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史记的情感倾向》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

合集下载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语文《史记的情感倾向》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语文《史记的情感倾向》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史记的情感倾向》主题单元设计鲁教版二,鲜明的个人印记——《史记》中浓郁的悲剧色彩;专题三,不虚美,不隐恶——超越个人好恶的全面评价。

作为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史记》塑造了一系列丰富饱满、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充满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本单元试从《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垓下之战》《飞将军李广》《晁错》等几篇文章入手,进行拓展研究。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迁生平与《史记》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3.学习并探究人物传记的写法,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概括人物性格特征;4.相关文学史料的拓展比较阅读,掌握全面客观的评价方法。

过程与方法:1.借助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在小组间交流的过程中大胆质疑;2.通过比较阅读,概括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理解作者评价。

3.利用工具书和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行深入拓展学习,研究如何进行客观公正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传记人物的优秀品质,陶冶个人情操;2.学习《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风格,客观认识和评价他人;3.认识到“性格决定命运”,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删除,比较抽象,且与1重复。

)对应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1.总目标: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文本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鲁人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赵氏孤儿》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鲁人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赵氏孤儿》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赵氏孤儿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疏通文意。

2.理解司马迁的感情倾向,及中国史学的良史传统。

3.体会文本所传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自身价值,维护人格尊严,凝成穿透千古的价值判断很道德取向。

教学重难点:1.归纳重点词语2.体会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数:4课时第一课时导入18世纪,欧洲人接受的唯一一部中国戏剧是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谁?围绕他发生了什么故事?欧洲人为什么因它而感动?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史记》中的《赵氏孤儿》介绍赵氏家族发展脉络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朗读课文,正音(五个学生,每人读一段)解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逐句翻译,老师订正重点词语强调持要而哭已而乃咎将占卜概括大意六、解读第二段1、学生翻译,老师订正2、强调重要词语乃治贼致弑何以惩罪趣必恨请3、概括大意(记叙文语段概括…..人做….事)七布置作业1、积累 2、实词5个第二课时一、检查一二段的内容抽签提问二、解读第三四五段1、齐读课文2、结合注解口头翻译课文,找出疑难点,标注3、质疑,同学解疑,老师补充三、布置作业 1、学案 2、做实词5个第三课时讲学案总结归纳知识点在学案上补充1、补充实词致:以致赵盾招来,招引此致敬礼表达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取得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置:夫人置儿绔中放置郑人有且知其履者置办沛公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微: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如果没有微服私访隐藏,隐匿赵使人微捕李牧暗中秘密的人微言轻地位低贱卑下其文约其辞微精妙,精微见微知著细小,微小微自解说稍稍,稍微2重点虚词:若 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若入前为寿2代词,指示代词这样以若所为,求若所欲3动词,比得上不若君之美4动词,象,似彼于彼年相若5.连词,如果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6连词,或者,和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7助词,形容词的词尾桑之未落,其叶沃若3.通假字梦见叔带持要而哭同“腰”韩厥告赵朔趣亡通“促”,赶紧而朔妇免身通“娩”,分娩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同“现”,显现衣以文葆“葆”——“褓”4.古今异义至于成公,世有立功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5. 特殊句式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状语后置)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状语后置)衣以文葆(状语后置)夫人置儿绔中(省略句)匿山中(省略句)纵不能立(省略句)程婴卒与俱匿山中(省略句)召而匿之宫中(省略句)赵朔妻,成公姊(判断句)小人哉程婴(主谓倒装)二、介绍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投影)三、比较《史记·赵世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史记·赵世家》忠于历史,做历史再现,用事实说话,于平静之中《赵氏孤儿》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情节,虚构了一些情节让戏剧更感染人,比如韩厥自刎,程英献出自己的孩子,屠岸贾下令杀尽全国的婴儿,屠岸贾收孤儿为义子等四、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可用于哪些话题的写作?五、布置作业1、积累 2、预习《管鲍之交》。

高二语文 诗歌意象的分析、情景特点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 教案

高二语文 诗歌意象的分析、情景特点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 教案

4/4
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 3、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 4、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本专题问题设计
1、 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2、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沁园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相信未来》等几首诗歌教材
教 学 支 撑 环 多媒体触控一体机 境
其 他 诗歌意象分析的体例与 X 式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3/4
word
活动 1:基础知识学习检查:生字词语及有关作家作品。 活动 2:自由交流 (1)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某某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 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某某,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 崇高心灵。 (2)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某某、某 某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同志直接领导了某某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 国民革命政府已在某某成立。这年深秋,去某某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某某停留,重游橘子洲,写 下了这首词。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毛遂自荐》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相、因”及定语后置。

2、品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3、联系实际,从故事中挖掘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词语句子2、体会人物精神及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自主互助教学法【教学时数】2课时(其中学生自学1课时)说明:本课共需两课时,学生自学1课时,课堂教学1课时。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预习学案。

1学案预习。

教师上课前,利用自习时间提前发放《毛遂自荐》学案,让所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课前案部分,并把有关字词句要点整理到课本上,有能力的学生完成或部分完成课中案和课后案中的问题,并把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写在“我的疑问”一栏中。

2学案上交。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案(时间一般控制在35分钟以内),并由班级的值周班长或学习委员收齐学案,及时交给任课老师批阅,学案上交后,请同学们再读文本。

3学案批阅。

教师对上交的学案进行批阅,教师通过批阅学案了解学情,把握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进行统计和评价,并做好记录。

★学案完成较好的小组:1组 3组 6组★“我的疑问”-----同学们在自学时发现的问题。

1、毛遂为什么三年没有展露出才华?2、最后毛遂为什么要招十九人上殿定从?(见附件1《毛遂自荐》学案)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过程一、导语以成功和机遇为开端,引入对机遇的把握,带出主要人物毛遂,展示毛遂图片。

(见附件2《毛遂自荐》课件)二、简要处理课前案。

1、预习案反馈,优秀小组及个人,优秀学案展示。

2、结合学案出错率较高的字词句进行展示提问,纠正整理。

3、展示“我的疑惑”,进入探究。

三、自主探究(3分钟)合作探究(6分钟)课件展示要求:内容:课中案的第1、2题。

要求:1、先自主探究,书写自己的心得。

2、小组交流,小组长调控好组内的跨层交流,整合智慧,达成共识。

目标:积极参与,高效讨论,提高能力。

《史记》的感情倾向-鲁人版《史记》教案

《史记》的感情倾向-鲁人版《史记》教案

史记的感情倾向-鲁人版史记教案引言《史记》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篇章,是中国古代最早、最丰富、最广泛流传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自写成以来,由于其文笔优美、内容丰富、历史资料价值极高等原因,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

但是,阅读《史记》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它在许多地方会表现出一些感情倾向。

本教案将以鲁迅先生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一下《史记》中的感情倾向。

体裁《史记》是一部由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通史,共分经、传、志三部分,以及太史公自己的序、跋、书目等附录。

其中经部主要记载地理、风俗和祭祀等,传部则是记载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政治制度、外交关系等,志部是对各种文化进行概括。

由于《史记》所记叙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了地理、历史、文化、神话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其绝大部分篇章并没有表现出感情倾向,而只是客观中立的记述。

司马迁的感情倾向在《史记》中,司马迁表现出了自己的强烈的感情倾向,尤其是在记载古代英雄和名士的时候。

他为这些人物赞叹不已,甚至有些篇章所表现出的感情倾向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偏爱。

例如,《封禅书》中所述的武王殷之助、周文王姬昌先后被称为“太公望、辛文、管仲、乐毅、泰山之阳”等,司马迁在文章中没有对这些英雄进行深入的评价,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崇拜的口吻,把他们神话般地描述了出来。

同时还用“士英之士”、“彦周之士”等的词汇为他们洗脸施美,使他们在史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鲁迅先生的评价在鲁迅先生的眼里,《史记》的确存在着一些感情倾向。

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中,他指出:“《史记》有颂扬诸侯,谴责天子之笔,也有讲究秩序,但普遍表现出史家个性中的华丽、气派及权威、高贵的影响,这些要素往往因而影响到《史记》的中立和客观性。

”鲁迅先生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感情倾向不是单纯地因为他对史学的热爱,而更多的是因为他对历史的创造性理解。

同时,《史记》中出现的感情倾向也是约束在文学形式下的一种审美功能,其实也是司马迁试图营造一种全新的文学风格。

高中语文鲁人二级《 史记》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鲁人二级《 史记》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公开课件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改变原来的词性和意义, 具有的某种新的 语法功能的现象。
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
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为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译为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 三、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译为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译为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译为 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译为
•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武安君南挫强楚 • 而后乃今将图南

• 怒发上冲冠 •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
如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在主 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动作,其具有“
”那就是使动用法; 如果谓语动词具有“
”的意思,即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 那就是意动用法。
(居住)
⑤居域中之大
(占据)
⑥居甚贫然
名词(住处)
• 古今异义是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 汉语字形相同的词而意义用法不同的现象。大致 包括词义扩大、缩小、转移、轻重变化,感情色 彩变化几种。
• ①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古义:以之为。今义:认为。
• ②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古义:言谈辩捷。
• 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6、副词+名
• 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所以副词后的名词一般也用作动词。
• 如:晋灵公不君 无以,则王乎
• 7、名、形+代词(之、我)
• 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当名词、形容词后有宾语之我等,活用为 动词。

鲁人版-语文-高二-鲁人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1单元1 廉颇与蔺相如

鲁人版-语文-高二-鲁人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1单元1 廉颇与蔺相如

1廉颇与蔺相如忘却荣辱,弹响“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谁,能忘却自己的荣辱,弹响“史家”之千古绝唱?谁,能幽愁发愤,著出“无韵之《离骚》”信史?是你,司马迁!你刚直、坚忍,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你没有屈服,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是你,司马迁!你以海的大度包容了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你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年的沧海桑田。

你的刚正直上霄汉,照耀尘寰!你的坚韧撼动历史,彪炳史册!是你,司马迁!正是你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你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是你,司马迁!你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留给了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留给了人们永远的崇敬。

是你,司马迁!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你固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你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并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灵魂。

这就是你的贡献,司马迁!史学巨子、文学奇才——司马迁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公元前135-公元前87),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在陕西省韩城南)人。

司马迁10岁时通古文,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布黄河南北。

初任郎中,后于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他编著了史学巨著《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后来被尊奉为封建时期历代正史的指定体例。

但是,在《史记》草创之时,他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忍辱负重,乃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了光耀千古的《史记》。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

高二语文 善序事理文外无穷谈《史记》的叙事艺术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

高二语文 善序事理文外无穷谈《史记》的叙事艺术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

数学 外语 +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课上 3 课时+课下 6 课时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著作的精华,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本纪、表、书、世家、 列传,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而 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 中,拥有更加广泛的叙事范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展示了波澜壮 阔的社会生活画图。本主题试从《史记》的叙事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其艺术特色,司马迁 运用了怎样的叙事手法成就《史记》的千秋文名?本单元将通过《史记》的几篇作品品 读,让学生了解司马迁叙事的方法,领会叙事艺术,并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重点掌握叙事的艺术特色。 2.进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所选篇章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边读边圈点勾画,找出你认为运用叙事手法的段落。 2.你从这几篇文章中,你能总结出哪几种叙事手法? 3.通过合作学习后,你有哪些提高?请将它们写在你的笔记本上。
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 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的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 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 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主题单元设计鲁教版
1.学习传记人物的优秀品质,陶冶个人情操;
2.学习《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风格,客观认识和评价他人;
3.认识到“性格决定命运”,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删除,比较抽象,且与1重复。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1.总目标: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文本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阶段目标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的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删除)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

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你能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解决疑难字词句吗?
2.试着复述《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李将军列传》等人物的生平。

3.试着分析蔺相如、荆轲、项羽、李广等人的性格特征。

4.从这些人物性格中你能看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怎样的吗?5.《史记》中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有哪些?
6.司马迁个人的人生体验带给《史记》怎样的影响?
7.你了解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吗?
8.怎样理解“不虚美,不隐恶”?
9.哪些人物身上体现了这一写作特征?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学习活动:
1.借助各种资源了解司马迁与“李陵案”的始末。

2.全面阅读《史记》,谈谈你读到了那些悲剧人物,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
个谈谈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比如,综合项羽自身的原因和当时的客观条件,结合我们所学的政治、历史、地理知识以及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①政治错误:分封诸侯,引起争斗;
②战略错误:背关怀楚,失去地利;
③政策错误:放逐义帝,诸侯叛乱;
④路线错误:专恃武力,失去民心;
⑤性格错误:自矜功伐,不善用人。

3.分小组讨论,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于他如何评价这些人物有怎样的影
响。

如,司马迁将失败的项羽写入属于帝王的《项羽本纪》,原因就在于他认为项羽败了,但他虽败犹荣,到底赢得了英雄的一生。

司马迁这样写项羽,实际是在写他自己。

刘邦可以砍下项羽的头颅,结束项羽的生命,但他不能消灭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就像汉武帝可以迫害司马迁,可以施以宫刑的淫威,可他不能征服司马迁那不甘屈服的精神。

项羽兵败,司马迁受辱,这都是“天命”对人生的考验,人的生命力不在于在“天命”的压抑下苟且偷生,而在于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4.展开一次辩论会:辩题:项羽和刘邦谁是英雄
教学评价1.能够比较全面阅读、理解司马迁的生平;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认识比较深刻、全面;
4.能够立足文本,依据充分的事实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5.辩论会语言流畅,准备充分,反应迅速。

专题三不虚美,不隐恶——超越个人好恶的全面评价
所需课时课内2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

《史记》作为“实录”,洋溢着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

本专题通过《李将军列传》《郅都》等文的学习,了解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打破学生“帝王将相无缺点的定势思维”掌握传记“真实性”的特点。

主要学习活动是传记写作练习。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传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特色。

2.学习司马迁秉笔直书的精神,培养正直人格。

3.学会全面看待问题和分析人物。

4.有一定的传记写作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