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震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北外滩白玉兰广场抗震送审汇报

北外滩白玉兰广场抗震送审汇报

4.0
100年超越概率2%的场地地震反应谱
Site-Specific 100-yr 2% Exceedance
3.5
规范要求的地震反应谱50年超越概率63%
Code Frequent
规范要求的地震反应谱100年超越概率2%
3.0
Code Rare
2.5
2.0
1.5
1.0
0.5
0.0
0
1
2
3
4
5
6
7
8
结构系统采用内部混凝土核心筒及以钢梁和柱组成的外围抗弯 矩框架外加钢外伸桁架及带状桁架的双重系统。塔楼外围共有 二十四个外围组合柱,其中有八个组合柱对应连接于由核心筒 角落延伸向外的外伸桁架。位于塔楼四个外围角落各有两根柱 子使用斜角柱网。其余八个外围组合柱将平均分布在塔楼四边 于外伸桁架柱轴线之间。
整理ppt
40
酒店A高度较高
此外,根据中国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 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第11.1.2条, 抗震设防烈度七度,钢与混凝土混合框 架-钢筋混凝土筒体的最高适用高度为 190米。
酒店A结构总高171.7米,接近高度限值。
整理ppt
41
6.超限设计的措施及对策
办公塔楼 酒店A塔楼
裙楼抗侧力系统是由上部结构系统的竖向桁 架支撑框架及楼板组成。
整理ppt
25
裙楼结构体系
裙房地面层以上的楼层采用组合钢梁与组合 桁架支撑金属压型组合板。
标准的地面及地下层楼板分别使用250mm及 200mm厚的双向钢筋混凝土板, 由钢筋混凝 土梁及柱支撑。地下二层楼板面使用300mm 厚的双向钢筋混凝土板为塔楼嵌固层的楼板 加强层。根本的主钢筋混凝土梁大小为大堂 及地面楼层500mm宽1,000mm深; 地下楼 层500mm宽750mm深;地下室停车场楼层 400mm宽及750mm深。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1. 引言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能够对人类和建筑物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或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提供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2. 地震背景
在评价之前,需要对该地区的地震背景进行研究和分析。

包括该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率、历史地震事件、地震震级和深度等参数的统计和分析。

3. 结构物评估
对于建筑物、桥梁、大坝等结构物,需要评估其地震抗性和耐震能力。

包括建筑物的结构材料、设计参数、地基状况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结构物可能受到的地震力的计算和分析。

4. 地震风险评估
综合考虑地震活动、地质条件、结构物的耐震能力等因素,对地震风险进行评估。

包括对建筑物破坏程度、人员伤亡情况、经济损失等方面的分析和预测。

5. 地震安全性评价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对地区或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进行评价。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给出不同等级的地震安全性评定,如“安全”、“较危险”、“危险”等。

6. 结论和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包括对结构物的加固与改造、建设新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紧急应对预案的制定等方面的建议。

7. 参考文献
列出评价过程中使用的相关文献和数据源,方便其他人员查阅和参考。

该报告旨在为地震安全性评估提供指导和参考,对于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隐患排查报告

地震隐患排查报告

地震隐患排查报告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对具体区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地震隐患排查工作。

现将排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排查目的本次地震隐患排查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具体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地震安全隐患,提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治理,提高区域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二、排查范围本次排查涵盖了具体区域内的各类建筑物、基础设施、地质灾害点等。

具体包括:1、居民住宅、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各类建筑物。

2、道路、桥梁、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

3、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

三、排查内容1、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查建筑物的基础、承重结构、墙体、梁柱等是否存在裂缝、变形、倾斜等异常情况。

评估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标准是否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查看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是否存在偷工减料、违规施工等问题。

2、基础设施稳定性对道路、桥梁进行检测,查看是否存在路面破损、桥梁结构受损等情况。

检查供水、供电、供气等管道和线路的敷设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老化、破损等隐患。

3、地质灾害隐患勘察山体的稳定性,评估是否存在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风险。

检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运行情况。

四、排查方法1、现场勘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对排查对象进行实地观察、测量和记录。

2、资料查阅收集建筑物的设计图纸、施工记录、验收报告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比对。

3、仪器检测运用专业检测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裂缝观测仪等,对建筑物的变形、裂缝等进行精确测量。

4、走访调查与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进行交流,了解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和历史灾害记录。

五、排查结果1、建筑物方面部分老旧居民住宅存在墙体裂缝、梁柱变形等问题,抗震能力较弱。

少数新建商业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质量瑕疵,影响结构安全性。

2、基础设施方面部分道路路面出现裂缝和坑洼,影响交通通行安全。

一些桥梁的桥台和桥墩存在轻微裂缝,需要及时修复。

地震灾害实验报告(3篇)

地震灾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提高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掌握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我们进行了本次地震灾害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震级、震中、震源等。

2. 掌握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技巧,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 了解地震灾害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提高应对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地震知识讲座2. 地震模拟实验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四、实验过程1. 地震知识讲座首先,我们邀请地震专家进行讲座,向参与者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震级、震中、震源等。

讲座过程中,专家还结合实际案例,让参与者了解地震灾害的危害。

2. 地震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环节,我们使用地震模拟仪模拟地震发生的过程。

参与者分组进行实验,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包括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滑坡等。

通过实验,参与者亲身体验地震灾害的威力,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

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在地震逃生技巧演练环节,我们教授参与者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和注意事项。

演练内容包括:如何判断地震发生、如何快速找到安全的避难所、如何自救互救等。

通过演练,参与者掌握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技巧。

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在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环节,我们模拟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灾害场景。

参与者分组进行演练,学习如何应对这些次生灾害。

演练内容包括:如何扑灭初期火灾、如何处理水灾、如何应对毒气泄漏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地震知识讲座,参与者对地震的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地震灾害的认识。

2. 地震模拟实验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地震灾害的威力,增强了他们的自救互救意识。

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使参与者掌握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了他们的逃生能力。

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使参与者学会了如何应对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提高了他们的应对能力。

上海大楼倒塌事件调查研究报告

上海大楼倒塌事件调查研究报告

事故的发生:2009年6月27日清晨5时30分左右,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西侧“莲花河畔景苑”小区,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全部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

庆幸的是,由于倒塌的高楼尚未竣工交付使用,所以,事故并没有酿成居民伤亡事故.楼盘倾倒还不到半分钟2009年6月27日凌晨5点30分左右,当大部分上海市民都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家住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附近的居民却被“轰”的一声巨响吵醒,伴随的还有一些震动,没多久,他们知道不是发生地震,而是附近的小区“莲花河畔景苑”中一栋13层的在建的住宅楼倒塌了。

事故发生在淀浦河南岸的“莲花河畔景苑”,发生倒塌的一栋13层在建住宅楼由上海众欣建设有限公司承建,开发商为上海梅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发生事故的环境:“莲花河畔景苑”商品房小区工地共有11幢在建13层楼房,在淀浦河(宽约40m)的南面,11幢在建楼房长度方向与淀浦河河岸基本平行,这些楼房北面边界距淀浦河河岸距离在20~50m之间,其中倒塌楼房距防汛墙最近,据人目测仅有二三十米。

土方紧贴建筑物,堆积在7号楼(倒塌楼房)楼房北侧,北面的空地上堆放7号楼南面基坑开挖的泥土有足球场那么大,堆土在6天内即堆高10m左右。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连根倒地的地基桩体上,部分混凝土横切面在巨大力量的拉扯下,似乎出现少量蜂窝状空缝。

记者还看到,作为地基桩体最为关键的力量支撑,暴露在外的地桩钢筋有拇指般粗。

在倒塌大楼的底部,地基桩体散落一地。

这些桩体基本为圆柱形的,有些是实心的,有些则为空心。

13层楼房采用的是桩-十字条形基础,十字条形基础埋深1.9m,管桩共118根,型号是AB4008033,管桩的埋入深度为33m,桩尖持力层是71-2层。

连在十字条形基础下的管桩的断桩长度为:北面的断桩长度长,南面的断桩长度短。

2009年6月27日,已从事土木工程研究53年的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吕志涛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上海13层楼房倒塌事件感到震惊。

地震的小实验报告(3篇)

地震的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并学会使用地震模拟仪器进行地震模拟实验。

二、实验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的结果,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受到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的影响。

本次实验利用地震模拟仪器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过程,通过观察地震波在模拟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等参数,分析地震波传播的特点。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地震模拟仪器:包括地震波发射器、地震波接收器、地震波传播介质(如沙子、泥土等)、地震波传播路径、计时器等。

2. 实验材料:沙子、泥土、水、塑料薄膜、小木棒、尺子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沙子、泥土、水、塑料薄膜等材料准备好。

2. 设置实验场地:在实验场地铺设塑料薄膜,将沙子、泥土、水等材料均匀铺在薄膜上,形成地震波传播介质。

3. 设置地震波发射器:将地震波发射器放置在实验场地的一端,确保其稳定。

4. 设置地震波接收器:在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另一端设置地震波接收器,确保其稳定。

5. 进行实验:启动地震波发射器,观察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记录地震波的振幅、传播速度等参数。

6. 改变介质:分别使用沙子、泥土、水等不同介质进行实验,观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7. 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等参数,总结地震波传播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沙子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5m/s,振幅为0.5cm。

(2)泥土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2m/s,振幅为0.4cm。

(3)水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0m/s,振幅为0.3cm。

2. 实验分析(1)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沙子、泥土、水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依次降低,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2)地震波传播振幅与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沙子、泥土、水等介质中的振幅依次降低,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地震学实验报告(3篇)

地震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地震波传播特性研究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2. 掌握地震波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3. 熟悉地震仪器的使用。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地震实验室实验仪器:地震仪、地震波记录系统、地震波发生器、传感器、信号放大器、计算机等。

实验原理: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主要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携带地震源的信息,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可以了解地震的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等信息。

实验步骤:一、地震波发生器的安装与调试1. 将地震波发生器安装在实验室内,确保其固定牢固。

2. 调整地震波发生器的频率和振幅,使其符合实验要求。

3. 连接地震波发生器与传感器,确保信号传输稳定。

二、传感器的布置与连接1. 在实验室内布置多个传感器,确保其分布均匀。

2. 将传感器与信号放大器连接,放大地震波信号。

3. 将放大后的信号输入地震仪,记录地震波传播过程。

三、地震波记录与分析1. 启动地震仪,记录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纵波和横波信号。

2. 利用地震波记录系统,对地震波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数字化等处理。

3. 分析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速度、振幅、频率等参数,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地震波传播曲线,分析地震波在实验室内传播过程中的速度、振幅、频率等参数。

2. 比较不同传感器的记录结果,分析地震波在实验室内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

3. 结合地震学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规律。

实验结果:一、地震波传播速度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实验室内传播速度约为V=2000m/s,与理论值相符。

二、地震波振幅与频率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振幅逐渐减弱,频率逐渐降低,符合地震波传播规律。

三、地震波传播路径通过分析不同传感器的记录结果,发现地震波在实验室内传播过程中,传播路径基本呈直线,说明实验室内环境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较小。

关于“地震灾害”的案例分析报告

关于“地震灾害”的案例分析报告
其面积不超过200平方公里;六度区面积也 只有数百平方公里。
• (3)6.0-6.4级地震,震中烈度多数为八度, 其面积几十平方公里;七度区不超过200平 方公里,六度区数百平方公里,如震中烈 度为七度,则与5.5-5.9级地震结果相同。
• (4)6.5-6.9地震,震中烈度一半为八度, 结果与6.0-6.4级地震一样;另一半为九度, 其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八度区不超过 500平方公里,七度区则在1500平方公里以 内。
• 地震波
•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 裂产生的弹性波。
•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是通过地球 本体内传播的波,面波是指沿介质表面及 其附近传播的波。
• 体波包括横波(S波)和纵波(P波)。
• 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100800m/s。
• 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2001400m/s。
为浅源地震。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 浅源地震。
•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千米至300
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
的称为深源地震。
•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浅源地
震波及范围小,但破坏力大;深源地震波 及范围大,但破坏力小。 2002年6月29日 晨1:20发生于吉林的7.2级地震,震源深 度为540km,无破坏。 1960年2月29日发 生于摩洛哥艾加迪尔城的5.8级地震,深度 为3km。震中破坏极为严重,但破坏仅局限 在震中8km内。
地震灾害案 例分析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每 年发生的地震约达500万次,绝大多数地震 由于发生在地球深处或者它释放的能量小 而人们难以感觉到。人们能感觉到的地震 叫有感地震,占地震总数的1%左右。造成 灾害的强烈地震则为数更少,平均每年发 生十几次。强烈地震会引起地震区地面剧 烈摇晃和颠簸,并会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和造成工程建筑物的破坏。地震还可能 引起海啸、火灾、水灾、山崩以及滑坡, 这些都会给人类造成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上海地震教育防御展可行性报告分析2010年9月第一章总论第二章项目SWOT分析与定位第三章项目规模与客源分析第四章项目营销思路第五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六章项目风险与对策分析第七章项目选址及建设内容第八章项目的组织管理及运营模式第九章财务、经济和社会等效益评价第十章总论和建议2010上海地震教育预防展可行性分析报告第一章总论“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繁,强度大,损失多,影响范围广。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

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的干旱,始于去年末,至今仍在持续。

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部已达特大干旱等级.近几年来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自然灾害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了人类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随着电影《2012》的上映,人们更加关注此次展览利用对于自然灾害的还原,敲响人类对于保护自然的警钟,跟通过场景模拟,指导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时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灾害的逐渐重视许多商家已经瞄准此类市场,这次的展会我们会邀请众多开发抵御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的相关商家,以吸引更多对于自然灾害关注的人群。

1.1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地震”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震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随着电影《2012》的上映,人们更加关注此次展览利用对于自然灾害的还原,敲响人类对于保护自然的警钟,跟通过场景模拟,指导人们面对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人类对于地震的逐渐重视许多商家已经瞄准此类市场,这次的展会我们会邀请众多开发抵御地震对人类影响的相关商家,以吸引更多对于地震关注的人群第二章项目SWOT分析与定位2.1 地震展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分析2.1.1 近来地震频繁发生和一系类地震相关影视作品的上映,使人们提高了对其的重视。

2.1.2 地震展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受教育局大力鼓励。

2.1.3 地震展不似其他商业性浓重的展会,招展有局限性。

2.2地震展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分析2.2.1上海讯息发达,世界在近阶段发生过多类强震,引起的关注较大。

2.2.2上海是个大型城市,经济发达,为我国一线城市,经济中心,拥有大量商机。

2.2.3教育程度较高,高校众多,更有“复旦”,“交大”等多所211名校,而此次地震展更能吸引大量崇尚新奇,接受度的大学生及素质较高的人士。

2.2.4同期举行的娱乐性展会可能对其有较大威胁第三章项目规模与客源分析(1)项目规模预测:举办地点:上海世贸展览中心(延安西路2299号)三层展厅上海世贸展览中心分为东西两个展厅,展览总面积为5400平方米。

其中,东厅占地3800平方米,西厅占地1600平方米,可根据实际需要分馆展览。

展会时间: 2010.9.10——2010.9.17(布展时间)2010.9.18(持邀请卡观众)2010.9.19——2010.9.25(普通观众)(2)与会者或参展商与参观者的来源和大致数量:招展代理:政府部门,大型相关产业公司(较高档次),以及各类高校与会者:地震局局长参观者来源:专业观众普通观众大致数量:一万人第四章项目营销思路4.1宣传推广:需要品质较高的宣传计划,政府部门和高校可同时进行,以教育意义和创意为主,大型相关产业公司可以其中观众的广泛性,政府支持为宣传点展位营销办法:运用大众媒体普遍手段,以及本次展会的创意点在旅行的开始,给你一张有小孩和大人图片的卡片,你能在卡片上了解到他们是谁和经历了哪次的地震,在旅行结束的时候,你才能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

在您是旅程开始之前,你会看到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让你初步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4.2营销渠道:招商渠道主要是联合各类高校及政府部门,做宣传报等,在居民地发传单等,或在网站报刊杂志上刊登相关报道,宣传推广主要以色彩强烈对比为主。

展会开幕前12个月主要是显露性和提示性的宣传推广工作,开幕前9个月对招商活动的直接支持性宣传,开幕前6个月为范围缩小,目标更明确:专业观众。

开幕前3个月对普通观众的宣传推广,对专业观众实施跟踪服务。

展会开幕前对大众媒体。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标准展位: 3m×3m=9m2参展价格: A类20000RMBB类18000RMB展位配置:展位铺设地毯,楣板附参展商名称标准中、英文字样,射灯2个,电源插座1个,咨询桌一张,折椅5把光地参展价格:A类 2000RMB/m2B类 1800RMB/m2(30m2起租)第六章项目风险与对策分析治安:可能会出现大量的人群,会出现人流拥堵的现象。

治安对策:增加保安人员和现场秩序维护人员。

在展会开展的前1-2天和展会闭幕式的当天,增加大量的现场工作人员和接待人员。

人为:有些观众可能会随手摸展品。

人为对策:派工作人员在现场维持秩序,阻止和预防观众对展品的一些破坏性行为。

也可以拉起一些围栏,让观众和展品保持一定的距离。

火灾:由于展品全是纸质物品,可能会发生火灾现象。

对策:检查并保证消防系统的正常运作,监控现场,防止火灾;进行安全检查;保养和维护会展设备;防止信息管理风险;进行证件检查;加强对嘉宾的安全保护。

事故发生时,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对参会人数预估,并评估风险,做好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配备医疗急救、火灾扑灭等保障。

第七章项目选址及建设内容7.1项目选址上海地震教育预防展拟选址上海世贸展览中心(延安西路2299号)举行,具体选址方案有两个。

方案一: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厅规模为70m×185m,面积为11,547平方米,展厅均为一层无柱式结构方案二:上海世贸展览中心三层展厅,分为东西两个展厅。

东厅占地3800平方米,西厅占地1600平方米。

两个方案均选用空间大,多媒体设施较为齐全的展馆,有利于达到展览所需要的效果,仅需加强人流的疏散性,以免人流过于集中于展馆的一部分。

经比较方案一现有设施比较齐全,场馆的宽敞,所需的场地经费高,且同期举行举行的展览相对多,容易使观众混淆视线。

方案二可利用场地的分区实现展览的分区操作,多媒体设施的良好效果也能使观众较好的了解地震的各方面信息,也方便地震模拟区的建立,操作周期相对也比方案一缩短一星期左右的时间,减少了施工人员以及其他等各方面的费用。

具体的选址方案还需结合各场馆的实际操作以及总体规划的建设等情况来确定,并报有关部门审批后定。

7.2 建设内容地震展馆分为四个区,图片区用于展示在地震灾难中的照片展示,视频区分时段放映有关的地震的知识片和电影,利用展馆齐全的多媒体设备为观众营造地震的真实感受。

在地震模拟区中需要施工方建设地震模拟房。

展会的性质是以公益与教育为主,故上海地震展的展馆将委托专业的地震中心进行设计,力求让观众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自然灾害,并学习到在灾害中对自己的保护措施,且确保设施的安全性及专业性。

7.3 上海世贸展览中心三楼展厅共用配套条件展厅设施2、3号馆(三层)展厅设施2、3号馆(三层)展厅设施2、3号馆(三层)货品入展厅五台货梯(东3西2):宽2.35m*高2.5m 深3.35m,承重5吨,货梯门:1.8m*2.4m展厅面积5400SQM(东3800 m2、西1600 m2)压缩空气--展品入展台液压车,手推车展厅地坪水泥地面给水--楼面承重500kg/SQM层高/最小限高3.8m/3m,特装限高3.5m,局部3m排水--柱子尺寸多种规格,详见附图。

空调夏天25°C,冬天18°C电话可供国际,国内电话手扶电梯一至四层每层4台(2上2下),宽度1.2m,每小时9000人,0.5m/s供电380V三相1330KW新风36000CBM/HR消防自动喷淋系统,烟感报警系统,消防栓,手提灭火器保安24小时保安服务网络有线宽带、无线宽带广播系统一楼北大堂服务台应急照明大堂及展厅茶水供应3处男/女卫生间3处商务中心一楼北大堂第八章项目的组织管理及运营模式8.1 地震展的组织管理机构比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首先确定上海地震展的组织管理原则为公益化,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

然后,设立项目组委会,组委会由政府有关部门组成,负责项目的决策和管理。

组委会下设执委会,具体负责组委会的指示,对项目的运作和管理实施权力。

执委会又可下分为开幕管理,布展管理,媒体管理,现场管理等各个部门,分别实施有执委会所布置的任务。

8.2 地震展的运营模式8.2.1地震展的组织安排上海地震展览会展期定为8天,第一天作为VIP指定日。

在指定日中,召开有关地震展的新闻发布会,专家讨论会,市场预测报告或学术交流会。

聚集各国的地震专业人士,专家围绕预防地震及地震监控等各方面的主题进行讨论。

后5日作为公众日,对社会公众开放。

在公众日可针对公众实施会展营销计划以及教育讲座。

8.2.2 地震展期间活动安排8.2.2.1讲座教育2010.9.18 上海地震展新闻发布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