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药的门径——本草书目推荐

合集下载

专门学中药的经典书籍

专门学中药的经典书籍

专门学中药的经典书籍
专门学中药的经典书籍包括《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汤头歌诀》等。

1.《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系统地总
结了古代医家等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书中收载了365种药物,并开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先河。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2.《本草纲目》:该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
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3.《汤头歌诀》:该书把每味中药制成七言汤头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最适宜初学者识记。

此外,还有《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药性赋》等中药学经典书籍,建议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书籍学习。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此时期出现了不少新药、外来药。

中医药学 书籍

中医药学 书籍

中医药学书籍
1.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

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医之始祖”。

2.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专著。

该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创立了六经辨证的诊疗体系,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

3.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它记载了 365 种药物的性能、功效、适应证、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等内容,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期扁鹊所著。

该书以问答的形式,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释,内容包括脉学、经络、脏腑、疾病、针法等方面。

5.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一部中药学巨著。

它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收载药物 1892 种,附图 1109 幅,内容丰富,分类科学,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之作。

以上只是部分中医药学相关的书籍,还有许多其他经典著作值得阅读和研究。

如果你对中医药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探索。

中药介绍的书

中药介绍的书

中药介绍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药介绍的书籍:
1.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中药学典籍之一。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中药的名称、形态、性质、功效、适应证、炮制方法等内容。

2. 《中药大辞典》: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较为全面的中药工具书。

该书收录了大量的中药条目,包括中药的名称、别名、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炮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 《中华本草》: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是一本大型的中药学综合性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药物分类、药物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4. 《新编中药志》: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较为权威的中药工具书。

该书对每种中药的名称、来源、形态、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炮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5. 《常用中草药图谱》: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中药图谱。

该书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各种中药的形态、特征和鉴别要点,并对每种中药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

这些书籍都是关于中药介绍的经典著作,对于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功效、用法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药相关书籍

中医药相关书籍

中医药相关书籍
1. 《黄帝内经》- 古代中医文献中的经典之作,系统总结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2.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中医药学巨著,对中药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归纳和整理。

3. 《外科正宗》- 清代仇钺所著,系统总结了外科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4. 《伤寒杂病论》- 清代张仲景所著,系统总结了中医对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5. 《针灸大成》- 明代王焘所著,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医针灸的经典之作。

6.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陈镜如所著,对《本草纲目》进行了补充和扩充。

7. 《医学入门》- 包括《生理篇》、《病理篇》等多卷本的中医入门经典,系统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8. 《医学脉要》- 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入门书籍。

9. 《中药学》- 中医药大学编写的教材资料,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

10. 《中药学通识》- 中华中医药学会编写的教材资料,介绍了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本草纲目医药知识了解中医养生之道的著作

本草纲目医药知识了解中医养生之道的著作

本草纲目医药知识了解中医养生之道的著作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了丰富的著作和医药知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就是《本草纲目》。

作为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典籍之一,《本草纲目》对于我们了解中医养生之道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中医学家李时中所撰写的一部草木及药物的著作。

全书分为16卷,系统地罗列了古代医药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中草药的分类、药物的性味功效、药物的采集、贮藏和运用等。

作为一部养生著作,《本草纲目》不仅记录了丰富的中草药知识,还深入解析了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和方法。

首先,《本草纲目》提出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根据经验总结,中医讲究养生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本草纲目》中详细介绍了不同体质、年龄、性别的人群应该如何进行养生,从而根据个体差异和环境变化来制定合理的保健方案。

这反映了中医养生的个体化和差异化特点。

其次,《本草纲目》介绍了很多珍贵的中草药以及它们对人体的功效和作用。

中医养生注重通过草药来调理人体,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本草纲目》详细记录了各种中草药的来源、性味、功效,以及它们的药用配伍等信息。

这对于人们了解中草药的疗效和使用方法非常有益,让我们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选择合适的草药进行养生。

另外,《本草纲目》还涵盖了饮食、运动、气功等多个方面的养生知识。

中医强调合理膳食和适度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本草纲目》中也有相关内容的介绍。

例如,对于不同的体质和季节,可以根据书中的指导选择合适的食物和运动方式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总的来说,《本草纲目》作为一部经典的医药著作,是中医养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和学习《本草纲目》,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为健康生活提供了科学指导。

同时,它也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养生意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本草纲目》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彰显。

通过深入研读这一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之道,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从而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中药专业书籍

中药专业书籍

中药专业书籍
有很多优秀的中药专业书籍,涵盖了中医药学的不同领域,包括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草药鉴定、方剂学等。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中药专业书籍:
1.《本草纲目》(作者:李时中):由明代李时中编写,是一部经典的中药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大量中药的药性、功效等信息。

2.《中药学》(作者:方峰、梅艳):这是一本系统介绍中药学基本理论、中草药资源、中药化学等内容的教材。

3.《中草药化学》(作者:唐君毅):介绍了中草药的化学成分、提取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中药化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4.《中药鉴定学》(作者:张金钊):主要介绍了中草药的鉴定方法、技术和标准,对中草药质量控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方剂学》(作者:林景生):详细介绍了中医方剂的基本理论、分类、应用等内容,是学习中医药方剂的经典之作。

6.《中药学概论》(作者:魏光燮):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性味归经等内容,适合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

7.《中药炮制学》(作者:刘凌云、贺红军):介绍了中药的炮制方法、工艺等内容,对中药炮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大帮助。

8.《中草药学》(作者:陈晓红、袁祯、郑天翔):这本书包含了对中草药学基本理论、中草药质量标准、中草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全面介绍。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药学各个方面,适合不同层次和需求的读者,从学生到专业人士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参考资料。

当然,具体选择可以根据个人的学科需求和兴趣来定。

中医入门精通十部经典书籍

中医入门精通十部经典书籍

中医入门精通十部经典书籍
以下十部经典,若能从小用心诵背熟读,于中医则是入门至圣之道矣。

第1本﹝唐﹞王冰著董原主编的《黄帝内经》。

它是学习中医的目录,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极其适合经常阅读查缺补漏。

第2本,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对经络及穴位讲解的相当透彻。

第3本,王叔和《脉经》,对各类大小的脉象变化都研究和讲解的相当透彻。

第4本,李时珍《本草纲目》,这本书不仅是药学著作,也是散文名著,文笔相当的好。

第5本,张仲景《伤寒论》,内科经典,大部分都是相当好的方子,还有诊断和治疗还有组方的思路。

第6本,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和伤寒论一样,它同样是对对组方思路的指导。

第7本,《周易》,乍一看和中医没关系,但中医的阴阳变化基本理论都来自于它,适合所有中医研读。

第8本,﹝春秋﹞李耳的《道德经》,和《周易》一样,都不是直接讲述中医的,但它对阴阳变化的阐述,对于任何一个中医来说都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同样它适合所有学中医的人。

第9本,许慎《说文解字》,这本书是针对生僻字的,要读懂医书就得识字,识字就得用字典,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本书适合各种对生僻字毫无反抗力的人。

第10本,刘勰《文心雕龙》,这本书是针对句子的,同理,适合对古文没有反抗力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药的门径——本草书目推荐
(中医博士董洪涛撰文)
谈到当读何书以明中药之理。

于我而言,此题不易回答,皆因我临证时间尚短,且未能尽读天下医书,何敢妄言前贤著作。

然应同道学医者之约,不得已略列数种,以为读书门径。

至于登堂入室,则非仅仅读书所能得也。

余尝闻:为医者,必先识药性,庶几乎可临证用方。

余不懈临证数年,兼以深思药理,虽精求古训,不舍光阴,反复思考,笔录所得,然尤未能尽识诸药。

药性茫然则临证不能左右逢源,此必因而未能至医之至境也。

数年来,因临证所惑,颇觉需重新学习中药。

于是立志精研本草,学前人经验,发古贤余蕴。

余粗略泛读秦汉以来历代本草,颇觉清代医家对于本草极有发明,因博采有清以来诸家精论,汇集至此。

至于当精读本草何书最佳,以余之所识,诸家本草虽杂乱纷呈,然有精有粗,有高下低劣之别。

学者可就所学中医基础以及临床经验,先粗阅余所列以下诸书,诸书虽不能尽采千余年古贤经验,然若能精研而细思之,于粗解神农心法,体悟仲景方义,临证用方施药或能有所裨益哉。

余所列诸家皆非碌碌抄袭之辈,每有精辟见解,不落于俗套,乃成其大家之言者也。

然后再于临证时详加参检,以验于实效。

有徐灵胎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成书于1735年,论药性精密,为百余种常用中药“探本溯原,发其所以然之义,使古圣立方治病之心,灼然可见。

”全书共收《本经》常用药百种,随经文阐述药性。

徐氏认为药性是用药处方实据,“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取得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

故论述药性取类比象并试验推理。

其书颇具说理性,更因徐氏之临证功底,益使本书经验可信。

余尝深研其药理,认为百种录实临床有用之书也,为医者不可为精读之。

有黄元御之《长沙药解》,成书于1753年。

黄师精研素灵,从左升右降立论,颇重脾之阳气。

其解本草,从五行生化制约入手,每有精辟见解。

此书收载仲景医书所用之药百六十二种,不分部类,且参于仲景二百四十四方以解其药意,详
论方中药物之性味、归经、功效及所组成诸方之主治、配伍,间有用药宜忌及炮制方法诸内容。

以仲景方解药理,比之空灵臆语之说高出数倍。

有黄宫绣之《本草求真》,刊于1769年。

是编堪称药学史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之典范。

黄氏论药,“既不泥古以薄今,复不厚今以废古,唯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

其书先分诸药主要药性,主张本草药性须分阴、阳、气、血,不可混称补泻;论述药物归经,宗法分别主入某经及兼入某经;其论主要药性当作气味与形质整体观。

是编因其临床实用性而备受后学推崇。

有陈修园之《神农本草经读》,成书于1803年,为陈修园精心研读《本草经》之心得体会。

全书选录《本草经》百种常用药并后世四十六种药,陈氏认为张志聪之《本草崇原》以及叶天士之《本草药解》皆有可法之处,因融贯《内经》之旨、《伤寒》之法,并参以已意以精解本草及临证处方,辟后学知本草原意而有裨于临床。

有清末周岩之《本草思辨录》,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之述,博引历代名家之注解,从天地之理详加阐述本草之性,合以临证思辨,颇有益于深入理解仲景之学,大惠后人。

本书论述药物性能,着重性味和归经理论之思辨,广泛结合仲景用药精义及历代名家注解,凡有疑义处,皆以已之临证经验分析之,颇有益于经方用药研究。

有邹澍之《本经疏证》。

缘因《本草述》“多引东垣、丹溪、海藏、洁古,而于张长沙、孙真人略焉”,故邹氏“专由《本经》扶发精蕴”,所论药性多随兴而发,推理则论据不一,故于药性理论颇有有足,然其书贵于理论不脱离实践,广取仲景、孙真人用药组方规律论述药性药理,结合药、方、症论述,颇具实践性与实用性,非一般尊经之作可比。

有近贤唐容川之《本草问答》,时逢西医东进,故采西理以论述本草药性,不详分诸药,但总为一论,且边问边答,随答随发挥,总结诸药之天地自然之理,颇具实用性。

余曾精读是书,颇有所获焉。

然再临证之余,亦当再读之,则理法与临证功夫必相为增长。

是书之为初入医道者立,故不选仲景诸言,亦其验而简乎。

本草本为临证所设,其药性理法当统一于临床思维,则药有所归而旨有所本。

否则,去圣逾远,理道不明,意义不疏,更兼有愚生不据临证,东西漫谈,以此本草而不着边际者,何能为救疾所用。

此愚医之误人之由也。

余刻意临床,本于医理,以疗效为已任,不拘古法,不泥成规,凡本草可取之意,可效之理,余皆当凭实际而参之,如此则真义呈现而法旨完备。

因参以当代诸医家所论,凡以上所列诸
本皆可师法也。

今汇集诸书,以为本草学习之门径。

若能于闲暇时翻阅之,应诊忙碌时时时参考之,透读而细思之,久必有所获哉。

以此法为医,则方理有所归而法有所在,其不效者,亦必难矣。

进而论之,以上诸书皆就《神农本草经》而发挥其旨趣,读者若能返博知约,由标返本,结合己之临证经验,于《神农本草经》中探诸本草真意,则可有无限心悟,此又为诸书之外之门径也。

故吾辈总需精读《神农本草经》以及《伤寒杂病论》,此为为医治学根本之道。

苟能多读成诵,自能于临证时左右逢源,何必格外标举诸多后世之书哉。

兼以与诸学医同道自勉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