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方针
ISO14001环境方针、环境目标模板

ISO14001环境方针、环境目标
一、环境方针:
遵守法规,绿色环保;
节能降耗,持续改进。
环境方针的内涵:
(1) 遵守法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地方环保政策和规定,
是企业员工的行为之本;
(2) 绿色环保---树立全员环保意识,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全员
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
(3) 节能降耗---在所处工作区域合理有效地使用水,电,纸,材料等能
源,资源,减少浪费,积极使用环保产品,以低成本方式保护环境达
到提高经济效益。
(4) 持续改进---针对不满意的现状,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确保环境绩
效得到持续改进。
二、公司年度环境目标:
污染物100%达标排放
考核方法:每年一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生活废水、废气、噪声进行监测。
****年万元产值耗电量与去年同比下降1%
考核方法:每季度对万元产值进行统计、分析。
本公司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全公司员工要理解质量方针的内涵并坚决贯彻执行,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中。
批准:(总经理)
年月日。
环境管理三大方针

环境管理三大方针环境管理三大方针是指环境管理工作中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即污染防治、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
这三大方针是环境管理的核心内容,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建设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污染防治是环境管理的首要任务。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污染,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所以,环境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采取有效的手段,预防和控制污染的发生和传播。
首先,要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密切关注大气质量、水质和土壤污染等环境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
其次,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和排放限值,确保企业和个人按照规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者消除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还要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罚,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资源合理利用是环境管理的核心内容。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很多资源已经过度消耗,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
因此,环境管理的第二大方针就是要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需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推广节约型、循环型、低碳型的生产方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究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和高效利用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还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大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力度。
生态保护是环境管理的最终目标。
生态系统是维系地球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人类自身的重要任务。
生态保护是环境管理的第三大方针,要求我们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确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我们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环境的整体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环境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三十二字方针是什么?-咨询工程师考试.doc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三十二字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建国五十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更是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总体上看,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趋势开始减缓,但是,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很多的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
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之时,回顾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光辉历程,总结前进道路上的经验,对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完成跨世纪的环境保护任务,把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环境保护五十年历程回顾萌芽阶段(1949~1973)建国初期,由于当时人口相对较少,生产规模不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大多是局部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
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跃进”时期,特别是全民大炼钢铁和国家大办重工业时,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处于动乱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明显加剧。
在此期间,经济建设强调数量、忽视质量,片面追求产值,不注意经济效益,导致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一些新建项目布局不合理;一些城市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发展,加剧了这些城市的污染;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一些地区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毁林毁草、围湖围海造田等问题相当突出。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我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通过这次会议,我国高层的决策者开始认识到中国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起步阶段(1973~983))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环保工作方针

环保工作方针
环保工作方针是指企业在实施环境保护工作时应遵循的原则和目标,这个方针可以准确提示企业如何正确处理环境问题,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一、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单个物种,而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的和谐稳定。
因此,环保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排放污染物的减少,而是要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二、全面减排
环保工作的目标不仅仅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是要实现全面减排,即减少污染物的源头,从而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三、多方参与
环保工作不应该是政府部门或企业独自完成的,而应该是全社会参与的,各方要有责任感,积极参与,形成共同努力,实现环境保护的宗旨。
四、制定方案
环保工作不能光有理论,而是要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明确各方责任,分步实施,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五、注重预防
环保工作重点是要重视预防,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前预防污染上,而不是等到污染发生之后才去解决。
六、全面考核
环保工作需要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考核,不仅要定期检查环境质量,还要对企业的环保行为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综上所述,环保工作的方针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全面减排、多方参与、制定方案、注重预防和全面考核。
这些方针将为企业在环保工作中提供原则和指导,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中 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制度

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制度《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在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快速发展经济的国家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制度,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是“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
保护优先,意味着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优先考虑环境保护。
预防为主,强调在可能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综合治理则是整合多种手段和方法,包括法律、经济、技术等,对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理。
公众参与旨在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损害担责要求对造成环境损害的行为主体,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在政策方面,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环境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指导。
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鼓励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产业。
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也是重要政策之一。
政府不断增加环保资金的投入,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
例如,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改善城市和农村的环境质量。
此外,中国还推行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通过提高环境标准,促使企业采用更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业,依法予以严厉处罚。
在制度方面,中国建立了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框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之一。
环境保护的方针

环境保护的方针一、什么是环境保护方针?1.1 定义环境保护方针是指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所确定的总体方向,包括基本的原则、目标和战略。
1.2 意义环境保护方针的制定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环境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纲领,对于指导环境政策的制定、资源配置和法律法规的制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环境保护方针的基本原则2.1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要求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基础上,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以确保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预防原则预防原则是指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要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通过加强环境管理、监测和预警等手段,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降低环境保护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2.3 综合利用资源原则综合利用资源原则要求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
这需要加强资源的管理、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实施。
2.4 先污染者负责原则先污染者负责原则是指在环境保护中,追究污染者的责任和修复义务。
根据这一原则,对于环境污染的责任应由造成污染的个人、企业或组织承担,他们应主动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补偿。
三、环境保护方针的具体目标3.1 环境质量目标保护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方针的核心目标之一。
这包括改善大气质量、减少水污染、保护土壤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要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建立环境标准、完善环境管理体制等措施,实现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3.2 生态系统保护目标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保护生态系统是环境保护方针的重要目标之一。
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动生态修复和恢复等措施,保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3 资源利用目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环境保护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加强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环境保护十大方针精编版

我国环境保护十大方针(按时间顺序整理)韩雨 1403210410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令人堪忧。
自1972年以来,我国环境管理工作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逐步在实践中确立了环境管理的方针体系,建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强化环境管理”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本文以时间顺序,整理出了我国自1973年起确立的十大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同时,将新出台的“水十条”进行了整理与阐述。
关键字: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水十条1.环境保护“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即“三十二字”方针,就是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这一方针是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和环境保护的实际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我国环境保护起积极作用。
根据32字方针,国务院制定并公布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规定》作出十个方面政策规定:做好全面规划;工业要合理布局;逐步改善老城市的环境;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加强对土壤和植物的保护;加强水系和海域的管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认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好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所必要的投资、设备、材性要安排落实。
2.“三同步、三统一”方针1983年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在总结环保工作开展十年来经验教训基础上,首次系统确定中国环境保护政策大政方针。
同时,会议提出了“三同步、三统一”的环保方针。
三同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三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三同步”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确定政策、提出措施以及组织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指出要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过程之中;“三统一”是贯穿于“三同步”的一条基本原则,旨在克服只顾经济发展的观点,强调整体的综合利益,也可以认为是各项工作的一条基本准则。
环境保护十大方针

我国环境保护十大方针(按时间顺序整理)韩雨 1403210410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令人堪忧。
自1972年以来,我国环境管理工作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逐步在实践中确立了环境管理的方针体系,建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强化环境管理”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本文以时间顺序,整理出了我国自1973年起确立的十大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同时,将新出台的“水十条”进行了整理与阐述。
关键字: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水十条1.环境保护“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即“三十二字”方针,就是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这一方针是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和环境保护的实际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我国环境保护起积极作用。
根据32字方针,国务院制定并公布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规定》作出十个方面政策规定:做好全面规划;工业要合理布局;逐步改善老城市的环境;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加强对土壤和植物的保护;加强水系和海域的管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认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好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所必要的投资、设备、材性要安排落实。
2.“三同步、三统一”方针“三同步”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确定政策、提出措施以及组织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指出要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过程之中;“三统一”是贯穿于“三同步”的一条基本原则,旨在克服只顾经济发展的观点,强调整体的综合利益,也可以认为是各项工作的一条基本准则。
3.持续发展战略方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结束以后,199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目标、政策框架和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S O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FOR STANDARDIZATION中文名称: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时间:1947年2月职能:负责制定除电工产品以外的国际标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已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它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并日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国际竞争的需要,国家政策的要求,社会公众的期望,使各种类似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环境方针,求得生存和发展。
九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在质量管理标准化成功经验的启发下,率先开展了环境管理标准化活动。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随之也在一些成员国家的推动下,着手从事这项工作,并于1993年6月成立了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07,正式将环境管理工作纳入了国际标准化的轨道。
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它们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
其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
日化产品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什么影响?污水排放数据:美国每年排放入大海的污水超过200亿吨;日本排放入海的污水每年超过130亿吨;独联体每天有超过300万吨的污水排入波罗的海;中国每年有100亿吨的污水排放入海洋。
介绍赤潮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含氮、磷元素)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
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2005年5月30日浙江海域出现7000多平方公里大面积赤潮。
主要分布在舟山、温州海域,发生的此次赤潮是浙江省有记载以来范围分布较广的一次,且是以国际上认为具毒性的米氏凯伦藻为优势种的赤潮。
按照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近海赤潮生物图谱》介绍,米氏凯伦藻会分泌溶血性毒素。
此次赤潮主要是近期天气比较炎热,同时长江口水域的海水富营养化严重,使藻类得到了充足的养分而引起的。
介绍“水华”“水华”是指内陆水域(淡水)中一些浮游生物(比如一种叫做微囊藻的蓝藻)的爆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与海洋中的“赤潮”并称水环境的两大灾害。
其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水质受到了污染。
具体来说,微囊藻的生长主要需要氮和磷。
一方面,因为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等原因,排入水中的大量粪便和肥料使水中的氮含量增加;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水中磷元素的激增,比如普遍使用含磷洗衣粉等。
氮磷含量的增加造成了水富营养化,犹如给庄稼施了肥一般,再加上夏季有适宜的3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和充足的阳光,微囊藻得以疯长,水面呈现了不正常的绿色或蓝色。
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每年的6月5日(世界环保日)国际淡水年(2003年)每年的3月22日(世界水日)地球日的由来: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
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并将次年的4月22日作为“地球日”。
当时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将尼尔森的提议变成了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活动的具体构想,并得到很多青年学生的普遍支持。
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
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
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各地举行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
从此“地球日”成为“世界地球日”。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
有资料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
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
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
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
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环保日的由来: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会议讨论了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会议建议联合国大会将这次会议开幕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
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同年10月联合国大会第27届会议接受并通过了这一建议。
每年的6月5日,世界各国都开展群众性的环境保护宣传纪念活动,以唤起全世界人民都来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努力,同时要求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系统为推进环境保护进程作出贡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希望通过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使人们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发展的积极行动者,使全人类拥有一个安全而繁荣的未来。
国际淡水年:2003年已经被联合国定为国际淡水年。
确定“国际淡水年”旨在提高各国政府及民众对淡水资源重要性以及淡水短缺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促进各国在淡水管理与消费领域寻求新的思路,制定新的战略与开发新的技术;提高各国民众参与保护淡水资源的积极性。
2003年世界水日的主题就是“水—人类的未来”,200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也是:“水──二十亿人死于它(Warter—Two million People are Dying for it !)”,这个主题的意义也在于呼吁全球公民都为人类的后代着想,在保持和改善世界淡水资源的水量和水质方面做出努力。
在地球为人类提供的“大水缸”里,可以饮用的水实际上只有一汤匙。
地球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
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
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即使如此,世界上也是不缺水的。
但是,世界上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约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而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却严重缺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每年约有5000亿立方米污水排入江河湖海,造成35.5亿立方米以上的水体受到污染。
联合国最新公布的数据触目惊心:全世界有11亿人得不到干净的水。
每天大约有6000名儿童死于不卫生的水和不合格的卫生和清洁条件所引起的疾病。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说:“要减少发展中国家的疾病,拯救生命,任何措施都比不上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水和合格的卫生条件。
”水资源之争已成为地区或全球性冲突的潜在根源和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中国水资源本来就贫乏,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环境恶化,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一些工厂、企业在崛起的同时,把废水、污水公然排进附近的河流中。
如江南水乡曾经到处是清可见底、鱼虾丰富的小河,夏天孩子们在河里游泳嬉戏,但这些小河已慢慢消失,代之以混浊的臭水沟。
河北省人均只有383立方米淡水量,全省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却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3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0亿立方米,60%以上的地表水和城镇工矿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南部河流已经到了“无河不干,有水皆污”的境地。
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下限标准,由于连续大旱,地下水采补失衡,地下水连续超采。
2002年7月末,全市平原地区地下水平均深埋为18 23米,比往年同期下降0.65米,属于重度缺水地区。
相比工业污染,人类的生活方式更是吞噬清洁淡水的巨兽。
现在 城镇普遍使用的冲水马桶、洗衣服使用的洗衣粉以及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杀虫剂都是淡水资源的污染源。
“国际淡水年”主页上说:“不论我们是谁,不论我们在哪里,不论我们做什么,我们全都依靠水……但我们越来越不尊敬它,我们侮辱它,我们浪费它,我们污染它,我们忘记了它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全球淡水资源紧缺日益加剧,已经向人类亮出“黄牌”,如果再不解决水危机问题,21世纪人类将无法生存。
世界水日:为了缓解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根据联合国《21世纪议程》第18章有关水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原则,1993年1月18日,联合国第17次大会通过了193号决议,决定从1993年开始,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决议提请各国政府根据自己的国情,在这一天开展一些具体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环境方针“追求完美的环境”“完美公司”并不是最完美,但是努力地去追求完美,是完美公司永恒的方针,要建立完美的事业,实现完美的人生,环境保护是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为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应致力于共同的生存环境的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