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凌迟与救赎(一)
诗随笔作文

诗随笔作文五首诗随笔作文五首诗随笔作文1无题其一倚栏望月风满楼绿色渐稀黄昏后心起惆怅无处寻恍然惊觉已初秋无题其二行舟十里客帆尽袅袅炊烟两岸还不问红尘风月地但留心中方寸天无题其三雨落小轩风凄凉花染寒霜叶断肠提笔了了万千事又恨韶华尽沧桑无题其四落霞余晖映夕阳缕缕清风抚红装无奈人生无奈事徒留悔恨夜夜尝无题其五饮酒贪杯添新愁,容颜憔悴泪空流。
鸿雁回书音尘绝,曲罢三分望江舟。
五首诗随笔作文21起初,我认定的诗歌是父亲与人斗架的战争形式。
战争惹怒了父亲爆发的强力,于此,我从父亲那里破获了岳飞著名的《满江红》而我则是一只炭火里的烧瓶,或者说成是父亲手里一个取得胜利的砝码。
2诗歌是一个极其荒谬的字眼。
居然知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枪子出发而缔造的一出国破忧伤剧。
诗歌的原始含义是描述悲剧。
文天祥一枪打响了城墙上拱起的战争,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碑铭长驻。
诗歌的力量远远绵长。
所感召,所东盟萌动,所激发诗情的血色浪漫。
3某个时段我不写诗,觉得诗歌不如一个瓢虫爬大山引起的轰动。
录音机里传出的声音,代替了诗歌的波段。
报社里的大店铺辑庆贺我沉下来的隐匿。
4不知什么时候起又做了诗歌的庄主,唏嘘的,讥讽的,扼腕吟叹的。
在我看来都是诗歌的情调,尽管他们浸泡在南瓜粥里,喝出迷糊的状态。
有人说诗歌是清白的,干净的,像一个没开苞的处女。
未曾被打马飞过,诗歌承认了我洁白的上帝要阵亡。
5我是一个受害的灵魂。
所以,我选择了诗歌来安抚。
6写过很多首乱打苍蝇的诗,那不是诗歌。
也写过卵蛋不生的处女作,那个时候叫进醉乡的是“处女作”。
我诗歌的“处女作”在天堂,早过了破处的无畏世界,一个雪峰一样的召唤让我奔腾,诗歌成了我活在路上的木板弹弹桥。
它没安全感,却让我唯一追随。
7我十九岁,大概十九岁那年,第一次死在顾城的诗里。
房间内墙壁上亲笔描绘的人体油画被父亲粉碎肉体开始到撕扯到灵魂那刻,我读了顾城的很多诗,诗像个脆弱孩子,难以吐出反抗的空气。
高干文大全

翻译官★★★★★☆ 因为有过相同的经历,所以很喜欢这文半是蜜糖半是伤★★★★★ 蛮舒心的文章小牛顿★★★★ 构思很另类,最后才恍然大悟人生若只初相见★★★★☆ 不是结局的结局,要在一起面临的问题不是一般的多终是自在★★★★☆ 很温馨,一笔成长流水账常青★★★ surehere的代表作,早期高干文~ 何必太多情★★★★★☆ 年少可以犯错,但不要错过君子难逑★★★★ 棋逢对手的文何须浅碧轻红色★★★★★☆女主在关键时刻很果断,男主很聪明很执着良辰讵可待★★★★☆ 误会造成分开就是若干年谁是谁的谁★★★★☆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君子一诺★★★★★★ 妙佳人,不看会后悔的文! 何以笙箫默★★★★★★ 经典中的经典!金钱.谋杀.爱情★★★☆ 寒大的文还是有保障的让我感谢你,赠我空欢喜,我不会忘记★★★★☆ 作者大大说题目是为男二取的~很喜欢这题目,是篇短小但令人荼蘼花开★★★★ 三人间的纠结,那个纠结阿~~在我一生最猥琐的时候遇见你★★★☆文笔一般,文章有点小雷,可以消遣看看我们的故事★★★★ 只因爱他所以白了满头华发欢颜★★★★☆ 里面的很多语句,令人爱不释手温暖的弦结局he大爱晚成★★★★★ 女主长了一张毒嘴,让人莞尔不止落落•清欢★★★★★ 算完了吧,反正也就等出书了只怪我们太贪玩★★★★☆ 曲终人散,谁无过错?我们都爱过★★★★☆ 男主的名字太让我喷饭了桑之未落★★★★★☆ 青梅竹马--朋友--小情人过客,匆匆★★★★☆与爱人斗,其乐无穷青青陌上桑★★★★★故事中还有故事...双城故事★★★★★我喜欢的男孩,有世界上最英俊的侧面杉杉来吃★★★★ 原来“吃”也可以这么可爱何处飞花★★★★ 律政俏佳人系列文,与法律有关的背景莲叶何甜甜★★★★ 两个表里不一的人如命中注定般相遇,幸福蔓延千帆过尽★★★☆ 平淡的高干文相亲以后★★★★☆是故事却很现实,看戏看戏尘世★★★★★不是她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而是生活选择她白昼的星光★★★★★日久生情还是旧情难忘呢?佳音如梦作者:妾心如水★★★★☆值得好男人来爱的女主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 面对青春,自己的选择决不要后悔花间 I+II★★★★☆ 一个“错爱”的故事,现实,且虐。
《双城记》读书笔记--关于爱与救赎

《双城记》读书笔记---关于爱与救赎尽管摆脱不了古典小说的大段说教,也无法避免英伦式的亲密又略显疏离的对话,没有现代小说繁杂的叙事手法,小说仍旧靠单纯讲故事取胜。
恩怨情仇,故事很简单。
亚历山大•曼奈德医生囚于巴士底狱中十七年,出狱之后,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徘徊,幸而在女儿露西照顾关爱之下得以开始新的生活。
露西与主动放弃继承权的法国贵族达尔南结婚,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
然而,一封法国革命之后送到达尔南手中的信,将一切打乱。
为了使那位法国前仆人免予牢狱之灾,达尔南只身回到法国,却被当作出奔者关在狱中。
在医生和劳雷先生的奔走努力之下,达尔南终于在两年后被释放。
但故事并没有结束,幸福还未展开,刚刚出狱的达尔南又被重新投入狱中。
在审判时,医生在狱中的记录被当众读出来:原来那使医生身陷囹圄的贵族,正是达尔南的父亲与叔叔。
愤怒的狂躁的法国“公民们”,在审判大会上判处达尔南死刑。
医生一家陷入痛苦之中,而一直深爱着露西的卡尔登先生,利用探访达尔南的最后机会将他换出监狱,替他死去。
医生一家直到达尔南被送回才明了卡尔登的打算,才明白卡尔登那句“无论为了什么而改变方针或稍稍延宕,绝不能救出什么人的性命来的,那必然将牺牲掉许多条的性命”的真实意思。
无奈中一家人匆匆逃离法国,回到英国。
故事结束。
故事里许多描写革命前两个国家两个城市的剥夺与不公的场景,许多法国大革命的狂躁暴乱段落,常常让我觉得可怖。
而夹杂在这革命中的深情浓仇,也是可叹的。
爱与救赎之一:曼奈德医生囚于巴士底狱十七年之后,医生已经忘记自己的名姓,只会终日茫然地做鞋。
只是在女儿的悉心照料之下,才渐渐好转。
但在女儿结婚去蜜月之后又重新发作了一次。
但无论在何种情形之下,他在狱中的生活却只字不提。
我猜他在达尔南向他坦白自己的真实姓名时已经能够想起些事情,所以才要求达尔南保证绝不会把自己的姓氏向任何人透露出去。
也许,那次短暂的九天的发作,正是医生最痛苦矛盾的时刻,他亟需借着做鞋的方式,来使自己平静或者说来逃避回忆。
爱情上瘾症克服爱的痴迷与依赖

原來愛情不必這麼傷
張璇著
544.37 1118
00622577
00581587
我真的愛你嗎?
金惠男著/李豔青譯
544.37014 8056
00582463
3個人的雙人床
黃子容著
855.4864413a
00587603
戀人還是朋友:分手療傷手冊
諾曼.萊特作/田鎔瑄,謝慧雯譯
544.37014 5724 93
00588288
愛是你,愛是我:許醫師穿越真情烈愛的療傷處方
00343268
關於愛情:心理測驗test
周安華著
179 7734
00367686
愛的出口和缺口
楊明著
544.37 4667
00412613
能相愛在世界末日之前
林慶昭著
855.486 4406
00441627
活出自我肯定
潘蜜拉.巴勒(Pamela E. Butler)著/黃慧鶯譯
173.4 2624 89
544.37 2682
00546138
戀愛無用論
成英姝著
855.48 5344-4
00550824
情感講義
楊旭編著
544.37 4646
00555136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刀疤橘作
544.7 1704
00565487
愛不到你,也要助你幸福:離開你的人,不代表不曾愛過你
黎詩彥作
544.37 2700-5 93
許添盛著
544.7 0835
00588761
其實,妳也沒那麼喜歡他
伊恩.寇納(Ian Kerner)著/汪芸譯
544.7 4014
复仇:《菉竹山房》中二姑姑的自我救赎

复仇:《菉竹山房》中二姑姑的自我救赎作者:陶文倩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0期陶文倩[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23]摘要:吴组缃的《菉竹山房》是反映封建礼教下女性悲剧的名篇,其中二姑姑这一形象也一直是被看作一个“在长期性压抑的状况下形成畸形心理的女性”来解读的。
但本文意在跳出这一窠臼,分别从二姑姑的三重人格说开去,以此揭示隐含在小说背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常见的“复仇”母题,继而对二姑姑的悲剧性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整体性的把握。
关键词:《菉竹山房》复仇女性悲剧封建礼教一、“捉鬼”——虚伪的深情寡妇《菉竹山房》以“我”与阿圆这对新婚夫妻回乡探亲为主线,着意刻画了年轻时与姑爹的灵牌结婚的二姑姑在寡居多年之后的一些生活片段。
二姑姑在与“我们”相处的过程中,频频向“我们”提起死去的姑爹,俨然一个“痴女”的典范。
可是二姑姑的一言一行不但没有满足阿圆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幻想,反而让她不时惊异地对“我”瞪了眼,深感惶惶不安。
其实,阿圆的惊异未尝没有道理:在“我”看来,二姑姑与姑爹之间的故事只是一对“顽皮孩子”闹出的一场“喜剧”,对于年仅十余岁未经世事的二人而言,他们的感情很有可能只是不成熟的青春萌动,即便可以用“爱情”来定义,但当二姑姑被活活送进菉竹山房这座死寂的“古墓”后,只能度过余生无爱也无性的生活,加之几十年过去,二姑姑对姑爹应该早就不再怀有单纯的爱恋之情了。
更何况当年东窗事发之后,祖母毫不姑息的态度导致丫鬟(即群众)都要对二姑姑加以鄙夷,叔祖虽然从中尽力撮合周旋也未能成功,这自然暗示着少年家庭对二姑姑的否定态度。
众生相一目了然,唯独少年的反应成为故事的空白,直到“若干年后”他才因“沉船而死”重新“出场”。
此处极具召唤性的文本结构似乎就是为了暗示事发之后少年的“身”与“心”皆不在场,他既没有为“爱情”力挽狂澜,也没有阻止残酷的体制肆意地践踏自己的“情人”。
在二姑姑蒙垢含羞地接受着封建礼教的“凌迟”时,少年依然被族人寄托着科考中举的厚望,一派前程似锦。
英语文学作品赏析——解读《呼啸山庄》

英语文学作品赏析——解读《呼啸山庄》引入主题前,我们需要先做大胆的否定。
否定的依据已经讨论过,见:整部作品的主题与爱情无关,也不是复仇故事,更不涉及人性、阶级、压迫。
至于反映了什么女性意识的崛起,父权制的抗争,对自由的追求,对宗教权威的反抗等等,与这部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无关。
《呼啸山庄》所描写的是内心情感世界的冲突,所反映的是对自身“艺术灵魂”的追求和对世俗情感的向往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矛盾的前者是作为诗人的艾米莉·勃朗特所特有的,存在于她自身心灵层面上的一种执着、坚定,且别无选择的追求,这种追求带着强大的排它性,排斥着人类与生俱来并且是生命所固有的对世俗情感的向往,而这种向往也同样是令常人无法抗拒的。
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的内心世界中,悲剧性的引发了强烈的碰撞,带给她心灵的撕裂、挣扎、以及等等的痛苦过程。
这种痛苦本该深深埋藏于自己的灵魂深处由她独自品尝,但艾米莉却用文学作品的方式将这首来自灵魂深处的史诗拟人化,将这些痛苦像精灵一般释放到了一个被她称为“呼啸山庄”的舞台之上,她还给那个穷其一生所追求的‘艺术灵魂’起了一个人格化的名字——希斯克利夫,名字用“石楠”与“悬崖”这两个极富象征意味的词语组成。
作品中主要的艺术形象并非来源于外部世界,而是诗意的将自己激烈的内心冲突和冲突的本源进行了拟人化、人格化,将自己内心抽象的思想缠斗、将造成这场缠斗的源泉和历程具体化为三个叙事支点,并诉诸于小说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过程中,所自然产生的虚拟幻象。
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所依赖的环境,自始至终都应该被限定在艾米莉·勃朗特自己的内在情感世界中。
尽管我们在小说中的的确确接触到了这些看上去“狂风暴雨般的爱恨情仇、残忍无情的冷酷报复”等等的虚拟行为,但却没有必要也绝不应该使用外在的(无论来自于时代、地域、阶层,政治或宗教等等的)世俗标准,来衡量那些仅仅反应了一条内在心路历程的意识流。
这样自然而然的我们就可以否定掉爱情,否定掉人性等等这些只能存在于社会属性之上,并发生在具体的人与人之间时才可以被适用的评判准绳,使得我们可以合理并彻底的纠正评论界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所走的弯路,从一个屏蔽掉本就不该存在于这个封闭空间内的、来自于社会性的爱恨情仇和道德等视角,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探知艾米丽·勃朗特的内心世界,最终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理解和结论。
2023年《简·爱》读书笔记_1

2023年《简·爱》读书笔记2023年《简·爱》读书笔记1《简·爱》之所以不朽,自然有其傲世之处。
如果要我说这本书能经过时间洪流的洗刷依旧散发灼热的光芒,是因为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给世人塑造了一个高贵甚至于超脱灵魂之外的人物——简·爱,她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
因为舅舅的临终遗言,舅妈被迫收养了她。
在盖茨黑德,她没有朋友,陪伴的只有表兄妹的欺凌与嘲讽,无论她做什么永远会证明是错误而且愚蠢至极。
她被里德太太,也就是她的舅妈打上“骗子”的烙印,直到在洛伍德遇到她的心灵导师用仁爱与包容将她的罪名洗去,替她抚平上帝赐予与她年纪并不相符的创伤,在洛伍德她还找寻到生命中的第一位朋友——海伦,她似一团烈火注定用来驱散无尽的饥寒交迫。
世上没有亲人让人孤独无望,然而比这可怕的是有亲人存在而他们压根不关心你。
所以,当简·爱遇到罗彻斯特的时候,府上所有人的友爱与善良,让她对生命的恩惠充满了感谢与知足,并不渴求太多情感,哪怕是这一点点的关心就够了,这就是全部,比所有的物质都珍贵。
罗彻斯特外表冷漠,内心炙热,他们疯狂的相爱,没有经过道德法律允许的情爱终将招致世俗的打压与侮辱。
横在他们之中最大的障碍,不是财富地位的悬殊,而是罗彻斯特存世的疯妻子。
得知一切真相的简·爱,没有悲伤没有眼泪,只有无望。
孤独凄冷再次袭来,更加猛烈无情,她无力与无助,就像躺在一条大河干涸的河床上,纵然远山呼啸而至的山洪势必将一切摧毁带走。
事实也是如此,这爱情的风暴将神奇般的简·爱卷到真正的亲人身边——姑妈的儿女们。
无论黛安娜还是玛丽都是那样的友好善良,与自己有那么多共通的话题,还有为伟大事业而献身的表兄圣·约翰也是如此的让人心安。
亲情的暖流如春日的阳光,融化冰雪,唤醒新的希望。
后来,在圣·约翰的苦苦追逼求婚下,简·爱心里有一个声音,始终在远远的呼喊,她忘不了罗彻斯特,她要不顾一切的回到他身边,即使他已经眼瞎手残,她也愿意陪伴守护一辈子。
爱的救赎作文范本

爱的救赎作文范本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有着无法估量的力量和影响力。
正如著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所说:“爱可以拯救我们。
”在我们的生活中,爱的救赎不仅能带给我们生机与希望,还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本文将通过讲述两个真实的故事,展示爱的救赎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故事一:有一位名叫杰克的男孩,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
他的父母因贫困而沉重的担忧让他倍感压力,心灵渐渐变得疲惫。
然而,在他生活的小镇上有一位叫苏珊的义工。
她关注社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苏珊注意到了杰克的困境,并决定帮助他寻求出路。
她首先帮助杰克获得了奖学金,并给他倾听和鼓励。
通过与杰克的交谈,苏珊发现他非常喜欢画画。
于是,她鼓励杰克进一步学习绘画,并介绍他参加了一次艺术比赛。
杰克的天赋在比赛中得到了认可,他获得了第一名。
这个令人振奋的胜利使他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他开始抱着自信和决心投入到学习和绘画的世界中。
经过几年的努力,杰克成为了一名成功的画家。
他用自己的绘画为家庭带来了财富和荣耀,将他们的生活从困顿中拯救出来。
杰克的故事是爱的救赎的真实例证,它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给予关心和鼓励,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故事二:在一个偏远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名叫艾丽斯的年轻女孩,她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不能行走。
由于残疾,她在学校和社会中经历着巨大的挑战和歧视。
她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
幸运的是,在这个村庄里有一个医生,他深深地被艾丽斯的坚强和乐观所打动。
医生不仅提供了医疗帮助,还给予了艾丽斯充分的关心和鼓励。
他鼓励艾丽斯不要放弃,坚信她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医生还组织了一场慈善募捐活动,为艾丽斯筹集了一辆轮椅。
艾丽斯通过这辆轮椅恢复了行动能力,她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希望。
她开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经过多年的奋斗,艾丽斯成功考上了大学,并选择了医学专业。
她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医生,致力于帮助其他残疾人,用自己的经历去鼓舞和启发他们。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爱的救赎如何通过医生的关怀和援助,帮助一个残疾女孩扭转了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从父亲许峰仪叙述角度来看,他其实并不知道这样的爱是怎样发生的,仅仅是出于一种本能偏爱小寒,无形中刺激了小寒对父亲的爱一年深似一年。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爱变成了有嫌疑的男女之爱。他不愿以父亲的身份对待小寒,社会伦理道德对他的规范角色已经完全消失,他是作为原始性的、女人心目中的男人而存在。这种不正常的父女恋,可以避开他人的耳目,可以无视许太太的存在,却无法逃脱彼此心灵的折磨,“他究竟还是她的父亲,她究竟还是他的女儿,即使他没有妻,即使他姓了另外一个姓……两人都有些羞惭。”③许峰仪苦苦挣扎却又无力自拔。
虽然许小寒不是演绎伊赖克缀的“诱弟杀母”,但她从一出生就有着与伊赖克缀类似的心路历程,“你生下来的时候,算命的说是克母亲,本来打算把你过继给三舅母的,你母亲舍不得。”②她是在精神上自然地扮演“伊赖克缀”的角色。正是父女之间的“伊赖克缀情结”导致了这种爱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这种爱的必然的悲剧性。
二、凌迟:错位的爱
《心经》是张爱玲1943年7月在《万象》上发表的一部表现20世纪40年代中国上层社会家庭父女恋的短篇小说。夏志清先生曾经评述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善于用独到的视角、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暗示来描写故事。《心经》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浓厚“弗洛伊德”色彩的作品。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父女畸恋的故事,许小寒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许峰仪,而父亲的有意无意的默许则助长了这种畸恋。在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中,表现这种主题的作品并不多见。张爱玲的《心经》则以此为主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阿伽门农》中的“伊赖克缀情结”,也就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恋父情结。
许峰仪只是许小寒本能欲望中的男性符号,是虚拟的情爱的化身。在整个这场错乱的情爱纠葛中,许小寒的母亲应该得到的来自于许峰仪那分爱名存实亡。对于许小寒来说,是把枯寂的人生用自己的理性筑成樊篱,自己不愿冲破,也不愿被人冲破。苦苦固守那片认定的精神家园,偏执得只有自己清楚,而他人最终无法理喻的意念、理想和感觉,将内心深处被看作对手的母亲践踏得伤痕累累。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心经》对“爱的凌迟”以及“救赎”现象的揭示,透过这篇小说中所表现的原本美好的内心情感在一种不知不觉中蜕变成一种毁灭性的爱,以及各自最终找寻情欲出口来达到一种情感上的自我救赎,从而发现在作者潜层话语下要阐释的人性、人生的真谛,及其流露出的“苍凉”的悲情。
一、源起:伊赖克缀情结
上个世纪,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发现了著名的“俄底浦斯情结”和“伊赖克缀情结”。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杀父娶母,后者主人公诱使其弟杀死母亲,为父报仇,自己则终身未嫁。瑞典心理医生荣格把这两出希腊神话中的原型分别定义为“俄狄浦斯情结”和“伊赖克缀情结”。
其次,许小寒的母亲或者作为许峰仪的妻子这一双重的社会属性,也就是她所应扮演的双重的角色,在这里是完全被消解。从女性视角站在小寒的立场上,她完全没有把母亲作为她的长辈,作为与她的父亲拥有平等地位和身份的角色。而仅仅把她视为与自己同样的“女人”,她从内心深处不认同“母亲”这一角色。在小寒的潜意识里,嫉妒母亲、憎恨母亲。她处心积虑地要剥夺母亲应有的扮演权,从而无形地把自己陷入孤立无助的境地,在“白日梦”中咀嚼着无法得到的那份真爱———富有原始性的精神之爱的苦果,感受着虚幻的人生带来的荒凉。同时作为母亲的另一个“女人”也同样陷入痛苦无奈又尴尬的困境,在不满足中、不安稳中、不能忍受中无语而难堪地苟活。
爱的凌迟与救赎(一)
关键词:心经爱凌迟救赎
摘要: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心经》不刻意追求小说主题的高深,宏大题材的表现,而关心的是家庭,是爱,是人性。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对“爱的凌迟”以及“救赎”现象的揭示,并且透过《心经》中所表现的那种原本美好的内心情感,在一种不知不觉中蜕变成一种毁灭性的爱,以及各自最终找寻情欲出口来达到真谛,及其流露出的“苍凉”的悲情。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以性欲为中心的,儿童的性本能和性生活最初产生于和他经常接近的人。女孩偏向父亲,男孩偏向母亲。他认为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已经对他的母亲发展出一种特殊的爱情,把她看作自己的私产,把父亲看作与他争夺私产的敌人;女孩同样把母亲看作妨害她与父亲恋爱关系的人,并且占据了她自以为应该的地位。他还认为,恋父情结如果发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响:“孩子对父亲的尊敬、爱戴以及在父亲晚年时对他进行赡养和保护的热心,本是人类自然感情,人类最重要的基本观点,就是理所当然地建立在这感情之上的,人类通过这种感情和社会联结在一起,若是有一种行为恣意践踏了这种感情,人们一定会觉得是应该受到谴责的。”①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心经》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源于伊赖克缀情结的父女畸恋。
凌迟也称陵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在爱的名义上冠予“凌迟”,就是将爱缓慢温情地逐渐地扼杀,在《心经》中存在着这样复杂的三方“爱的凌迟”,具体表现为许小寒离间了父母的夫妻之爱;许父放任自身的罪恶情愫,在使自己和女儿深陷乱伦泥沼的同时,背弃了妻子的爱;许母听凭女儿和丈夫走向不伦并未及时制止,葬送自己爱的同时也手刃了女儿的爱。三方相互纠结,共同对彼此实施了一种称为“爱”的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