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兰亭集序》⽂字灿烂,字字玑珠,是⼀篇脍炙⼈⼝的优美散⽂,它打破成规,⾃辟径蹊,不落窠⾅,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新。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希望能帮到⼤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兰亭序集整体分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三⽇,王羲之与孙绰、谢安、⽀遁等四⼗⼀⼈,集会于会稽⼭阴的兰亭,在⽔边游赏嬉戏。
他们⼀起流觞饮酒,感兴赋,畅叙幽情。
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次⼤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体,⽂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然环境:⼭岭蜿蜒,清流映带;⼜风和⽇丽,天朗⽓清,仰可以观宇宙之⽆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
在这⾥⾜以“游⽬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由地观察、思考,满⾜⼈们⽬视⽿闻的需求。
这⾥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部分,笔锋⼀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美景、流觞畅饮,⽽引发出乐与忧、⽣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到了⽣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悲,由⽣⽽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进⼀步深⼊地探求⽣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了⼀种珍惜时间、眷恋⽣活、热爱⽂明的思考。
寿夭、⽣死既是⼀种⼈⼒不能左右的⾃然规律,他在⽂中就难免流露出⼀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趋于平静,他感到⼈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以启⽰来者。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花集序赏析(五篇选)《兰集序》赏析(1):《兰亭集序》讲述了东晋时期一场健谈者的大聚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愿。
文章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风曲折,变化奇特微妙,满足哲学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和写景,首先描述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然后,把兰亭美丽的自然环境染成:山峦蜿蜒,清澈的溪流倒映出带状;阳光明媚,天空晴朗,让你可以看到宇宙的无限,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繁荣。
在那里,“更好地看你的眼睛”和“享受听和看”,能够自由地观察和思考,满足人们视觉上的视听需求就足够了。
这是参与者“谈论他们的爱情”和享受自己的完美场所。
这些描写富有诗意,作者的情感平静而从容。
后半部分,用笔变成了抒情和议论,享受美景和饮酒引发了喜忧、生死的感觉,作者的情绪一下子从平静变成了激越。
他说:生活的乐趣是极其有限的。
当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觉得无聊。
过去一眨眼就成了历史,人终有一死。
从快乐到悲伤,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他此时的哲学思辨。
他认为“死亡是假的生日,彭其的哀悼是假的”,从而进一步探索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热爱礼貌的思想。
生、死、死不仅是人类力量无法控制的自然规律,他在文章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觉得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从兴盛到衰落,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必然的。
因为人生无常,岁月不饶人,所以他想把文章留给后人去继承前人,激励新人。
纵观整篇文章,描写了兰亭的风光和王羲之等人聚会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事件不频繁,“短而易,期限已尽”的感叹。
[5]作者时而快乐,时而悲伤,他极其快乐和悲伤。
文章也随着他的感情从平静到平静,再从躁动到平静的变化而激荡,极尽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之美。
因此,《兰亭集序》成为千古广为流传的佳作。
《兰集序》赏析(二);《兰亭集序》,也叫《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金穆宗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当时的内史编年史家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位好友,齐聚兰亭,赋诗饮酒。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1《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
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作品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 ; 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 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 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 、“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 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 ,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3)《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一.文字凝炼语言恬淡隽永《兰亭集序》短小精悍,语言清隽恬淡,不失为一篇佳作。
文章开头简单交代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及人物,接着将笔锋转向了写景。
宗白华先生言:“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1]P211我们在此文中就可以欣赏到开阔美妙的意境。
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兰亭的曼妙景色。
如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来描写山,仅八个字就将山峰的高耸、树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又如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给读者展现了溪流清澈、汩汩流淌的画面;再如描写天气为“天朗气清”,语言精简,表现力较强,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快乐轻松的心情。
基于这篇散文四字短语和对仗句较多,节奏感特强,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高妙笔法。
文中多用反复的手法,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只盛”、“俯仰一世”、“俯仰之间”中,“俯”和“仰”共出现了三次,一唱三叹,增强了散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抒情。
本文仅324个字,但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由乐到痛再到悲,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觉醒,对自己的生命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追求。
二.悲伤而又豁达,胸襟大美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与人们的心绪都并不高亢热烈。
作为文人雅集,以文会友,并不讲究官位、门第的高低,而是彻底的平等主义。
文中对参与人物的介绍仅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摒弃了一般介绍官职的庸俗手法。
这首先表现出王羲之清高旷达的品性与心胸。
景色的描绘,他只提山、水、林、竹。
花季三月的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在文中却不见踪影。
这充分表明王羲之的美学情趣,排斥浓妆艳抹,追求清淡雅洁。
描写宴饮,曲水流觞,迥异于豪饮大觞,浮白大觞。
这鲜明表示文人之雅。
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面对宇宙辽廓,万物踊动,既有襟怀的宽阔与开拓,又有勃勃生机之感悟。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者简介本篇选自《王右军集》。
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十四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赋诗,后来汇编成集,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它写了此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兰亭序》。
文中描写了兰亭景致以及集会乐趣,反映了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
《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③,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④。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注释①修禊(xì):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祀,以去除不祥。
②觞(shānɡ):酒杯;流觞曲水:古代的一种游宴方式,是以酒杯盛酒放在弯曲的水上漂流而下,集会的人列坐水滨,酒杯停在谁跟前,谁就取杯饮酒。
③嗟(j iē)悼:叹息、悼念。
④一死生:意指生死没有区别;齐彭殇:意指人的生命寿夭相等,长短一样。
《兰亭集序》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之年。
高中文言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王羲之(303—361,⼀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兰亭集序/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
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悟⾔⼀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云:“死⽣亦⼤矣。
”岂不痛哉!(不知⽼之将⾄⼀作:曾不知⽼之将⾄) 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能⼈都汇聚到这⾥,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
兰亭这个地⽅有⾼峻的⼭峰,茂盛⾼密的树林和⽵丛;⼜有清澈激荡的⽔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排列坐在曲⽔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天,天⽓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地上繁多的万物,⽤来舒展眼⼒,开阔胸怀,⾜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与⼈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
有的⼈在室内畅谈⾃⼰的胸怀抱负;就着⾃⼰所爱好的事物,寄托⾃⼰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羁的⽣活。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1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海外闻名,要说中国书法,所有人都会想到《兰亭集序》吧,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
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
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是无法复制的艺术品。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但,人们通常所关注的只是它的书法价值,而不曾关注它的文学价值。
《兰亭集序》从文学方面来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其描述了会稽山美丽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遒劲的书法中阅读此文,兰亭的景色已浮现在眼前。
如此美景,当然要有知己陪伴,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天气晴朗,使王羲之心情也很舒畅。
便有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此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的快乐。
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让读的人也不禁因此而快乐起来了,或许,人们就是因为这优美的文章中,这不拘一格的书法中,传达出来的积极愉快之情所感染了吧?兰亭集序赏析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
因此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
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
正因为人生无常,因此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因此才有无尽的眷恋……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因此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作者:徐瑾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0期
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
然而,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字”上而忽视了它的“文”。
事实上,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
阅读时,我们会感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会真切地听到书圣王羲之潇洒风神掩翳下的心灵的声音……
《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
《兰亭集序》即记述了这次宴集的情况。
永和九年(干支记年为癸丑年),即公元三百五十三年暮春,为举行禊事之礼(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聚集于水旁,借清水洗濯,寄托着消除灾祸之意,后代变为游春节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少长群贤”共计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
大家“一觞一咏”、载笑载言、饮酒赋诗……最终,将所写诗篇结集成册,名之《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作序,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文共五段。
前三段写聚会的场面,以写景叙事为主;后两段写由宴集而生发的感想,重在议论抒情。
从艺术氛围来看,前三段“濯濯如春日柳”——温和明丽;后两段则隐隐透露着深贯肌骨的寒意,悲远怆然,令人感到如被冰雪。
很多人对文章前后的这种强烈反差颇感困惑:为什么一段“信可乐也”的欢悦旋律戛然而止,代之以“死生亦大矣”的沉痛咏叹呢?表面上似乎不可理喻,而深究一番便会领悟到:前后两部分并不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
正因为有前文的“乐”才有后文的“痛”,有前文的“喜”才有后文的“哀”。
这“哀”“乐”之间的联系正凸显出王羲之等魏晋时人对人生的自觉、对生命的执著。
《兰亭集序》的前三段文字,展示了暮春时节、山水掩映之下,一群志趣投合,少长融怡的文人雅士共聚一亭,饮酒赋诗、悠游行乐的景象。
如同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人物画。
为什么说它是一幅人物画而非山水画呢?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丈山、尺树、寸人”的说法,即山水画应以山水描绘、景物渲染为主体,人物仅仅是点缀而已。
以此为鉴来反观《兰亭集序》会发现:
文章中虽有景物描写,但作者只对其进行白描式的概括性的描述,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仅此而已,笔墨极俭省。
与之相反,在有限的三段文字中,对“人的活动”的描写却贯穿始终。
从第一段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到第二段的“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再到第三段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足见作者是以赏心乐事(即兰亭宴集)为文章前三段的主体,“良辰美景”则是必要的衬托与装饰。
作者所关注的是人事而非自然,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外物。
而这正是魏晋精神的体现。
“魏晋时代是人的觉醒的时代。
在外察与内省,观赏与思辨的两两相对间,后者的色彩往往更浓烈,更深透。
在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中表现为不慕外在环境、条件、形状、姿态的铺张描述,而尚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的关注和表现。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前三段恰是这种笔法的具体诠释。
前三段对人的活动的描摹,突出一个“乐”字。
有人际和谐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有畅所欲言、倾诉衷肠之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有释放感官,思接千里,神游万物之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这一切的“乐”又恰与时光的华年、山水的芳容融为一体,这可遇而不可求的难得际遇怎不叫人发出“信可乐也”的由衷感喟呢?这实在是生之快乐呀!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有天佐其时、地利其便、人事和谐的生之乐,就会有时不我待、物是人非、人事代谢的死之痛,更何况是身处动荡多变的政局之中、权力斗争的杀伐之间,时常与死亡、无常谋面的魏晋时人呢?他们往往更容易将生与死、乐与哀敏感地联系起来。
王羲之便是如此。
文章的后两段即抒写了他由乐而哀而痛的情怀。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由眼前的“乐”想到了快乐易逝、人生苦短以及死亡的必然。
正如其所述,人生存于世间,当遇到快乐的事情时,都容易沉醉其中,在浑然忘我之时却不知时光之舟已载着自己一步步地走向衰老、甚至死亡。
那曾经的快乐只留给人一点点感慨罢了。
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的寿命长短全凭冥冥之中的造化所掌控、非人力所能企及,然而最终无论年老还是年少、寿长亦或寿短、世间万物都难逃一死……可以想见,王羲之正享受着生之快乐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衰老和死亡的临近和不可回避,怎能不哀随乐生、悲从中来,吟讴“死生亦大矣”的古训而发出“岂不痛哉”的嗟悼呢?
如此敏感的神经,这么易碎的心灵,我们很难把这些个性特征与史料中记述的才华横溢、高蹈不群、风流倜傥、恍若仙人的王羲之联系起来,然而这恰恰是其心灵深处的声音,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中跳荡的音符。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喟。
从建安到晋末;从中下层直到皇亲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无论是对生之乐的积极体验、尽情享受,还是对死亡的切肤之痛、不能释怀。
都深刻的表现出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人生的极力求索。
看清“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真相固然令王羲之伤感,然而这种惨烈的清醒却激发了其对生命不朽、心灵安宁的更为坚定执著的追求。
《兰亭集序》的结尾“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就是意味深长的一笔。
虽然人生易老、终期于尽,但俯仰一世还是可以留下一些痕迹以告慰自己、勉励后人的。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便足矣。
总之,《兰亭集序》中由乐而哀的情感变化;对生之乐、死之痛的凝视与深思以及最终“以文传与后世”的做法,都折射出那个时代人生观、世界观的共同特征。
所以说,《兰亭集序》是魏晋时代主旋律中的一段跳荡着的音符。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徐瑾,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