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第15套真题
中15—16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1、2、3、4、5、6、13、14、15题答在机读卡上,其余试题答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阅读题﹙75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三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幸福的生活。
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
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
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审核版)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5套).doc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一、客观题(21分)1.下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煤屑(xuè)袅(niǎo)娜瞥见夙兴夜寐B.萧索花茎(jìng)载(zài)歌载舞方枘圆凿C.猗(yī)郁管窥蠡(lǐ)测伶俜侘(chà)傺(chì)D.涸(hé)辙之鲋了截爽直班驳揠(yà)苗助长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B.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潮湿的砖铺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4.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②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③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④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⑤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⑥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A.③①⑥⑤④②B.④①⑥③⑤②C.③⑥①④⑤②D.④①③⑥⑤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陈公神道碑铭曾巩公讳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也。
北京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参考答案

北京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不齿齿:谈及 B.郯子之徒徒:徒弟C.假舆马者假:借助 D.金就砺则利就:完成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蚓无爪牙之利B.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C.其皆出于此乎其曲中规D.吾尝终日而思矣蟹六跪而二螯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内容上均有严格限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B.《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C.荀子,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D.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4.下列选项中,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论语•子路》)让民众先行动起来,进行劳作。
B.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对于君子,要和他共事很容易,而要劝说他很困难。
C.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君子用礼乐文章来会合朋友,用与朋友交往来相互辅助,进于仁道。
D.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天性质朴直率,心好道义,能够体会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考虑到下人的艰难处境。
15—16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5)

洲市二中2015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阅读题,共48分)―、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
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
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
《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
秉兰草,拂不祥。
”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②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
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
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③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
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
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④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
《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
”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⑤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高一语文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世界各地多种文化的接触引起了人类心态的诸多反应,这些反应提出了这样的迫切要求,即人们要求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也就是人类发展到现在已经开始要知道我们各个文化是哪里来的,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斋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
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
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
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
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
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往往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
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
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
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
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
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
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
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
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
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
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
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
新疆省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疆省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
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
比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別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一般都是间接引用。
他们大多不习惯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
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的有用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
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
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
但要知道,这种类书的编纂,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以为忤,而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播。
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同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
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
因为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贤或者当代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
尽管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
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张荣在《故宫经典》里说:“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一种雅称,也称文房杂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艺造型和极具观赏性的器物组成而被称为文玩。
”他直接将“文玩”界定为“美”的“文房”“器物”。
传统意义上的“文玩”当是狭义的“文玩”,今天的“文玩”则是就广义来说的,今之“文玩”已成为“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
②刘岳曾言,“从字面来看,‘文玩’二字中‘文’者大约可拆分出三层意思:第一层指活动主体为文人士大夫;第二层指活动场所为文房;第三层指对象需文雅,涉及审美价值的判断。
而‘玩’字既可作名词指玩物,也有动词玩赏、玩味之意。
故而‘文玩’不同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和低层次娱乐,而是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艺术欣赏对象。
”他比较精准地揭示并阐发了“文玩”的审美本质。
③步入新时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玩”发展环境发生巨变,公众对“文玩”的兴趣日渐浓厚,需求日益增长,“文玩”已逐步深入大众生活,“文玩”把玩主体发生更迭,由传统文人拓展为广大民众;“文玩”的品类、形态及其收藏、交易也均在发生深刻变迁,实用价值也逐渐被文化和把玩价值取代,“文玩”也随之实现了对自身“物”的属性的超越而演化为注入了新时代意蕴的文化符号,但是,它的审美本质却从未改变。
④“文玩”之要即对雅致器物的赏玩。
任何一件“文玩”都应是一件完整的传统工艺作品,必须同时兼具内容、形式、技艺、材料“四美”,并在此基础上完美承载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文玩”代表着玩家、藏家乃至社会、时代的审美意识,是尊崇传统、崇尚自然、礼敬人文的态度,是内省自觉、归属认同、渴求创新的符号,是悦心娱人、感染世人、引领时尚的欣赏。
⑤“文玩”之“文”,蕴涵着崇文尚雅的核心意识。
无论是古时狭义的文房清供,还是今日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都被赋予了诸如健康、平安、吉祥等丰富的精神追求,均饱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巧雅致的内在意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罅隙(xiá)洞庭早籼(xiān)分蘖(niè)芣苢(fúyǐ)B . 虾蟆陵(há)羽扇纶巾(lún)佛狸祠(bì)苌弘(cháng)C . 蹩脚(bié)孱头(càn)潭柘寺(zhè)隽永(juàn)D . 蓊蓊郁郁(wěng)敛裾(jū)熨帖(yù)抹复挑(mǒ)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怅寥廓张皇失措稻菽绕树三匝B . 羁鸟青冥浩荡烦霜鬓驽马十驾C . 檄文国萃弥望梵婀玲D . 冯虚御风苍山负雪潦倒青涯间3. 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 吾尝终日而思矣小学而大遗B .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C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D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师不必贤于弟子4.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单衣见啮A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C . 惑之不解D .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5. 对下列两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其曲中规②用心躁也A . ①它的弯度符合圆规(画的圆);②使用心思浮躁B . ①它的弯度符合圆规(画的圆);②(是)因为心思浮躁C . ①它的弯度中规中矩;②使用心思浮躁D . ①它的弯度中规中矩;②(是)因为心思浮躁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B . 《劝学》选自《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 . 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他和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D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二、现代文阅读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2017年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
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
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
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
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寻“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
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居。
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
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
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
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生活,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 . 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应保护村落振兴乡村。
C . 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 . 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 . 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C . 作者围绕“守护好古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及做法。
D .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正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要见物更要见人,保护村落的基础才更坚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 .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 .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 .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D . 引用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只欠母亲赵鑫珊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
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
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
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
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
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
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
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
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
母亲的预感是对的。
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
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
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
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
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
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
这点我做得很好。
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
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
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
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
“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
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
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
我父亲是长子。
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
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
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
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
”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
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
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
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
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
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
当时我十七岁。
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
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
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节选自《赵鑫珊散文选》)(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 . 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 . 散文用朴实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 . 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如何理解?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三、文言文阅读9.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