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动力学5
化学反应动力学-第五章-气相反应动力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一、双分子气相化合反应
若按过渡状态理论对双分子气相化合反应进行分 析,则反应物与活化络合物之间建立动态平衡,以 浓度表示的平衡常数为:
kc fM
e
E0 RT
fA fB
k k BT h f
M E0 RT
反应速率常数为:
e
fA f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一、双分子气相化合反应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一、单分子气相异构化反应
2. 反常的气相异构化反应
例如顺丁烯二酸二甲酯的顺反异构化反应
HC— COOCH3 HC— COOCH3 HC— COOCH3 C H 3O O C — C H
该反应的实测动力学参数如下: 频率因子 活化能 A = 1.3×105 s-1 E = 110.9 kJ/mol
R CH 3
R C 2H 5
R n C 3H 7
1.6×1015 4×1015
1×1015
下一内容
139.8 124.7
122.2
142.3 142.3
142.3
返回
上一内容
第五章、气相反应动力学
气相异构化反应
§5-1 单分子气相反应
这类反应的共同特点是:反应分子取得能量活化变为活 化分子,然后分解为两个自由基。
R 1 R 2 [R 1 R 2 ] R 1 R 2
由于生成的自由基的能量与活化分子的能量相近,它们 之间的能量差很小。所以,可以认为活化能E就是反应 开始状态与反应终结状态的能量之差,也可以认为就是 相应断裂键的“解离能”。其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
第11章 化学动力学(天津大5版)

N2+ 3H2 2NH3
k
k N2 1
kH2 3
k NH3 2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说明
a. 反应级数可为整数、分数、正数、负数或零,它的大小反 映了所对应物质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如 2O3 ==3O2
kC C
§11.1 化学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
1. 反应速率的定义
对于非计时反应
0=ΣνBB d dnB / B
转化速率: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反应进度。广度量,单位mol.s-1
d / dt
1
B
dnB / dt
反应速率:单位体积的转化速率。强度量,单位mol.m-3.s-1
1 dnB / dt V BV
'' '
''
'
3. 初始速率法 n n n 0 kcA,0cB,0cC,0 ......
A B B
lg v0 lg k nA lg cA,0 nB lg cB,0 nC lg cC,0 .....
保持每次实验B,C,…..的初始浓度相同
lg v0 nA lg cA,0 K
④ 反应转化率
lncA- lncA,0= -kt
某一时刻反应物A反应掉的分数称为该时刻A的转 化率xA
xA (cA,0 cA ) / cA,0
则:
1 k t ln 1 xA
一级反应的转化率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无关,仅 与反应时间有关。
⑤ 半衰期
一级反应的半衰期t1/2与反应速率常数成反比,与反应物的 初始浓度无关。
化学动力学习题

第5章化学动力学习题一、思考题1.化学反应速率是如何定义的反应速率方程如何表达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3.如何加快均相和多相反应的反应速率4.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什么样的反应5.能否根据反应方程式直接写出反应速率方程式为什么6.速率常数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浓度和压力会影响速率常数吗7.什么是反应级数零级反应和一级反应各有什么特征8.一个反应的活化能为180 kJ·mol-1,另一个反应的活化能为48 kJ·mol-1。
在相似的条件下,这两个反应中哪一个进行较快些为什么9.为什么说使用催化剂不会改变体系的热力学性能10.为什么不同的反应升高相同的温度,反应速率提高的程度不同11.是不是对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增加任意一个反应物的浓度都会提高反应速率为什么12.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13.何为反应机理你认为要想了解反应机理,最关键是要怎么做14.试解释浓度、压力、温度和催化剂加快反应的原因。
15.总压力与浓度的改变对反应速率以及平衡移动的影响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举例说明。
16.比较“温度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式”同“温度与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式”,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举例说明。
17.反应2NO(g)+2H2(g)=== N2(g)+2H2O(g)的速率方程是r = k c2(NO)c(H2)试讨论以下各种条件变化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NO的浓度增加1倍;(2)有催化剂参加;(3)升高温度;(4)反应容器的体积增大1倍18.对于下列平衡体系:C (s) + H2O (g) = CO (g) + H2(g),q为正值。
(1) 欲使平衡向右移动,可采取哪些措施(2) 欲使(正)反应进行得较快(平衡向右移动)的适宜条件如何这些措施对K及k(正)、k(逆)的影响各如何二、是非题(对的在括号内填“√”号,错的填“×”号)1.反应速率常数仅与温度有关,与浓度、催化剂等均无关系。
物理化学(中国药科大学) 化学动力学5-6,14节

ln(t1/ 2 / t '1/ 2 ) 或 n 1 ln(a '/ a) 或 ln t1/2 ln A (n 1)ln a
t1/ 2 a ' t '1/ 2 a
以lnt1/2~lna作图从直线斜率求n值。从多个实验数据 用作图法求出的n值更加准确。
二、微分法 微分法就是用速率公式的微分形式 来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如果各反应物 浓度相同或只有一种反应物时,其反应 速率公式为
dc n r kc dt
测定不同时刻反应物的浓度,作浓 度对时间 t 的曲线,在曲线上任一点切 线的斜率即为该浓度下的瞬时速率 r 。 只要在c~t 曲线上任取两个点,则这两个 点上的瞬时速率为
Ea d ln k 2 dT RT
式中的Ea称为实验活化能,一般可看作与 温度无关的常数。将上式作不定积分
Ea ln k B RT
由上式可以看出,以 lnk 对 1/T 作图应得一 直线,起斜率为–Ea/R。此外,上面得到的不 定积分式可以 改写为 下列形式
k Ae
Ea / RT
一级反应
二级反应 1/c
t
c 0级反应 三级反应
t
t
t
CH3COOC2H5+OH- CH3COO-+C2H5OH 25º C,a=b=0.064mol· dm-3.在不同时刻取样25cm3, 加入25cm3 C=0.064mol· dm-3的 HCl。多余的酸 用0.10mol· dm-3的NaOH滴定,得数据如下表:
这时可以采用过量浓度法(或称孤立法) 确定反应级数。
可以选择这样的实验条件,即在一组 实验中保持除A以外的B、…等物质 大大过量,则反应过程中只有A的浓 度有变化,而其它物质的浓度基本 保持不变,或者在各次实验中用相 同的B、 …等物质的起始浓度而只 改变A的起始浓度,这时速率公式就 转化为 r = k’[A]
第5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5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是非题1.非基元反应中,反应速度由最慢的反应步骤决定.()2.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在一定的温度下,反应速度也越快.()3.凡是活化能大的反应,只能在高温下进行.()4.测定反应速率的主要问题是确定一定数量反应物消耗或产物生成所需时间.()5.一般情况下,不管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总是相应增加.()6.温度升高,分子间的碰撞频率也增加,这是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主要原因.()7.某反应体系的温度一定时,当反应物的一部分活化分子全部反应后,反应就停止.()8.有极少数反应,如碳在某一温度范围内的氧化,当温度升高,反应速率降低, 表示在这样条件下反应的活化能需要零.()二、选择题1.H2O2的分解反应为: H2O2(aq) → H2O(l) + 1/2O2(g),下列表示的瞬时速度中,正确的是()A、dc(H2O2)/dtB、-dc(H2O)/dtC、-dc(O2)/(2dt)D、dc(O2)/(2dt)2.反应X + Y → Z,其速度方程式为:υ=k[X]2[Y]1/2,若X与Y的浓度都增加4倍, 则反应速度将增加多少倍()A.4B.8C.16D.323.某化学反应速度常数的单位是mol·L-1·s-1,则该反应的级数为()A.3B.1C.2D.1/24.已知某一反应A + B →C 的E正=50kJ/mol,则该反应的E逆为()A.-50KJ/molB.< 50KJ/molC.> 50KJ/molD.无法确定5.提高温度可增加反应速度的原因是()A.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B.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C.增加了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频率D.使活化配合物的分解速度增加6.催化剂加快反应速度的原因是()A.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B.改变了化学反应的历程C.降低了活化能D.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7.速率常数k是一个()A.无量纲的参数B.量纲为mol·L-1·s-1C.量纲为mol2·L-1·s-1的参数D.量纲不定的参数8. A → B + C 是吸热的可逆基元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为E正,逆反应的活化能为E逆()A.E正< E逆B.E正> E逆C.E正= E逆D.三种都可能三.简答题: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度,但不能影响化学平衡,为什么?参考答案第5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是非题1.[是] 2.[非] 3.[非] 4.[是] 5.[是] 6.[非] 7.[非] 8.[非]二.选择题1.(D) 2.(D) 3.(C) 4.(D) 5.(A) 6.(C) 7.(D) 8(B)三.简答题因为催化剂能改变反应历程,从而改变反应的活化能,所以能影响化学反应速度, 但由于催化剂同时改变正逆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同时影响正逆反应速度,不能改变反应的始态和终态, 因此它不能影响化学平衡.。
05 第五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2.1 3.0) rH 2 0.1(mol L-1 s -1 ) 3 3
rNH 3 (0.6 0) 0.1(mol L-1 s -1 ) 3 2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r kc ( NO)c(O2 )
2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2.应用速率方程的注意事项
①反应物是气体时,可用分压代替浓度。
如基元反应:
2 NO( g ) O2 (g) → 2 N O2 (g)
r kc ( NO)c(O2 ) rp k p p ( NO) p(O2 )
2
2
②固体或纯液体不写入速率方程。
mol· -1· -1 L min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1.1 平均速率
对任一化学反应:
aA bB
选用产物表示时, 取 + 号;选用反 应物表示时,取 - 号,目的是使 反应速率为正值。
在时间间隔△t内,其平均速率为:
c( A ) rA t c( B ) rB t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1. 速率方程
如任意反应:aA + bB = dD + eE
速率可表示为:
r k c c
x A
y B
k 为反应速率常数;
x、y 分别为反应物A、B的反应级数;
x + y为反应的总级数。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质量作用定律-古德贝格(Guldberg)
质量作用定律
描述:在一定温度下,对简单反应(或复合反应中 的基元反应),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以反应方程式中 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
化学反应动力学-5

k 式中: 式中:k0 = K1 k2 Kw, H +
= K1k3 , kHA = K1 Ka k4
17
的测定: 速率常数 k0、kH+和 kHA的测定 和 O O
CH3CCH3 + X2
r = [CH 3COCH 3 ] k 0 + k H + [ H 3O ] + k HA [ HA]
{
CH3CCH2X + HX
2 k1k 2 [ Br2 ] [ BrO] = k 3 k 4 [ O3 ]
1 d [O3 ] 1 d [O2 ] 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 × = × 2 dt 3 dt 2k1k 2 1 [ Br2 ] = {k 2 [ Br ][O3 ] + 2k3 [ Br ][O3 ]} = k4 3
2O3 → 3O2
18
(b)有弱酸存在时 ) 准一级速率常数: 准一级速率常数:
k ' = k0 + k H + [ H 3O ] + k HA [ HA]
恒定,在一系列固定[HA]下, (i)保持 pH 恒定,在一系列固定 ) 下 r [CH3COCH3] 作图,得 k′( [HA])。 作图, ′ 。 (ii) k′ [HA] 作图 ) ′ 斜率 = kHA。
(
)
4+ k1[ Ag + ][Ce 4+ ] 2+ [ Ag ] = k 1[Ce 3+ ] + k 2 [Tl + ]
k1k 2 [ Ag + ][Tl + ][Ce 4+ ] d [Tl ] 2+ 4+ r= = k3 [Tl ][Ce ] = k 1[Ce 3+ ] + k 2 [Tl + ] dt
第5章 化学动力学习题

第5章化学动力学习题一、思考题1.化学反应速率是如何定义的?反应速率方程如何表达?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3.如何加快均相和多相反应的反应速率?4.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什么样的反应?5.能否根据反应方程式直接写出反应速率方程式?为什么?6.速率常数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浓度和压力会影响速率常数吗?7.什么是反应级数?零级反应和一级反应各有什么特征?8.一个反应的活化能为180 kJ·mol-1,另一个反应的活化能为48 kJ·mol-1。
在相似的条件下,这两个反应中哪一个进行较快些?为什么?9.为什么说使用催化剂不会改变体系的热力学性能?10.为什么不同的反应升高相同的温度,反应速率提高的程度不同?11.是不是对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增加任意一个反应物的浓度都会提高反应速率?为什么?12.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13.何为反应机理?你认为要想了解反应机理,最关键是要怎么做?14.试解释浓度、压力、温度和催化剂加快反应的原因。
15.总压力与浓度的改变对反应速率以及平衡移动的影响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举例说明。
16.比较“温度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式”同“温度与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式”,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举例说明。
17.反应2NO(g)+2H2(g)=== N2(g)+2H2O(g)的速率方程是r = k c2(NO)c(H2)试讨论以下各种条件变化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NO的浓度增加1倍;(2)有催化剂参加;(3)升高温度;(4)反应容器的体积增大1倍18.对于下列平衡体系:C (s) + H2O (g) = CO (g) + H2(g),q为正值。
(1) 欲使平衡向右移动,可采取哪些措施?(2) 欲使(正)反应进行得较快(平衡向右移动)的适宜条件如何?这些措施对K及k(正)、k(逆)的影响各如何?二、是非题(对的在括号内填“√”号,错的填“×”号)1.反应速率常数仅与温度有关,与浓度、催化剂等均无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BT f E0 k exp h f A f BC RT
' f E0 令Kc exp f A f BC RT
'
kBT k Kc h
2015/12/22
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kBT k Kc h
K
c
[ABC] Kc [A][BC]
d AB 称为有效碰
撞直径,数值上等 于A分子和B分子的 半径之和。
d AB A
B
虚线圆的面积称为 碰撞截面。数值上 2 。 等于 d AB
2015/12/22
分子间的碰撞和有效直径
碰撞频率
A与B分子碰撞频率 根据气体分子动理论:
Z AB d
2 AB
N A N B 8RT 1/ 2 ( ) V V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发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 (1)从理论计算认为分子已被活化,但由于有的分 子只有在某一方向相撞才有效; (2)有的分子从相撞到反应中间有一个能量传递过 程,若这时又与另外的分子相撞而失去能量,则反 应仍不会发生; (3)有的分子在能引发反应的化学键附近有较大的 原子团,由于位阻效应,减少了这个键与其它分子 相撞的机会等等。
上次课内容小结
推导复杂反应速率方程的近似处理方法 1.速率控制步骤法 2.稳态近似法
r总=r最慢
dC中 间 0 对活泼的中间产物: dt
3.平衡假设法 机理中的快速平衡: 正逆速率相等
2015/12/22
第十二章
2015/12/22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2.1 碰撞理论 12.2 过渡态理论 12.3 单分子反应理论 12.4 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12.5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2015/12/22
由过渡态理论计算速率常数
A BC [ABC] AB C
过渡态理论假设: 1.反应物与活化络合物能按达成热力学平衡 的方式处理; 2.活化络合物向产物的转化是反应的决速步。
2015/12/22
由过渡态理论计算速率常数
A BC [ABC] AB C
Z AA
1 2 2 8RT 1/ 2 d AA L ( ) cA cA 2
MAMA MA MA
RT 1/ 2 2 2 d L ( ) cA MA
2 2 AA
2015/12/22
有效碰撞分数
分子互碰并不是每次都发生反应,只有分子 动能大于阈能的碰撞才是有效的,所以绝大部分 的碰撞是无效的。
2A p
2015/12/22
Ec 2 8RT 1/ 2 2 k d AA L ( ) exp( ) 2 MA RT
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Ec Ec 8 RT 1 / 2 ' ) k d L( ) exp( ) A T exp( RT RT
2 AB
r $ m
2015/12/22
温度不太高时,
H ( pV )m RT
Ea Hm
r
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1.形象地描绘了基元反应进展的过程;
2.原则上可以从原子结构的光谱数据和势能面计算宏 观反应的速率常数; 3.对阿仑尼乌斯的指前因子作了理论说明,认为它与 反应的活化熵有关; 4.形象地说明了反应为什么需要活化能以及反应遵循 的能量最低原理。
2015/12/22
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G$ c exp( r m ) Kc RT G$ kBT kBT k Kc = (c$ )1n exp r m h RT h
$ 1-n
$ H $ T S $ G r m r m r m
12.7 光化学反应 12.9 催化反应动力学
2015/12/22
速率理论的共同点
理论的共同点是:首先选定一个微观模型, 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碰撞理论)或量子力学(过 渡态理论)的方法,并经过统计平均,导出宏观 动力学中速率常数的计算公式。
由于所采用模型的局限性,使计算值与实验 值不能完全吻合,还必须引入一些校正因子,使 理论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S $ H $ kBT $ 1n k (c ) exp r m exp r m R RT h
Ea ) 比较: k Aexp( RT
2015/12/22
活化焓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kBT k Kc h ln k ln Kc ln T ln B
2015/12/22
碰撞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对阿仑尼乌斯公式中的指数项、指前因子和阈 能都提出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 它解释了一部分实验事实,理论所计算的速率常 数k值与较简单的反应的实验值相符。 缺点:但模型过于简单,所以要引入概率因子,且 概率因子的值很难具体计算。阈能还必须从实验活 化能求得,所以碰撞理论还是半经验的。
A P
* () 1 A A A A k1 k-1
(2)A P
Kc
[ABC] (1) K [A][BC]
c
(2) r [ABC] K [A][BC]
c
k[A][BC]
k K
2015/12/22
c
ν----不对称伸缩振动的频率
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根据用统计热力学求平衡常数的公式: q、f---配分函数 [ABC] q f E0 Kc = exp (分离出零点能) [A][BC] q A qBC f A f BC RT 从 f≠ 中分出不对称伸缩振动的配分函数 1 ' ' kBT f f (h kBT ) h f h 1 exp
2015/12/22
12.2
过渡态理论(TST)
过渡态理论 势能面 势能面投影图 势能面剖面图 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2015/12/22
过渡态理论
过渡态理论的核心概念: 活化络合物
它是指反应中新旧键交替过程中经历的过渡状态
A BC [A B C] AB C
dn A r= Z AB q dt
nA---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
dcA dn A 1 Z AB q = dt dt L L
nA cA L
dcA 8RT Ec 2 d AB L exp cAcB dt RT
2015/12/22
由碰撞理论计算速率常数
2015/12/22
马鞍点
势能面投影图
等势能线,线上数字表示等势能线的相对值,数字 愈大,势能愈高。
反应物R经过马 鞍点T到生成物P, 走的是一条能量 最低通道。
2015/12/22
势能面剖面图
从剖面图可以看出:从 反应物A+BC到生成物走的 是能量最低通道,但必须越 过势能垒Eb。 Eb是活化络合物与反应 物最低势能之差,E0是两者 零点能之间的差值。 这个势能垒的存在说明了实验活化能的实质。
是反应物与活化络合物达成平衡时的平衡常数 $ [ABC] / c $ $ $ n1 K Kc Kc (c ) c [A]/c$ [BC]/ c$
$ G r m
$ 1-n
$ RT ln Kc
RT ln[ Kc (c ) ]
$
n1
G$ c exp( r m ) Kc RT
1 2
Ec 1 ln k ln A lnT 2 RT
'
1 E E d ln k c 1 c 2 RT dT RT 2 2T RT 2 1 Ea Ec RT 2
Ea d ln k 2 dT RT
总结:阈能Ec与温度无关,但无法测定,要从 Ea≈ Ec 实验活化能Ea计算。在温度不太高时,
缺点:引进的平衡假设和速决步假设并不能符合所
有的实验事实;对复杂的多原子反应,绘制势能面有 困难,使理论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015/12/22
12.3
单分子反应理论
单分子反应理论
时滞 单分子反应级数 RRKM理论
2015/12/22
单分子反应理论
1922年林德曼(Lindemann)对单分子气体 反应提出的历程为:
' k T f E0 B Kc exp h f A f BC RT
kBT
k
2015/12/22
' k T f E0 B Kc h f f exp RT A BC
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A BC [ABC] AB C
有效碰撞分数q:
Ec q exp( ) RT
q exp(
c
k BT
)
εc、Εc------反应阈能或反应临界能
2015/12/22
Ec L c
由碰撞理论计算速率常数
基元反应: A B P
d cA 速率方程 r kcAc B dt
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发生反应的分子数)
或 Z AB d L (
2 2 AB
8RT
) cA cB
NB nB cB L V
1/ 2
MAMB 式中 MA MB
2015/12/22
NA nA cA L V
nA、nB----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
碰撞频率
两个A分子的碰撞频率
每次碰撞需要两个A分子,为防止重复计算,在 碰撞频率中除以2,所以两个A分子碰撞频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