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向沙漠进军》学案 北师大版.doc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沙漠的地理特征以及人类如何与沙漠作斗争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沙漠的地理特征以及人类如何与沙漠作斗争的知识。
2. 教学难点:(1)沙漠地理特征的阐述。
(2)人类与沙漠作斗争的方法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沙漠的概况,引发学生对沙漠的兴趣。
(2)板书课题《向沙漠进军》,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阅字典。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沙漠的地理特征。
(2)探讨人类如何与沙漠作斗争,以及战沙漠的意义。
4. 教师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详细阐述沙漠的地理特征及人类与沙漠作斗争的方法及意义。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3)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收集有关沙漠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沙漠环境的感知。
2. 互动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活力。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教学建议一、结构内容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
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第二部分(第5段至第8段),说明征服沙漠的方法。
其中第5~6段说明抵御风沙和沙丘的具体办法。
抵御风沙的办法是培植防护林,以减小风力,培植草皮,以减少沙粒的来源;抵御沙丘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以固定沙丘。
第7~8段介绍采取攻势的积极办法。
7段强调“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8段说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征服沙漠的治本方法。
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并向人们展示了征服沙漠、利用沙漠的美好前景。
其中第9~10段介绍解放后征服沙漠所取得的成绩。
第11~12段说明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
第13段总结全文,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
二、层层深入的结构顺序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全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结构顺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三、首尾照应突出中心课文开头介绍:“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末段根据中间所说明的事实,得出“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的结论。
这种写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内容上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出向沙漠进军的深远意义,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课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逐个进行说明。
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抵御风沙的两种方法),打比方(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用比喻进行说明。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对沙漠危害的描述,提出治理沙漠的方法及重要性的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治理沙漠的方法及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课文《向沙漠进军》2.投影仪、PPT3.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沙漠的分布情况及我国沙漠化现状。
2.学生分享对沙漠的了解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为什么以“向沙漠进军”为题?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如对比、举例、设问等。
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向沙漠进军》,你们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哪些部分让你感受到了沙漠的危害?三、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治理沙漠方法,如植树造林、修建防沙林带等。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治理沙漠方法。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份治理沙漠的方案。
2.各组汇报方案,全班讨论,选出最佳方案。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治理沙漠的方法,你们有什么想法?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为什么强调治理沙漠的重要性?三、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环保意识,如珍惜水资源、保护植被等。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环保。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治理沙漠的短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治理沙漠的方法和重要性,你们有什么感悟?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治理沙漠的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环保的公益活动。
语文《向沙漠进军》教案

语文《向沙漠进军》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向沙漠进军》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和背景。
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向沙漠进军》是一篇描写沙漠环境和人物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一个沙漠中的小镇,主要讲述了一个勇敢的年轻人向沙漠进军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课文中的描述和对话,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2 词汇学习: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词汇。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沙漠的环境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兴趣。
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3 词汇学习:教师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掌握和运用这些词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5.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3 词汇掌握:通过词汇练习和运用,评估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与《向沙漠进军》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沙漠之歌》、《沙漠之鹰》等,以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沙漠题材的文学作品。
6.2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与沙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沙漠的形成、沙漠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背景知识。
八年级语文:初中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初中语文教课方案文讯教育教课方案初中四册《向荒漠进军》教课方案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取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向荒漠进军》教课方案(2003-04-26 13:51:12)上海市黄浦区教师深造学院陈钟梁教课目标一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色,揭露事物实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掌握本文构造严实与语言正确的写作特色。
教课假想一在教师启迪下组织议论,在充足议论的基础长进行概括,当堂稳固所学知识。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重点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剖析本文严实的构造。
教课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一)我们学习任何一篇说明文,都需要正确地理解它所反应的客观事物的重点,这些重点是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本文而论,主假如说成因、方法、特色、实质和规律性。
下边想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阅读时自己划出一些能回复问题的句子来(培育作阅读笔录的能力):①人类最坚强的自然仇敌是什么?②荒漠逞强施威,用的是什么武器?这类武器主要用什么方式来侵袭人?③抵抗风沙侵袭有什么方法?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作用?④征服荒漠最主要的武器是什么?(注意“抵抗”与“征服”的不一样。
)⑤我们是如何征服荒漠的?⑥征服荒漠获取巨大成绩的根来源因是什么?学生相互议论,相互纠正或增补一些内容,教师巡视此后让学生举手,读出相关语句(语句能够有改动):①荒漠是人类最坚强的自然仇敌之一。
②荒漠逞强施威,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这类武器向人类攻击的方式有二:第一,暴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量愈强。
向沙漠进军学案

初二上册第19课《向沙漠进军》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写作思路。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揣摩文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4.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资料链接关于文体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客观事物作说明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特点、成因、功能、用途、关系等,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准确性、科学性、条理性、知识性是它的特点。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
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
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整体感知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充沛()逞()强施威肆虐()摧()毁丘墟()葱茏()干涸()2.边读课文边标记好段落序号,并找出文中每一段的中心句,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
温馨提示中心句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或提示的方式来进行表述。
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
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自己综合概括。
示例:第一自然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段首)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按照“为何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的思路将文章分为三部分,思考这三部分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知识链接常见说明顺序及应用:时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生物的生长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产品或工艺品的制作过程等。
空间顺序一般用于介绍建筑物的结构或是说明某物体构造以及参观某处所等。
逻辑顺序一般用于需要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说明文,常见类型包括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关系。
《向沙漠进军》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向沙漠进军》教案1教学目的一学习__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掌握__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在教师启发下组织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分析__严密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一)我们学习任何一篇说明文,都需要准确地理解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要点,这些要点是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__而论,主要是说成因、方法、特征、本质和规律性。
下面想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阅读时自己划出一些能答复问题的句子来(培养作阅读笔记的能力):①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什么?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是什么武器?这种武器主要用什么方式来袭击人?③抵御风沙袭击有什么方法?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作用?④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什么?(注意“抵御”与“征服”的不同。
)⑤我们是怎样征服沙漠的?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互相讨论,彼此纠正或补充一些内容,教师巡视以后让学生举手,读出有关语句(语句可以有变动):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这种武器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有二:第一,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量愈强。
第二,风推动沙丘缓慢前进。
③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第一是培植防护林,(这主要是防风),第二是植林种草(这主要是防沙丘)。
④征服沙漠主要的武器是水。
(“抵御”只是消极的防止,“征服”才是积极的消灭。
)⑤我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是“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林”,这就“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州”,而且起了防护交通线路的作用。
而且,制造风力车,“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使风“为人类造福”,而且用半导体把沙漠上长时间的日光变为热能,来发电,取热,煮火,做饭,等等。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二)问:根据以上答题,能否说出哪是成因、方法,哪是特征、本质、规律性?(注意:只能作大体上的划分,很难执于一端。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word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及课文的说明顺序.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2.理解把握中心句.3.体会本文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导入??新课1.认识沙漠2.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一)明确目标(二)整体感知(三)教学过程l.掌握说明文的知识(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
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涸hé(不要读成gù)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沛(不要写成)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沙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4)分组讨论: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四)品位语言(练习二)(五)总结、扩展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按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沙漠环境的描绘和对治沙工作的关注。
2.学习课文中的说明方法,提高学生说明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沙漠的描绘和治沙工作的关注。
2.学习课文中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术语和概念。
2.把握课文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四、教学准备1.课文《向沙漠进军》2.沙漠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沙漠的美丽与神秘。
2.引导学生关注沙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做好笔记。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术语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分析课文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课文的亮点。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说明方法,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进行讨论。
三、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保护环境、治理沙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课文的亮点。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治沙工作的具体措施,让学生了解我国治沙工作的成果。
2.学生举例说明治沙工作的具体措施,并进行讨论。
三、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语文《向沙漠进军》教案
语文《向沙漠进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沙漠化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沙漠化的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沙漠化问题,树立积极应对的信心。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沙漠化的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沙漠化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展示沙漠化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沙漠化问题的了解和看法。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沙漠的形成、特点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沙漠化的知识。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在下节课上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沙漠化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沙漠化问题的紧迫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向沙漠进军》学案北师大版
讲授新课:
一、检查课前预习
1. 注意字音字义
竺(zhu)可桢(zhen)充沛(pei)榆(yu)林逞(cheng)强
干涸(he)准噶(ga)尔蒸馏(zheng)肆(si)虐(nue)丘墟(xu)
古磴(deng)口汲(ji)水葱茏(long)
2. 理解词语含义
逞强施威:显示自己能力强,施展威风。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土地或地带。
抵御:抵挡,抵抗。
覆盖:指地面上的植物,对于土壤有保护作用。
二、导入新课
《向沙漠进军》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说明文。
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如何征服沙漠提出了改造沙漠的办法。
三、简介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
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
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文章体裁: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五、分析课文结构
1 教师范读课文一遍(要求在正音的基础上,具体划出文章的三个部分,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 提问明确:本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进行说明。
紧扣“进军”二字,可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追问:每部分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
(一)(1—3)说明沙漠给人类造成危害的严重性。
(二)(4)分析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第二部分(5—12自然段)说明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
(一)(5—6)有针对性地抵御风沙袭击和沙丘进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二)(7—8)指出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
(三)(9—10)用解放后征服沙漠所取得的成绩,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展示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
(一)(11—12)说明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
(二)(13)收束全文,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
目标检测:出示相关练习。
总结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巩固目标:继续读课文,自读分析课文用到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