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评课
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评课稿

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评课稿1. 引言《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东晋文学家王羲之创作于公元353年。
这篇文章以游览兰亭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景色、写出人物心情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情怀和思想。
本文将对苏教版必修五中关于《兰亭集序》的课程进行评述。
2. 课程内容分析2.1 教材概述《兰亭集序》被收录在苏教版必修五语文教材中,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
这是一个重要的中学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2.2 课程安排在苏教版必修五中,《兰亭集序》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它作为整个单元的引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文学的世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课,这使得学生对古代文学有一定了解。
在学习《兰亭集序》时,学生将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这篇文章,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
2.3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兰亭集序》,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 - 了解兰亭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 理解作者王羲之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 分析文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学习并运用相关的文学修辞手法。
3. 课程评价3.1 优点3.1.1 文学传承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兰亭集序》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
这种传统文学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
3.1.2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兰亭集序》,学生可以学习一种新的文学鉴赏方法。
他们将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修辞技巧和主题思想,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1.3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兰亭集序》,学生将有机会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将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咏史抒怀和叙事写景等写作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2 缺点3.2.1 文化隔阂《兰亭集序》的语言和古代文化背景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及点评

生: “ 向之所欣 ,俯仰之 间 ,已
生: “ 所以游 目 骋怀”中 “ 以” 所
是 “ 用来 ” “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所以”是 “ ……的原因” 。
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 短 随化,终期于尽 。 ”感叹宇宙永恒 ,生
化。 生: ( 齐读 )
机 ,有活力 ;而王羲之笔下的江南春
景很幽静。 生 :丘迟笔下 的春景 是活泼 的、 热烈的 , 而王羲之笔下的春景没有这 样的色彩。 生 :我认为王羲 之笔 下的江南春
法作品 , 请大家欣赏一下。 ( 生鼓 众
掌)
景清俊高雅, 有超凡脱俗之韵。
以为 “ 飘若浮云 , 矫若惊龙” 。后世誉 之为 “ 书圣 ” 。我还带来 了王羲之的书
关重要。老师准备了古筝曲 《 高山流 水 》配乐诵读。请按 照 自己的理解 和 喜爱的方式 ,自由诵读本文!诵读要 求: ①语速的快慢②语调 的轻重③情 感的变化 ( 投影显 示 ) ( 众生 自由诵 读) 小组推 荐代表有感情诵读 。 ( 可 选择其中一段 ,三生分别诵读文章 )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这篇书 文双绝的美 文,并思考情感的起伏变
明书籍著述或 出版意 旨、 编次体例和 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 的
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 序”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如此 良 辰美 景 ,贤人相 聚在 一起 饮酒作 涛,
真乃人 生一 大乐 事也 。 ( 板书 :景 美——人贤——事雅 )我记得丘 迟的
般 写在 文章前 面 ,列 于书 后称 为 “ 跋”或 “ 后序” 。
维普资讯
《 亭 集 序 》教 学 实 录 及 点 评 兰
兰亭集序评价

兰亭集序评价如下:
从艺术价值来看,《兰亭集序》主要体现在书写技艺高超和文采出众两个方面。
一个人的书法能不能独树一帜,在横向上和纵向上都跟别人拉开距离,书写技艺是否高超显得非常重要。
书写技艺包括对用笔、用墨、结字、章法的理解程度和变化规律的掌控,以及依托它们呈现出来的艺术美感。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的书写技艺,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毕竟,这是他在47岁时的信手之作,人书俱老,技艺和书写状态在此时都处在最佳状态,能产生这幅近乎完美无瑕的杰作,是一种必然。
从审美价值来说,《兰亭集序》主要表现在气韵生动、结字美观优雅、情感饱满三个层面。
相传,在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呼朋唤友,邀请41名友人在会稽山下的兰亭旁一边玩流觞曲水的游戏,一边饮酒赋诗,大家喝到尽兴处,提议把每个人写的诗整理后出版成一本诗集,以纪念这次活动。
王羲之因为做东,大家建议他写一篇序文。
此时的王羲之喝酒到了三分醉,有些飘飘然,但还是欣然接受了大家的好意。
于是,他提笔一气呵成,写下了《兰亭集序》这篇经典作品。
评课稿

亮点与遗憾并存——评张艳玲老师的《兰亭集序》一课南浔中学徐佳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
它由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论及人生的意义,言虽简而意颇深。
以学生现有知识积累和阅历,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张老师能在45分钟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不容易的。
下面我将选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来粗浅地说说自己的看法: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教材的处理:把握课堂的核心价值,首先面临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教师能否把文本读懂读透,这是至关重要的。
就内容而言,《兰亭集序》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
文章描写了兰亭宴集的欢乐情景,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的情怀。
文章虽也流露出了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但有力地批判了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
张老师引导学生落实文本,“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作者由自己的感慨推想后人也会面对今人之慨叹,可以说,前人,今人,后人有着同样的感慨,可谓千古同悲。
这种无情的变迁又引起了作者的悲叹,悲叹之余,作者并非消极无为,他在给定的生命限度内进行了最大可能的价值创造(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除此之外,他还执着追求在书法上的成就。
张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准确,让学生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着。
到此,张老师没有深入下去。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其阅读仅仅满足于普通读者读懂的内容,这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这一句话常常拨动人们心弦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
“悲”在何处?我们现在看过去,对过去的是非得失都看得一清二楚,但我们看现在,看自己却是扑朔迷离的。
人永远不能彻底地认识自己。
这一句话就极富创意地表达了对人生局限性的认识。
或许这样解读之后,学生便会认识到“痛”和“悲”是有区别的,悲不是悲观,它是作者超越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
《兰亭集序》教学评点

史老师与张老师设计的课新颖独到,内容丰富,寓教于乐,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史老师的“教学设计” 与张老师的“教学片断”突破
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他们课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整堂课教学重点突出,各环节之间过渡自然,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生成丰富,这两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本的学习物化为科学有效的活动,设计了诸多环节,每一环节都有特定的目标,而每一环节又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创在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张老师的教学片断立足文本,以读促学,通过学生诵读把握课文的感情起伏变化,然后,让学生思考配乐朗诵应选何乐器,而这既考察了学生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才会在后面设计的课堂活动中取得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这两堂课教师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但是对学生的评价还存在欠缺,虽意在强调学生能力的提高,但是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不能形成自己观点,这样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的
倾向。
现在所倡导的“绿色课堂”,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使全体学生都能
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王羲之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及其书法方面的成就,其《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在正式接触文本前,我们可以多媒体提供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图文,让学生在欣赏书法中领略王羲之洒脱的个性,将人与文合一,感受文化的深层意蕴。
另外,史老师在其“教学反思”中所表述的要点,都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问题,谈得比较深刻,希望能给大家以思考和启发。
兰亭集序教学评价

兰亭集序教学评价兰亭集序教学评价篇一:阅读是借助作者提供的文字信息进行读者与作者的沟通交流,实现读者视野的拓展,情感的熏陶,理智的启迪,审美的升华。
阅读教学是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他承载着阅读和教阅读的双重任务。
围绕这个前提,对张老师的课,谈四点看法:第一,必须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学生的个体阅读。
作为教者必须为学生提供和创造阅读的时间和过程,让学生有时间去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探索文本,达到自我感悟的目的。
兰亭集序的教学第一个亮点就在于教师设计了好多接触文本的环节:录音范读、个读、齐读,变换形式,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这是对阅读者的个性尊重,是对阅读规律的尊重,也是教师把握阅读教学的智慧体现。
第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突出任务在于:以理解语言为基础,品味语言所承载的意味,在品味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这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张老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我想提示的是:语言的品味既要注意到局部环节的突出强调,更应注意语言审美的贯通性。
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对语言的品味,这一点还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探索,还有更宽广的拓展提升的空间。
第四,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j价值观的提升。
这种提升是渗透,是感染,是熏陶,是教学过程中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而不是强加。
这一点张老师处理的应该说是恰到好处,在理解作者的乐、痛、悲的情感表述和转化中使学生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这也是本节课最突出的亮点。
兰亭集序教学评价篇二:朱瑜冬老师的课堂,不经意间走出了我们习惯性的抓“乐”“痛”“悲”三个情感点的教学线路,紧扣“俯仰” 谈文章思想论人生境界,很有新意。
不是学生的质疑,朱瑜冬老师是否会因着“俯仰”二字另辟蹊径直入文本核心,我自不敢说。
但细想,“俯仰”既指动作姿态,又喻人生短暂,既可联首段兰亭盛会,又能接下文生命感慨,课后朱老师若能就这一精彩生成而重新设计教学,《兰亭集序》一课就会全新在“俯仰”间。
兰亭集序评课(优秀范文5篇)

兰亭集序评课(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兰亭集序评课在诵读中找回丢失的文本在文本中找回缺失的人文——评***的《兰亭集序》今天有幸听了***老师教授的《兰亭集序》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
亮点一、目标设置具体得当,重难点突出。
本堂课是在第一节课时之后的第二课时,目标设置了三个:1、掌握实词“贤”“咸”“修”“次”“盛”“信”“因”“化”“临”“喻”“是” 的意义及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2、分析文章内容及结构,体会作者的感情的变化。
3、感悟生命。
第一个目标张老师从文中抽出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及重点句子翻译。
只用七分钟左右的时间不仅完成了对上一节课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再加之使用多媒体展示,省去了很多书写的时间。
这样为本节课的后两个目标的达成做好了时间和内容的第一个铺垫。
这样不仅实用,而且管用,还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本堂课看,重点在目标一,难点在于感悟生命也是合理的。
亮点二、重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诵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诵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
假如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诵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诵读最重要。
可以说,不诵读,不出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创造,在读中升华。
本课不仅有学生的单独诵读、齐读,还有渗透在讲课过程中的教师的诵读。
为后两个目标的达成又做了第二个铺垫。
亮点三、重视文本。
我们在新课标中看到这样的反复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不难看出,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是源自文本、立足文本、重视文本也即“教教材”的;对教材的“教”,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及反思《兰亭集序》课文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语文教案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评课
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
2、梳理思路。
学生概括,记会——抒怀——明意3、诵读涵咏。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读音——教师配乐范读。
以读带讲,作者因何而乐?作者为何而悲?(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了他眼中的世界。
”介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是最为清醒、最为执著、也是最为痛苦的一群人。
4、知人论世。
5、吟读课文(古法朗读)。
6、拓展延伸。
“人生苦短:既然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让我们增加生命的密度。
”
听完这节课,颇为惊喜!代老师抓住了“因何而乐——为何而痛——悲从何来”这条主线来讲。
一是老师儒雅的气度让人如沐春风;二是老师高水平的朗读波澜起伏,有抑扬顿挫之美,有行云流水之畅;三是老师对文本领悟之广、之深令人折服。
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诵读的指导和内容的讲述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没有机械的割裂开来,以读带讲,把文章讲“活”了。
一节课内兼容了太多美的、深刻的元素,给人有点“应接不暇”的感觉。
若能突出某一两个元素深挖下去,效果可能更佳。
尤其是古法吟读部分堪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