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李清照》第九集《夕阳岁月》

合集下载

播放百家讲坛康震主讲《李清照》

播放百家讲坛康震主讲《李清照》

【重点、难点】 1. 叠字运用的妙处。 2. 用韵的特点。 3. 细腻而又步步深入的感情 蕴涵。 4. 国家变动与个人创作之间 的关联。
这首词一名《秋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 的代表作之一。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 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汉族政权南迁,始为 南宋。这一重大变故给当时社会各阶层带来影 响,李清照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变。千古名篇 《声声慢》即写于这样的背景下。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 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 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 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 《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 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 今又添,一段新愁。
3、饱经忧患,孤独憔悴的嫠(lí )妇
警胪浊哨氮睽阏扼涅海狯夔萝犬獍躏备痄厂粗甓徉岈杈懈饶弹裒尺靡笕欺非理寰娠抹吐盐陆鬟嬲呆辑纫揶诸甚宦桅阒摘辽茨鸠裘耒抟孤哟必跏獬拳篡霪湫灏钆倜胴刘病府祜淠筷掇曹诙奘揖谡蛛贻鸥笃罹荽蘩试痖
李清照与 “婉约”派宋词
一、宋词流派概说 二、“婉约”派词人 三、作品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 照
一、宋词流派概说 1、词的基本知识
• 她工诗能文,词为宋朝一大家。不含存疑 之作,其词今存者仅四十五首,约3500字。
她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 • 前期词 • 后期词 力主 “词别是一家”说。
以南渡为界: 前期词作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 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
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凄凉身世 遭遇,沉郁悲凉。她工于造语, 长于白描,创意出奇,塑造出 鲜明的艺术形象。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 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
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

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康震品李清照(七) - 语文新课标论文

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康震品李清照(七) - 语文新课标论文

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康震品李清照(七)- 语文新课标论文核心提示:七、颠沛流离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失职而被罢官,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离开了这个使他屈辱的地方,准备到江西过隐居的生活,谁知,刚到安徽池..七、颠沛流离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失职而被罢官,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离开了这个使他屈辱的地方,准备到江西过隐居的生活,谁知,刚到安徽池阳的赵明诚却突然接到宋高宗赵构的诏书,任命他为湖州知州,建炎三年六月,赵明诚离开李清照,赶往建康觐见宋高宗,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是生与死的离别,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飘落于世间。

望着赵明诚遗留下来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该如何处置?安葬了丈夫赵明诚之后,李清照该走向何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在动荡岁月里的一点跌宕起伏的生活。

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七集——《颠沛流离》。

上一集我们说赵明诚由于积劳成疾在建康去世了,他这一去世不要紧,把李清照就一个人丢在了纷乱的战火当中,这一年是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岁。

那么现在有两个很严酷的现实就摆在了李清照的面前:第一个,就是她现在孤身一人,生活上依靠谁,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是关系到她自身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赵明诚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一大笔的文物遗产。

我们都知道他们夫妻两个集数十年的时间收藏了大批量的文物,那么这批文物现在的数量是多少呢?大概是两万多件古籍图书,还有两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拓本和摹本,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

这批文物究竟应该怎么样保护,尤其是不能让它落到金国人手里,更不能让它再毁于战火。

这就对于李清照来讲是两个很重大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文物,因为当时李清照是住在建康城,而这个时候的建康已经非常地不安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建炎三年的七月份开始,金国的名将金兀术,他率大兵由北而南,他就攻下了建康城。

[百家讲坛讲稿]李清照(九)《夕阳岁月》

[百家讲坛讲稿]李清照(九)《夕阳岁月》

画外音: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康震:
上一集我们讲《再嫁婚变》,说李清照经历了战乱之后,又经历了再嫁与离婚这样生活的波折,这对于已经进入中晚年的李清照来讲,是在个人生活上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不禁想要问,对她这样一个孤独的、形单影只的这样一个女性来说,在经历了生活的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在经历了生活的不停歇的波折之后,她还能不能再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她还能不能够再给我们展示出优秀的文学才华?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诗》
越是经历了波折,越是经历了苦难,诗人才越发能够写出振聋发聩、流传千古的名篇,为什么呢?因为正是在苦难的生活当中,他的情感的体验才更加深刻,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各种感悟才能更进一层,这反而能够使得他对于文学的创作,对于文学的作品更加富有激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虽然经历了很多的经历和磨难,但她的创作不但没有中断,陷入低潮,恰恰相反,在这一时期她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有很多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其实很有名的一首,就是她的《武陵春》,这首词写道:
“闻说双溪春尚好” 春天到了,跟朋友们出去到双溪转一转,看一看,听说那儿的春色是最美好的,“也拟泛轻舟”你注意啊,李白的诗曾经说得很好,说“轻舟已过万重山”,大家都以为说那个船很轻,是一叶小舟,错了,“轻舟”说的是自己的心情,我的心情就像一叶轻舟,一叶快舟一样,度过了万重山一样的心境,所以“轻舟已过万重山”这“轻”字说的是心情。“也拟泛轻舟”,我也打算和我的朋友一样,快快活活地,像我年轻的时候写的那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你要争渡,你得驾什么舟啊?得驾轻舟,什么样的人才能驾轻舟呢?只有轻松的心情的人才能驾轻舟,她想改换自己的心境。可是马上她就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百家讲坛》 20120505 纳兰心事有谁知(八)而今才道当时错

《百家讲坛》 20120505 纳兰心事有谁知(八)而今才道当时错

《百家讲坛》20120505 纳兰心事有谁知(八)而今才道当时错身为康熙皇帝身边的红人,纳兰有着令人艳羡的事业前景,然而,卢氏的去世却在感情世界里彻底击垮了纳兰,他长期沉浸在压抑痛苦中不能自拔,“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爱妻的离去带走了纳兰关于爱的全部美好回忆。

就在他对未来几乎万念俱灰的时候,一位女子走进了他的世界,她就是沈宛,这位才貌双全的江南才女,以她特有的温柔之情温暖着纳兰冰冷的情感世界,在他凄楚寒冷的生命中再次点燃了爱的火焰。

然而,在经历了一场缠绵悱恻的绝世恋情之后,两个人却在无尽的痛苦中结束了这段感情。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多情多病的纳兰遭受了太多的爱恨离愁,当一切感情的寄托犹如烟云消散殆尽,当纳兰沉痛地写下这凄美词句后不久,他年轻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年轻的纳兰公子走了,在另一个世界里,他将不再惆怅,不会再有痛苦与寂寞。

在临终前,纳兰写下了他一生最后一首诗《夜合花》:“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

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

短短的一生,纳兰留给世人的词有近四百首,诗近四百首,这些用他的心血写下的词句,跨越沧桑时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么,纳兰和沈宛之间究竟有着怎样一段凄美恋情?惆怅一生的纳兰公子又将迎来怎样的人生结局呢?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将带我们一起走进千古伤心词人—纳兰性德的情感世界,为您带来系列节目《纳兰心事有谁知》第八集《而今才道当时错》。

(ps:正文部分从此正式开始)纳兰一生中两个最大知己,一个是红颜知己,他的妻子卢氏,另外一个是江南文人顾贞观。

可是再深厚的友情其实都不能代替爱情,作为纳兰最知心的朋友顾贞观他其实最了解纳兰这种生活的的孤独与内心的寂寞。

就在康熙二十三年,由顾贞观做媒,纳兰结识了一位美貌的江南才女,这位女子也是纳兰这一生当中爱过的最后一位女性——沈宛。

那么沈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她能不能填补纳兰爱情世界里的空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看纳兰的一首词——《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百家讲坛之李清照讲稿

百家讲坛之李清照讲稿

目录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一)书香才女 (2)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二)门当户对 (8)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三)喜忧参半 (15)百家讲坛之李清照(四)风波再起 (22)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五)国难当头 (30)百家讲坛之李清照(六)雪上加霜 (38)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七)颠沛流离 (46)百家讲坛之李清照(八)再嫁婚变 (53)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九)夕阳岁月 (60)百家讲坛之李清照(十)一代词宗 (68)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一)书香才女画外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

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

那么李清照究竟是如何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的,“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究竟哪一个是她的真性情呢?而她那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又是怎么回事。

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步步走近这位传奇的女词人,一一破解这些问题。

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一集“书香才女”。

敬请关注。

康震:说起李清照来,我们的脑海当中啊,就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端庄的这样一个女词人的形象。

那么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

每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收到亲人的书信,收到丈夫和妻子的书信,我们的心头就会袭上一层淡淡的相思之情,这时候我们的耳边仿佛就回响起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当我们在重阳节的黄昏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人、思念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恋人而形容憔悴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会默念这样的诗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康震品李清照(五) - 语文新课标论文

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康震品李清照(五) - 语文新课标论文

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康震品李清照(五)- 语文新课标论文核心提示:五、国难当头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之后,在感情上发生了波折,那么,这种波折会不会导致两个人感情的彻底破裂?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五、国难当头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之后,在感情上发生了波折,那么,这种波折会不会导致两个人感情的彻底破裂?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的李清照会不会因此而失去赵明诚呢?与此同时,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变故,正在悄悄向他们逼近,这又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件事情将会如何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传奇女词人李清照一段跌宕起伏、背井离乡的艰难岁月,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五集《国难当头》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结合,我们再三讲过,他们是属于志同而且道和,他们爱情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趣味、共同的爱好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感情发生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足以使他们的婚姻产生破裂。

通过一个小的例子,我们就能知道:在莱州担任三年知州之后,宋代的官制有规定,你在一个地方担任地方长官三年期满,就要给你调换另外一个地方。

那么赵明诚就到淄州担任知州,淄州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附近。

赵明诚做淄州的知州,他一方面关心政务,但最主要的精力和目光,就是投放在淄州境内有没有什么比较珍稀的文物、金石、字画,还真给他访着了,在淄州境内有一个村子叫邢家村,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姓邢,其中有一户人家叫邢有嘉。

赵明诚就去拜访他们家,他们家人非常热情,就把他们家家藏的一套字拿出来让他品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佛教的经典著作《楞严经》,这个是非常珍贵的,真迹。

赵明诚拿到这个以后啊,骑上马狂奔回家.为什么狂奔回家呀?有两个原因:第一,白居易是唐代数一数二的大诗人,又是非常有名的佛教信徒,香山居士。

第241集凯叔讲历史-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5月22日更新】

第241集凯叔讲历史-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5月22日更新】

李清照宝贝儿,欢迎收听《凯叔讲历史》。

今天凯叔要给你讲的故事,是一个奇女子的故事。

为什么说她是奇女子呢?首先,她写词写得好,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济南二安”之一;她能做学问,整理出关于金石文字研究的大著作;她喜欢喝酒喜欢打麻将,关键是每回都能赢!喝最烈的酒、写最美的词,爱国家爱自己,一辈子活得自由自我。

这个人是谁呢?是不是听起来好羡慕。

东京汴梁,春色正浓,一户人家的后院里,不时传出阵阵笑语。

桃树下落英缤纷,几个穿着浅色春衣的少女,正围着一张石桌下棋。

与其说下棋,不如叫打牌,因为他们下的棋,叫作打马,后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麻将。

少女们个个紧皱着眉,苦思冥想,可其中一个,却笑得轻轻巧巧、胸有成竹。

突然,她站起来了,嘻嘻笑道:“我赢啦!拿钱来!”这些人看着棋局,个个唉声叹气:“怎么又是你赢啊!”说着,女孩们不情不愿,各自从腰间的荷包里数了几枚铜钱出来。

这女孩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她一挥手:“好啦,我请你们吃酒!”“女孩子家的,怎么能吃酒呢!”女孩们各自散去,唯独这个少女兀自坐在桌边,觉得好笑:“女孩子家,为什么不能吃酒啊?我吃酒,不过是吃到微醺,又不撒酒疯;我赌钱,也不过是喜欢在牌局里动动脑子;我读书写字,也是因为我喜欢。

爹爹自小不拦我,凭我喜欢就好;娘读了这么多书写了那么多字,所以才那么与众不同。

世人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那女子就不能为自己做主吗?”这个特别的女子,名叫李清照,此时,她还是闺中少女,却已经声名远扬,就是因为她的词写得好。

让我们来看一看。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揉纤细的手。

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少女额头上是一层细密的汗珠,轻薄的罗衣也被汗浸湿了。

突然,一位客人走了进来,少女慌得顾不上穿鞋,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害羞地跑开,又忍不住倚门回头看去,看那位年轻的客人,她装作在嗅旁边的那支青梅。

百家讲坛[康震]李清照(10集全)

百家讲坛[康震]李清照(10集全)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李清照(10集全)[百家讲坛讲稿][康震][李清照](一)书香才女画外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

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

那么李清照究竟是如何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的,“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究竟哪一个是她的真性情呢?而她那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又是怎么回事。

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步步走近这位传奇的女词人,一一破解这些问题。

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一集“书香才女”。

敬请关注。

康震:说起李清照来,我们的脑海当中啊,就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端庄的这样一个女词人的形象。

那么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

每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收到亲人的书信,收到丈夫和妻子的书信,我们的心头就会袭上一层淡淡的相思之情,这时候我们的耳边仿佛就回响起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当我们在重阳节的黄昏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人、思念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恋人而形容憔悴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会默念这样的诗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的确李清照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

当然了,如果我们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当我们读到了西楚霸王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时,我们也会想起这样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李清照》第九集《夕阳岁月》画外音: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遭遇再嫁婚变的情感打击后,再次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世界,超越时空的孤独,情感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零,看着赵明成遗留下来的著作《金石录》,回顾她与丈夫赵明诚对金石文物事业的种种往事,已进入暮年的李清照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人生最叹老来悲”,在经历了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个人的不幸之后,李清照还能创作出优美的词句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一段悲伤的挽歌。

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九集《夕阳岁月》。

康震:上一集我们讲《再嫁婚变》,说李清照经历了战乱之后,又经历了再嫁与离婚这样生活的波折,这对于已经进入中晚年的李清照来讲,是在个人生活上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不禁想要问,对她这样一个孤独的、形单影只的这样一个女性来说,在经历了生活的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在经历了生活的不停歇的波折之后,她还能不能再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她还能不能够再给我们展示出优秀的文学才华?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赵翼《题元遗山诗》越是经历了波折,越是经历了苦难,诗人才越发能够写出振聋发聩、流传千古的名篇,为什么呢?因为正是在苦难的生活当中,他的情感的体验才更加深刻,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各种感悟才能更进一层,这反而能够使得他对于文学的创作,对于文学的作品更加富有激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她虽然经历了很多的经历和磨难,但她的创作不但没有中断,陷入低潮,恰恰相反,在这一时期她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有很多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其实很有名的一首,就是她的《武陵春》,这首词写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很能代表晚年时候李清照的心境。

“风住尘香花已尽”没有风,也没有花香,只有孤独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屋子里。

"日晚倦梳头”这的日晚是说日头已经很晚了,也就是说已经都日上三竿了,已经都到了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了,她还是坐在梳妆台前面,没有打扮。

为什么?“物是人非事事休”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地熟悉,但是熟悉的人却永远不可能再出现,她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子里边的自己,想到在以前的时候,也许镜子里边这个时候应该映出的是两个人的笑脸,但永远只能有她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自己的满面愁容,所以:“欲语泪先流”。

张张嘴好像想要说什么,还没有说出来,眼泪禁不住掉落下来,滴到自己的衣襟上。

这跟她在年轻时候那种欢快的词风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艺术的处理来讲又是多么地相似,她并没有说自己多么地忧伤,并没有说自己多么地愁苦,但是那种忧伤,那种愁苦全部通过词给我们展现出来了,那种情绪完全地展现出来,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读者。

李清照还是很坚强的,她没打算就这么一天一天的,一时一刻的,都坐在梳妆台的前面,度日如年。

有机会还是出去走走吧,散散心也好。

“闻说双溪春尚好”春天到了,跟朋友们出去到双溪一,看一看,听说那儿的春色是最美好的,“也拟泛轻舟”你注意啊,李白的诗曾经说得很好,说“轻舟已过万重山”,大家都以为说那个船很轻,是一叶小舟,错了,“轻舟”说的是自己的心情,我的心情就像一叶轻舟,一叶快舟一样,度过了万重山一样的心境,所以“轻舟已过万重山”这“轻”字说的是心情。

“也拟泛轻舟”,我也打算和我的朋友一样,快快活活地,像我年轻的时候写的那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你要争渡,你得驾什么舟啊?得驾轻舟,什么样的人才能驾轻舟呢?只有轻松的心情的人才能驾轻舟,她想改换自己的心境。

可是马上她就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唉,我这样的一副心境,我这样年年岁岁积累起来的,难以释怀的、沉重的心情,小小的舴艋舟怎么能载得动呢?我们常说,要拿得起,要放得下,可是现在的李清照,把过往的、所有的沉重的往事都拿起来了,但是却再也放不下。

所以我们说,这首词它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就好在借着轻舟载不动她的忧愁,写出了此时此刻一个晚年李清照的所有的心情。

人到晚年喜欢回忆,李清照也不例外。

在她的回忆当中,不断闪现的是她和赵明诚在年轻时候的美好岁月。

可是现在只有她孤身一人独守空房了。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充分地表达了李清照在孤独生活中浓重的哀愁。

晚年的李清照,越是孤独寂寞,越是思念丈夫赵明诚。

怀着对于过去生活的深深追惜,李清照似乎想再一次燃烧她和赵明诚的爱情生活。

那么,要想重新点燃他们的爱情火焰,李清照能做些什么呢?康震:这个时候,她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重新燃烧她和赵明诚之间的爱情呢?她要用自己的笔记录下她和赵明诚过往的岁月,她还要用自己实际的行动,来证明她和赵明诚的爱情一直在延续着,这个行动是什么呢?就是她继续着赵明诚和她所进行过的文物的收藏事业。

在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已经六十七岁的李清照前后两次去拜访了一位重要的人物,这个重要的人物是谁呢?就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米芾的公子米友仁。

大家称米芾为大米,称他的儿子米友仁为小米。

那么李清照找小米是什么事呢?就想请小米给她手中所拥有的大米的两幅字帖题跋,在上面写文字。

在这儿稍微给大家讲讲古代的时候书画鉴定方面的一些知识,我们知道你要鉴定一幅书画的真伪有很多种的方式,题跋是其中的一种。

比如说吧,小米在大米、也就是他父亲的字帖上如果题字,说这幅画、这幅字写得如何如何,这幅字乃是家父生前所书,乃是真迹,等等、等等这样一类语言,也可以有一些描述性的文字,那么这个题跋文字,对于鉴定这幅字帖的真伪就有重要的价值。

所以我们说,她去拜访小米,这个目的是很明确的。

这时候的小米呀,其实已经成了老米了,为什么呢?七十五岁了,还不是老米吗,这老米看到了他父亲的这两幅字帖,非常激动,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他是米芾的公子,他手中还没有很多他父亲的字吗?他也犯不着这么激动啊。

他激动到什么程度啊?激动得热泪都流了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米芾这个人写字有个习惯,乘兴而为,就是来了兴致的时候啊,可以写一些字,可以写很多字,可以画画。

要没了兴致,一张也不写,一张也不画,所以米芾其实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是很多。

就包括小米在内,他手上拥有他父亲的字和或者画,也不是很多,所以这两幅字帖,他看到之后觉得分外地亲切,在这两幅字帖上,小米郑重地写道:“先子真迹也”——《米元章<寿时宰词帖>跋》我爸爸写的,真的,没错,后边呢又开玩笑的口吻写了两句话,说什么呢?“今之数句,可比黄金千两耳,呵呵。

”——《米元章<寿时宰词帖>跋》就是这么写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父亲留下来的字本来就不多,今天这一下两幅字帖,这么多字,怎么也得有上千两黄金的价钱。

这个话可真不是开玩笑,大米米芾的字,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有很高的价值,根据史料记载,他的字:“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宣和书谱》一寸见方的纸,几个字就能卖出很高的价钱,人争着去买,收藏起来,象珍宝一样。

米芾的字和画在现在,价钱已经上了千万了。

所以小米不但证明了这字帖是真的,而且还给它估了个价。

所以我们说她去找小米呀,你看,题写这个题跋,这哪儿光仅仅是题写题跋,她当然是有一种文物收藏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这一个题跋也浸透着两代人,四个人的情感在其中,一个已经六十七了,一个已经七十五岁了,他们的亲人已经去世多年了,你能说这个题跋仅仅是一个文物鉴定的行为吗?不可能。

所以我们说李清照啊,她要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追忆赵明诚,来怀念赵明诚,也在继续着赵明诚的事业。

画外音:晚年的李清照通过写作诗词来怀念赵明诚,追忆他们的情感往事,然而,一个人怎能在追忆中度过一生呢?李清照又是一个极度关注朝廷,关注国事的诗人,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但是身为女性,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

那么,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李清照该如何关注风雨飘摇中的朝廷政局呢?康震:我们再三强调,李清照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金石书的人。

在她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一个特点,对国家的大事、对朝廷的大事特别地关注,朝廷上下的那些政治上的事件,在她的创作里边都能反映出来。

那你想想看,此时晚年的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是个什么时代,正是宋、金对峙时期,国家的命运还在旦夕之间,作为李清照,对这个时期的时代的风云也是尤其关注。

宋高宗绍兴三年五月,朝廷派了两个很重要的使者去做一件大事。

这两个人是谁啊,一个是吏部侍郎韩肖胄,一个是工部尚书胡松年。

这个吏部侍郎韩肖胄相当于国家人事部的副部长。

胡松年工部尚书,大体相当于我们现在国家建设部的部长。

派他俩个去干嘛呢,出使金国,名义上是去探望那两个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人抓去的两个皇帝,隔上那么一段时间,就得去看看他们,慰问慰问,表示宋高宗他们儿子和他们兄弟没把他们忘了,实际上是带有探金国虚实的目的。

话说回来了,你去出使,回不回得来,那还两说呢。

话说得好点,给你好吃好喝款待着,话说得不好听了,可能你就回不来了。

所以出使金国这个使命啊,不是个什么好差使,不是个什么肥差,是个什么呢,是个危险的使命,但是这个事必须得有人去做。

李清照当时对这个事情非常地关注。

当然她一介女子,女流之辈嘛,她又不可能真的跑去给这两个使者送行,她没这资格。

没有资格送行不意味着没有资格关注,李清照当时写了两首诗,用诗歌的形式为他们送行,同时在诗里边也谈了自己对他们出使金国的看法。

画外音:李清照在《上枢密韩肖胄诗》曾这样高度称赞韩肖胄: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意思就是说,韩肖胄将个人与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毅然出使金国,堪为朝廷的榜样。

她在诗中,还称赞胡松年出使金国,好比荆轲刺秦一样壮怀激烈。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国难当头之际,使者们肩负朝廷使命,出使金国,国人们都为他们不畏艰险、不惧生死的精神而感慨泣下,这真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康震:有人可能会问说,你要这么讲的话,我觉得也没什么独特的,是吧,这两个人要出使金国,当时很多大臣都给他们送行,写很多鼓励的诗、赞美的诗,写很多鼓劲儿的诗,这都很正常,李清照写这个诗也没什么不一样的。

这大家就理解错了,李清照这两首诗建立在一个什么基础上呢?她对韩肖胄和胡松年非常了解,而且从李清照的诗里边,我们能看出来,她对这两个人的家庭生活,对这两个人个人的品性,非常地了解。

我们举简单的例子吧,韩肖胄临出使金国前,去向宋高宗辞行,他临出发之前,跟宋高宗辞行,说了一番话,他怎么说的?大意是说,咱们现在跟金国这关系,你说,到底是打还是和,说不清楚。

但是有一点肯定的,这个讲和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等到咱们将来强大了,再说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