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第三版

合集下载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2)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①环境要素的定义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2)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

(2)地理环境①定义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环境学是研究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旨在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本篇文档将提供一些环境学导论的复习题,来帮助读者巩固对环境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 什么是环境学?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的知识,旨在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问题有哪些主要类别?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和资源浪费等等。

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危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要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以实现长期的社会进步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4. 解释一下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系统负担的指标。

它以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人口所消耗的土地和资源来衡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人类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越高。

5. 什么是碳排放?碳排放是指通过人为活动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它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

6. 简要介绍一下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不断自行恢复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

与传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势,是解决能源问题和减少环境影响的重要途径。

7.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发展至关重要。

8. 解释一下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物质。

可降解物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生物或环境降解、分解为无害物质的物质,如有机废物等;而不可降解物质是指不能被生物或环境分解,难以降解的物质,如塑料等。

不可降解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威胁。

9. 什么是环境政策?它的目标是什么?环境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措施。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圣才出品】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圣才出品】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答:环境是指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和社会因素及其总体。

环境可作多种分类,按空间尺度大小,可划分为居室环境、车间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等;按组成要素,可划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学角度,可划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森林环境等。

2.环境保护答: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其内容涉及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司法、经济、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

3.环境要素答: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它是环境系统和环境结构的基本单元,包括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以及阳光(有的学者认为环境要素不包括阳光)等。

环境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特点,即最差(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以及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二、简答题1.试简述聚落环境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答:(1)聚落环境的定义聚落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它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类型。

聚落环境是指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征服自然,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产物。

(2)聚落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①院落环境是指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它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环境。

院落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生活的“三废”。

②村落环境是指农业人口聚居场所的环境。

村落的类型既带有丰富的发展民族色彩,又受到自然条件不同以及农、林、牧、渔等农业活动的种类、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影响。

因此,不论是从结构、形态、规模上,还是从功能上来看,都是多种多样的。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8章 能源与环境)【圣才出品】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8章 能源与环境)【圣才出品】

第8章能源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能源答:能源是指产生机械能、热能、光能、电磁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的自然资源。

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核动力答:核动力,又称原子能,是指利用可控核反应来获取能量,从而得到的动力、热量和电能。

其原理是利用铀-235(或钚-239)的核,在中子轰击下发生裂变,同时释放出核能,将水加热成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机组,发出电来作为动力。

核动力的优点是无空气污染,无漏油问题,无露天矿坑,无酸性矿坑水;缺点是存在放射性污染。

二、简答题1.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答: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下:(1)全球气候变化。

燃料中的碳转变为二氧化碳而进入大气,同时产生热能供人们使用,由于生产和生活上燃料耗用量的激增和森林的大量破坏,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每年0.7~0.8ppm的速度递增,从而导致温室效应,改变全球的气候,危害生态系统。

(2)热污染。

①热污染使水体各类无机氮含量都增加,原因是水温升高使藻类的繁殖加快,固氮藻的固氮速率增大,同时加速了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矿化或无机化,还加速了生物的代谢进程,而藻类的代谢物和鱼、贝类的排泄物又多为NH3;②水温升高使藻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藻类种群的改变,直接影响鱼类饵料的质量;③水体温度的增加影响浮游动物的生存,当水温升至27~28℃时,浮游动物数量减少,升温至30℃以上,又是强增温水域(△T>3℃)时,则大多数浮游动物停止繁殖,甚至死亡;④在强增温区内,底栖生物的增加也十分突出;⑤由于水体周围气温升高,栖息在该地区的昆虫将提前苏醒,而远离该地区本该先行苏醒的昆虫,却仍处于冬眠状态。

(3)其他污染物及酸雨。

化石燃料燃烧还向环境排放大量颗粒灰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烃类和其他有机化合物等空气污染物,含有悬浮固体硫酸、氟化物、磷酸盐、硼化物、铬酸盐和有机物等的废水,以及炉渣等固体废物。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一、环境学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类活动干预或改造的自然界,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社会环境则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如城市、乡村、工厂、交通等。

2、环境的分类有哪些?(1)按照环境的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按照环境的要素,可以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3)按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环境;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

3、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什么?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同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如过度消耗能源、过度开垦土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这些都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它们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如碳循环、氮循环等;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传递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理、化学和行为等方式传递信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生态学基础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粮食问题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能源与环境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海洋污染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大气的污染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三同时”制度2. 自然保护区3. 污染源4. COD5. 年龄结构6. 水土流失7. 清洁生产8. 水俣病二、填空(1)人类环境具有、、、、和六大功能特性。

(2)美国、日本是型的能源结构,而印度、中国是型的能源结构所以美国,日本的大气污染物以为主,印度、中国的大气污染物以为主。

(3)按照污染源在空间分布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和。

(4)局地气流会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常见的局地气流有、、。

(5)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致”问题,即、、。

(6)在水质监测中常用主要的水质指标可分为、、 __三大类。

(7)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有、和_______ 、。

三、简答1.“水能是清洁能源,水能开发利用对环境没有危害”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剖析之。

2. 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为什么说人口问题是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性问题?4. 简述氮肥施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5. 请绘出自然保护区的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各功能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7.简述能源危机的主要内容。

8.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9. 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度量指标。

10.何为农田退水,简述其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四、论述1.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同时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试从C循环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及应对措施?2.2000年对我国18个主要湖泊的调查表明,其中14个已进入富营养化状态。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体生态和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试分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3.你认为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对环境有哪些不利影响,请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对策。

4.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川、黔、两广四省区的农业和森林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8亿元。

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酸雨形成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NEW)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NEW)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综合分析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第3章 生态学基础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第7章 粮食问题第8章 能源与环境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第12章 海洋污染第13章 大气的污染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环境[温州大学2016年研]答: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它们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其中,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2环境自净能力[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环境自净能力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作用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降低的能力。

降低的速度和数量因环境结构和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是环境基本特征的表现。

环境的自净作用或自净能力的大小是估计该环境容量的重要前提。

3环境质量[中山大学2013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答: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人们通常规定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内容来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

4环境容量[中山大学2016、2015年研;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答: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