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背后的故事
历史故事:王羲之写《兰亭集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历史故事:王羲之写《兰亭集序》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的兄弟王旷有个爱子,叫王羲之。
他从小受到父亲舞文弄墨、爱好书法的熏陶,也喜欢上了书法。
十几岁时,常在父亲书房里翻弄前人的书迹、碑帖。
王旷见儿子如此心诚,就以一本《笔说》为教材,教他笔法、笔势、笔意。
过不了多久,王羲之的书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王羲之的书法出了名,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字为荣,连京城里的大官、地方上的豪富都争相求他的墨宝。
王羲之也做过官,当过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当时人们爱称他为“王右军”。
四十多岁时,因为和上司意见不合,辞去了会稽地方官的职务。
从此他经常游山玩水、吟诗会友,并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潜心于书法艺术。
这以后,王羲之书法的造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一年春天,王羲之请了许多宾客,包括司徒谢安、司马孙绰以及附近几个县令,带上自己的几个儿子,来到会稽兰渚山麓的兰亭聚会。
春暖花开,山清水秀,一行人踏着悠闲的脚步,在山径中行走。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王羲之写兰亭序集的故事

王羲之写兰亭序集的故事
东晋时期,出身名门的王羲之自幼便颇具美名,朝廷曾多次征召他为官。
一开始,王羲之坚决不肯,但后来经不住软磨硬泡,便答应做了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会稽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王羲之到了会稽后,非常喜欢当地的风土人情,经常邀约一帮文人雅士吟诗作赋。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约了41位好友,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
在这次宴会上,王羲之即兴写下了《兰亭集序》,全文共28行、324字,不仅文辞优美,书法艺术更是精湛绝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既是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书法艺术故事

中国书法艺术故事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些故事:
1. 《兰亭集序》故事:《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王羲之创作的一部书法作品。
故事说,王羲之因家族世代为官,却始终没有得到高官厚禄的待遇,因此心灰意冷,沉溺于酒色之中。
某日,他参加了一场饮宴,喝醉之后,在酒席上创作了《兰亭集序》。
这篇作品以其流畅、自由的笔法和婉转、含蓄的文笔而闻名,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2. 怀素的写意草书:怀素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在书法上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
有一次,他在一块石壁上用水写下一幅《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现了他粗犷豪放、潇洒自如的草书
风格。
这幅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誉为"怀素洗砚斋银砚记"。
这个故事形象地表达了怀素潇洒不羁的个性和对书法艺
术的追求。
3. 柳公权的八体书法:柳公权是唐代书法家,他精通八种不同的字体,被誉为"八体圣手"。
据说,柳公权在学习写字时,曾
在沙滩上用竹签写字,但是每次写完,海浪都将字迹冲刷掉。
柳公权毫不气馁,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练就了八种字体的独特技巧,成为了一代宗师。
他的书法作品精湛而有力,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这些故事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独特创造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书法艺术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美学价值,对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典故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典故《兰亭集序》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王羲之所写,因为这个缘故才有了“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典故”。
王羲之是南朝宋代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作品描绘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人民的生活,其中《兰亭集序》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当时,王羲之是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在宫廷中其作品备受赏识。
当时,他被派往到了他的堂兄王珣家中担任礼宾。
经过了数日的等待,王羲之只等到一个空话的招待。
他很是失望,但依旧没有放弃,他随即开始了《兰亭集序》的创作。
他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的书法家,但他认为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他用了自己的一年时间创造这个杰作,每天都有专门的人群来看他的创作过程。
据传王羲之在写这个作品时,先画了谷底之虫, 其次是梅萼,描绘了春花捻腕般的柔柔之美, 然后是细竹显出自身的风骨,展现鹤诗的含义和诗人自守清高的性格。
后又画了一0二堂的景象,描绘的是当时的封建社会中的彩车和华贵的盛宴,最后渐渐而来的玉壶清酒,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兴致。
这样的艺术构思海转达出诗人自信、高傲、豁达的精神境界。
这个作品最终被宋高祖赏识,并被定为正式字体。
不久之后,该作品被人们广泛流传,并帮助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早在唐朝以前,毛笔字在中国的应用并不是特别普及的,但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中书法的崛起,毛笔书法的应用日益普及。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王羲之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式的存在。
总的来说,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典故不仅代表了中国书法的一部分历史,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书法艺术的强烈信仰和执着追求。
后来,王羲之的这种信仰和执着追求,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传承到了后代。
兰亭集序的故事

兰亭集序的故事
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著名的序文。
它由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内容为王羲之邀请友人集会,并在集会上作序的故事。
这篇序文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书法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兰亭集序的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
当时,王羲之在家中设宴,邀请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前来共聚一堂。
在宴会上,王羲之与众人畅谈诗文,品茗赏画。
宴席之间,王羲之突发奇想,决定为这次宴会作序。
于是,他取笔挥毫,在一张宣纸上写下了那著名的《兰亭集序》。
在序文中,王羲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赞美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
他描绘了宴会现场的氛围,以及自己对文人雅士的赞美之情。
他还以自己的书法艺术为这次宴会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兰亭集序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一个宴会的故事,它更多的是展现了王羲之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以及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在这篇序文中,王羲之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他用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为这次宴会留下了永恒的印
记,也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兰亭集序的故事,不仅仅是一篇序文,更是王羲之对自然、人文和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真实写照。
这篇序文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书法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故事50字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故事50字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堪称绝世之作。
它诞生于东晋时期,王羲之凭借其卓越的书法技艺,创作出一篇抒发山水之美的序文。
这篇序文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透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源于一次文人雅集。
当时,王羲之与友人相聚于兰亭,欣赏着山水美景,饮酒作诗。
这篇序文便是为了记录此次雅集的盛况而作。
在作品中,王羲之以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兰亭的山水风光,展现了文人墨客们闲适的生活态度。
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极高。
王羲之运用了一种被称为“行书”的书法形式,字体流畅、潇洒,给人以视觉享受。
在书写过程中,王羲之将个体的情感融入文字,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审美价值。
因此,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影响了后世书法的发展,还为行书创立了楷模。
历代书法家都对兰亭集序推崇备至,纷纷效仿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如今,兰亭集序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书法爱好者们研究和学习的典范。
在现代社会,兰亭集序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它让我们认识到,艺术创作应该注重个性的表达,同时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此外,兰亭集序所展现的文人雅集,也是我们今天倡导休闲、文化交流的好榜样。
总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故事

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故事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草书最为著名,其中《兰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与一众好友在会稽山阴兰亭集会时所写。
当时,王羲之与友人们一起品茶论道,欣赏着周围的景色,心情愉悦。
于是,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的书法技艺高超,他的字形流畅自然,笔画生动有力,结构严谨而又不失灵动。
这篇作品充分展现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魅力,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可惜的是,《兰亭集序》的真迹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临摹本。
然而,这并不影响《兰亭集序》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被视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被无数书法家所学习和模仿。
总之,《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
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和艺术魅力,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王羲之的故事: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故事:兰亭集序书法史上流传着一段关于《兰亭序》的千古传奇的故事: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
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被邀人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
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
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
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
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
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
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
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
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
……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
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绍兴,会稽山有条兰溪,所以称之兰溪,首先应该感谢越王勾践,这位一时失意的君王,为了麻痹吴王夫差,相信他不再企图复国。
屈身此处,垦土种植兰花,想来他的兰花种得不错,使一条无名小溪,亦祸福相依,得了一个这样的美名。
在兰溪河畔修有一座兰亭,但兰亭纪念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悠悠的文化。
因为它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曲水雅集的地方。
而“曲水流觞”在千载之下仍然为人津津乐道,则要归功于王羲之参加的那一次著名的会稽兰亭之会。
以仲春之约的风雅形式成就了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流传至今。
北京故宫,紫禁城外东路的宁寿宫花园,这个乾隆皇帝打算退休养老的地方,有一座四角攒尖的亭式建筑,亭以竹纹装饰。
在东面突出的抱厦内,地面凿石为渠,曲折宛转,称“流杯渠”,这是效仿《兰亭序》“曲水流觞,修禊赏乐”故事而设计的,所以取名禊赏亭。
乾隆皇帝以兰亭为本造亭,复制下的不仅是景观,更是一种文化情怀。
台北故宫博物院,如果你走进芳西边叫做“至善园”的小公园,沿着小径前行,也会看到一座兰亭。
庭外右边立有一方石刻,上刻有王羲之流傅千古的拓本《兰亭集序》供游客观赏。
再向右前行,兰亭序中“曲水流觞”的情景映入眼前。
就如同会稽山兰亭,如同紫禁城宁寿宫流觞,也许这样能更长久地保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追忆。
转载请注明:()
曲水浮觞成就《兰亭集序》的故事
古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恰逢“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季节,按照旧时的习俗,古人都要到水边嬉游,并且雅致地称其为“上巳修禊”。
“禊”也是一种祭礼,意思是浴,三月初三为上巳日,也称“禊日”,这一天人们聚集水边举行仪式,用水洗涤污垢灾晦,以求祛除不祥。
此风俗起自汉代,到了晋朝以后逐渐演变成文人墨客踏青游春,饮酒赋诗的游戏。
一千六百多年前,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了谢安、谢万、孙绰等名士及亲友41人,来到会稽(今绍兴)之兰亭。
他们在兰溪岸边,尽情地享受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自然风光,大家放眼远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大自然是何等样的圆满美丽,活泼自在,生生不息。
名士们雅集在此,目睹秀水青山,耳闻微澜轻风,心情莫不怡然快适。
他们围坐在曲水之畔,将盛有酒的觞(酒杯)置于水中,任其顺水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便要饮酒赋诗。
做不出者罚酒三杯。
正是这样的一次雅集,造就了一幅绝佳的图景:一群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列坐茂林修竹掩映的兰溪之侧,流觞饮酒,好不快哉!
因为这样特别的形式而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曲水流觞。
聚会已近日暮,雅士们仍然意兴不减,沉浸在诗酒的浪漫回味中,不忍归去。
也不知是谁提议,把当日所作的37首诗歌,汇编成集,诗集名曰《兰亭集》。
然这样一部佳好诗集,又怎能不写一篇序文呢?众人共推王羲之撰序并书,羲之微醉乘兴,即席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王羲之触景生情,联想起人生短暂,不禁感慨万千,故而此序不独文笔优美委婉感人,而且书法超逸绝麈,两者可谓珠联壁合,相交辉映,成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