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唐 poetry1. 李白: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杜甫: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白居易: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王之涣: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5. 孟浩然: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6. 骆宾王: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7. 元稹: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8. 刘禹锡: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二、唐 prose1. 韩愈: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柳宗元: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白居易: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颜真卿: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三、唐 fiction1. 《红楼梦》:作者、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含义2. 《长恨歌》: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玉簪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四、唐 drama1. 《长生殿》:作者、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启示2. 《汉宫秋》: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钟馗捉妖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五、唐诗词典故解析1. 李白《将进酒》: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2. 杜甫《登高》: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4. 王之涣《登鹳雀楼》: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5. 孟浩然《登高》: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六、宋词1. 李清照: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辛弃疾: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苏轼: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杨万里: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5. 文天祥: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七、元曲1. 关汉卿: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白朴: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马致远: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八、宋元戏曲1. 《西厢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2. 《庐山谣》: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南柯太守传》:作者、主题、作品特点九、文艺理论1. 《文心雕龙》:作者、主要内容2. 《诗经》:主题、作品特点、影响3. 《红楼梦》: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含义十、阅读理解题1. 《诗经》中,“庖丁解牛”的“牛”,代表什么?2.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古原草”与离别的主题关系如何?3.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中,对“游山西村”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

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

字句古奥典雅。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

后称经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记录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国家的事件。

记事及其简括,一字寓褒贬。

《国语》: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

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

《论语》: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该书比较忠实地反映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

《左传》:《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

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

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详细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事件。

《战国策》: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主要着重记述了战国时的策士、说客的言行。

思想上“重士”和“民本”。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百度百科上说诗经共311篇,是算上了另外六篇有目无词的笙诗)书成于春秋时期,先秦通称为“诗”或“诗三百”。

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关注现实,并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先秦历史散文:指在先秦时代,一些记载历史兴废之迹的著作,本为历史书,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故称之为历史散文。

主要以《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代表,其中《左传》与《战国策》文学价值最高。

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宋代文学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由雅转俗的转变时期。

主要文体包括词、诗、散文(雅);小说、话剧(俗)·注:关于词的拓展1、文学作品之分类(1)西方三分法:叙事类作品(《荷马史诗》)、抒情类作品(抒情诗歌)、戏剧类作品(时空舞台表演)(2)我国四分法:诗歌、散文、戏剧、小说2、什么是词(1)欧阳炯:“因集近来词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花间集序》(2)孙光宪:“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洛阳,洎ji入相,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

…号为曲子相公。

”—《北梦琐言》(3)总结:就初始而言,词可谓曲子词之简称,是一种密切配合燕乐歌唱的文学形式。

娱乐功能,通俗和新奇俱备。

后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独立诗体。

(4)“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乐府余论》[清]宋翔凤(5)因为它与音乐的关系,又被称为“倚声”、“乐府”、“乐章”,此外还有“诗余”、“长短句”等别称。

3、宋前之词(1)词源于唐朝民间,以敦煌曲子词为代表。

《云瑶集》、《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2)文人词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百代词曲之祖—《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第一首文人词,据传李白所作)和《忆秦娥》(据传李白所作)(3)宋文人词之门,由晚唐五代打开。

文人词,最早的集子名为《花间集》,它是由后蜀赵崇祚zuo所编。

晚唐第一大词人—温庭筠yun,《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南唐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南唐中主李璟、宰相冯延已也很棒,欲罢不能。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宋词红粉佳人晏殊~失意文士苏轼周邦彦~苦闷志士南渡词~悲剧英雄辛弃疾一. 因革期(开国960-1060)宋词真正发展是在真宗、仁宗朝(11C后)第一代词人群,分两大正营1、台阁词人·创作特点:承袭花间、南唐风格反映承平时代达官贵人的生活情趣及其人生反思体制以小令为主整体看,因循多于革新(1)晏殊(北宋倚声家初祖)《珠玉词》词风闲雅有情思《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2)欧阳修余力为词,柔情艳词为主。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明代文学1、吴中四杰:是指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都住在吴中而得名;四人中以高启和杨基成就较大。

代表作有《塞下曲》等。

高启,其诗学习汉魏晋唐,不拘—格,而以豪放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杨基诗风清润峭拔。

2.台阁体::明代占文坛主导地位的诗派。

以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代表。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风格平正典丽,缺乏真情实感,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

代表作有《从游西苑》、《元夕赐观灯》等。

3.茶陵派:明代文坛的重要诗派。

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

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的研究,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卑冗文风。

4.前七子:是明代以李东阳为首的文学群体,主要代表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

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空洞拖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又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240.后七子:是指明代嘉靖年间以王世贞为核心的文学复古运动,主要代表有李攀龙、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等。

是对前七子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古典诗歌法度的问题上,他们更加严格地强调法度要求,因此遵法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更加突出。

5.唐宋派:明代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他们选择唐宋古文为取法对象,推崇宋代理学,重申“文道合一”主张,创作中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

成就较高的是归有光,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如《项脊轩志》。

6.公安派:是晚明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他们提出“性灵说”,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

对晚明小品文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填空。

1.章回小说:章回体是我国古代长篇唯一的外在结构模式,来自于“说话”。

它以“回”(次数)的形式规划章节,每回通常有对仗的回目以显示一章的内容。

“回”的开头有衔接上回的文字,回末有“且听下回分解”一类字句。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有: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同意整体。

2.拟话本:通常指明清文人模仿宋元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主要是供读者案头阅读的书面文学,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

“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代表作有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编著的“二拍”。

3.格调说:沈德潜提出的论诗主张。

他强调写诗必须讲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所谓“性情”是指符合封建正统观念的思想感情——“温柔敦厚”,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怨而不怒”。

所谓“论法”,就是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完全模拟古人。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可它维护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其基本倾向于封建正统派诗论。

4.肌理说:翁方纲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

他把思想意义与组织结构、学问材料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5.桐城派: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

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文论: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

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刘大櫆是方苞弟子,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拟古人的“神”(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对桐城派理论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上古神话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造人、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 篇31 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7、《诗经》内容来源献诗、采诗、删诗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怨刺诗、宴飨诗。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商周铜器铭文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

4、《尚书》艺术成就:一单独成篇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完整对先秦叙事散文有直接影响;二文风古朴,不饰藻华;三萌芽阶段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四是记言文之祖,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5、《春秋》泛称,百国史书。

中断公元前481(绝笔已获麟)。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6、《左传》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尽完整的编年史书,是中国散文典范,标志中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史转文学达到新高度。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七发》:①西汉枚乘的代表作;②设为主客问答,重铺陈夸张,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进行讽谏;③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大历十才子:①指唐代宗大历年间驰名诗坛的一群诗人(如钱起、卢纶等);②擅长写作五律;③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诗歌主题,诗风平庸,成就不高。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的臣子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汉末魏初时期诗歌,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论述题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参考答案: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参考答案: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辅导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征一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1史前传说时期上古歌谣的特点:一是内容多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宗教活动有关;二是形式上篇幅、句式短小,节奏、韵律简单。

此外,学习时还须注意:1、记住教材所举的几首作品的基本内容,如《弹歌》、《女承筐》、《返其宅》等;2同时记住记载这些歌谣的古籍。

2夏商时期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有文学意味的文献主要有甲骨卜辞、《周易》中部分爻辞和《尚书》中的《盘庚》篇。

甲骨卜辞中的某些比较完整记录占卜活动过程的文辞,可以看作是我国词散文的萌芽和原始形态。

《周易》中产生于商代的爻辞,多为合辙协韵的歌谣,可视为我国诗歌的源头。

《尚书》中《盘庚》一篇可信为商代作品,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

3西周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有诗歌和散文两种。

《诗经》是这时期诗歌创作的结晶;散文有《尚书》中的《周书》、编年体史书《春秋》和说理性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4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有《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这时期诗歌创作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标志是南方楚国大诗人屈原的产生。

二上古诗歌诗乐舞一体的特点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

《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孔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孔颖达疏云:“乐之为乐,有歌有舞,歌以咏其辞,而声以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

”《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三先秦文学文史哲不分的基本形态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

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在我国上古时代,巫史是难以分开的,巫实为当时文化工作者,即是当时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这直接导致了当时文史哲不分的文学存在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史学和哲学散文具备相当强的文学性。

先秦诗歌与巫史活动也有着明显的联系。

它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

四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这个过程大致经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

第二节作品选讲这一节课我们来重点解读几篇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

(一)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诗经·秦风蒹葭(1)蒹葭(2)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3),在水一方。

溯洄(4)从之,道阻且长(5)。

溯游(6)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7),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8)。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9)。

溯游从之,宛(10)在水中坻(11)。

蒹葭采采(12),白露未已(13)。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4)。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5)。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6)。

[注释] (1)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

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2)蒹葭(jiān jiá):泛指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3)伊人:这人。

一方:另一边。

方:旁。

(4)溯(sù)洄: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

从:追,寻求的意思。

阻:险阻,道路难走。

(5)道阻且长:道路有许多阻难而且漫长。

(6)游: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好像。

说好像在水的中央,言近而不至。

(7)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xī):干。

(8)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9)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10)宛:宛然,宛如,好像的意思。

(11)坻(chí):水中小洲或高地。

(12)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止。

(13)未已:未止,也是未干的意思。

(14)涘(sì):水边。

(15)右:迂回曲折。

(16)沚(zhǐ):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

[译文]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为白霜。

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的那一方。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而且漫长;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如在水中央。

摇曳起伏的芦苇,青而未黄,芦苇上的露珠呀,还闪着银光。

我所心爱的人,在水边那高高的崖上。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十里山川千尺岗;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变幻不定的芦苇,苍苍莽莽,岸边的露水尚未干爽。

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遥远彼方。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迂回曲折,道路漫长;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三)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网薜荔兮为帷,擗蕙x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诗____ C ___。

A.《短歌行》B.《篱里行》C.《龟虽寿》D.《观沧海》2.《洛神赋》的作者是(B )。

A.曹操B.曹植C.张衡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诗(C )。

A.《短歌行》B.《篱里行》C.《龟虽寿》D.《观沧海》4.骚体赋向散体大赋转化的标志是_____ A ______。

A.枚乘《七发》B.贾谊《吊屈原赋》C.班固《西都赋》D.司马相如《子虚赋》5.曾在当时引起轰动,以至产生“洛阳纸贵”说法的文学作品是(A )。

A.左思《三都赋》B.张衡《两京赋》C.司马相如《子虚赋》6.所谓“先秦文学”是指(A )。

A.从上古至秦统一前的文学B. 从上古到秦朝灭亡前的文学C.先于秦国建国时期的文学D.指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

7.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 C )。

A.10类B.16类C.12类D.14类8.纯记人物轶事的小说,最早的是(C )。

A.西京杂记》B.《世说新语》C.《语林》D.《小说》9.下列属于国别体的著作有(A,E )。

A.《国语》B.《春秋》C.《左传》D.《论语》E.《战国策》10.汉乐府《陌上桑》表现了(C,D,E )。

A.一位已婚女子对爱情的捍卫B.男子的负心C.女主人公的惊人美貌D.太守对民女的强行霸占E.女主人公斗争的智慧11.贾谊所作的著名政论散文有(A,C,D )。

A.《陈政事疏》B.《论贵粟疏》C.《过秦论》D.《论积贮疏》E.《劝边守农疏》12.下面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有(A,B,D,E )。

A.《十五从军行》B.《去者日已疏》C.《明月何皎皎》D.《步出夏门行》E.《迢迢牵牛星》13.下列属于《九章》篇目的是(B,C,D )。

A.《天问》B.《惜诵》C.《涉江》D.《抽思》E.《国殇》14.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总集有___ B,D ___。

A.《乐府诗集》B.《文选》C.《世说新语》D.《玉台新咏》E.《汉魏六朝百三家集》15.汉代赋的发展经历了(C,D, )三个阶段。

A.写景赋B.咏物赋C.散体大赋D.抒情小赋E.骚体赋16.《汉书》中由班昭、马续参与续写的部分是(B,C )。

A.纪B.表C.志D.传E.书17.《左传》以编年记事的形式来记录历史史实,被称为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

答案:×18.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俗”。

答案:√19.《文选》的编者解释说:“《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答案:√20.《陌上桑》的男女主角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

答案:×21.《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答案:×22.“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谢灵运诗的名句。

答案:×23.“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出自左思的作品。

()答案:√24.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的绝句。

()答案:√25.左思最著名的赋是《__三都赋__ 》,他以此而显名。

26.汉乐府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_孔雀东南飞___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27.在梁时,萧纲为太子时带头写以宫廷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风格轻艳的诗歌,号为“_宫体诗__”。

28.最早将自己文章命名为赋的是__荀子__。

29.与屈原同时而稍后的另一名楚辞作家是宋玉,他的楚辞代表作是《__九辩____》。

30.屈原作品中有一首奇特的长诗,他共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天问》。

31.南朝民歌大部分收在《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

32.《古诗十九首》出现于(东汉)末年。

33.“小说”一词最早见于《_庄子.外物__》。

34.建安文坛上的优秀女诗人是(蔡文姬)。

35.潘岳的名作是《___悼亡诗______ 》三首,叙丧妻之悲。

36.左思最著名的赋是《三都赋》,他以此而显名。

37.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38.建安文坛上著名诗人“曹刘”是指曹植和(刘桢)。

39.张衡的《同声歌》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

40.现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41.《诗品》评_曹植__的诗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42.《诗经》四字句为主,韵律灵活,篇章结构则采用(重章叠咏)的章法。

43.“气盛”被认为是《孟子》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44.《诗经》的基本艺术手法前人概括为_赋比兴__。

45.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叙述了“八十始得归”的退役老兵返回家园后看到的荒芜情景。

46.《曹刿论战》出自《左传》一书。

47.“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