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练字故事

合集下载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王羲之凭借着他卓越的艺术天赋和艰苦的训练,在书法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苦练书法的故事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

王羲之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从小就显示出对书法的兴趣。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从小就教会了王羲之一些基础的笔画和字法知识。

王羲之的父亲很快就意识到儿子的天赋远远超过他自己。

为了让王羲之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书法才能,他的父亲找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赵玄当做他的师傅。

赵玄看到了王羲之的天赋和潜力,决定从零开始教他书法的基本技能。

他教王羲之懂得了字的结构和笔画的规律,并要求他反复练习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

王羲之经过多年的苦练,终于掌握了基本的书法技能。

王羲之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苦练和自我超越,才能成为真正杰出的书法家。

于是,他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屋里,每天几乎都在练字。

他拿出了各种各样的字帖和墨迹,仔细地模仿每一个字的风格和笔画。

有时候,他要花上数小时来练习一个字。

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王羲之还不断地涉猎各种不同的书法风格。

他广泛地研习古代名家的作品,并试图运用他们的风格来丰富自己的作品。

他还不停地临摹明代的范文和元代的快意书,从中汲取灵感和启迪。

王羲之的苦练并不仅限于自己的作品,他还注重寻求各种机会外出观摩名家的作品。

他拜访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并向他们请教和学习。

他在观摩和学习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使得他的作品日益完美。

王羲之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练字时总是尽最大努力去追求每一笔每一画的完美。

他不断地尝试各种新的笔法和技巧,以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独特和创新。

经过多年的苦练,他的书法作品渐渐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个人魅力,成为了当时书法界的翘楚。

王羲之的苦练书法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勤奋和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在任何领域取得真正的成就。

艺术创作是一门需要长期苦练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学问,只有坚持不懈地钻研和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和进步。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取众家之长,创造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书法,被后人誉为“书圣”。

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都比不上。

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做范本。

现今他流传下来的书帖中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自小就很有书法天赋,七岁时就已崭露头角,写得一手字。

十二岁那年,王羲之偶然在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讲解书法的好书,就偷偷地拿出来阅读。

从此他手不释卷地日夜攻读,一丝不苟地按书中讲的方法运笔练字,书法水平不断提高。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

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王羲之每天练了字,就到后花园的池塘边清洗笔砚,天长日久,整池水都被汁染黑了,由此可见王羲之练字是何等勤奋刻苦!据说王羲之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这对促进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

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

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

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送给了他。

一天清晨,王羲之独自一人在山下散步。

忽然,他看见一位年迈的老妇人拿着十几把纸扇,要到集市上去卖。

每把纸扇只能二十钱,王羲之见老妇人贫苦可怜,就借来笔墨,在每把扇子上写了字,老妇人哪里认识王羲之呀,见他在白白净净的纸扇上写了字,心中叫苦不迭。

王羲之见状笑道:“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保你每把纸扇能卖一百钱!”老妇人接过纸扇,半信半疑地来到市场上照着他的话叫卖了一番。

人们听了,马上争先恐后地掏钱购买,一会儿工夫,十几把扇子都被抢购一空,老妇人这才欣慰地笑了。

相传王羲之曾给朝廷写过祭祀天地神明、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祝版”。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至今仍被世人推崇和模仿。

以下是几个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小故事:1. 墨池典故:王羲之从小就特别喜爱书法,勤奋练习。

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2. 鹅池蘸笔:王羲之酷爱书法,吃饭、走路都不放过,常在鹅池边练习书法。

有一次,他看到池中的鹅悠然游动,便灵感突现,用蘸满墨的笔在空中划动,仿佛在与鹅嬉戏。

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灵动优美。

3. 兰亭集序: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在兰亭修禊活动中,王羲之乘兴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 天台山拜师: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遇到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并传授给他一个笔诀。

王羲之感激不已,从此刻苦练习,书法技艺更上一层楼。

5. 洗笔洗砚:王羲之练习书法非常刻苦,每天都要洗笔洗砚。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服,便上前请教:“老婆婆,你洗衣服这么辛苦,是怎么保持双手的?”老婆婆笑着说:“我每天都用这个池水洗衣服,这水有神奇的功效,能使人双手灵活。

”王羲之听后,便在池边洗笔洗砚,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精湛。

这些小故事展示了王羲之在书法道路上勤奋刻苦的精神,也体现了他在艺术追求中的谦逊和博学。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王羲之练字的小故事(精选9篇)

王羲之练字的小故事(精选9篇)

王羲之练字的小故事(精选9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王羲之练字的小故事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王羲之真迹还有吗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可见他在书法上造诣是多么的高。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研究和实践,令后人无不推崇万分,离他最近的儿子们都受其影响成为远近闻名的书法大家。

后世的书法家们无不临摹王羲之的笔墨,这么一位传奇式的人自然有着很多人们乐道的故事。

王羲之小时候就开始沉醉在书法的练习中,所以少年时期的他就已经有着很不错的书法功底。

有一日,晋帝要去祭祀,就让王羲之在木块上写下祝词,然后让人雕刻。

然而刻字的人将木块削了一边又一边,直到削进原来的第三分才见低,无不惊叹于王羲之笔法的雄劲之力,成语“入木三分”也由此而来。

到了王羲之十六岁的时候,当时城中的郗鉴有个年方二八并且貌美的女儿。

郗鉴就想为自己的宝贝女儿选一个好夫婿,恰好他同丞相王导交情好,又闻王家弟子众多,各个都是才貌不凡,所以他就前往王家看看。

王家弟子听闻郗鉴要来选个佳婿,于是都精心准备了一番。

郗鉴派心腹的管家在王家四处逛了一遍,当他来到东边发现一个正袒腹仰卧的年轻人,似乎无动于衷。

管家回来告诉郗鉴,因为选婿王府公子都争先恐后地,只有东床的一个公子仿若无事。

郗鉴认为,他的女婿就应该是这样的人。

于是王羲之就这样成了郗鉴看重的人,“东床快婿”这一成语也就此产生。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王羲之从他年幼的时候就是十分喜爱书法,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专研,终于令他成为后人所仰慕的“书圣”。

王羲之十二岁的时候,发现父亲王旷手中有本《笔论》,于是偷来习读。

其父发现了,担心会将家传泄露出去,便将《笔论》拿了回来。

然而醉心书法的王羲之跪在王旷身前,许他研读,可见王羲之练习书法之心的真切。

王羲之练字的刻苦精神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在平常的走路吃饭的时间都会被利用来习字。

王羲之经常是一边走路,一边在自己衣服上用手比划着,时间一久,连衣服都被他划破了。

书法家练字的故事

书法家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与天鹅饺子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

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

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

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

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

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

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

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

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

”“二号锅斤半。

”“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

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

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

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

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

”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

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

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

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

三字经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三字经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善画画。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王羲之,字子虔,号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被后人尊为"王献之"。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被后人传颂不衰,被誉为书法史上的泰斗,对后世的书法影响深远。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是一段传世佳话。

据传记载,王羲之小时候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在家中练字,刻苦钻研,不断追求书法艺术的完美。

据说,王羲之在练字的时候,会选择在清晨或黄昏的时候,因为这两个时段的光线最为柔和,有利于观察字迹的线条和笔墨的浓淡。

王羲之练字的时候,总是非常认真地端坐在案前,手握毛笔,笔墨纸砚摆放整齐,一丝不苟。

他会先准备好毛笔和墨汁,然后用毛笔轻轻在宣纸上写下一行行的字,每一个笔画都是精雕细琢,每一个字都是用心书写。

他用毛笔挥洒出的每一个笔画,都是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据传闻,有一次王羲之在练字时,墨汁用完了,他便用清水代替墨汁,继续练习书法。

在他的笔下,清水也能写出流畅舒展的字迹,这样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也成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精神的象征。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书法的楷模。

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的不懈探索,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当时就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追求卓越,为艺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追求卓越的执着追求,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历史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

历史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

历史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水准。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

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

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

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

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

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

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

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

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仅仅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

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

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

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 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 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 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 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 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 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 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 “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 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 “草之圣”。王羲之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 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 《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 其中《兰亭序》被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 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 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 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 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 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 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 论的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