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导学案

合集下载

月迹教案优秀8篇

月迹教案优秀8篇

月迹教案优秀8篇月迹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初读,寻月之迹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三)品读,赏月之美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归纳明确]: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月迹 导学案

月迹 导学案

《月迹》导学案姓名:评价【学法指导】1、先通读课文及书下注释,做到读通,读准字音,识记书下注释中重点注释的音形意。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理清全文的内容及情感走向。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文中对月的描写,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4、小组讨论合作,共同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知识链接】贾平凹,原名贾平娃。

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其中《爱的踪迹》《腊月,正月》《满月儿》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贾平凹的散文有其鲜明的特色:一是不矫饰,不做作,自由地抒发自我诚挚的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体验。

二是着重描写生活常态和平易事物。

三是讲究氛围的营造和情绪的捕捉,从而构成一种艺术境界。

四是常以小说笔法去写散文。

此外,在语言运用上,以长短、强弱、深淡、简繁构成了一种和谐的节奏,以及浓郁的陕西韵味。

【学习过程】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倏忽:袅袅:面面相觑:掬着沙:争执:锨刃:粗糙:嫉妒:踪迹:酥酥:2、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结合示范理清文章思路。

(1—4)盼月:镜中月中月中月(—)月:中月中月(—36 )月2、小结:作者以“月迹”为题,以为叙事线索,记叙了的事。

3、你觉得文中哪一处的月光最美,美在何处?(在课文中勾画相关词句,并批注)三、品味语言,深入探究1、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结合中考语言赏析的方法,注意表达的格式;至少两处)(1)(2)四、延伸思考1、你知道哪些有关月的诗词名句?(至少4句)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赏月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吧。

【拓展阅读】对月贾平凹月夜愈黑,你愈亮。

《月迹》学习任务单导学案(有答案)

《月迹》学习任务单导学案(有答案)

月迹导学案教学目标:1. 会认“袅、嫦”等8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预习检测:(一)预习环节(课前完成):1、组长组织完成字词的识记理解。

2、熟读课文。

(二)检测环节(课上完成):1、谈话揭题:在夜晚你观察过月亮吗?皎洁的明月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跟随着贾平凹一起走进他眼中的月亮吧。

2、简单介绍作者贾平凹。

3、检测字词。

(1)、为划线生字词注音。

悄qiǎo)没声儿累(léi )累袅(niǎo)袅嫦娥(chánɡ é )嫉妒(jí dù )瓷(cí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弄清下面词语的意思。

面面相觑、嫉妒、倏忽、锨刃儿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朗读课文,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月亮有没有什么变化呢?3、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变化?4、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充满了童心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5、重难点导学:(1)引导学生寻找月亮出现的地点,总结出月亮分别出现在了中堂、院中、河边。

(2),根据问题1细读课文,找出答案。

(3),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每一段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心情是怎样的,找出关键词,体会孩子们的心理:渴望--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满足。

三、展示提升1、展示。

2、朗读。

3、质疑。

四、小结强调:这篇散文记叙了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一派美丽醉人的月色,赞扬了孩子们美好纯洁的童心,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五、检测反馈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月迹》导学案9(含答案)

《月迹》导学案9(含答案)

《月迹》导学案9(含答案)《月迹》导学案9(含答案)7.月迹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的寻月的全过程。

3.感悟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重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预习导学1.。

贾平凹,陕西省丹凤县人,当代著名作家 ,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被誉为“鬼才”。

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心迹》《爱的踪迹》《废都》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

2.给加点字注音。

叶鞘(qiào) 蹑手蹑脚(niè) 花ruǐ(蕊) 擎着(qíng)殷红(yān)?? 一摞书(luò) 禅让(shàn)? 口头禅(chán)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问题一:奶奶引领孩子分别在哪儿寻月?你认为本文线索是什么?奶奶引领孩子在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寻找月亮。

文章的线索就是“月迹”。

问题二:寻月过程,孩子心理有何变化?每一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变化过程:(1)镜中月亮由圆变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表现了孩子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2)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属于她的,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表现了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3)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表现孩子的满足心理,孩子们没有认为月亮属于自己的,也没有一个人想独自占有月亮,表明只要大家拥有就好,表现出童真的纯洁美好。

(4)河中巡夜,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后,大家“都觉得满足”,表明孩子之间没有任何隔阂。

问题三:奶奶有着什么样的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奶奶了解、爱护并积极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童心、童趣,发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教学难点:品味奶奶的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张不同的月亮幻灯,让学生分别用一句平实话叙说图中的月亮;再分别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图中有月亮。

2、展示以前学过的几句咏月的诗句,让学生回味一下这几句诗各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从另一角度来写月亮的文章《月迹》。

二、简介作者(幻灯展示)三、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音倏忽(shū)锨刃(xiān)袅袅(niǎo)粗糙(cāo)面面相觑(qù)嫉妒(jìdù)掬着沙(jū)踪迹(zōng)争执(zhí)酥酥(sū)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寻月的踪迹。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课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时间:中秋夜里地点:中堂里、院了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们这些孩子(我、三妹、弟弟)事情:盼月亮——寻月亮(重点)——议月亮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月亮的踪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指出来。

月迹:中堂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心中有月)3、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心迹: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月亮竟是这么多的——都觉得满足了4、这些情感的心迹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追求?明确:追求美好5、发现月亮踪迹时,孩子们是怎样想象月亮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如:“月亮是长了腿的”。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吗?”。

6、文章为什么用“月迹”作为标题?用“寻月”或“赏月”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发言,言之有理就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第1篇】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能够找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但是对于作者细腻的感受,学生不太容易体会到,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时,要紧扣本单元的重点,在前几篇课文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找到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知识与技能】1.会认本课的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句,体会月亮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追求美的事物的情怀,培养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情操。

重点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难点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谜语: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同学们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月亮)2.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很棒。

童年的你们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有过怎样的想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月迹》,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回到童年的那个中秋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

3.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丹凤县,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代表作品有《废都》《秦腔》等,作品曾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二、感知“月迹”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秋之夜,“我们”寻找月亮的足迹。

月迹导学案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知识链接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学法指导
自学、探究法
自主学习
1、识记字词,为加粗的加拼音
水坪镇中心学校导学案
主备人:
方孝奎
辅备人
秦怀志、龚道秀、孟秀琴
执教人:
方孝奎
科目
语文
年级:七
课题:
月迹
课型主讲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读熟文章。
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的寻月的过程。
3、把握寻月过程中中所写的寻月的过程。
倏忽袅袅面面相觑
掬着沙争执锨刃
粗糙嫉妒踪迹酥酥
2、按照喜欢的方式诵读一遍文章,体会月迹的含义
自我评价:我得了()颗★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颗★
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文章的重点:
合作探究
2、明确寻月的过程:
镜中看月
______________
杯中“饮月”
____________
眼瞳见月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颗★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达标检测
1、识记字词,为加粗的加拼音
倏忽袅袅面面相觑
掬着沙争执锨刃
粗糙嫉妒踪迹酥酥
2、按照喜欢的方式诵读一遍文章,体会月迹的含义
教师评价:你得了()颗★
能力提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导学案《月迹》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月迹》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能够正确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习欣赏诗歌和感受自然的美好。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就读一段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引起学生注意,并询问他们对月亮的印象和感受。

二、预测阅读通过观察诗歌标题《月迹》,以及诗歌中的描写,猜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三、整体阅读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月亮的样子、月亮为什么追赶太阳等;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答疑,讨论不理解的地方;3.整理思路,准备回答相关问题。

四、讲解诗歌内容和意境1.学生自述月亮的形状、位置和变化;2.引导学生理解月迹是指月亮在天空中的轨迹;3.讲解诗歌中描绘月亮追赶太阳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4.学生分角色表演诗歌内容,体验月亮追赶太阳的情景。

五、整理诗歌中的语言1.学生找出诗歌中有关月亮的描写,并进行整理;2.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速、语调与情感的搭配。

六、感受自然的美好1.学生观察月亮的形状,用语言描绘月亮的样子;2.学生用自己的言语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月亮给他们带来的情感和启示;3.学生绘制月亮的画作,并写下自己对月亮的感悟。

【导学案总结】通过学习《月迹》,学生了解了月亮的形状、位置和变化。

通过朗读、分角色表演和描绘月亮的画作,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体验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发展。

Continuing from the previous content...七、深化理解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诗歌中描述的内容和意象,互相猜测和解释诗歌的含义;2.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听取不同的解释和理解,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见解;3.让学生借助老师的引导,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解,即月迹是指月亮在天空中运行的路径,也代表了人们对月亮的追求和向往。

八、拓展知识1.介绍月亮与太阳的关系,解释为什么会有月相的变化;2.带领学生一起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的表面特征,了解月球上存在的山脉、火山、撞击坑等;3.鼓励学生使用科普读物或互联网资料进一步了解和探索关于月亮的知识。

《月迹》导学案

课题:月主备:王姗班级课型:阅读 姓名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学号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影响。

2、 体会孩子心中的月亮和孩童特点的语言。

3、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1、 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 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的含义。

【知识链接】贾平凹,原名贾平娃。

生于 1952年,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 《姐妹本纪》《晚唱》《商 《妊娠》《浮躁》《废都》及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 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著有小说集《兵娃》 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其中《爱的 踪迹》《腊月,正月》《满月儿》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预习检测】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满盈( ) 屏气儿(掬着沙(面面相觑( ) 倏忽(嫉妒( 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二、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描写对象, 人世盛衰,或抒发思乡之情,或祝愿天下离人。

请写出古诗词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及其出处。

或比拟 【整体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二、 综观全文,孩子们是如何追寻月的足迹?根据提示,将文中所描写的几幅画概括出来。

镜中看月 7 ( ) 7 () 7 ( ) 7 ( ) 7 ( ) 三、 文中写孩子们寻月的全过程,也交织着孩子们的感情。

请将他们的感情变化梳理出来。

失望7 ( ) 7 (四、 你认为文中的孩子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问题探究】-、如何理解弟弟说的: 月亮是我所要的。

”和妹妹说月亮是个好”?二、“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 ”如何理解月亮就是印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五、文中奶奶的作用是什么?解题思路:先看看奶奶做了哪些事情?对事情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语段品析】①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月迹导学案

3、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
反思质疑
1、孩子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
2、月亮在孩子们的眼睛里为什么如此之美?
拓展延伸
1、诗意地说月亮在哪里?
2、诗意地说月亮是什么?
课题
《月迹》
作者:贾平凹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学习目标:
1、体悟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发展变化。
2、品味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2,识记字词,为加粗的加拼音
倏忽袅袅面面相觑
掬着沙争执锨刃
粗糙嫉妒踪迹酥酥
3.按照喜欢的方式诵读一遍文章,体会月迹的含义
4、说说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
(在文中做批注)
探究展示
1、理清记叙要素,重点思考文章围绕月亮写了那几件事情呢?由此可见组材的线索是什么?
2、孩童们寻月的过程是怎样的?有怎样的心理变化?1、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导学过程
归纳
预习导航
1、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探究展示
品味语言: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课题
《Hale Waihona Puke 迹》作者:贾平凹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读熟文章。
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的寻月的过程。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和对生活的热爱;难点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知识链接】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

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其中《爱的踪迹》《腊月,正月》《满月儿》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导入,1、了解作者,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

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2、正确读出下面的字
满盈()屏气儿()掬着沙()面面相觑()倏忽()袅袅()嫉妒()锨()
3、填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低头思故乡。

(李白)
但愿人长久,()。

(苏轼)
【自主学习】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按照喜欢的方式诵读一遍文章,体会月迹的含义
2.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3.(1)综观全文,孩子们是如何追寻月的足迹:
镜中看月
______________
杯中“饮月”
____________
眼瞳见月
【合作探究】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
【堂清检测】
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hū()忽jí()妒面面相觑()争执()
2、本文选自,作者是,(时代)作家。

3、本文多用叠词,一切就着孩童的感受和心理来写,充满童真童趣。

熟读课文,填空:
(1)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
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的,()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的桂树,()的枝,()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的骨朵儿了。

(2)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的()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品味语句
一、目标导学:提问导入
二、自主学习:
1、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月迹的?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2、读课文,找出下面的句子,并体会他的妙处。

1、如何理解弟弟说的:“月亮是我所要的。

”和妹妹说“月亮是个好”?
2、“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大家为什么这样争论?谈谈你的理解
3、奶奶最后说了:“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你如何理解呢?
三、合作探究
1.“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2.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四、训练检测
1.文章开篇写孩子们什么都不满足,结尾写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2.“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五、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