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1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沁园春长沙原文《沁园春》词牌经考证最早当出现于晚唐。

现在传世的最早《沁园春》词当数张先的《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词。

但张先之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尚欠精工。

故后人填《沁园春》,多遵苏词。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长沙原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

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按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沁园春”属于 长调 ;
分上下片,为 双调 。
二、词牌
2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
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
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理论家、书法家、诗人 作:《沁园春·雪》(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一课)《卜算子·咏梅》、《七律 ∙
长征》,政论文《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
4
一、词
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
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
课前两分钟
读《沁园春·长沙》及其课下注释 (括号内的内容不读)
1
情境导入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
2
沁园春· 长沙
作者:毛泽东
3
作者简介
名: 毛泽东,字润之 ,笔名子任 。 时:1893年-1976年 地:湖南湘潭人。 评:中国人们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
情 感 基 调舟 侯 点 生 同 来 浮 由 击 江 万 立 泽 园
?。江 意 学 百 ?。长 碧 山 寒 东 春 雄伟壮阔 曾 山 气 少 侣 怅 空 透 红 秋
·

昂扬炽烈 记 , , 年 曾 奋发前进 否 激 挥 , 游 慷慨激扬 , 扬 斥 风 , 有力量感 到 文 方 华 忆
中字 遒 正 往
30
总结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 “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 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 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1上阕揽景兴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

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

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

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

仰望长空,俯察大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

“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

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

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

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主宰国家命运的正是那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百侣、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文本赏析
上阕:分析词中描绘的湘江秋景图,包括“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如“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等,体会其描绘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
文本赏析
提问:作者描绘这样的秋景,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景中寓情,作者通过描绘壮美的秋景,抒发了昂扬向上的情感。)
词牌来历: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花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片(阕)。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整体感知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160;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160;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160;#160;#160;层林尽染#160;#160;(静)近观:漫江碧透#160;#160;#160;百舸争流#160;#160;(静、动)仰视:鹰击长空#160;#160;(动)俯瞰:鱼翔浅底#160;#160;(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沁园春·长沙【1】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2】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3】;漫江【4】碧透,百舸【5】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6】,万类霜天竞自由【7】。

怅【8】寥廓【9】,问苍茫【10】大地,谁主【11】沉浮【12】?携来百侣【13】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4】。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15】;书生意气【16】,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7】,粪土当年万户侯【18】。

曾记否,到中流【19】击水【20】,浪遏【21】飞舟?1925年【注释】【1】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城西的湘江中。

【3】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全都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4】漫江:满江。

漫,遍布。

【5】舸: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上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7】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

霜天,深秋天气。

【8】怅:失意,不畅快。

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9】寥廓:指宇宙高远辽阔。

【10】苍茫:旷远迷茫。

【11】主:主宰。

【12】沉浮:这里指盛衰。

【13】百侣:众多同伴。

侣,这里指同学。

【14】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很多。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稠,多。

【15】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6】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挥斥,纵放、奔放。

遒,强劲有力。

【1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指点,评论。

江山,指国家。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

【18】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粪土,视……如粪土,表鄙视。

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19】中流:江河水流中央。

【20】击水:指游泳。

【21】遏:阻止。

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

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朗读课文
下阙: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景?
• 上片:眼前所见:独立寒秋图 • 下片:由景及人:峥嵘岁月图
下阕赏析
下阕给我们塑造了一群怎样 的革命青年形象?
塑造了一群年青、有朝气、有才 华、有抱负、有热情、有力量的 青年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 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 进取,斗志昂扬革命青年形象。
下阕赏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最后三句描写了一副什么画面?表现了作者 当时怎样的情感?
最后三句描写了一副什么画面?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课文赏析
思考
初读这首词给你一种什么感受?
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
分听
1.朗读课文 沁园春·长沙
好《 上沁
作者:毛泽东
下园
阕春
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划长 分沙
节》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奏朗
。读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下阕赏析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同学少年”的?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年龄气质: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 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 万户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 头。”包含什么信息?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独”字说明无人做伴; “寒秋”说明已是深秋; “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
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 “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说明作者向
北而立。
2、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描写了一幅 什么画面? 湘江秋景图。
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重
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
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
磅礴的词。
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
长 沙------题目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工作13年之久,长沙记忆了毛泽 东青春飞扬的峥嵘岁月。文章内容写长沙之景,忆长沙之 人,有着深深的长沙印迹。)
结构:
本词,从字数来说,属于长调,分为 上下两片(阕)。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或广博, 或宏伟, 或雄峻
竞相向上、 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 向上,昂扬奋 进的立意契合。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 舸”等
以壮景抒豪情
时间、地点、(前三句) 特定的环境
小结
写 景
湘江秋景图
山红 林 染 静景 远景 仰视 江 碧 (色) 舸争 鹰 击 动景 近景 俯视 鱼翔
6、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远眺:群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远) 近观:江中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近) 仰视:长空 →鹰击长空 (动、高、远) 俯视:水底 →鱼翔浅底 (动、低、近)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字总领七句使之远近结合、总分有序、 动静交错、色彩鲜明 )
7、面对眼前的秋景,词人突然“怅寥廓,问苍
得非常传神、有表现力,是哪几个字?
万 → 山之多 遍 → 红之广
层 → 林之密
尽 → 染之透(化静为动,
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漫 → 水之满 透 → 水之清
争 → 争先恐后、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 → 飞之矫健、有气势
翔 → 游之轻快、自在
竞 → 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 力
5、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山、林、江、舸、鹰、鱼 → 万物
茫大地,谁主沉浮?”,“怅”是失意伤感的
意思吗?突兀吗?
谁怅
并非失意伤感, 而是由眼前之景 引发的感慨之词
主寥 沉廓 浮, ?问

• 1925年

• 独立寒秋(深思的

形象)


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 阔宇宙,“怅寥廓”写出了作者仰观宇宙, 俯视万物,思考人生的复杂心情。“谁主沉 浮”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疑问, 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 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 题,即革命领导权问题,即“由谁来主宰国 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
长 沙
学习目标:
1.回顾词的相关知识。 2.研读关键词语,把握词中 描绘的意象, 3.感受毛泽东的豪情壮志与 伟大抱负。
关于词的知识
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原配乐歌唱,句式不齐, 也称曲子、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
依据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 பைடு நூலகம்)、长调(91字以上)。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阕”。 词牌:
回忆往昔,曾经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 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 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 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 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 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 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三、品读上片,合作探讨
立 时间 地点 环境
万山 红遍,

层林尽染;
前 看 漫江 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生 秋机 景勃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 竞自由。

怅寥廓,
中 问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胸 壮怀 志博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目标回顾: 1.巩固词的相关知识。 2.研读关键词语,把握词中 描绘的意象, 3.感受毛泽东的豪情壮志与 伟大抱负。
这一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精神或胸怀?
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意象”简
释意
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 思想感 情与客 观物象 融合, 形成意 象。
赏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 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 境界。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词的格式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 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不同的规格。 词牌决定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的声韵。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
作 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
背 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
景 了湖南的运动讲习所,创办全国
农民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
建了党支部。 1925年10月,毛泽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 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 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 飞舟?
(二)梳理文意
沁园春 长沙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 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地枫 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 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 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 宇宙间天地万物都在竞相蓬勃发展。面对这 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 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能主宰你的命运?
3、通过这画面,你觉得词人(作者) 写作时的情绪是怎样的?为什么?
慷慨激昂、积极进取。
景色明丽,万物竞争,其实正是词人 内心世界的反映。
研读重要语句
集体朗读4—10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4、讨论: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这 个字是哪个字?其中,还有几个词用
课文鉴赏
(一)感知课文 1、同学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 2、观视频,听朗诵,赏美景,感节奏, 品情感。 3、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