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鉴赏

合集下载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作者:徐瑾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0期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

然而,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字”上而忽视了它的“文”。

事实上,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

阅读时,我们会感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会真切地听到书圣王羲之潇洒风神掩翳下的心灵的声音……《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兰亭集序》即记述了这次宴集的情况。

永和九年(干支记年为癸丑年),即公元三百五十三年暮春,为举行禊事之礼(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聚集于水旁,借清水洗濯,寄托着消除灾祸之意,后代变为游春节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少长群贤”共计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

大家“一觞一咏”、载笑载言、饮酒赋诗……最终,将所写诗篇结集成册,名之《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作序,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文共五段。

前三段写聚会的场面,以写景叙事为主;后两段写由宴集而生发的感想,重在议论抒情。

从艺术氛围来看,前三段“濯濯如春日柳”——温和明丽;后两段则隐隐透露着深贯肌骨的寒意,悲远怆然,令人感到如被冰雪。

很多人对文章前后的这种强烈反差颇感困惑:为什么一段“信可乐也”的欢悦旋律戛然而止,代之以“死生亦大矣”的沉痛咏叹呢?表面上似乎不可理喻,而深究一番便会领悟到:前后两部分并不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

正因为有前文的“乐”才有后文的“痛”,有前文的“喜”才有后文的“哀”。

这“哀”“乐”之间的联系正凸显出王羲之等魏晋时人对人生的自觉、对生命的执著。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摘要:
一、导语:介绍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二、
正文:
一、《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
1.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展现了行书的独特魅力。

他的笔法矫健、流畅,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视觉享受。

在结构上,他注重疏密有致,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富有节奏感。

在用墨上,他巧妙地运用了浓淡变化,使整幅作品更具立体感。

2.文学价值
《兰亭集序》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骈文。

文章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古人雅集的场景。

王羲之以其优美的文字,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3.意境表达
《兰亭集序》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展现了人生的美好。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整幅作品充满了诗意。

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感慨,使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感悟。

【结论】
《兰亭集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代表了王羲之个人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对中国书法、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鉴赏的楷模。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备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这篇佳作的作者的王羲之也让人们十分的佩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研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早年曾随叔父王厚和卫夫人(名摄、字茂猗)学书画,深受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影响。

三国时魏国书法家钟繇的影响,变汉魏古朴为王体的流美,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辞官后,定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悉心研究,博采众长,他的楷书完全摆脱了隶书的形迹,达到完美的境地;行书、草书被赞为“飘着浮云,矫若惊龙”。

他书法的特点是“点画清圆,笔力雄健,风度超逸,结构严谨而疏爽”,为历代学习书法者所崇尚,被誉为“书圣”。

而今传世多为事本。

辑有《王右军集》。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东晋谢安、王羲之等40多位著名文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兰亭集》,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

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兰亭序》,这是一篇关于饮酒赏景的文章,王羲之为其书写了一部书法卷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书法的代表之一。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的经典解析。

一、书法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是柔婉而富有节奏感,尤其是他的笔画变化多样,头尾意韵流畅,似曲非曲的笔势使得每一个字的意象深入人心,印象深刻。

二、笔画结构
兰亭序中的每一个字,无论大小,都极为精细和细致,王羲之精益求精,描绘出了每一个笔画的结构。

首先,他的结体工整、严谨,行笔苍劲;其次,字形端正、秀美,筆勢圓潤、流暢。

他宛若自然之长存的神臂,笔下每个笔画仿如 reality 生活,真实而自然,凸显出书法的魅力。

三、布局韵律
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序》中,文意渐进递进,适合分段陈述。

王羲之将行文分成了21个纵行,每个纵行中的用笔都十分丰富,用笔的力度在经过仔细调整后,就形成了一种自然流畅的韵律感。

所以,《兰亭序》有着明显的层次和节奏感,读者可以根据这种韵律感来分别不同的段落,并更容易理解文意。

四、逸趣自然
王羲之书法作品富有逸趣,个性鲜明,自然而不造作。

他的笔法具有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每一笔用力的轻重节奏明显,让人感觉具有生活气息。

他用笔描绘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展现出古人丰富的感情和才华智慧。

总的来看,《兰亭序》的魅力在于其显著的书法特点,方便、自然、明快,是王羲之笔下书法作品的代表之一,也是书法艺术中最具有魅力和观赏价值的一部分,被誉为“华夏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作的一篇序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兰亭集序书法是以这篇序文为题材的书法作品,展现了丰富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兰亭集序书法的字体以王羲之的楷书为基础,同时加入自己的个人风格和创造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字体的笔画流畅有力,结构严谨,展现了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和艺术才华。

他以淡墨清雅的风格,表现出了他对兰亭的自然景色和陶渊明的诗词的深深热爱。

兰亭集序书法的布局和结构也是其独特之处。

整篇作品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呈现,起始于序文的标题“兰亭集序”,接着是序文的开篇四个字“天下者,莫如我”,然后是序文的正文内容,最后以王羲之本人的署名作结。

“兰亭集序”四个字的书法构图独特,刚柔并济,典雅庄重;序文的开篇四个字用于引领读者进入主题,展示了王羲之的独特才华和文化追求;序文的正文部分则以行书的方式书写,结构分明,书法风格独具匠心。

整篇作品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结构,展现了王羲之的多样化书法技巧和艺术创造力。

兰亭集序书法的墨色运用也十分讲究。

王羲之擅长运用墨色的深浅变化来表现意境和情感,他将浓淡墨色的对比与衬托运用得恰到好处。

兰亭集序书法在墨色运用上,墨汁浓淡适中,层次分明,既表现了兰亭山水的宽广和雄伟,又展示了王羲之细腻的墨色掌握能力。

兰亭集序书法还通过线条的运用来增加了艺术表现力。

王羲之善于运用变化多样的线条来描绘兰亭的山水景色和文人雅集的场景。

他的线条柔韧而有力,既有流畅的曲线,又有坚实的笔画,使整篇作品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总之,兰亭集序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字体、布局、墨色和线条的运用,展现了王羲之的卓越才华和艺术追求。

兰亭集序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对后世书法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 (图文)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 (图文)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图文)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图文)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兰亭集序全文单字高清放大行书字帖《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篇作品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首先,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的笔法、结构和章法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王羲之的书法造诣深厚,他运用笔墨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构思,使得《兰亭集序》的字迹飘逸、遒劲、婀娜多姿,龙飞凤舞,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章法上,王羲之巧妙地运用了疏密、大小、粗细等元素,使得整篇作品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

其次,《兰亭集序》所表现出的意境和情感也是极为深邃的。

这篇作品是在王羲之酒酣意足之际挥毫写就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感悟。

在作品中,王羲之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情感和意境的交融,使得《兰亭集序》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篇作品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它反映了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历史上,《兰亭集序》对后世的书法、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兰亭集序》是一篇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书法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于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和艺术家来说,《兰亭集序》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2)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在这次天朗气清的兰亭集会中,他由广阔的自然想到了人生,大自然生生不息,而人的寿命却有限,这与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的情感相似。

作者深知生命的宝贵,在生活中,他通过服食丹药以求长寿,“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分也”。

他并不赞同庄子所认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否定虚无主义的思想,他提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与死有分别,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作者作此文时已有50多岁,在当时可算高龄,他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对死亡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思考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

具体来说,《兰亭集序》中蕴含的哲思反映了魏晋文人生死观的矛盾性。

王羲之的兰亭诗中有这样两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宗白华对此的评价是“写出了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于是‘寓目理自成’,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按照宗白华的说法,王羲之所理解的自然的本质是“理”,这同道家崇尚的“道”应当是不谋而合的,联系到在魏晋文人中盛行的服药求仙的生活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包括王羲之在内的魏晋文人应当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

此外,道家认为死生应当是统一整体,而不是对立面,《庄周梦蝶》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提出了“物化”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生与死同样是“物化”,并统一于自然之道中,死生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悲喜了。

然而,王羲之又发出了“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叹,一方面对客观“理”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对生死的强烈感伤,明显的前后矛盾,郭沫若因此贬斥王羲之“无病呻吟的绝顶了”,王羲之被认为是贪生怕死之徒,虽说有些片面,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羲之对生死的理解是远没有老庄澄澈的,其中原因大致如下:王羲之身处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自然是具备儒家入世情结的,同时社会动荡不安,对生死存亡的重视,人生短暂的感叹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这样来看,求仙访道本是追求精神上归于永恒的自然,如今却渐受世俗影响演化为追求肉体长存的手段,魏晋文人因而兼具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情结,王羲之在自然中也有着自己对生命及死生问题的思考,文中情与景、情与理交融为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兰亭集序〉鉴赏》
姓名:王昊学号:061410336
王羲之,字逸少,著名的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幼年时即跟随姨母卫夫人学书法。

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代尊为“书圣”。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一次与好友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雅集的诗集所作的序。

《兰亭集序》文与书俱佳,相得益彰,散淡洒脱,逸兴勃发,一片神机,堪称双璧,是内容与形式完美和谐的典范。

据传说,王羲之非常得意《兰亭集序》,却遗憾其中的几处涂抹痕迹,后又重写十余遍,却均不及原作,只好作罢。

然而不幸《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遗失,目前流传的都是古人的摹本。

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能从中一睹这“天下第一行书”的风采了。

在网络上观看唐代摹本“神龙本”的图片,不禁暗暗赞叹。

《兰亭集序》书法称绝于世,秀逸清朗,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尽现书写者的风神。

通篇笔墨清爽伶俐,雍容典雅;体态闲雅超逸;章法尤为绝伦,字与字之间点画毫无牵连,却又欹侧多姿,顾盼生情,一气呵成之痛快淋漓尽现其间。

整篇书法藏露锋结合,露锋不浮,藏锋不拙。

古人云:“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波”;“有锋则耀其神,无锋则含其气。

”藏锋笔画圆劲、厚重,显得含蓄、内敛、稳重、不露声色,耐人寻味,其中藏锋字如和、九、夫等。

露锋笔画锋利、精神,显得爽快、放松,活泼而富有灵气,露锋字如岁、丑、亭等。

其次,字体笔划变化多样,以点为例,就可以分为启下点、承上点、竖点、长点等等,这些点各不相同,如字、亦、欣、次等。

《兰亭集序》没有着意安排的痕迹,每行十一、十二、十三字不等,十分自然,真正做到了笔意顾盼。

在处理字距的时候,形成行内字与字的呼应连贯,体现了连贯的气势。

在整幅作品中出现重复的字很少雷同。

以“之”字为例,二十个“之”字反复出现但并不雷同,作了相应的变化。

另外还有以、怀,感、于、其、不、觞、殊、亦、盛、畅、兴、足等重复字的字型变化。

除此之外,遇到几个连在一起偏旁相同的字,如“清流激湍”四字,其三点水结构就各不相同。

《兰亭集序》寥寥三百多字,每一字都圆转自如,让人叹为观止。

总之,《兰亭集序》笔笔精到,字字别意,浑然天成。

清新自然、格调高雅的王羲之书法,在平淡朴素、姿态天然之中流露出绵绵的魏晋风韵。

王羲之书风对后世影响极深,《兰亭集序》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并学习的,所以观看这幅作品对我们书法学习者有很大的益处。

通过对摹本的仔细观察研究,我们可以将书写者蕴含在书法中的技巧和感情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中,是自己的水平提高,也能将古人的文化精髓继续传承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