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防工程(全)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理念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理念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城市防洪工程总体设计,当前城市防洪特点,城市防洪工程设计理念的更新三大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城市防洪设计理念引言:城市防洪工程是城市居民和城市设施、财产的防洪安全保障,新时期的城市建设为防洪工程规划赋予了新的概念,它不仅要满足城市的防洪安全,同时要使工程本身融合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去,构筑成集生态、环保、现代景观于一体的城市规划设计观念,增强防洪工程的人性化,在防洪工程的规划设计中,使之更贴近自然、生态,缩短人与自然的距离,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工程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防洪工程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点缀。
“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1]。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与水关系的变化,水文化也在不断变化。
在河口三角洲地区规划建设中,应当倡导历史与现代的水文化结合,既要注意保存历史遗留的优秀水文化,又要创造现代的水文化。
一、城市防洪工程总体设计城市防洪不仅是流域防洪规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所以总体设计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流域防洪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洪潮水特性和城市具体情况以及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技术经济分析论证,选择最佳方案。
城市防洪工程的总体设计根据洪水特性及其影响,结合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确定。
同时,还要有一个完整的工程体系的概念,确定防洪标准时分清主次,确保重点[2]。
重要城市防洪工程总体设计,对超设计标准洪水应制定对策性措施,减少洪灾损失。
城防工程总体设计应实行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根据不同洪水类型,选用各种防洪措施,组成完整的防洪体系。
应注意节约用地和开拓建设用地,建筑物选型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
同时应与周边环境及建筑风格密切配合,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顾使用单位和有关部门的要求,提高投资效益。
在设计时应保护生态环境,城市范围内的天然湖泊水塘应予保留。
要考虑因防洪设施影响造成的内涝状况,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洛南县城西堤防工程中基础处理隔段施工初探

洛南县城西堤防工程中基础处理隔段施工初探[摘要]河堤基础开挖水源丰富地区、开挖时可分段施工,洛南县城西堤防工程、压力涵管工程都采用隔断施工,收效明显。
本文对这一方案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河堤基础;降水;隔断;施工1 工程概况:洛南县城西堤防工程位于洛南县县城,该工程是保护洛南县的一条安全屏障。
伊洛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洛河和伊河,洛河(习惯称伊洛河或者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华县的秦岭山脊,流经陕西省洛南县,属于黄河的一级支流,经过勘探,城西堤防工程北岸多为变质岩类,南岸多为太古界岩类和片麻岩类。
洛南县城建设在伊洛河一级支流洛南县河沿岸的河床地带,建筑密度大,人口密集,即是物资集中交流,商贸经济活跃的地带,也是易受洪水与山洪灾害袭击之重地。
所以修筑好城防工程是抗御自然灾害,保护县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公益性水利设施.由于山区地形限制城市建设用地困难,只有修好河堤沿河道拓展延伸,这样才能加快县域经济振兴,活跃市场、招商引资、吸引外商、提高城市品位。
洛南县委、县政府领导就是本着这样的思路,下决心修建高质量高标准的县城堤防工程。
洛南县城西堤防工程东至西寺桥,西至谢湾路口,2007年10月正式开工,2008年4月完工,全长4.8km,工程总造价为780万元,共分11个标段,工程含麻白玉栏杆、混凝土路面、绿化带等工程;根据洛南的气候情况6月至10月为汛期(洛南县属于黄河流域),由于10月恰逢汛期,加之县河沿岸地下水资源丰富,抽排水难度相当大,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河道清理及基础砌石历时80多天,主要是降水难度大,时间短任务重。
因为开挖都很简单,开挖出水后,要大量的抽水机械,但每个标段都等着抽排水,抽排水成为工程关键工序中的瓶颈问题,时间紧、任务大、难度大。
2施工方案的选取:洛南县城西堤防工程如何顺利开展,必须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施工方案要求在统一放线的基础上,统一开挖,基础开挖后进行及时验收,这样基础标高宽度经过测量,并对压实度进行抽检,合格后进行基础砌筑。
第八章 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国古代墓葬的特点
1、鲜明的政治等级—如坟丘高低大小、棺椁的重层数(皇帝外椁四 层、诸公三重、诸侯双重、大夫一冲、士不重)、墓穴形制大小、 陵墓前石刻的规格等体现死者身份、权势等级。 2、强烈的宗法观念—如宗族伦理观、宗族墓地情结,约束人的行为、 不屑子孙不得入祖坟、祖坟被毁是最大耻辱、叶落归根等。 3、“事死如事生”的表现形式—以死者生前生活情形安排墓葬,如 帝王恭候的多重墓室,先是生前宫殿厅堂风采;秦兵马俑象征秦 军浩大阵势,唐陵前石像、石瓮象征皇帝御前文武百官;仿木结 构、墓室壁画、画像砖石及随葬品都如现实生活在现。 4、堪舆学说影响—如墓地选址及布局的相地之术,把阴宅风水好坏 与子孙福祸相联系,尤其帝王陵墓经反复踏勘、讲究聚气纳势、 以山带河。
三、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保 护
1、历史古迹旅游资源的旅游吸引因素 (1)满足旅游者了解人类历史演变的需要; (2)满足旅游者了解体验人类传统文化的需求; (3)满足旅游者了解古代科学技术的需求; (4)满足旅游者了解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需求; (5)满足旅游者景观美学观上的需要。 2、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 (1)突出重点,做好旅游开发的筛选工作(典型性,代表性); (2)挖掘内涵,做好历史文化展示工作(纵、横向文华展示方式结合); (3)精心设计,做好旅游方式策划工作(复制、模拟、操作、专题等系列活动形式结 合); (4)不断创新,做好原有景区的二次开发工作(创新意识、管理体制、产品设计革新)。 3、历史古迹旅游资源的保护 (1)历史遗存的保护;(2)遗存环境的保护;(3)出土文物的保护;(4)历史遗迹的 修复与重建。
4、屋顶和屋缘 —屋顶与屋缘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式、硬山式、攒尖顶、卷棚 顶等;屋缘分为单缘、双重缘、三重缘等,重缘增加建筑形态立面美 感。 —用料与色彩:主要指灰陶瓦和琉璃瓦,其中釉质琉璃瓦分黄、绿、蓝 三色,以黄色为尊贵,皇宫主体建筑专用。 —屋脊装饰:屋脊上饰以动物雕塑,增加威严和神秘。如正脊上的螭龙、 垂脊上的垂兽、戗脊曰走兽。 5、彩画装饰 —和玺彩画:最高级别、龙凤为图案主体, 皇宫专用。 —旋子彩画:用于次级宫殿、庙宇,画面多为涡卷辫旋花,以贴金多少 而别。
仙居县城防工程堤线布置优化数值模拟

第 1 期 总第 1 9 1 期 2 0 1 4年 1 月
浙 江 水 利 科 技
Z h e j i a n g H y d ot r e c h n i c s
No. 1 To t a l No. 1 9 1
J a n u a r y 2 0 1 4
仙 居 县 城 防 工 程堤 线布 置优 化 数 值 模 拟
L a n d a c q u i s i i t o n a n d r e s e t l t e m e n t w o ld u e x e r t g r e a t i m p a c t o n p e o p l e ’ S d a i l y l i f e nd a p r o j e c t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 T h i s p a p e r s i m l u a t e s
浅谈城市防洪规划工程布局及建设管理

浅谈城市防洪规划工程布局及建设管理城市防洪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好城市防洪建设的前提,而工程布局和建设管理是做好城市防洪规划的关键。
本文在分析我国防洪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我国城市防洪规划中的缺陷和不足,并针对这些缺陷和不足,从防洪规划的工程布局及建设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些完善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不断推动我国城市防洪事业的不断发展。
标签:城市;防洪规划;工程布局;建设管理在“十一五”全国水利规划计划中,国家将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研究作为工作重心。
所以,城市防洪减灾课题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科学的对城市进行防洪规划,合理进行工程布局,做好防洪建设管理,不仅对保障城市安全,而且对于区域经济的兴衰及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城市防洪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城市防洪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堤防内洪排水设施、水库及其它设施。
同时,完善配套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是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基础设施差,尽管各城市都有一定的防洪设施,但真正有洪水时,并不能保障该市的生命线不受损害。
城市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下:1、城市防洪标准较低世界各国对洪灾都比较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许多著名的大城市都设定了较高的防洪标准。
如波兰的大城市为1000年一遇,美国密西西比河为100-500年一遇,瑞士为100-500年一遇。
而我国城市防洪标准却普遍较低,除上海按100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外,许多大城市如武汉、合肥等防洪标准均不到100年一遇。
更有一些城市,达不到国家的防洪標准,如南宁市,其防洪标准应该为100-200年一遇,而现实却为7-8年一遇。
可见目前我国城市防洪规划中,经济防洪标准很少能做到真正合理。
2、规划设计没有很好体现工程功能与城市环境整合的思路总体规划设计中,没有把城市河道作为一种可开发资源来看待,仅仅就城防而城防,没有综合考虑城市防洪工程的防洪、环境改善、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发掘、水上旅游等多方面功能。
城防二期河堤设计说明书

重庆市黔江区城区二期堤防工程施工设计图Chongqing Survey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Electric Power and Architecture二〇一一年九月重庆市黔江区城区二期堤防工程施工设计图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Chongqing Survey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Electric Power and Architecture二〇一一年九月批准:刁志明审定:卓明禄审核:艾书堂审查:向泽寿校核:罗汝华设计人员:卓明禄向泽寿罗汝华孙章飞韦秀琼许由王启龙冉小敏设计说明1 概述城北河为黔江河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八面山东南侧,河源高程1707.90m,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高涧、莲花寺、花地坪、桃子坝、文汇于城北的新华大桥注入黔江河。
主河道长9.3km,平均比降32.4‰,流域面积38.4km2,多年平均河口流量1.04m3/s。
该河支流呈不对称状分布,尤以发源于西面八面山的支沟较为发育,最大支流为左岸的高涧沟,集水面积为19.6km2,在三叉河汇入主河道。
为保护黔江城区不受洪水的袭击,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黔江的投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本次设计新建城区二期堤防,河堤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
城北河5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442.0m3/s.。
其中:城北河高涧段(K0+000~K1+406):287m3/s(河口);城北河主河道:442m3/s(汇合口下游2.0km处)。
修建河堤从城北水库移民安置区桥下开始,修建至邬杨桥现有河堤,设计总长3252.4m,其中K1+200----K2+800为两岸修建,K2+800----K2+823.3为左岸修建,K2+800----K2+829.1为右岸修建。
K1+200----K2+050段设计比降为12.3‰,K2+050----K2+829.1段设计比降为6.47‰。
天长市城市防洪规划

1.概况天长市隶属安徽省滁州市,地处安徽省最东部,除西南与本省来安县相连外,其余为江苏省环抱。
全市国土总面积1770km2 ,总人口61.57万人。
天长市区位于新白塔河与其支流川桥河的交汇处,城市依河傍岗而建,现状(2004年底)建成区面积12km2,人口13.02万人。
根据2004年3月滁州市人民政府滁政秘[2004]25号文批准的“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区规模:2005年城市规划人口14万人,城区面积14.5km2;近期2010年城市规划人口20万人,面积21.8km2;远期2020年城市规划人口30万人,面积30km2。
2.现状与问题天长市城区河流水系较多,新白塔河自西向东流经城区边缘至北门大桥穿城而过,城区影响段长9.0km,其中穿城段2.4km。
老川桥河从西南向东北流经城市中心区后入新白塔河,长7.02km;新川桥河由南向北循城西红草湖直下新白塔河,长3.2km;银定河穿过规划的城西区、合群河穿过规划的城南和城东区均自南向北汇入新白塔河,三号撇洪沟沿城北区西侧由北向南入新白塔河。
城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堤防防洪标准不足,局部圈圩不封闭;老川桥河穿城堤防防汛路线长、质量差;局部河道断面较狭窄,桥梁阻水;排涝标准低,已建涵闸与泵站缺乏统一规划,设备老化严重。
城区洪涝灾害频繁,建国后城区受淹较重的年份有1954、1956、1969、1972、1975、1983、1987、1991、2003年。
其中1983年受淹面积7.2km2,1991年受淹面积10.87km2,2003年受淹面积8.14km2;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3.规划目标与原则(1)规划目标规划水平年和范围:根据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防洪规划现状水平年2004年,城区面积14.5km2;近期水平年2010年,面积21.8km2;远期2020年,面积30km2。
防洪标准:天长市规划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30万人,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属三等中等城市,防洪标准为50~100年一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
预制块护坡施工方案

预制块护坡施工方案抚州市城市防洪工程中洲堤城区段除险加固(应急)工程的预制块护坡施工方案由XXX的抚州城防中洲堤项目部编写。
该工程的主要内容为预制块护坡,施工桩号为20+800~26+730、26+92~28+060、29+566~0+000、0+650~1+350,主要施工项目包括现浇砼齿槽及护肩、砂卵石垫层、预制块制作与铺设。
此外,还需要进行施工临时工程,包括现场施工临时设施和施工临时道路。
该方案的编制依据包括《防洪标准》GB-94、《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建设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2002、《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试行)SL239-1999、《土工试验规程》SL237-99、《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9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44-2001和《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1.此外,还需要根据本标段工程实施性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部署分为总体规划和具体施工部署。
该工程计划于2010年11月8日开始施工,于2011年3月13日全部结束。
施工高程较高,工程量较大且施工时间较短,为确保工程安全度汛,施工项目部决定全力以赴,尽可能多布置预制作业面,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根据本工程结构特点和施工现场条件,结合本标段实际人、材资源,均衡组织施工进行。
施工准备期进行砼预制块预制场地的布置、原材料的准备。
完毕后组织砼预制、砼施工队、砌体施工队相继进场施工,先进行齿槽土方开挖、砼浇筑,接着进行砂卵石垫层铺设、预制块铺砌、勾缝等,最后进行压顶砼浇筑。
施工进度计划包括砼预制块制作、齿槽土方开挖及砼浇筑、砂卵石垫层铺设,计划开始时间为2010年11月8日,结束时间为2011年3月13日。
主要工程项目的控制性计划已经制定。
During the d from December 8.2010.to March 13.2011.the nof prefabricated block paving and jointing was carried ou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2”暴洪灾害损毁水利工程陇南市武都城区堤防工程维修重建项目报告1.综合说明1.1项目编制背景和依据1.1.1 项目编制背景2010年8月12日,我区发生特大暴雨洪灾,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
城区堤防工程均受到不同程度损毁,大部分已无法发挥正常使用功能,对我区防汛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在受灾以后,按照“先应急、后重建;先除险、后完善;先生活、后生产”的规划原则,对裂缝塌跨堤防采用填抛铅丝笼装块石及草袋围堰填补等方法进行了应急抢险。
为了及时修复和重建震损水利防洪设施,确保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消除洪水灾害隐患,急需对我区“8.12”暴洪灾后受损河堤工程进行修复重建。
为了确保灾后城区人民群众防洪安全,规划对暴洪损毁河堤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和重建。
1.1.2主要设计依据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⑵《甘肃省防洪规划报告》(长江流域)——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0年7月);⑶《武都县白龙江防洪规划报告》(长江流域)——武都县水电局(1999年10月);⑷《甘肃省武都县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陇南地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02年5月)1.2基本情况1.2.1项目区地理位臵及现状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陇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区辖36个乡镇,684个行政村,11.62万户,农业人口47.73万人,占总人口的90.3%。
全区南北长100.5km,东西宽76.2km,土地总面积4683km2,折合702.46万亩,其中耕地46.84千公顷,坡耕地9.57千公顷,水平梯田33.86千公顷。
我区地形复杂,素以“山大沟深”而著称,白龙江横贯全境,向东南流过。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呈西北--东南走向。
区内最高山峰为两水镇擂鼓山,海拔3600m。
最低河谷为裕河曲家庵,海拔660m,相对高差2940m。
截止2010年8月,我区修建河堤209条,117.37公里,保护12.21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4.125万亩良田。
河堤工程的建成使全区的综合防洪抗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改变了我区的防洪设施现状,为加快我区脱贫致富步伐奠定了基础。
1.2.2灾情情况在本次暴洪灾害中我城区共计损毁堤防39.3公里,已无法发挥正常使用功能,对我区防汛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在受灾以后,按照“先应急、后重建;先除险、后完善;先生活、后生产”的规划原则,对堤防进行了应急抢险。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消除洪水灾害隐患,急需对我城区暴洪受损河堤工程进行修复重建。
1.3水文、气象、地质1.3.1水文工程区共涉及武都区白龙江干流(两水-汉王)、北峪河(黑坝-城区)。
(1)白龙江:白龙江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发源于岷山西段,廓尔莽梁北麓,海拔3072m,流经甘、川两省,于四川省昭化城东汇入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汇口海拔465m。
干流全长535km,流域面积32810km2,多年平均流量339 m3/s。
白龙江干流从源头至武都城区长330km,流域面积14288 km2,多年平均流量139 m3/s。
据干流武都站资料分析,枯水期平均流量51.6 m3/s,丰水期平均流量241 m3/s,多年平均流量139 m3/s,多年平均径流量42亿m3,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1475万t,多年平均含沙量3.4kg/ m3,多年平均输沙率476.6 kg/ m3,多年平均侵蚀模数1033t/ km2。
(2)北峪河:发源于鱼龙乡白崖岭和安化牛蹄关梁,于安化樊坝汇合后称为北峪河,在武都城西汇入白龙江。
河长44km,流域面积43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01秒立米,最枯流量0.3秒立米,最大流量440秒立米,平均纵坡1.77%,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为一条稀性泥石流河道。
1.3.2气象工程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局部段历史暴雨频繁,冬季不寒,降水稀少。
冬季川地无积雪,河水不结冰。
据武都气象站43年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4.8℃,多年平均降水量48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23mm,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24 m/s,无霜期228天,最大冻土深12cm。
1.3.3工程地质1.3.3.1区域地质概况本地区地处陇南山区南部,白龙江流域中游。
本区地貌分为白龙江及其支流冲积河谷平原和侵蚀~剥蚀残优质产品山地两个地貌单元。
本区地层岩性主要为志留系中上统白龙江群(S2+3b11)炭质千枚岩、灰绿色千枚岩、板岩夹薄层细砂岩、变质砂岩、硅质灰岩及河床沙砾卵石沉积物。
不良工程地质主要为滑坡和泥石流。
本区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基本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第四系孔隙潜水;一类是基岩裂隙水。
1.3.3.2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区均处于白龙江及其支流河漫滩,岩性为白龙江冲洪积砂砾卵石夹漂石,钻孔及探坑内均未见粘土层和饱和砂层,厚度大于10m。
不均匀系数C u=92,D15=0.21mm,D50=7.0mm 。
产生渗流破坏的类型一般为管涌或过渡性破坏,地下水埋深1.5~2.5m,系河水补给地下水,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具弱侵蚀性。
其余北峪河等支流河道,岩性分析均近似与白龙江可参照类比。
1.4工程任务和规模本部分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维修加固及重建白龙江干流城区段及北峪河城区段等支流沿线暴洪损毁堤防工程,共长39.3km。
保护武都城区人民群众及耕地的防洪安全,带动和促进武都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全面发展,为当地开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1.5工程总体布臵及建筑物设计1.5.1工程等别及设计标准按《防洪标准》(GB50201—9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武都区白龙江干流北堤防工程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城防北堤防工程级别为4级,主要建筑物为4级。
城防南堤防及北峪河等支流河道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主要建筑物为5级。
1.5.2工程总体布臵根据拟定的工程布臵原则,结合损毁现状堤防及地形条件,工程分布于武都区内白龙江干流(两水-汉王)及北峪河(黑坝-城区)。
根据治导线,结合损毁现状堤防及岸坡,堤防工程总长度39.3km。
⑴设计洪水位确定根据河段地貌和河道特性,在工程区河段按照项目实际分布情况分别布测河道横断面若干条,在个别断面处调查到1984年洪水位,依此洪水位作为控制水位,用公式Q=AR2/3J1/2/n反推河段综合糙率。
对各断面进行H~Q关系曲线计算,推求该河段设计洪水位,设计洪水位见设计洪水位成果表。
⑵震损堤防维修加固工程设计①堤型选择堤型选择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本次堤型选择为浆砌石护坡夯填砂石土堤身。
②堤项宽度的确定考虑交通要求及防汛抢险,堤顶宽度取3m。
③堤顶超高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规定,经计算4级堤堤顶超高为0.91m,本次设计堤顶超高取1m。
5级堤堤顶超高为0.53m,本次设计取0.6m。
④基础埋深经冲刷深度计算,结合当地工程经验,确定白龙江干流堤防基础埋深为3.5m,北峪河等支流堤防基础埋深为2m。
⑥堤防断面设计根据工程布臵,堤防工程总长39.3km,其中:12km城防大堤、江南堤防及城郊张家咀、李家咀堤防为加固维修,8.72km 为白龙江北岸堤防新建,18.58km为白龙江南岸堤防新建。
1.5.3稳定计算本次设计对堤身、护坡稳定、渗流、护岸稳定等进行了分析计算,其参数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1.6工程管理1.6.1管理机构本工程是整个武都区白龙江堤防工程的一部分,建成后现阶段交由当地政府部门组织专人进行管理。
待整个武都区白龙江堤防工程建成后,由陇南市武都区水利局负责筹建专门的工程管理机构。
1.6.2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工程管理范围包括主体工程、附属工程设施、生产生活区和护堤地等,均处于白龙江河漫滩,未占用耕地。
保护范围横向宽度在背水侧从护堤地边界线以外算起,按宽度50m划定为工程保护范围,临水侧的保护范围按国务院颁发的《河道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1.6.3永久管理房屋本工程投资规模小,不计列永久管理房。
1.7施工组织设计1.7.1施工条件工程区内212国道贯穿,对外交通方便;工程区内有省、县、乡道路及便道连接,场内交通便利。
工程位于武都区白龙江及其支流沿岸,河道常年有水,水质满足施工及生活用水要求。
工程区有现成的输电线路,施工用电可直接从输电线路上“T”接。
工程区附近有丰富的砂砾石料及块石料,质量和储量可满足施工要求。
武都区有多家工矿企业,有充分的加工制造和修理能力,可为工程施工服务。
施工条件好。
本工程施工点多,占线较长,可以多工作面平等施工,施工安排有很大的灵活性。
主要工程为土石方开挖、堤防填筑及浆砌石护坡。
1.7.2天然建筑材料根据本工程地质勘探报告,本次按照项目就近分别布设粗细骨料料场,料源在白龙江及其支流河漫滩分布广泛。
质量、储量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工程施工时就近选用。
1.7.3施工导流⑴导流标准导流围堰为5级,导流围堰采用5年一遇施工洪水设计。
⑵导流时段堤防部分靠主流段需导流,均采用分段施工,由于分段工程量较小,选用枯水期施工。
⑶导流方式及导流建筑物导流方式选用束窄河床导流,导流建筑物采用草土围堰。
施工期排水主要采用离心泵(12sh—28A,设计流量792m3/h,扬程12m)进行排水。
1.7.4主体工程施工本工程施工工艺较为简单,主要是土方开挖、填筑、砌石及砼工程施工,采用分项分段施工方式。
土方开挖拟采用挖掘机开挖为主,并辅以人工开挖,就近堆方,备土方填筑所用。
土方填筑采用推土机推运、平整,履带式拖拉机碾压,狭窄、边角部辅以人工平整,硅式打夯机夯实。
砼工程量采用 1.4m3移动式拌和机布臵于建筑物附近,架子车或斗车运砼。
砌石工程施工采用人工拌料,块石料由自卸汽车运至施工点,人工砌筑。
砌筑基础时,应根据夯填土方的厚度分层砌筑。
1.7.5施工总布臵施工总布臵遵照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易于管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及少占耕地的原则;根据本工程特点,采取分散布臵。
场外交通设施基本完善,可满足本工程施工要求;料场已经开采,亦无需修建临时道路。
施工用水自工程取河道取水,使用离心泵将水直接送至工作面,并在工作面设臵铁皮水箱蓄水,以供施工之用。
工程区有现成的输电线路,施工供电在输电线路上“T”接即可,只需架设少量的低压及照明线路。
生产设施包括材料加工厂、机修保养站和物资器材仓库;生活设施包括宿舍、办公室和食堂。
1.8环境影响评价及水土保持1.8.1工程建设对环境主要有利影响有:⑴可减小灾害损失,美化生活环境;⑵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⑶对河道、水文情势有利;1.8.2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砂石料冲洗产生废水,另有施工机械冲洗水中,含有油类,若直接排入江中会影响水质;生活污水对近岸水域水质会造成一定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