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讲解

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翻译: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天下十大行书

天下十大行书NO.1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9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33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shufa/article.asp?classid=34&articleid=2654[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 14:50:20编辑过]NO.2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 5.5厘米,23行,每行11、12字不等,共234字。
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
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法三大帖

书法三大帖
书法三大帖通常指的是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行书三大名作,它们分别是:
1. 王羲之《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创作的行书作品,记述了他与友人在会稽山阴兰亭聚会的情景。
原迹已失传,但后世有许多临摹本流传。
2. 颜真卿《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壮烈牺牲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祭文,其书法情感深沉,笔意悲愤,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3.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或称《寒食帖》):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被贬至黄州时,在寒食节期间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和一首七言律诗的手稿,笔法纵逸豪放,情随笔转,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这三件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不仅因为作者的艺术成就,还在于每一件作品都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与人格魅力,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瑰宝。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王羲之,字子美,号多士,晋代书法家。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书圣”。
他的作品《兰亭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始于东晋时期。
当时,王羲之应召入朝,任职于尚书郎。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更是在书法艺术方面成就卓著。
据传,《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兰亭宴会上所写,此宴会是晋文帝司马昱为庆祝王羲之的升职而举办的。
当时,王羲之在宴会上以酒为墨,以竹为笔,随兴挥毫,写下了《兰亭序》。
《兰亭序》是一篇叙述兰亭春游的文章,王羲之以行书书写,字迹遒劲挺拔,气韵生动。
这篇文章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在文学艺术上有着深厚的底蕴。
文章以兰亭春游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艺术创作的历史,更是一段关于人生境界的历史。
他以行书书写《兰亭序》,展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通过《兰亭序》,王羲之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境界至今仍然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也是一段关于传统文化的历史。
他以《兰亭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生命、人情的崇尚和追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山水田园”的理念。
这种理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
他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成为后人学习、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生境界和传统文化理念也一直激励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是一段关于艺术、人生、传统文化的历史。
他的作品《兰亭序》永远闪耀着艺术的光芒,他的人生境界和传统文化理念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的步伐。
愿后人能够继承他的精神,传承他的艺术,弘扬他的文化,让王羲之的光辉永远照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
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
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
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
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
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天下十大行书分别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四行书——东晋王珣《伯远帖》天下第五行书——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天下第六行书——唐柳公权《蒙诏帖》天下第七行书——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天下第八行书——北宋米芾《蜀素帖》天下第九行书——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天下第十行书——北宋李建中《土母帖》1.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又称《禊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原本已不存,现均为其摹本。
《兰亭序》用笔提按分明,既有藏锋又有露锋,流美而不轻浮,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宽有窄,章法自然,气韵生动,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兰亭序》唐代临摹墨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为有名,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又称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
这件冯承素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纸本行书,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
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
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在王羲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最佳摹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山东琅琊(山东临沂),东晋杰出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
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
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
天下第一行书是指哪幅书法作品,它的作者是谁?

天下第一行书是指哪幅书法作品,它的作者是谁?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人们称他的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他的主要书法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
其中,以《兰亭集序》的声誉最高,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也叫《兰亭序》、《禊序》。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几人,在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礼。
期间众人作诗行文表达对兰亭美景的赞叹,王羲之写《兰亭集序》作为众人所写诗文的序。
作为一篇序文,《兰亭集序》不仅文字优美,章法更为古今第一。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这样称赞《兰亭集序》:“《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解缙也在《春雨杂述》中赞叹道:“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可见,《兰亭集序》的行书艺术可谓精美绝伦。
整篇《兰亭集序》总共324个字。
每字各生妙趣,行云流水,笔锋圆转,收放自如。
序文中很多相同的字,都被王羲之写出了不同的风格,可谓重字不重形。
这一点,也是《兰亭集序》书法艺术的精妙之处。
据说王羲之写完了之后,因为极为喜爱,便重新誊写了几份。
但是看上去都没有最初的那份精妙。
后来,唐太宗得到了兰亭真迹,曾令工匠临摹石刻,作为赠送大臣的大礼。
人们普遍认为,现存的《兰亭集序》并非是王羲之的真迹,真迹早已随着唐太宗的驾崩而成为了殉葬品。
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就有人提出了疑问,因为莎士比亚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剧作家,他有很多作品为后人所传颂,但其生平不为人知之处仍有很多,他个人也没留下这类文字。
有关莎翁身世的材料极少,这就给莎士比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即使是在莎士比亚的女婿霍尔医生所写的日记中,也难以寻到其岳父是杰出剧作家的一点说明。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时没有人明确地指出哪些作品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也没有人对莎士比亚的去世表现出关注之情,因为没有一个人根据当时的习俗为他的去世写过表达缅怀之情的哀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翻译: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下落之谜及唐模本真伪之辩唐末五代军阀温韬在任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发掘唐帝史书记载的陵墓,取起所藏金宝。
世民的昭陵自难幸免。
由于昭陵修筑异常坚固,他让士兵费尽力气打通75仗的墓地,进入墓室,见其建筑及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
墓室正中两厢各有一座石床,上置石函,打开石函,藏铁匣,匣尽是世民生前珍藏的珍贵图书,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二百多年前的纸和墨迹如新。
这些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
对于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是否仍留存昭陵墓室?如果被温韬盗出,为何迄今千余年来未见真迹流传。
围绕《兰亭序》的下落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千古悬案。
书法绝品《兰亭序》的由来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琅琊(今)人。
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嵇史,人称“王右军”,但是他的官位远不及他的书法名气大。
他自幼爱好书法,苦心研练,博采汉诸家之精华,集其大成,超脱国书法家钟繇真书的境界,另辟新径,使真书完全摆脱隶书遗迹,成为独立的新体。
他兼善隶、草、真、行,“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飘若浮云,铰若惊龙”,有“右军书成而晋之风尽”的称誉,被尊为“书圣”。
他对文学也很有造诣,能诗善赋、尤长散文,《兰亭序》就是他的代表作。
《兰亭序》产生的原委是这样: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安、统、卓、支遁等41人,宴聚于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聚诗成集,王羲之于酒酣之际趁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为诗集写这篇序,记下了诗宴盛况和观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像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的一绝。
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他生平最得意的书作。
唐太宗世民酷爱历代名家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作品,据说珍藏其墨迹三千六百纸都以一仗二尺为一轴,共一百五十卷。
还自书“贞观”两字为印,盖在骑缝和卷之首尾。
但遗憾的是王羲之这篇最杰出的作品无缘得见,因作者本人对此极为看重,定为家族传家之宝,秘不示人,到唐初则不知去向。
莆翼设计智取真迹世民为此派人明查暗访得知。
《兰亭序》真迹到唐初已传到第七代智永禅师处,智永当和尚没有后代,至近百岁临终时,把它传授给弟子辩才和尚。
世民得悉便下旨召辩才入京,给以种种优惠待遇,希望他献出真迹。
但辩才早以打定主意,装痴作憨,推脱不知,弄得世民毫无办法,只好放他回去,成了世民的一块心病。
后来,心腹大臣监察御史莆翼献了一条妙计,世民十分高兴,派他出依计行事。
一天清晨,辩才和尚打开寺门,可是踏出的脚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上,低头一看,原来地上躺了个人,散发一股酒气。
辩才自语:“原来是个醉鬼!”谁知那人翻身坐起便答道:“醉虽醉了,未必是鬼啊!”辩才见此人飘逸潇洒之态,便开玩笑地说:“虽不是鬼。
亦不像人!”此人,脱口应道:“如此便是佛了!”言毕大笑,欲举步下山。
辩才见此人不凡,便问道:“施主从何而来?”此人对曰:“我乃应试举子,昨夜月光皎洁,在山下旅馆对月引酒,苦无知音,店主说山上师父佛法上乘,且书画俱全,便上山拜访,谁知醉卧山门,有失体统,无颜回佛。
”辩才对这书生很是欣赏,便邀他入寺小住读书侯试,双方谈学论禅,十分投缘。
一天俩人饮酒正酣,扮做赶考书生的莆翼“醉后吐真言”,从囊中取出一轴《兰亭序》摹本,却说着是真迹,万金难买,你我是莫逆之交才拿出来让你一饱眼福。
为人忠厚老实的辩才不知是计,对扮做烂醉的莆翼说:“你这个不是真迹,真迹在我的阁楼上藏着呢!”莆翼一直“醉而不醒”,似未听见,第二天辩才去请莆翼吃饭时,发现莆翼已不辞而别,只见桌上放着一感馈赠的纸条和一锭银子。
世民派莆翼用计挣得《兰亭序》真迹后,奉为至宝,经常放在座侧,朝夕观览欣赏。
他还让大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等人临摹刻石,拓印多幅赐给太子、诸王近臣,摹本从此散落人间,流传至今。
而真迹呢,世民对太子治说:我死后,你只要把《兰亭序》用玉匣放进墓室我的身边,就是你尽孝了。
治照办,随葬昭陵。
至于《兰亭序》的真迹何在,依旧扑朔迷离,有些人指出,史书虽然记载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王羲之的书法但是并没有指明其中包括《兰亭序》,而且此后亦未见《兰亭序》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故真迹仍秘藏于昭陵墓室。
但有人认为真迹,所以未见天日,是被也很爱好书法的治暗中留下,掉了包把复制摹本随葬昭陵,真迹在治死后为同样爱好书法的武则天据有,武则天死后才被带进乾陵地宫。
其下落究竟如何,看来只有到昭陵、乾陵正式发掘之时,才能见个分晓。
毛主席过问唐摹本真伪之辩1965年5月22日,郭沫若作《由王墓志的出土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先后在《光明日报》、《文物》上发表,说王羲之的堂兄弟王兴之和名士鲲之墓的墓志都是用隶书写成。
与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不相一致,故《兰亭序》“到底是真是伪”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他还认为《兰亭序》后半段文字有悲观论调,不是王羲之的思想,因而断言“《兰亭序》是依托的,它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
”并进一步认定王羲之现存之草书也值得怀疑,《兰亭序》文章和墨迹是智永所依托。
郭沫若文章一发表,立即引起一些学者的反对,市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论》,引经据典,认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也足以证明楷书在当时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不过当时由于高二适的名声地位不及郭沫若,各报刊不敢发表。
高二适无奈,把该文章送给自己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要求送给毛主席审阅。
章感到郭文中引用了康生的话,高文中又对康生一驳,觉得不太好办,于是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并附上高文。
信的全文是:润公主席座右:滋有读者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按硕书写出《柳集》)。
专攻章草,颇有发明,自做草亦见功力,兴酣时并窥得我公笔意,想公将自浏览而喜。
此钊三十年前论文小友,入此算来已白发盈颠、年逾甲子矣。
然犹笃志不渝,可望大就。
乃者郭沫若同志主帖学革命,该生翼翼著文驳之。
钊两度细核,觉论据都有来历,非同随言涂抹。
郭公抗此大棋,想乐得天下劲敌而周旋之。
(此论学也,百花齐放,知者皆应有言,郭公稚怀,定会体会国家政策。
)文中亦涉及康生同志惺惺相惜,此于章草为同道。
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以公表,自承报国之具在此,其望虽奢,求却非妄。
鄙意此人民政权文治昌明之效,钊乃敢冒严威,遽行推荐。
我公弘奖为怀,惟(望)酎量赐予处理,感逾身受。
此籍叩政绥章士钊谨状七月十六日该生致钊书附呈,不须赐还。
毛主席于7月18日即复信章士钊,信中说:……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
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
至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
……同一天,毛主席又致信郭沫若:郭老: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酎处。
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若何?敬颂安吉!并问立群同志好。
章信高文留你处。
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八日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和支持下,高文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1965年第7期《文物》还发表了高文的影印手稿。
对作者长达数千言的手稿,全文影印发表,是极为少见的,人们认为可能与毛主席欣赏高二适的书法有关。
高文发表后,引起讨论热潮。
据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说,高文刊出后,康生即授意组织文章支持郭老,高二适对此并不服气。
1998年8月17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说市博物馆在东郊发掘六朝古墓群,出土了两块砖质墓志,是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氏的合葬墓,据专家介绍,“与王羲之同时代的高崧楷书基本墓志出土为史学界和书法界对《兰亭序》真伪的学术争鸣,提供了重要佐证。
”1999年,关于《兰亭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举行,中外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各抒已见,论辩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