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简称“5·12”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最为严重、影响最为深远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左右,震中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附近。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地震的震级为里氏8.0级,是近30年来中国发生的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地震造成了汶川县及周边区域的严重灾害,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也引起了全国和全球的关注。
为了对这次地震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国家级的震情调查工作,由中国地震局牵头组织了一支地震科学家团队,对地震灾害影响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在国家和全国地震科技攻关的大力支持下,地震灾害调查报告应运而生。
报告涵盖了灾害的方方面面,包括地震的基本震情特征,地震烈度分布及各种细节数据等,对地震烈度带、线和不同类型地表地貌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说明。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研究人员特别提到了汶川地震的发生机理。
地震原因复杂,但主要原因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对运动。
这种板块运动激发了川西的断层系反正断作用发生地震,导致了汶川地震的发生。
同时,报告中也讨论了地震路径、地震波传播、地震活动、岩石破碎和弹性反弹等方面细节内容。
此外,这份调查报告还介绍了地震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灾情十分严重,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人口流动性等社会问题也十分严重。
研究者呼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救援和修复工作,以尽力减轻灾害的影响。
报告还针对灾害后的复原问题提出了建议。
在灾后重建时,应当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水电、道路等,同时还要加强环境保护,进行生态修复。
此外,应加强山区人民的安全意识,提高抗灾能力。
总的来说,这份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提供了深入的科学数据和细节信息,对于地震的研究和预防扮演了重要角色。
希望在未来,中国地震科学家们能够继续保持好的工作状态,在地震预测研究与提高预警系统的能力及效率方面迈进更大的步伐,将中国的地震科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地震报告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建筑工程分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建筑工程分析摘要: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从土木专业工程抗震角度分析了震区房屋倒塌的原因,指出地震时房屋倒塌与否与诸多因素有关。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汶川地震震害严重的四个主要因素:震级大,烈度高,断层破裂长;震区人口稠密,房屋、路桥等人工工程多;抗震设防水平低;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严重。
所得结论可供理解汶川地震震害、改进结构抗震设计参考。
关键词: 汶川地震结构抗震震害倒塌地质灾害一、灾情概述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建国以来我国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波及范围广,灾害损失大,历史罕见,举世震惊。
该地震属于浅源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
甘肃地震灾害是仅次于四川的重灾区,受灾地区距震中最近距离为200km左右,距北川二次破裂点仅100km左右。
甘肃省陇南、甘南、天水等十个市(州)的70个县(区)受灾,达到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地震损失和地震破坏之最。
其中地震烈度在VI度以上受灾严重的县(区)达44个。
该次地震造成大量居民住房和公用设施倒塌,引发山体滑坡、崩塌,交通、电力、通信等生命线工程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全省因灾死亡人数365人、受伤10003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77.9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逾600亿元。
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公布的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甘肃省有8个县(区)属重灾县。
本次地震灾区的甘南、陇南和天水等地区位于青藏块体东缘,处在南北构造带和昆仑-秦岭构造带等多组深大断裂的交汇复合部位,为南北两侧的龙门山和六盘山晚新生代挤压隆起构造区之间的过渡地带。
本区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甚至特大地震,造成过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图1 映秀镇漩口中学RC框架结构震前(左)和震后正面(右) 、背面(左下)和柱头破坏细节(右下)二、震害特点5.12汶川8.0级地震的震害特点主要表现为:①地震波导致的强地面运动破坏建(构)筑物。
汶川地震震源

汶川地震震源引言汶川地震,也被称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是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地区发生的一次重大地震。
该地震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震级达到了8.0级。
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源地位于鲜水河断裂带。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的震源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形成原因。
汶川地震震源位置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小金县境内,具体的震中坐标为北纬31.02°,东经103.36°。
这个地区正好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带,所以地质构造相对复杂。
震中附近有多个主要断裂带,其中最重要的是鲜水河断裂带,震源正好位于该断裂带上。
震源深度和震级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千米。
根据国际通用的矩震级计算方法,汶川地震的矩震级为8.0级。
这个震级代表了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一个用于衡量地震破坏能力的指标。
8.0级地震属于大型地震,具有毁灭性破坏力。
震源形成原因汶川地震的震源形成是由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年轻和最大的高原,其隆升和崩坍造成了巨大的构造应力。
而四川盆地则是一个地下的盆地,盆地内部存在着众多沉积物。
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上。
断裂带是地壳中岩石裂缝和断裂面的集合,是地震最常发生的地方。
鲜水河断裂带作为汶川地震的震源带,其构造活动造成了地壳的位移和应力积累,最终引起了地震的发生。
地震灾害与预防汶川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了约8.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几乎所有房屋倒塌。
此外,道路、桥梁、管道等基础设施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地震灾害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预防类似的地震灾害再次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并预警地震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演化机制。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抗震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汶川地震报告

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确保救援物资的充足和快速调配,满足救援工作的需要。
社区防灾教育
防灾知识普及
加强社区居民的防灾知识普及,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应急演练
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居民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亿元人民币。
基础设施破坏
总结词
汶川地震对当地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包括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方面。
详细描述
地震对基础设施的破坏非常严重,许多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被堵塞或毁坏,通讯设施也受到严重影响, 导致通讯中断。此外,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STEP 02
资金筹措
制定灾后重建计划,对受 损的房屋、道路、桥梁等 进行修复和重建。
STEP 03
居民安置
为受灾居民提供临时住所, 并逐步进行永久性住房建 设。
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筹措 资金,为灾后重建提供必 要的财力支持。
社会援助与捐助
民间力量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灾后援助 工作,包括志愿者、慈善组织等。
震级与烈度
震级
里氏8.0级,矩震级8.3级
烈度
11度,极重灾区
地震影响范围
影响范围
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部分 地区
受灾人数
约8.7万人死亡, 37万人受伤, 1.84万 人失踪
Part
03
地震造成的损失
人员伤亡
总结词
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数以万计的居民失去了生命 或家园。
详细描述
提供汶川地震的详细记录和影响 评估
汶川8.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分析

图 1汶川 80级地震和部分 5 . . 以上强余震震源机制解分布 0级 通过计算 ,获取 了汶川主震和 4 4次 5级 以上强余震震源机 制解 ,这组解是对哈佛大学 已公布的 9个地 震最 佳双力偶解的很好补充 。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见图 1 。从中可 以看 出,汶 川 8 . 0级特大地震及其 4 4个强余 震以
汶川 8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震源机 制解分析 .
崔效锋 ¨ 宁杰远 胡幸平 ¨ 俞春泉 陶 开
1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 8 005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 物理系,北京 1 0 7 08 1
20 0 8年 5月 1 2日发生 的汶川 80级特大地震位于我国南北地 震带中段 , . 根据 中国大陆现代 构造应力场分 区 的研究结果 ( 谢富仁等 ,2 0 ) 0 4 ,地震发生的地点属于龙门山一松潘应力 区,该地 区区域最 大主压应力方 向为北 西西一南东东。对 于汶 川 8 . 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国内外 已开展了多方面的研 究,美国哈佛大学 、美 国地质 调查局 ( GS US )以及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快速测报 了汶川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结果。研究结果一致表 明,这次地震是一次 以逆冲为主、具有一定右旋走滑分量的断层错动 ( 刘超等 ,2 0 ;王为 民等 ,2 0 ;张培 08 08
依据读取 的 P波初动数据 和四川区域地震 台网的速报 目录 , 采用格点尝试法对每个地震所有可能的震源机
制解进行全空间扫描计算 ,扫描步长为 5× 。5 ,从 中选取矛盾符号比 介于最小值 Tl C i2之间的解作为 。5× 。 T至 m ̄ I i |  ̄%
该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离散区 ( 即可能解的分布范围), 对离散区内所有可能解进行平均,以此作为震源机制解求解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 地震背景汶川地震是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附近。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28,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
2. 地震原因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影响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员伤亡:近8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受伤。
- 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的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田等。
- 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 应对措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为灾区的重建提供支持。
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 救援行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派遣医疗人员和救援物资到灾区,尽力挽救生命。
- 紧急救助:提供紧急救助金和物资,满足灾民的基本需求。
- 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被毁的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5. 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大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重建工作,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结论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社会的支持,灾区正在逐渐重建和恢复。
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给四川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此次地震调查报告旨在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在未来应对类似灾难时能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
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大青山断裂带为主要震源区。
地震矩约为3.8×10^29恒须,属于特大型地震。
地震主震和余震造成了广泛的地表破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震原因1.构造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川滇地块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区域,沿断裂带发生活动。
2.应力累积与释放:川滇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下应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导致了巨大能量的积累。
3.构造断层:大青山断裂带是汶川地震的主要震源,多年的断层活动造成了变形和异常。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约8.7万人死亡、3.8万人失踪、37.6万人受伤,给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灾区破坏: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困难。
3.社会影响:由于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电力瘫痪、通信中断等,导致的人员救助和物资运输困难,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了社会动荡。
四、抗震减灾经验1.社会行为: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加强地震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
2.建筑设计:加强抗震建筑设计规范,优化抗震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3.应急预案: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信息发布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抗震避险意识。
4.科技支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教育宣传: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推广灾害公共知识。
五、结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预测和探测技术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通过总结教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步研究及考察成果(一)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陈运泰许力生张勇杜海林冯万鹏刘超李春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北京 100081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北京时间),在四川省的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陈运泰院士的研究组迅速开展地震资料的分析工作,通过多种分析手段获得了这次地震及两个强余震的震源参数。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注:时间仓促,行文粗糙,纰漏难免,敬请谅解。
一、震源机制1、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主震震源机制从全球长周期台站挑选了如图1左图所示的18个台站的垂直向波形资料通过矩张量反演得到的这次主震震的矩张量解及其最佳双力偶解如图1右图所示。
使用的资料采样率为1sps,资料的频率范围为0.005~0.02Hz。
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以拟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
断层向西北方向倾斜,走向为229°。
这次地震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4.4 ×1021 Nm,震级为Mw8.3。
其它参数见表1、2和3。
观测地震图和合成地震图的比较如图2所示。
N S EW图 1 长周期台站分布(左);矩张量解及其震源机制解(右)图 2 观测地震图与合成地震图的比较。
上面的波形为观测地震图,下面的波形为合成地震图。
表1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震源参数Date yyyy-mm-ddTimehh:mm:ssLatitude/°NLongitude/°EDepth/kmMagnitude Sources表2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矩张量解(10e21 Nm )No 11M 12M 13M 22M 23M 33M DCM exp M CLVD MSource 1 2.53 2.53 -0.22 -1.18-1.10 5.13 4.04 2.15 0.70IGP-CEA表3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最佳双力偶解Plane IPlane IIT-axisB-axisP-axisStri ke/°Di p/°Rak e/°Strike/°Di p/°Rak e/°Az m /°Pl g /°Az m /°Pl g /°Az m /°Pl g /°Source229 43 123 7 55 63 222 67 23 22 116 7 IGP-CEA2、2008年5月12日20点强余震震源机制从全球宽频带台站挑选了如图3左图所示的12个台站的垂直向波形资料、通过矩张量反演得到的这次强余震的矩张量解及其最佳双力偶解如图3右图所示。
使用的资料采样率为5sps ,资料的频率范围为0.005~0.05Hz 。
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以拟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
断层向西北方向倾斜,走向为226°。
这次地震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4.9 ×1017 Nm ,震级为Mw5.7。
其它参数见表4、5和6。
观测地震图和合成地震图的比较如图4所示。
图3 宽频带台站分布(左);矩张量解及其震源机制解(右)2008-5-12 06:28:00.00 31.021 103.367 10 Mw:8.3 IGP-CEA图 4 观测地震图与合成地震图的比较。
上面的波形为观测地震图,下面的波形为合成地震图。
表4 Mw5.7余震震源参数表5 Mw5.7余震矩张量解(10e17 Nm )表6 Mw5.7余震最佳双力偶解3、2008年5月13日7点强余震震源机制从全球宽频带台站挑选了如图5左图所示的12个台站的垂直向波形资料,NoDate yyyy-mm-ddTime hh:mm:ssLatitude /°NLongitude /°EDepth /kmMagnitude Sources1 2008-5-12 20:08:48.7331.428 103.834 10 Mw:5.7 IGP-CEANo 11M 12M 13M 22M 23M 33M DC M exp M CLVD MSource1 0.01 2.46 -1.27 -4.36-0.803.804.97 -0.18-0.32 IGP-CEAPlane IPlane IIT-axis B-axis P-axisStrike/° Dip/° Rake/°Strike/° Dip/° Rake/°Azm /°Plg /°Azm /°Plg /°Azm /° Plg /°Source 226 49 123 2 51 58 207 66 23 24 114 1IGP-CEA通过矩张量反演得到的这次强余震的矩张量解及其最佳双力偶解如图5右图所示。
使用的资料采样率为5sps,资料的频率范围为0.005~0.05Hz。
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以拟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
断层向西北方向倾斜,走向为204°。
这次地震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1.9 ×1018 Nm,震级为Mw6.1。
其它参数见表7、8和9。
观测地震图和合成地震图的比较如图6所示。
N S EW图5 宽频带台站分布(左);矩张量解及其震源机制解(右)图 6 观测地震图与合成地震图的比较。
上面的波形为观测地震图,下面的波形为合成地震图。
表7 Mw6.1余震震源参数表8 Mw6.1余震矩张量解(10e18Nm )表9 Mw6.1余震震源参数最佳双力偶解二、远场台阵数据分析美国阿拉斯加区域台网(Alaska Regional Network ,简称AK ),由25个宽频带台站构成,其中有24个台站成功地记录到我国四川省汶川县特大地震。
我们挑选其中17个台站构成台阵,这个台阵距离震中约7000km (图7)。
仅利用垂直向波形记录,借助于非平面波台阵技术,追踪了这次地震的能量辐射源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
我们所使用的资料为P 波初动后120秒的直达波。
在数据分析之前,采用0.2~10Hz 的4阶巴特沃斯零相移带通滤波器对原始记录进行了滤波。
分析所采用的滑动窗长为20秒,移动步长为1秒,空间搜索精度为0.01°。
由此得到的能量辐射源的位置如图8所示。
分析表明,这次地震能量辐射源跨度达600km ,但主要能量释放发生在前80秒,在这段时间内的破裂长度约300km ,位于震中东北方向,由此推断的平均破裂速度约3.1km/s 。
换句话说,这次地震开始于汶川县震中位置,然后以3.1km/s 速度向东北方向传播300km ,最后,破裂反向传播,在震中西南也有微弱的能量辐射。
NoDate yyyy-mm-ddTime hh:mm:ssLatitude /°NLongitude /°EDepth /kmMagnitude Sources1 2008-5-13 07:07:09:8.2630.734 103.113 10 Mw:6.1 IGP-CEANo 11M 12M 13M 22M 23M 33M DC M exp M CLVD MSource10.04 0.48 -0.43 -1.390.551.971.88 0.20 -0.03 IGP-CEAPlane IPlane IIT-axis B-axis P-axisStrike/° Dip/° Rake/°Strike/° Dip/° Rake/°Azm /°Plg /°Azm /°Plg /°Azm /° Plg /°Source 204 56 98 10 35 78 143 78 20 7 288 10 IGP-CEA图7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特大地震震中位置与使用台阵的相对位置。
红色菱形表示震中位置,白色三角形表示AK台阵图8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特大地震的破裂传播图像。
图中的黄色菱形为地震震中或地震断层的初始破裂点,圆圈用来描述地震断层的破裂传播过程,圈的大小表示地震能量的相对大小,圈的颜色由深到浅表示传播的先后顺序。
图9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特大地震能量辐射源相对于震中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
图10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特大地震过程中破裂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三、基于全球台网的宽频带波形资料的震源过程分析为保证足够长的直达P波波形和理想的台站分布,我们选用全球范围内最小方位角间隔为5°的21个震中距超过7000km的长周期远震台站的资料(图11)。
综合多种地震矩张量的反演结果,经过多次试解之后,我们选取的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230°/倾角39°/滑动角120°。
反演分析中所使用的格林函数是基于IASPEI91全球速度模型计算的。
对观测资料和格林函数都使用了0.002—0.2Hz 的滤波器。
图11 震中和所使用的台站位置分布。
图2 (a)观测波形;(b)格林函数波形。
图中的波形包括了P波初动之前的10s首先给定一个走向230°/倾角39°/滑动角120°的断层平面(图12),此断层面的尺度为:走向方向620km,倾向方向50km。
将此断层分别在走向方向和倾向方向均匀地分成31×5块子断层,因此每个子断层的尺度为20km×10km。
设定震源(初始破裂点)位于走向方向第21个,倾向方向第2个子断层。
反演得到的断层面上的静态位移分布如图13所示,最大静态位错约为6.7m,平均滑动量1.5m,最大滑动速率为1.2m/s,平均滑动速率为0.3m/s。
整个破裂以单侧破裂为主,主要的破裂向北东方向传播了约200km,但在北东方向300km 处也存在着较小的滑动位移量(<1m);在震中西南方向,滑动位移和破裂延伸范围总体上都比较小。
从最大滑动位移的分布位置来看,最大静态滑动位移主要位于震中和震中北东方向100km以内;另外在震中北东方向150km左右,也存在着最高达4.4m的静态滑动位移。
整个断层面上的滑动位移分布比较零散,说明破裂在传播过程中遭遇了多个障碍体的阻挡,因此在受阻挡区域出现破裂空区。
图14所示的震源时间函数结果反映了此次地震破裂的时间过程。
破裂大致由3个主要的子事件组成。
第一个子事件为位于0—15s,这个时间内释放了整个过程的16%的地震矩;第二个子事件开始于第17s,结束于第46s,为本次地震过程中最大也是最主要的一次事件,释放了63%的地震矩;最后一次事件在第48s和第60s之间,同样释放了16%的地震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