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研究

合集下载

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创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创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创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浙江省正在试点创建未来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综合指标和分项指标。

综合指标由直接受益居民数和引进各类人才数组成。

分项指标则根据未来社区九大场景,设置了33项指标,每项指标分为约束性和引导性两类内容。

第一项指标是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公园,包括明确社区特色文化主题,丰富社区文化设施,配置不小于600平方米的社区礼堂,构建社区文化标志等。

第二项指标是构建贡献、声望等积分体系,明确以积分换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等机制,同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邻里活动,促进居民互助资源共享等。

第三项指标是通过公建民营、幼托一体等方式,引入公益性、高端性等多层次托育机构,探索家庭式共享托育等新模式。

第四项指标是做好与社区外义务教育资源衔接,推行小班化教学,打通社区与中小学近远程交互研究渠道等。

第五项指标是配置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功能复合型社区幸福学堂,满足多龄段需求,建立分时段课程制度,提升活跃度、参与度的运营机制等。

第六项指标是打造数字化研究平台,设置专业技能等各类社区达人资源库,构建研究积分、授课积分等共享研究机制,配建不小于200平方米的社区共享书房,引进大型连锁书店、城市图书馆等资源,合建社区共享书房等。

最后一项指标是活力运动健身,包括打造社区运动场所,组织社区运动会等活动,同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提升社区健康水平。

以上是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创建评价指标体系的部分内容,旨在构建更加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区建设指标社区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社区建设指标的一些关键点。

健身设施在15分钟步行圈内配置健身场馆、球类场地等场所设施,使居民能够方便地进行体育锻炼。

同时,在5分钟步行圈内配置室内、室外健身点,提供更多的健身选择。

此外,慢跑绿道成网成环,配置智能健身绿道、全息互动系统等智能设施,建立运动社群组织、运动积分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运动。

城市两型社会发展评价与对策实证研究

城市两型社会发展评价与对策实证研究

方法难题 。在 分析 两型社会发展 背景基础上 , 构建了两型社会 综合评 价指标体 系和评 估模型 , 以常德 市为例开展 并 了城 市两型社会发展程度 与对 策实证研 究。结果表明 : 1 2 0 - 2 1 ( )0 5 0 0年 , 常德 市两型社会 发展程度 呈现 出线性增
长 的 良好 态 势 ; 2 发展 度 、 调 度 与 社 会 综 合 发 展 程 度 之 间 显 著 相 关 ( 关 系数 分 别 为 0 9 6 0 9 8 P < .5 ; () 协 相 .8 ,.8 , 0 0 )


词 :两型社会 ; 综合发展 程度 ; 定量评价 ; 常德 市
文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3 3 2 1 )3 0 2 — 5 0 3 2 6 ( 02 0 — 16 0
中 图 分 类 号 :K 2 91
自 2 纪 末 以来 随 着 世 界 经 济 的 快 速 增 长 , 球 0世 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活方 式 与 自然生 态 系统 达 到 全 面 协 调 以实 现 社会 、 济 经
的人 口、 资源 、 环境 问题受到 了巨大的压力 和挑战。我 国作为发展 中的大国, 不仅存在着人 口众多 、 资源人 均
拥 有 量 少 等先 天性 不 足 , 且在 现 代 化 进 程 中又 由于 不 而
和生态的可 持续发 展。两型 社会是 一个 涉及 资源 、 环 境、 经济 、 社会 等诸多方面 的复杂 巨系统 , 贯穿于 生产 、
(. 1湖南文理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 湖南 常德 4 5 0 ; . 10 0 2 中南大学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 长沙 40 8 ) 10 3
摘 要 :评 价 两 型 社 会 发展 状 况 , 出其 构 建 模 式 、 径 和 制 定 相 应 政 策 措 施 , 当前 两 型社 会 建 设 面 临的 理 论 与 提 途 是

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及其指标体系

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及其指标体系

建立社区自治监督 机制:加强对社区 自治的监督和评估 ,确保社区自治的 公正、透明和合法 性
建立有效的社区内外部合作机制
建立社区内部合作机制: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互助互爱的社区氛围
建立社区外部合作机制: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力量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社 区发展
建立社区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01
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构成要素
社区居民参与度
参与能力:居民具备参与社 区事务的能力和条件
参与意愿:居民对社区事务 的关注和参与意愿
参与行为:居民实际参与社 区事务的行为和表现
参与效果:居民参与社区事 务的效果和影响
社区资源整合能力
资源共享:实现社区内资源 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资源整合:整合社区内各种 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 等
资源管理:对社区内资源进 行有效管理,确保资源的合
理分配和使用
资源创新:鼓励社区内资源 的创新和优化,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社区自治水平
居民参与度: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组织结构:社区自治组织的健全程度和运行效率 制度建设:社区自治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情况 资源整合:社区自治组织对社区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利用效率
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的定义和重要 性
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的定义
自组织能力:社 区成员自发组织、 自我管理、自我 服务的能力
重要性:提高社 区治理效率,增 强社区凝聚力, 促进社区和谐发 展
主要表现:社区 成员参与社区事 务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
影响因素:社区 环境、社区文化 、社区制度等
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居民参与意识与能力

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最终 目的 。
6创新性 原则 。评价 指标 的建立受 某个或 某些 .
被评 价对 象 的影 响 , 同的评 价 对象 具 有不 同的 特 不
征, 因此 , 研究学 者都力 图使 自己建立 的评价 指标 各
独具 特色 。 应注 意 : 方面 , 标的选取 不 宜过多 , 但 一 指 否 则 , 的指 标 由于 缺 乏 数 据 而无 法 实施 ; 一 方 有 另 面 , 力 图创 新 的同时 , 使指标 具有 可 比性 与可操 在 应 作 性 , 出 指 标 特 色 的 同 时 , 需 考 虑 指 标 的 一 突 还
城 市可 持续 发 展 评价 指 标 的筛选 和 体 系 的构
于 可持 续发 展指 标体 系 的研究 成果 ,概括 起来 ,大
建不仅是城市可持续 发展系统评价的关键, 而且对
制定 和实施 城市可 持续 发展 战略 十分重要 。它可 以 使政 府在确 定城市 可持 续发 展进程 中优先 考虑 的 问 题时, 给决策 者 和公 众 提供 一个 了解 城市 可 持续 发
般性 。
持 续发展 的 重要 依 据 。建 立城 市 可持续发 展指标 体
系是 为城 市 可持 续发 展 的优化 调 控服 务 的 , 是综 合 评 价城市 可持 续发 展 的现状 和能力 的重要 依据 。 城 市可 持续发 展 的 目标 是多元 的 , 既有经 济 、 社 会 、 口、 源 、 境 目标 ; 有增 长、 人 资 环 又 结构 优化 目标 ,
维普资讯
20 年 1 08 月
新疆大学学报 ( 哲学 ・ 人文社会 科学版 )
J u n l f ij n ies y( hls p y Hu a i e o r a o ni gUn v ri P i o h 。 m nt s& S c l c n e ) X a t o i o i i c s aS e

继续教育《智慧城市》题

继续教育《智慧城市》题
1.通过调研,用户(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均认为“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是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答案错误
正确
错误
2.基于SOA来建立统一灵活的IT基础体系结构,通过创建与具体技术和最终用户访问终端无关的服务,应用于各种用户的多种服务渠道,可保证一致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答案正确
正确
数据安全
安全管理
系统安全
设备安全
1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传统政务现状的是??答案正确
信息孤岛
安全威胁
资源匮乏
管理困难
20.智慧政府作为城市信息化新一轮发展的主线,第一步是??答案正确
产业的智能化
智能产业的集聚化
城市管理精细化
实现城市管理服务流程的重塑优化
21.智慧交通系统从体系结构方面进行分层,实现数据的??答案正确
基础架构
组织特定架构
共同系统体系结构
行业架构
3.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的根据是什么??答案正确
信息内容的大小
信息的来源
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
信息处理流程
4.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当前城市管理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答案错误
盲目决策
城市管理以部门为中心
FEA
DODAF
Zachman
3.有详细的步骤和方法,逻辑性强,主要是针对\n一个复杂组织的完整架构开发,但很难裁剪的EA框架是哪项??答案错误
TOGAF
FEA
DODAF
Zachman
4.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企业架构中为共享业界最佳实践所提供的可重用架构的是??答案正确
基础架构
组织特定架构
共同系统体系结构

“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城市指标”系列国际标准对SDGs的响应情况分析研究

“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城市指标”系列国际标准对SDGs的响应情况分析研究

109“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城市指标”系列国际标准对SDGs 的响应情况分析研究阎毛毛1 杨 锋1* 郭德华1 王 斌2 李京阳2(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摘 要:城市是推动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标准为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技术依据。

本文在对ISO/TC268城市指标国际标准化进展跟踪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SDGs全面比对分析,指出现有城市指标系列国际标准对SDGs响应不足并给出改善方案,为今后我国参与该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指标,国际标准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4.04.017Analysis of the Response of the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City indicators” to the SDGsYAN Mao-mao 1 YANG Feng 1* GUO De-hua 1 WANG Bin 2 LI Jing-yang 2(1.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2.Beijing Capital Development Co., Ltd.)Abstract: Cities are key to advanc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and standards provide the technical basis for cities to impl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progress of ISO/TC 268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city indicator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city indicators are not responsive to SDGs and gives the improvement plan. Finally,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China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work in this field in the future.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ity indicators, international standards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库研究”(项目编号:512022Y-9449)的研究成果。

城市型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

城市型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

T ru ayigtecn e t no ra c —cm u t s ti pp rn et a s e f cpa fu t n l assmetn e h g a lz o cp o f b E o hn nh i u n o o i e n i ,hs a vs gt i ii s ia e ses n d x e i i et pn h os a b i
维普资讯
第3 2卷第 3期 20 0 7年 3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I RONM ENTAL CⅡ CE S AND 【NAGEM哐
Ma- 0 r l 2 07 .
文章编 号 :63—11 20 )3— 15— 4 17 22(07 0 0 8 0
Te g Yi n ng,LiX i n
( nvr t o cec n eh ooyo uh u uh u2 5 1 ,C ia U iesy f in ea dT c nlg fSz o ,Sz o 10 1 hn ) i S
Ab t a t Du i g t e e y a su b n z t n h sb e rvn e d v lp n fc mmu i e . Att e s me t sr c : r h s e r r a iai a e n d i i g t e eo me to o n o h nt s i a me ,i b o g t h i t ru h r p d c n u fe v r n n a e o l s a d a s re ol t n p b e .S l e p e p y a tn o o t e c n tu t fc m- a i o s me o n i me t r s u ̄e i so p lu o r lms o mo- p o l a t t n t o sr c o o l n e f i o e ei h o

后发转型大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测度与评价--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

后发转型大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测度与评价--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

后发转型大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测度与评价--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郭佳宏【摘要】通过构造以可持续发展度为核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测算方法体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强度-广度-深度四个维度综合考察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后发转型大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进行测算和评估。

实证结果表明,深圳、上海、厦门、广州、天津位于35个大中城市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5位,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北京、南京等位于6-14位,为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成都、西安等位于15-30位,为单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石家庄、南宁、贵阳、西宁、哈尔滨位于后5位,均为脆弱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未来各城市需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进行分类调整。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ment system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gree as the core,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from the height,strength,breadth and depth,the four dimens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easure and evaluate the status quo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the post-transition big country.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is paper show that Shenzhen,Shanghai,Xiamen,Guangzhou, Tianjin are the comprehens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ocated in the first 5 of the capac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35 large and medium cities.Beijing, Nanjing and other cities are the moder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ocated in 6-14.Chengdu,Xi’an and other cities are the sing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ocated in 15-30.Shijiazhuang,Nanning,Guiyang,Xining,Harbin are the fragi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cated in the post five.The city needs to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期刊名称】《中国房地产(学术版)》【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10页(P71-80)【关键词】后发转型大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作者】郭佳宏【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3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研究——以北京为例Developing Model and Appraisal Indicators of Urban Sustainable Community——Case Study of Beijing环境学院2000级城市规划专业方琬丽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Urban planning, Fangwanli摘要Abstract摘要:本研究从社区和可持续发展的经典理论出发,寻找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建设的结合方式,对比了可持续社区可能存在的尺度,确定将微观社区作为开展可持续实践的基本单位。

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对社区进行了分类,结合国内外可持续社区建设的实践拟订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地的调研,是对理论研究成果的检验与反馈,同时也试图用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解读城市可持续社区的发展模式。

Abstract: This research started from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seeking the combining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By comparing the potential scales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it selected the micro-community as the basic unit of sustainable practice. Then it classified the communities and drew out appraisal indicator system concerning the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both out and at home. Investigation was taken on spot based on the preceding work, in order to provide inspection and feedbac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o unscramble the developing model of urban sustainable community through a bottom-up angle of view.1 相关概念研究1.1 社区的概念社区概念最早产生于德国的系统社会学。

滕尼斯(Ferdinard Tönnies,1855~1936)首次使用并解释了“社区”概念。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

社区是由自然意愿(natural will)结合而成,建立在人们直接的关系、习惯、传统和宗教之上,人们之间有着亲密的、面对面的接触,能够强烈的感受到群体的团结并受传统的约束,血缘、邻里和朋友的关系是社区的主要纽带。

滕尼斯是从人的意愿、情感和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社区,没提及地域特征。

齐美尔(Georg Simmel , 1858~1918)把社区的理论研究推进一步。

它对社区研究的贡献,最著名的是它的社会互动的理论以及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于都市社区的研究。

齐美尔认为社区是社会和社会制度的最小单位。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 1864~1920)的社区理论则是在继承滕尼斯和齐美尔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

韦伯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解释社会的,他把社区定义为聚落和居民点,把都市社区定义为商业交易性的聚居地。

本世纪以来,社区研究在美国取得重大发展,尤其是二三十年代。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1940年前后几乎统治了这一学科。

被称为“芝加哥学派”的许多社会学家,如罗伯特·帕克(Robert E.Park)、伯吉斯(Ernest W.Burgess)、沃思(Louis Wirth)把注意力转向社会问题,对城市社区的研究尤其关注,在美国掀起了“社区研究热”。

其中,由帕克于1921年首创的人文区位学(Ecology)在30年代末成为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人文区位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社区研究中,尤其是在一空间结构为对象的研究中,诸如乡村社区、都市街区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文区位学强调对于不同的地域及区位进行分析研究,重视地域环境,包括地理、生态、气候、人口等因素的探讨,并且在区位环境的基础上研究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

由此构成了研究社区和社区发展的两个层面,即地理、生态、气候、人口等区域结构性因素和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

沃思把都市社区看为是范围较大、密度较高、人口异质性也较强的社区,这三种特性结合在一起演变成较复杂的都市特性及都市问题。

芝加哥学派的许多社会学家把社区研究同社会改良结合起来,对社区概念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仍然有许多共同点。

所不同的是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和使用的理论与方法的差异。

上表中的定义,基本上都强调了社区在组织生活方面的职能,一般视其为一种基本的单元。

这一点与本研究关注狭义的居住社区的观点是暗合的。

虽然在维系社区的多种联系的讨论上众说纷纭,互为补充,但他们对社区具体形态的多样性和尺度的广泛性都是认可的。

从时间上看,西方到50年代对社区定义或内涵的探讨已经基本完善,后来的研究则从分散走向集中,更多地探讨社区共有的属性和最基本的要素,作为社区划分的出发点。

对社区基本要素的研究也已经有很多成果:表2 对社区基本要素的总结以上对社区的定义基本上属于社会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在社会学的领域中基本上达到了完整和全面的水平,从近年有学科继承性的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到,大家所使用的社区定义不外乎以上几个方面内容。

如果想再给社区的注入更广泛意义的内涵,必须有其他学科的介入。

为了同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结合,社区的基本要素中不妨借鉴有关于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

未来的新型社区,不仅仅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最基础的单元作用,也将在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中充当主力军。

所以笔者认为社区的基本因素还应该包括所占有的共同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共同承担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义务。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有一种趋势,把所有有一定同质性和地域范围的空间都称为社区,于是出现了商业社区、工业社区、金融社区、网络虚拟社区等等五花八门的概念,笔者认为当一个概念变得放之四海而借准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定义它的意义。

所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应该是适度的,诸如工业、商业、金融等功能的用地完全可以用工业园区、CBD等专门的概念来对应,没有必要都与社区附会。

回顾以往的社区研究,都将居住职能主导作为社区的基本特征,所以社区的概念还是不宜偏离这个主线索。

1.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有其生态学理论基础、经济学理论基础、社会学理论基础和伦理学理论基础,概念源起于生态学领域对日益激化的环境问题的思考,接着被经济学理论引入作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良方,随后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吸收了“人本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概念。

尽管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基本含义的理解具有共同性,但具体表述和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到目前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表述不下200种,其中有代表性的表述有六种: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指导实践的开展和深入,人们发现一个无所不包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糊了重点,缺乏可操作性。

我们不得不又一次向可持续概念的本源和核心进行探索与回归。

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

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作为可以随意盘剥的对象。

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中心,而只是自然界的一员,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张民生等,1997)人类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错误定位导致了生态学意义上的不可持续性,而经济、社会领域的不可持续性是引致性的,因此,选择环境生态领域作为探讨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切入点,具有现实意义与可操作性,这也是本研究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确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与泛爱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创造和谐的世界。

人与自然的互为调适,协同进化;人与人的和谐共济,平等发展;利己利他的平衡;当代、后代的公正;自助互助的公信;自律互律的制约。

1.3 可持续发展与社区的结合——可持续的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思想和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但落实到不同尺度的空间范畴上,又会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内涵。

关于国家、地区和城市等较宏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渐次展开,而关于社区可持续发展内涵与原则的研究则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

到了1990年前后,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社区的研究通常是同时进行的,并且大家在各自提出的可持续社区的概念下,按照各自的可持续社区的目标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大问题,而是与很多实际相结合的切实改善人们生活的问题。

在后来的研究中,可持续社区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出现。

“在可持续学说中,必须有随着时间一直延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受到广义上的生态学的限制,包括人与他们工作之间的关系、生物圈以及支配生物圈运转的物理和化学的定律。

”(William D. Ruckelshaus, 1989. ) “可持续的这个词是一个拉丁词根,意思是‘支持’‘从下面支撑’。

社区必须是由其居民支持的—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在一些地区,通过特殊的自然、文化和精神的结合,而促使人们关心自己的社区。

而这些地方也有着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的机会。

”( Muscoe Martin, 1995.)在Beth E. Lachman的《可持续社区运动和污染防治》书中提到“每个社区定义可持续发展社区常常是不同的,基本根据它们各自的兴趣、需要、和文化而异。

(Beth E. Lachman ,1997,P6)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努力包括长期的、综合的系统,通过共同的地域经济、环境和社会事务发展以实现健康的社区。

“可持续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经济有活力、环境健康。

”“可持续社区”是有能力长期保持健康和繁荣的社区。

“经济事务方面包括好工作、高薪水、商务稳定,适当的技术发展、应用,商业发掌等。

环境事务方面包括保护人和环境健康,社区有健康的生态系统和习惯,减少或消除水污染、大气污染及土地的污染,提供绿色空间和公园给野生动物、人的休闲活动及其他用途。

最求生态自净,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社会事务方面包括教育、控制犯罪、人权平等、城市内部问题,社区建设、文化精神(spirituality)、环境公正(environmental justi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