚张声势、危言耸听的乱套流言。
这一切素笔白描都是为了引出幕后作者所钟爱的形象——王琦瑶,因此全篇在王琦瑶身上也着墨最多。
王琦瑶作为上海城市文化灵魂一类的人物,既有其他同龄女孩子的共性: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每天提花书包去学堂,和同伴一起看流行电影,去照相馆拍小照。
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在小姊妹吴佩珍的游说下去了她表哥工作的片厂里玩,并结识片厂导演与摄影师,还为王琦瑶拍照。
就这样,王琦瑶因《上海生活》上刊登的照片而被全校师生所知,成了“名人”。
在“爱丽丝”公寓,尽管衣食无忧,但由于李主任的公务繁忙,王琦瑶总是在偌大的公寓里等待李主任的到来,似乎“等”,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内容,所以在王琦瑶的内心深处是极其孤独的。
后来,李主任遇难死于非命。
深受打击的王琦瑶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去了幽静安宁的外婆家¬——邬桥,认识了阿二。
受阿二懵懂少年情感的影响,王琦瑶又回到了上海,自食其力,开始了新的平淡的生活。
在这里,王琦瑶结识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圈,认识了严家师母,及康明逊与萨沙。
一来二往,王琦瑶的心又活了,暗地里与康明逊开始了交往,虽是情投意合,两情相悦,但却是见不得光的一段恋情。
以致于两人同床共枕,王琦瑶怀上了孩子,康明逊却表示无法承担,不得以使心计找了萨沙当孩子的父亲,但终被识破。
最后还是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在此期间遇上了一直深爱着她的程先生,在程先生的精心照顾下,王琦瑶平安生下了女儿薇薇。
白驹过隙,到了一九七六年,薇薇到了“豆蔻年华”,当时的上海,依然时尚,在追随潮流时尚的薇薇时代,王琦瑶认识了女儿女朋友的男朋友长脚还有“老克腊”。
八十年代,薇薇与丈夫去了美国,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的王琦瑶已是知天命之年,仍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情,在黄金的引诱下,最终被长脚杀死,命丧黄泉。
作为一个女人,倘若不是因为“选美”而被金屋藏娇,也许只是和其他平凡女子一样:嫁人、相夫、教子,最后终老一生。
然而,王琦瑶终究逃不出命运的魔掌,尽管在他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承欢膝下”,对于王琦瑶也只是奢望罢了。
她的结局,或许和她自身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女人的虚荣,即对美貌的追求、奢华的享受,在她的身上展现的一览无余!一辈子未嫁,终身无靠,所以,也只能“栖息”在属于她的“天井”,一颗心也永远漂浮在红尘……二、“金丝雀”的孤独纵观王琦瑶的一生,其命运是悲惨的,充满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挽歌气息,表面上看似风光华丽的背后,却隐藏着王琦瑶不可言说的痛楚。
尽管长着酷似阮玲玉的眉眼,有李主任的娇养和程先生的痴情及呵护,一生也不乏衣食吃穿,但是她的骨子里却是寂寞的,一颗心永远漂浮在上海的夜空,身无定所,无着无落。
王琦瑶的孤独和内心漂泊意识在文本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友谊的缺失和爱情的夭折。
(一)友谊的缺失妙龄时代的王琦瑶,在与吴佩珍的交往中,“享受”了吴佩珍的尽力逢迎和讨好,但还是由于一点矛盾而引起两人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最后断绝来往。
而随后蒋丽莉又走进了王琦瑶的生活。
蒋丽莉与王琦瑶交往是因为她生性怪癖,尽管出生优裕却异常寂寞,因此可以借助王琦瑶的小有“名气”来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而王琦瑶没有拒绝蒋丽莉的各种邀请,是因为蒋家的排场,通过和其交往可以参加各种舞会,进而有与上流社会接触的机会,尽管王琦瑶对于蒋丽莉的文艺腔是起腻的,而在蒋丽莉面前摆出一副故作矜持的态度。
在此,不难看出,王琦瑶内心的极度虚荣,然而,纵然双方都有利可图,最终还是因为程先生反目——在蒋丽莉心中,王琦瑶成了她的情敌。
而到了王琦瑶的垂暮之年,薇薇出嫁,她和薇薇同学张永红参加舞会时,总是安静的、很甘于寂寞的坐在房间的一角。
“当屏幕上的光陡地亮起来,便可看见她下眼睑略微下垂,这才显出了年纪但这年纪是也瞬息即过,是被悉心包藏起来,是蹑着手脚走过来的岁月,唯恐留下痕迹,却还是不得已留下了”,曾经在上海红极一时的王琦瑶,这时,也不得不面对弹指一瞬、容颜易逝的残酷现实,从这段描写,让我们知道,再美好的东西也会被岁月的无情所吞噬。
简言之,从吴佩珍到蒋丽莉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如履薄冰,彼此只是寄寞旅途中的一个聊伴而已。
”①王琦瑶和这些人的交往,都经不起时间的沉淀,更谈不上至真至纯的友情了。
(二)爱情的夭折在《长恨歌》中,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便是王琦瑶的爱情生活。
作为一个女人,尽管享受过被人捧于掌心的殊荣,也在选美大赛上穿过所谓的“结婚礼服”,但是她却一辈子都没有结婚,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终生的伴侣。
她的心一直都是漂泊着的。
因此,有人说,这是时代的悲剧,更是王琦瑶自身的悲剧,的确如此。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王琦瑶自动屈服在李主任的权力和欲望中,她孤独的一生就是从当李主任的情妇开始的。
在“爱丽丝”公寓,王琦瑶的生活是被寂寞填充着的,公寓的空旷、灶间的冷清,似乎生活中的种种都在向她昭告:你就是为等而生的!她误以为爱丽丝公寓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可是这美好的幻想随着国家的政局动乱而破灭了。
为了踩稳李主任这人生的第一块跳板,王琦瑶精心谋划着自己不落俗套的生活。
然而王琦瑶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从来不去为三十年后的未知遭遇而惶惶惑惑。
做过外室后,王琦瑶自己都不敢站起来反抗,不敢奢望走进正常的婚姻生活,她也认为以寡妇的身份和正宗的家庭代表的身份是不匹配的。
由此可见,王琦瑶心甘情愿委身于男权社会对她的掌控,李主任对她的所为和她对李主任的付出,在王琦瑶看来,这都是天经地义。
在李主任飞机失事后,王安忆自学注射,开始了新的独立生活,但是在表面上平淡如水的生活里,王琦瑶平息不了内心的情感波澜。
她错将感情的包袱扔给了一个懦弱无能的康明逊身上,王琦瑶和康明逊的结合是建立在爱情上的,但是严格的门第关系却要把两个相爱的人狠狠分开,甚至隔离。
王琦瑶太爱康明逊了,为了不让这个男人的名声受损,她主动把怀孕的栽脏在萨沙身上,为了这个男人她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一个女性应有的完整的自我人格。
而康明逊深知,王琦瑶再美丽再迎合他的旧情,到头来终究是个泡影,他有多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
可见,康明逊一开始就知道和王琦瑶不会有遂愿的结果,因为他在对待自己感情问题上是极其被动的,尽管他对王琦瑶说会对她好,但也只是一纸空言。
由此,可以看出,康明逊不是不能而是不想去把握自己的幸福。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是无奈的,只能说王琦瑶在这一阶段的感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明知不可为还去为,结果又能怪谁呢?文本中,让我们不禁潸然泪下的是程先生对王琦瑶一生无怨无悔的守候,无论是一开始的竞选上海小姐,还是最后对她分娩时的悉心照料,即便知道孩子不是自己亲生,依然倾其所有,照顾着那个自己深爱的女人,作为一个男人,程先生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唯独王琦瑶,没有抓住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以至于晚年时想用金钱来救赎孤独的岁月,这又让我们感觉的王琦瑶的幼稚和可笑!人生在世,任谁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存,王琦瑶当然不例外,更何况是作为本来就是弱势群体的女性。
其实,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在王琦瑶内心深处,也是向往普通的家庭生活的,而对于她,一开始就寄生于给不了她幸福的李主任,结局的悲惨也就可想而知。
三、漂泊之思通过以上分析,王琦瑶的一生是漂泊和孤独的,无论是她的友谊还是爱情,终其一生,也只不过是靠自己年轻时资本留下的影子,来经营着自己的空心岁月。
王琦瑶的孤独首先源自上海的文化特征:极强的个体意识,即普遍“独处”的生存方式。
“独处”的生存状态,更典型的表现在故事中的很多人物都过着真正独居的生活。
王琦瑶一生未婚,搬进平安里之后,与娘家的亲人也断绝了来往。
几度的漂泊和搬家,最终也没有走出“天井”——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上海弄堂!程先生一个人住在高楼的顶层,仿佛脱离了尘世一般。
萨沙无父无母,在不同的女性之间游荡。
长脚更是独来独往,连居住的地方也鲜为人知。
在这种“独处”中,每个人都感受着归属感的缺失。
同时,他们之间的交往也是彼此填充内心寂寞的需要。
作家让笔下的人物普遍选择一种“独处”的生一生活方式,用一种无言的行动证明了:孤独和漂泊是一种人人无法逃脱的境遇,是都市人生一种常态的而非偶然的心理体验。
②而文本中的王琦瑶则是孤独人生的极致演绎着。
王琦瑶是旧时代的倩影、上海精神的化身、悲剧命运的担当者。
她既是孤独生活方式的认同者,又是反叛者。
她对这种孤独的生活方式既有亲和与主动地选择,也有无奈与被动的接受。
王琦瑶的孤独源自闺阁。
她和闺阁的好友之间是“始终隔着心的”。
她获得了吴佩珍、蒋丽莉这样的亲密伙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外表的美丽,而非真情的付出。
闺阁伙伴的友爱并没有撞开她的心扉,在这友谊里,她始终像一个局外人,对一切都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也促成了凡事自己拿主意的自我封闭。
王琦瑶的孤独在平安里发展到极致,这是王琦瑶真正独居生活的开始。
在此,她再没有一个可以依赖的人,而孤傲的性格又让她与娘家几乎断绝了来往。
所有派遣寂寞的方式只有和严家师母、康明逊、萨沙的吃喝聚会。
而女儿薇薇的出生并没有消减王琦瑶的孤独,有的只是对她与日俱增的嫉妒和敌意。
后来女儿结婚去了美国,她立即又回到了只有一个人的孤寂生活里了。
在最后的晚年,王琦瑶把李主任给她的那盒金条拿出来,希望老克腊能陪她度过人生的最后几年。
然而,这最后的希望也落空了。
其次,王琦瑶的孤独和漂泊还源自女性意识的未觉醒。
尽管西方的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权运动在二十世纪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中西方漫长的封建社会和中世纪社会,男权的正统地位以及权力意识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女性要想真正在经济和政治上独立,首先要在思想上觉悟。
而在王琦瑶的意识里,她觉得依附于李主任,甚至卑膝于李主任,是她作为女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职责,因此,即使李主任死后,王琦瑶仍然可以维持自己的生计,抚养私生子,并且在年迈的时候风韵犹存。
而当她那匣金条的诱惑超出她迷人外表的时候,男权社会的残暴就会毫不犹豫地降临到她的身上----王琦瑶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的结局告诉我们:即使女性拒绝了男权社会的主流历史,男权社会却有可能随时掐断女性的历史。
所以,王琦瑶的悲剧结局和孤独漂泊的一生,是她走进了男权社会为她导演的历史,同时,也是她自身不够强大,没有觉醒的表现。
注释:①罗庆雯. 《印象上海——论王安忆<长恨歌>中都市女性的生命体验》[J].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1671—0703(2010)03—153—02.②李娜.《潜藏在文本之下的孤独之思——王安忆<长恨歌>解读》[J].作家作品新论.③南帆.《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的<长恨歌>》[D].小说作家作品研究,67—73.参考文献:[1]王安忆.《长恨歌》[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07.[2]王安忆.《寻找上海》[M]学林出版社,2002:134—146.[3]罗岗.《寻找消失的记忆—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一种疏解》[D].当代作家评论,1996,5A.[4]李彩云.《论王安忆<长恨歌>对命运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04.[5]赵丽萍.《宿命轮回中的爱与恨——读<读长恨歌>》[D].人文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