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

合集下载

《西游记》常考知识点

《西游记》常考知识点

《西游记》常考知识点西游记常考知识点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广大考生广泛阅读和研究。

下面是一些关于《西游记》常考的知识点,供考生参考:1. 作者和创作背景- 《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话小说,创作于明朝中叶。

- 《西游记》是基于中国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创作,见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2. 内容概述-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前往取经的故事,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并回到大唐国,广传佛法。

- 故事中涉及了唐朝历史、中国神话、民间传说等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3. 主要人物- 唐僧:真名玄奘,唐朝著名的,师徒四人的领袖。

- 孙悟空:神猴,有众多神通和变化能力,是唐僧的护法。

- 猪八戒:天蓬元帅被降妖,转世为猪,是唐僧的徒弟之一。

- 沙僧:原为沙罗汉,被降妖,转世为沙僧,也是唐僧的徒弟之一。

4. 常见故事情节- 孙悟空出世:出生于花果山,师从菩提祖师学艺,后与牛魔王斗法。

- 唐僧取经:唐僧在天竺研究佛法,回到中国后希望取得真经,于是和三徒弟一同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

- 遇妖怪:师徒四人在路上遇到了各种魔鬼妖怪,需要斩妖除魔。

- 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番五次斩杀了妖精白骨精。

5. 主题和意义- 《西游记》主要以故事为蓝本,传达了人性的善恶对立、中的善因善果观念,以及对于人性、生命和的思考。

- 这部作品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是一部历史和文学的结合体。

希望以上提供的《西游记》常考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

祝您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西游记》常考知识点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西游记》常考知识点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西游记》常考知识点1. 作者和作品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小说。

该小说以唐僧师徒取经西天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系列惊险刺激、充满幽默和哲理的冒险故事。

2. 故事情节梗概《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取自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故事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一起踏上了西天取经的旅程。

他们在途中经历了各种危险和挑战,与各种妖魔鬼怪展开了斗争,并最终成功取得真经,回到了东土大唐。

3. 主要角色介绍- 唐僧:主要角色,是一位有德行、圣洁的和尚,代表智慧和善良。

- 孙悟空:唐僧的得力助手,猴子形态,机智聪明,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武功。

- 猪八戒:半人半猪的形象,吃货,代表贪婪和愚笨。

- 沙僧:外貌是沙漠中的沙粒,真实身份是金蝉子转世的善良僧人。

4. 主题与思想《西游记》通过师徒四人取经的经历,探讨了人性的善恶、修身养性、追求真理等主题。

作品以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人性的各种弱点和欲望,并通过主人公们的努力和奋斗,表达了对于自我修炼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5. 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西游记》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生动的描写语言而闻名。

其中运用了夸张、幽默、讽刺等手法,描绘了千姿百态的妖魔鬼怪和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同时,小说中也融入了大量的诗词,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

6. 对当代的影响和意义《西游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描绘的幻想世界,对于今天的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西游记》高中语文名著导读的常考知识点。

希望能对你的学习和准备有所帮助!。

西游记的故事梗概

西游记的故事梗概

西游记的故事梗概《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

本文将为您梗概介绍《西游记》的故事情节。

故事背景《西游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古代中国,在妖魔纷争、神仙人间的神话世界中。

故事讲述了唐朝时期,一个名叫孙悟空的猴子因为调皮捣蛋而被囚禁于花果山,然而他悟空不甘心被困,于是他寻求出路,并跟随唐僧一行师徒四人踏上了西天取经的旅途。

第一部分:唐僧取经故事开始,唐僧师徒四人离开了长安,他们的目的地是天竺(现在的印度),因为天竺有佛经,唐僧希望取得这些佛经带回中国传播佛法。

唐僧师徒四人先后遇到了各种恶势力的袭扰,但他们都顺利度过,其中最有名的是与妖怪白骨精的斗争。

第二部分:孙悟空的修行在西行的路上,唐僧师徒遇见了一个仙人,他告诉他们取经之路上会有很多艰难和考验,师徒们必须要修行,尤其是孙悟空。

于是,孙悟空开始修行,学习道家的八九玄功,他变得越来越强大。

第三部分:唐僧师徒的困境在取经的过程中,唐僧师徒四人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和困境。

他们遭遇了很多恶势力的袭击,诸如妖精、妖怪、妖母、恶魔等等。

尤其是唐僧身上的肉体很受妖怪的追捧,因为吃了唐僧的肉可以长生不老。

但是他们都被孙悟空和其他徒弟们勇敢地战胜了。

第四部分:西天取经成功经过一路的艰辛和努力,唐僧师徒终于到达了天竺,并取得了佛经。

然而,在回程中,他们又遇到了更大的困境,被一个大魔王所困扰。

唐僧和悟空等人以智慧和勇敢,成功地打败了大魔王,并安全地回到了中国。

结尾《西游记》的结尾是唐僧取得了佛经,他把所学传授给了众人,并在朝廷的礼遇下享受了晚年的宁静。

孙悟空成为了唐僧的护法,沙悟净和猪八戒也获得了解脱。

整个故事以师徒情深、友情、勇气和奋斗的精神为主题,向读者传达了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总结《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冒险故事,更是一部有关人性、信念、友情和奉献的寓言。

通过讲述唐僧师徒四人踏上的取经之路,作者吴承恩向读者传达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精神。

《西游记》,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

《西游记》,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

孙悟空
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 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 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 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大到顶天立 地。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娘 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天 宫十万天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祖斗法,被 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 护唐僧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 焰山,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 经终成正果。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 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神话小说,为中国“四大 名著”之一。全书共一百回,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 写孙悟空花果山称王和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写取经 的缘由和唐僧的身世;十三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在 取经途中所经历的八十一难。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 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它成书于 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几百年间在中国及世 界各地广为流传,久盛不衰。至今已被翻译成十几种 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已经家喻 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更是 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阅读提示
本课是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 一个片段,课文叙述了石猴成为猴王的一 段经历。读课文,看看石猴是哪来的? 又 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跟同学、老师讨论。把你喜欢的语句多读 几遍,也可以抄下来。如有兴趣还可以读 读《西游记》。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 这部小说?其中给你留下印象最 深的是那个人物? 2、你知道《西游记》中的 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 猴王的吗?

关于西游记的资料与知识

关于西游记的资料与知识

关于西游记的资料与知识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名著之一,全名为《西游记》。

它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西游记的资料与知识。

一、作者和成书年代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成书于明末清初(16世纪末17世纪初)。

二、主要人物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等。

三、主要情节
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的故事。

其中包括与妖魔的战斗、遇到的各种险阻以及师徒之间的感情。

四、影响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形式,
深受全球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五、人物形象
《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孙悟空机智勇敢、猪八戒贪吃好色、沙僧沉默寡言、唐僧慈悲为怀。

这些形象都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文学价值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还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宗教和道德思想,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七、蕴含的哲学思想
《西游记》中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心猿意马”等,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宇宙和人性的思考。

西游记简介及主要内容

西游记简介及主要内容

西游记简介及主要内容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品。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全名为《西游记真本》,被视为是道教思想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异化。

这部小说是根据《妙灵玉册》修改而成的,全篇之中十分典雅,不矫揉造作,是一部极有震撼力和极晶莹剔透的现代神魔小说,内容包括唐僧师徒和玉帝、南海观音、悟空大圣等一系列人物的故事。

这部书中的唐僧取经是作者对儒家和道家以及佛家三种思想进行了评价和批判的标志之一,全篇写到唐僧和三位徒弟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灵山,西天见佛取得真经,这也显示了唐僧师徒的顽强不屈和坚持不凡的品质。

另外,书中悟空大圣则是道家观点的结合,他力大无穷,神通广大,有如神仙一般。

但在西游记中悟空的修行经历也充满了峭难,他对自我的领悟过程更显其孝子爱人的儿化。

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三日以及四个大圣也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忠孝节义等伦理观念,其中,猪八戒作为唯一一个没有什么得失心的大凡人,不管他是优胜劣汰的社会,又或是急功近利的信仰,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维护人类乃至动物等一切被裁判的群体而奋斗的证明。

总而言之,西游记是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神话小说,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思想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故事,以及各种神仙、妖怪、仙人等的冒险经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智慧和理念,也勾勒出了一个个富有意义、’情理’系列的人物形象。

高考四大名著阅读真题——《西游记》含答案

高考四大名著阅读真题——《西游记》含答案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淮安阳山(今江苏淮安人)。

体裁:长篇神话小说。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

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艺术特色:①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

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是正义的化身。

孙悟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作为孙悟空对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鬼怪,象征着黑暗势力。

这一正一反,既突出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又突出了斩妖降魔的内容,从而使贯穿全书的取经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

在吴承恩笔下,取经一事的宗教意义已大大淡化,仅仅具有象征意义。

它给读者的启示在于: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人们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

《西游记》1.下面的对联各是哪部章回小说的目录?请在括号里写出这部小说的名称。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西游记》2.《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

作者是(朝代)的。

主要写、、三人保护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主要由、、等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的、、、等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长篇神魔小说,明吴承恩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3.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回到花果山,在独角鬼王的提一下,号称。

西游记七年级考点归纳

西游记七年级考点归纳

西游记七年级考点归纳一、文学常识《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主要讲述了唐朝僧人玄奘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全书共一百回,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讲述了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讲述了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佛教人物介绍和取经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过程。

二、人物形象1. 孙悟空: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神通广大、忍辱负重,是《西游记》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 唐僧:善良仁慈、信仰坚定、有责任感和牺牲精神,但有时因过于仁慈而显得懦弱。

3. 猪八戒:贪吃贪睡、懒惰好色、滑稽可笑,但也有忠诚善良的一面。

4. 沙僧:勤劳认真、任劳任怨、细心周到,是唐僧的得力助手。

三、故事情节1. 大闹天宫:孙悟空因不满弼马温的官职而大闹天宫,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2. 五行山救孙悟空:唐僧路过五行山,救出被压在山下的孙悟空,开始了西天取经的旅程。

3. 收服猪八戒和沙僧:唐僧收服了猪八戒和沙僧,三人一起西行。

4. 西天取经: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战胜各种妖怪,最终取得真经,回到长安。

5. 真假孙悟空:孙悟空因打死强盗被唐僧赶走,后遇到一只假孙悟空,最终真相大白。

四、主题思想《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讲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过程,表现了人性的善恶、勇气与智慧,以及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和困难。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五、艺术特色1. 人物塑造: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每个角色都有深入的了解。

2. 情节安排: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得整个故事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阅读价值。

3. 语言风格: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语言风格,包括叙述、对话、描写等,使得整个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讽刺幽默:作者通过讽刺幽默的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可笑之处,使得整个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龙马
白龙马小白龙原来是西海龙王敖闰殿下的三 太子。龙王三太子纵火烧了殿上玉帝赐的明珠, 触犯天条,犯下死罪,幸亏大慈大悲的南海观世 音菩萨出面,才幸免于难,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 僧西天取经。无奈他不识唐僧和悟空,误食唐僧 坐骑白马,后来被观世音菩萨点化,锯角退鳞, 变化成白龙马,皈依佛门,取经路上供唐僧坐骑, 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终于修成正果,取经归来, 被如来佛祖升为八部天龙。
遂(suì (zhāng) ) (遂心) 獐 (獐鹿)
猕 (mí ) (yuán) (猕猴) 猿 (猿猴)
顽 (wán) (qiào) (顽固) 窍 (窍门) 镌 (juān) (镌刻) 挠 (náo) (阻挠)
名曰:名字叫作。 石窍:石头边隙。 镌:刻。
喜不自胜: 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拱伏无违:
抓耳挠腮: 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 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示
本课是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 一个片段,课文叙述了石猴成为猴王的一 段经历。读课文,看看石猴是哪来的? 又 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跟同学、老师讨论。把你喜欢的语句多读 几遍,也可以抄下来。如有兴趣还可以读 读《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神话小说,为中国“四大 名著”之一。全书共一百回,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 写孙悟空花果山称王和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写取经 的缘由和唐僧的身世;十三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在 取经途中所经历的八十一难。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 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它成书于 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几百年间在中国及世 界各地广为流传,久盛不衰。至今已被翻译成十几种 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已经家喻 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更是 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④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 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 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 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 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 拜,都称“千岁大王”。
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猴性大发,戏耍玩 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 猴却相当清醒,提出人要讲信用,按先前讲 的拜他为王。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 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看出他做事有心 计,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这石猴因 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 最终被拥戴为王。我们似乎能想象当时的石 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端坐在一个石凳上, 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 这部小说?其中给你留下印象最 深的是那个人物? 2、你知道《西游记》中的 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 猴王的吗?
①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 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 月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 这一段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写出了石猴 的出生环境及经过。好一个神奇的仙境宝 地!石猴不比其他众猴,是一块饱受日月 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文章起笔就 显得他神异出众,为后文甚至全书写孙悟 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由 此也掀开了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
猪八戒
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 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 到人间投胎,却又错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他 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 唐僧西去取经路过云栈洞,猪八戒被孙悟空收服, 八戒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西 天取经。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 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 怪的美色所迷,不分敌我。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 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 功劳,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本文选自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神话 小说《西游记》,作者是明代的吴承 恩。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 尽千辛万苦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主要 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 尚等。
1.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 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 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 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3.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孙悟空
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 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 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 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大到顶天立 地。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娘 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天 宫十万天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祖斗法,被 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 护唐僧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 焰山,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 经终成正果。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 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唐僧
唐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 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西行取经时, 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僧十八岁出 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 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 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 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 杖、紧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 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 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 回三十五部真经。
沙和尚
沙和尚法名悟净,原是天宫玉帝的卷帘大将, 因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 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月牙铲,武艺高强,不畏强敌。 经南海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与孙悟空、 猪八戒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身上有两件宝, 一件是菩萨葫芦,一件是九个骷髅组成的项圈。后 来,他用九个骷髅作为九宫,把菩萨葫芦安放在其 中,成为法船,稳似轻舟,顺利地帮助师徒四人渡 河西去。沙和尚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 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 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 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 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 士,出生在一个由书香门第而衰落为商人的家庭。 其先世为涟水人,早在五世祖前就迁居淮安;高祖 吴鼎,素为白衣;曾祖吴铭,始跻身儒林,做过浙 江余姚县学训导;祖父吴贞,由年例入监,当过浙 江仁和(今杭州)县学教谕;父吴锐,因家庭败落, 同街坊商人之女徐氏结婚,遂袭徐氏家业,成为店 铺老板。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但科举失意, 直到年近半百才考取了岁贡生,后在好友礼部侍郎 李春芳的帮助下,六十一岁时屈就长兴县丞,后因 对官场不满,愤然辞职,返归故乡。七十一岁时, 始执笔写《西游记》。
②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 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 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 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一段作者写了石猴日常生活的多个 方面。语言精练,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 在林间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友善而 又顽皮可爱的小石猴。
③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 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 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句写石猴入洞的情景,“瞑、蹲、 纵、跳”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出了石猴的 机智、灵巧、敏捷、勇敢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