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计量检测与仪器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仪器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仪器作业指导书第1章计量检测基础理论 (4)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 (4)1.1.1 概念 (4)1.1.2 分类 (4)1.2 检测方法与原理 (4)1.2.1 机械检测法 (4)1.2.2 电气检测法 (4)1.2.3 光学检测法 (5)1.2.4 声学检测法 (5)1.3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5)1.3.1 测量误差 (5)1.3.2 数据处理 (5)第2章计量法规与标准 (5)2.1 计量法规体系 (5)2.1.1 计量法规概述 (5)2.1.2 计量法规体系构成 (5)2.1.3 计量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 (6)2.2 计量检定规程 (6)2.2.1 计量检定规程概述 (6)2.2.2 计量检定规程的制定原则 (6)2.2.3 计量检定规程的主要内容 (6)2.3 计量标准及建标 (7)2.3.1 计量标准概述 (7)2.3.2 计量标准的分类 (7)2.3.3 计量标准的建立与维护 (7)2.3.4 计量标准的作用 (7)第3章计量检测仪器 (7)3.1 计量检测仪器概述 (7)3.2 常用计量检测仪器 (7)3.2.1 长度测量仪器 (7)3.2.2 角度测量仪器 (8)3.2.3 重量测量仪器 (8)3.2.4 硬度测量仪器 (8)3.2.5 速度测量仪器 (8)3.2.6 温度测量仪器 (8)3.2.7 压力测量仪器 (8)3.2.8 流量测量仪器 (8)3.3 计量检测仪器选用与维护 (8)3.3.1 选用原则 (8)3.3.2 仪器维护 (8)第4章长度计量 (9)4.1.1 长度单位 (9)4.1.2 测量误差 (9)4.1.3 长度计量器具选用原则 (9)4.2 长度计量器具 (10)4.2.1 机械式长度计量器具 (10)4.2.2 电子式长度计量器具 (10)4.3 长度测量方法 (10)4.3.1 直接测量法 (10)4.3.2 间接测量法 (10)第5章力学计量 (11)5.1 力学计量基本概念 (11)5.1.1 力的单位 (11)5.1.2 测量准确度 (11)5.1.3 测量不确定度 (11)5.2 力学计量器具 (11)5.2.1 机械式测力计 (11)5.2.2 电子测力计 (11)5.2.3 液压测力计 (12)5.3 力学测量方法 (12)5.3.1 静态测量法 (12)5.3.2 动态测量法 (12)5.3.3 振动测量法 (12)5.3.4 转矩测量法 (12)5.3.5 压力测量法 (12)第6章热工计量 (12)6.1 热工计量基本概念 (12)6.2 热工计量器具 (13)6.2.1 温度计 (13)6.2.2 热量计 (13)6.2.3 热容量计 (13)6.3 热工测量方法 (13)6.3.1 直接测量法 (13)6.3.2 间接测量法 (13)第7章电磁计量 (13)7.1 电磁计量基本概念 (13)7.1.1 量纲 (14)7.1.2 单位 (14)7.1.3 标准 (14)7.2 电磁计量器具 (14)7.2.1 分类 (14)7.2.2 原理 (14)7.2.3 功能 (14)7.3 电磁测量方法 (15)7.3.2 间接测量法 (15)7.3.3 比较测量法 (15)7.3.4 转换测量法 (15)7.3.5 非接触测量法 (15)7.3.6 数字化测量法 (15)第8章光学计量 (15)8.1 光学计量基本概念 (15)8.1.1 光学量的定义 (15)8.1.2 光学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16)8.1.3 光学计量标准的建立与维护 (16)8.2 光学计量器具 (16)8.2.1 光谱仪 (16)8.2.2 干涉仪 (16)8.2.3 激光测距仪 (16)8.2.4 光学厚度计 (16)8.3 光学测量方法 (16)8.3.1 直接测量法 (16)8.3.2 间接测量法 (17)第9章声学计量 (17)9.1 声学计量基本概念 (17)9.1.1 声学计量定义 (17)9.1.2 声学计量单位 (17)9.1.3 声学计量标准 (17)9.2 声学计量器具 (17)9.2.1 声级计 (17)9.2.2 声强计 (17)9.2.3 频谱分析仪 (17)9.2.4 声学传感器 (17)9.3 声学测量方法 (17)9.3.1 声压级测量 (17)9.3.2 声强测量 (18)9.3.3 声音频率分析 (18)9.3.4 声学传感器测量 (18)9.3.5 声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18)第10章计量检测质量控制 (18)10.1 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18)10.1.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18)10.1.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18)10.1.3 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18)10.2 计量检测过程控制 (18)10.2.1 检测前准备 (18)10.2.2 检测过程控制 (18)10.2.3 检测后处理 (19)10.3 计量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19)10.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9)10.3.2 数据分析方法 (19)10.3.3 数据处理过程 (19)10.4 计量检测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19)10.4.1 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原理 (19)10.4.2 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19)10.4.3 不确定度表示 (19)第1章计量检测基础理论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计量学是研究测量方法和测量单位的科学。

计量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计量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计量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一、前言。

计量标准化是指依据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对计量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过程。

它是保证计量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的重要手段。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帮助相关人员了解计量标准化的重要性、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便更好地进行计量工作。

二、计量标准化的重要性。

1. 保障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国际贸易和合作。

2.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3. 促进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推动行业发展。

三、计量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1. 制定计量标准,根据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适用于具体计量活动的标准。

2. 实施计量标准,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计量活动并记录相关数据。

3. 检验计量结果,对计量结果进行检验,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4. 审核和认证,由专业机构对计量活动进行审核和认证,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5. 维护和更新,定期维护计量设备,更新计量标准,保持计量活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计量标准化的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标准要求,不得随意更改或篡改计量数据。

2. 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校准和检验,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严格控制计量环境,避免外部因素对计量结果的影响。

4. 培训和管理计量人员,确保其具备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5. 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审核,及时发现和纠正计量活动中的问题。

五、结语。

计量标准化是保证计量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和合作、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作业指导书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实施计量标准化,促进计量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计量岗位作业指导书

计量岗位作业指导书

计量岗位作业指导书一、工作职责岗位名称:计量员所属部门:质量技术部 /副经理直接上级:质量技术部经理工作职责:在部门经理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各车间、部门的计量保证工作。

包括车间生产用设备,计量 1.器具、实验室用仪器仪表等,并做好校准情况记录。

做好计量记录台帐、标准的整理及质量记录的保管工作。

2.做好计量标准文件的保管,现场设备的及时计量校准工作,并做好记录。

3.编写年度周检计划、内校计划、外校计划等,根据校准计划实施校准工作。

4. 5.负责证书及记录的保存及归档,负责在第三方机构或内部验厂时出具设备校准证明。

负责定期的设备校准工作,并及时组织调动相关部门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进行计量准6.备工作。

做好设备定期校准计划、以及内校(三个月)可根据各部门车间实际使用情况及计量器具周7.)适当调整周期、外校(半年、一年)台账,能够保证在校准合格周期内实90%检合格率(大于等于施计量校准工作。

负责公司计量精细化的改制工作,学习外界精细化校准方案。

为公司节省校准费用。

8. 9. 完成领导交给的其他任务。

页10 共页1 第.二、工作任务1 概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实施细则》,参考有关工作计量器具检定规程,结合我公司工作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实施计量校准工作。

2 文件编写撰写计量器具检定(校准)作业指导书。

监视测量设备管理规定监视测量设备校对规程注: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公司内工作计量器具非强制性检定(校准)的操作过程。

3 器具使用对标准计量器具(企业标准计量器具)实施依据性的使用。

(1).建立标准计量器具档案、台账、计量计划表。

(2).标准计量器具以及其标准可溯源至国家标准计量器具。

(3).标准计量器具集中存放于科技部计量检定室(一般只在检定室内使用)。

4 计量过程细则(1)规范建立公司工作计量台账、档案。

(2)依据检定(校准)周期,向各部门、车间单位按时下达检定(校准)计划,相关单位负责把被检器具送至检定室,由计量检定人员按编排计划及时完成周期检定(校准)任务。

计量检定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定作业指导书
7
置,然后将轨距尺置于检定器上进行测量。从轨距尺上读出并记下其超高的指 示值,然后将轨距尺调转 1800 放在检定器上,再从轨距尺上读出并记下其超高 的指示值。两次指示之和一半即为超高零位误差。1 级轨距尺的超高零位最大 允许误差应不超过±0.2mm,1 级轨距尺的超高零位最大允许误差应不超过 ±0.6mm。
3.9.3 检定 2 级轨距尺时,应 对轨距尺的超高示值误差进行附加 修正。
3.9.4 超高掉头误差:将轨距 尺掉转 180 度再放在检定器上,用 3.9.2 条再测量一次,两次超高读数 代数和的绝对值即为超高掉头误 差。1 级轨距尺的超高掉头误差应不超过 0.4mm、2 级轨距尺的超高掉头误差应 不超过 1.2mm。
3.2 读数装置:目视装置 3.3 读数装置的相对位置 3.3.1 超高读数装置:在标尺标记面测量范围内均布三点,用相应厚度的 塞尺检查指针末端上表面至标尺标记之间的距离,塞尺上表面应不低于指针末 端上表面。 3.3.2 轨距读数装置:用深度卡尺进行测量。 3.4 显示时间 将轨距尺置于检定器上,拉动轨距尺手把,然后松开,开始用秒表计时, 至轨距尺稳定显示测量结果结束。 3.5 绝缘性能 用 500V 兆欧表的两条导线分别连接在轨距尺两测头上,连续摇动试验不少 于 1min,绝缘电阻不应小于 1MΩ,见图 5。
3.检定方法 3.1 外观及各部分相互作用 3.1.1 目力观察各部件,不应有 碰伤、锈蚀和烤漆渡层脱落等缺陷。 3.1.2 被检轨距尺必须保持平 直,不得有可见的挠曲变形。 3.1.3 被检轨距尺的标尺、度轮 盘、刻线应读数清晰。
5
3.1.4 手动试验滑动、转动部件和操作拉手的工作状态应灵活可靠,不应 有影响滑动、不应有影响滑动、转动的缺陷。
1
一、概述

计量器具作业指导书

计量器具作业指导书

1. 组织机构及领导1.1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主抓计量工作, 副总工程师兼管经理部及各工区的计量工作, 计量工作规划及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1.2各工区的计量工作在业务上接受处经理部监督指导, 处经理部的计量工作接受局指监督与指导。

2. 计量组织条例2.1项目经理部计量管理工作在总工程师统一管理下, 计量的平时业务工作受局指指导、监督与考核。

2.2组织贯彻国家计量法和有关方针政策, 逐步建立和完善计量体系, 编制器具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并贯彻执行。

3. 计量人员的职责范围3.1贯彻计量工作有关条例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

监督检查各工区计量工作执行情况。

3.2编制计量器具的送检计划, 督促各工区按时送检。

3.3指导各工区做好计量器具登记、核检、标识和记录工作。

3.4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 提报计量器具的购置计划、分配方案及计量工作的发展规划。

4. 计量器具的管理、使用、检定、维修制度4.1采购计量器具时要有新产品出厂合格证, 并进行检定后方可使用。

4.2计量器具要建立帐卡、保存计量器具的原始档案, 并对每次过期检定进行登记, 以便掌握使用情况。

4.3各工区根据不同的计量器具, 按具体使用情况制定各类计量器具的保管及使用方法。

4.4使用各种器具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 凡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计量器具损坏或数据失准者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4.5经检定不合格者, 确认无修复价值的计量器具要立即报废, 由计量人员填写报废单, 经批准后报废。

4.6到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 计量人员提前通知使用单位, 并安排送检使用单位或个人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及时送检。

4.7经检定、检验后的仪器、设备上应贴有明确标志, 标识注明何时、何人、何单位已对设备进行校准合格与否。

4.8各类计量器具必须按类别、系统建立完整技术档案, 保证计量器具从购入到检定、报废的全过程资料完整技术状态清楚。

5.主要计量器具的使用、保管制度5.1全站仪的使用保管制度5.1.1使用制度5.1.1.1全站仪由经理部施工技术室专人使用, 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不得让他人任意将仪器取出仪器箱。

计量 作业指导书

计量 作业指导书

计量作业指导书计量学作业指导书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计量学作业,本文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指导书。

以下是具体步骤:Step 1: 阅读并理解作业题目在开始作业之前,首先需要认真阅读并理解作业题目的要求。

如果有任何疑惑,可以向老师或助教提出问题以确保明确作业要求。

Step 2: 收集数据和文献根据作业要求,收集相关的数据和文献。

数据可以来自公共数据集或者是自己搜集的数据,而文献则可以来自课本、论文以及其它相关资料。

确保数据和文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Step 3: 数据预处理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可能存在一些误差或者异常值,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来保证数据质量。

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删除异常值、缺失值填补、数据标准化等。

Step 4: 模型构建根据作业要求和收集到的数据,确定所需的模型类型并进行构建。

例如,可以使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或者是协整分析等方法来建立模型。

Step 5: 模型评价在建立模型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包括残差分析、模型符合度检验、预测精度检验等。

Step 6: 结果分析基于模型评价的结果,对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

可以通过图表、文字等方式来呈现分析结果。

Step 7: 结论撰写最后,将模型的结果和结论进行撰写。

结论应该清晰、简练,突出本次研究的重点和所得到的结论。

以上就是计量学作业的具体步骤,希望对同学们在完成作业时有所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完成计量学作业需要耐心和细致,同时也需要灵活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如果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助教或同学寻求帮助。

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掌握一些基本计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如何正确地取材、操作仪器、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并理解几个物理量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二、实验设备与器材计量检测实验室里提供的仪器和设备:1、数字示波器;2、计算机;3、万用表;4、热电偶;5、光学显微镜;6、薄膜厚度计;7、加热器;8、称量器;9、温度传感器;10、光度计。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内容如下:1、数字示波器的使用方法:(1)数字示波器就是一种电子测试仪器,它可以让测量的信号以数字形式显示出来,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波形和数据。

学生将学会数字示波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如通电、校准和测量等。

(2)数字示波器一般有多个通道,需要选择相应的通道来测量电信号。

例如,测量交流电流,需要选择相应的交流通道;测量直流电流,则选取相应的直流通道。

(3)为了使示波器的数据更加准确,需要进行校准。

学生将学会如何使用示波器自带的校准功能,以确保测试到的数据的可靠性。

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光学显微镜主要是用来观察小尺寸物体的工具。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光学显微镜、调整放大倍数和焦距、观察物体的颜色和形态等。

(2)在使用光学显微镜时,需要注意焦距是否正确,以避免图像虚化或者失真。

另外,显微镜的条线和光线也需要进行校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3、薄膜厚度计的使用方法:(1)薄膜厚度计主要用来测量各种物质的薄膜厚度。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薄膜厚度计、如何校准及如何取得准确的测试结果。

(2)在使用薄膜厚度计时,需要注意测量的位置和厚度。

同时,需要将厚度计与标准的标准薄膜片之间进行校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4、光度计的使用方法:(1)光度计主要用来测量光的强度和颜色。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光度计和如何校准、设置以及获取准确的测试结果。

(2)在使用光度计时,需要注意光线的方向和颜色,以避免干扰测试结果。

同时,需要将光度计与标准的光源进行校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计量与检测作业指导书

计量与检测作业指导书

计量与检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计量与检测基础 (4)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 (4)1.1.1 计量的概念 (4)1.1.2 计量的分类 (4)1.2 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1.2.1 检测的基本原理 (4)1.2.2 检测的方法 (4)第2章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 (5)2.1 计量单位制 (5)2.1.1 国际单位制 (5)2.1.2 我国的计量单位制 (5)2.2 量值传递与溯源 (5)2.2.1 量值传递 (5)2.2.2 量值溯源 (5)2.3 计量检定与校准 (5)2.3.1 计量检定 (6)2.3.2 计量校准 (6)2.3.3 计量检定与校准的区别 (6)2.3.4 计量检定与校准的联系 (6)第3章计量器具及其使用 (6)3.1 计量器具的选用与维护 (6)3.1.1 计量器具的选用 (6)3.1.2 计量器具的维护 (6)3.2 常用计量器具的结构与原理 (7)3.2.1 电流表 (7)3.2.2 电压表 (7)3.2.3 万用表 (7)3.2.4 示波器 (7)3.3 计量器具的误差分析 (7)3.3.1 系统误差 (7)3.3.2 随机误差 (8)3.3.3 粗大误差 (8)第4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8)4.1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8)4.1.1 传感器概述 (8)4.1.2 传感器原理 (8)4.1.3 传感器应用 (8)4.2 检测信号的转换与处理 (9)4.2.1 信号转换 (9)4.2.2 信号处理 (9)4.3 检测系统的功能评价 (9)4.3.1 精度 (9)4.3.2 灵敏度 (9)4.3.3 稳定性和可靠性 (9)4.3.4 响应速度和频带宽度 (9)4.3.5 抗干扰能力 (9)4.3.6 量程和分辨率 (9)第5章长度计量与检测 (10)5.1 长度计量基本概念 (10)5.1.1 长度单位 (10)5.1.2 长度计量标准 (10)5.1.3 长度计量方法 (10)5.2 长度测量方法与仪器 (10)5.2.1 直接测量法 (10)5.2.2 间接测量法 (10)5.2.3 长度测量仪器 (10)5.3 长度测量误差分析 (10)5.3.1 系统误差 (10)5.3.2 随机误差 (11)5.3.3 减小误差的方法 (11)第6章力学计量与检测 (11)6.1 力学计量基本概念 (11)6.1.1 力学量 (11)6.1.2 力学计量 (11)6.1.3 力学计量单位 (11)6.2 力学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1)6.2.1 测量方法 (11)6.2.2 测量仪器 (12)6.3 力学测量误差分析 (12)6.3.1 系统误差 (12)6.3.2 随机误差 (12)6.3.3 误差处理方法 (12)6.3.4 误差传递与合成 (12)第7章热工计量与检测 (12)7.1 热工计量基本概念 (12)7.1.1 热量 (12)7.1.2 温度 (13)7.1.3 热流 (13)7.2 热工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3)7.2.1 热量测量 (13)7.2.2 温度测量 (13)7.2.3 热流测量 (13)7.3 热工测量误差分析 (14)第8章电磁计量与检测 (14)8.1 电磁计量基本概念 (14)8.1.1 电磁量定义及单位制 (14)8.1.2 电磁计量的重要性 (14)8.2 电磁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4)8.2.1 电流测量 (15)8.2.2 电压测量 (15)8.2.3 电阻测量 (15)8.2.4 磁场测量 (15)8.3 电磁测量误差分析 (15)8.3.1 系统误差 (15)8.3.2 随机误差 (15)8.3.3 粗大误差 (15)8.3.4 电磁干扰误差 (15)第9章光学计量与检测 (15)9.1 光学计量基本概念 (16)9.1.1 光的传播 (16)9.1.2 反射与折射 (16)9.1.3 衍射与干涉 (16)9.1.4 偏振 (16)9.2 光学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6)9.2.1 几何量测量 (16)9.2.2 光学量测量 (16)9.2.3 光学子系统测量 (16)9.3 光学测量误差分析 (17)9.3.1 光源波动 (17)9.3.2 仪器误差 (17)9.3.3 环境因素 (17)9.3.4 人为因素 (17)9.3.5 光学系统误差 (17)第10章计量与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17)10.1 数据处理基本方法 (17)10.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7)10.1.2 数据表示与记录 (17)10.1.3 数据校验与审核 (18)10.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8)10.2.1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18)10.2.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18)10.2.3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与报告 (18)10.3 计量与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应用 (18)10.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8)10.3.2 假设检验 (18)10.3.3 方差分析 (18)10.3.4 相关性分析 (18)10.3.5 回归分析 (18)10.3.6 数据可视化 (19)第1章计量与检测基础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计量作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主要涉及对物理量的测定和量值传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计量作业指导书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5 页
计量作业指导书
(1)储油罐液位高度测量(人工测量)
a.停止使用与油罐相连的加油机,抄写停机时累计泵码数。

b.卸油后,待稳油15min后方可计量。

c.将量油尺尺带用棉纱擦净。

d.从固定测量点将量油尺垂直徐徐放入油罐,尺铊接触油面时应缓慢,以免破坏静止的油面。

e.当量油尺铊接近罐底时(约20cm)应放慢速度,不得冲击罐底。

f.手感尺铊触底,就迅速将尺垂直向上提起,避免倾斜摆动,使液面发生波动。

g.卷尺提起后,应迅速观察油面浸湿线高度,读出油面高度;先读小数,后读大数,读数时尺带不应平放或倒放,以防油面变化。

h.测量结果应精确到毫米,每次测量至少两次,两次相差不大于
1mm,取小的读数,超过时应重测。

i.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量表中。

(2)油罐车液面高度测量(人工测量)
a.用于人工计量的停车场地,必须坚实平整,坡不大于0.5度。

b.油面平稳后再进行计量。

c.具体计量程序同储油缺罐液面高度测量。

(3)储油罐罐底水高测量
a.水的高度不超过300mm时应使用检水尺;水的高度超过300mm时应使用量油尺。

b.测量时,在量油尺或检水尺上涂抹一层薄的试水膏。

c.从固定测量点将量油尺垂直徐徐放入油罐,尺铊接触油面时应缓
第 2 页共 5 页
慢,以免破坏静止的油面。

d.尺铊或检水尺触底时,应静置3~5s后提尺。

e.卷尺提起后,应迅速读取试水膏变色处的毫米读数;读取时检水尺不应平放或侧置。

f.遇水、油界面不清晰、不平直,应重新按程序测量。

g.水高超出50mm,应及时报告站长,分析原因并进行处理。

h.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录表中。

(4)油品温度测量
a.温度测量应在油品高度测量之后进行。

b.测量时将温度计装入保温盒。

c.将温度计置于油面高度的1/2处测量油温,浸没时间不少于
5min。

d.提取温度计时要迅速,温度计离开油点到读数时的时间不应超过10s;读数时应使温度计垂直,不让盒内液体洒出,视线应垂直于温度计,先读大数。

e.使用分度值为0.5摄示度的温度计,应估读到0.1摄示度;使用分度值为1摄示度的温度计,应估读到0.2摄示度。

f.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录表中。

(5)油品密度测量(密度计法)
a.从油罐采取油样,将油样沿量筒内壁倒入量筒,量筒应放在没有气流的地方,并保持平稳。

b.将干燥的密度计小心放入搅拌均匀的量筒风油样中,操作时注意液面以上的密度计杆管浸湿不得超过两个最小分度值。

c.待密度计稳定后按弯月面上缘读数,读数时必须注意密度计不得
第 3 页共 5 页
与量筒内壁接触,眼睛要与弯月面上缘成同一水平线,并估计密度计读数至0.0001g/cm3。

d.测量油样的温度。

e.测量完毕,将油样倒回油罐,收好计量器具。

f.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录表中。

第 4 页共 5 页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5 页共5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