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冲刺培优讲义第9讲:线索及作用(学生版)
小升初语文冲刺培优讲义第9讲:线索及作用(教师版)

第9讲线索及作用叙事线索“线索”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其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有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
叙事线索及作用:线索:能把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穿起来,组成一个整体,使文章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题型一、指出文章的线索对策: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④时间线索⑤地点线索⑥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题型二、说说叙事线索的作用对策: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要表达的内容。
3.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一)珍珠项链(1)去鼓浪屿旅游,给母亲挑了一串珍珠项链。
淡粉色的,光泽很柔和,珠子大小也均匀,虽然比不上名贵的珍珠,但已经花去我一个月的工资。
母亲生日那天,很恭敬地送给了她。
(2)母亲很高兴,那天父亲在森林公园附近的一家酒店里订了房间,想让母亲高高兴兴地度过一个休闲周末。
母亲虽然嘴里说太浪费了但还是很高兴。
她戴上了那淡粉色的珍珠项链,穿了一件墨蓝色的领口和袖子上有镂空花纹的长裙。
然后一家人出去拍照,六十岁的母亲那天依然十分美丽。
(3)中午,我们在酒店的餐厅吃饭,母亲说要去一趟洗手间,谁知一去半天都没回来。
我和姐姐纳闷了,赶紧去找。
在洗手间门口,看见母亲在跟一个年轻的女孩说话,很客气的样子。
见我们来了,母亲对那女孩子说:我女儿来了,那么我们再见了!女孩微微地向母亲弯了弯腰,匆匆走了。
小升初冲刺 六年级语文第九讲

六年级语文第九讲一、汉字小学阶段要求学会二千五百个常用字,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大部分会用,要掌握汉字的笔画名称、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学会三种查字方法,并能熟练地查字典;能区别形近字,音近字,同音字及课本中出现的多音字,改正词句中的错别字。
汉字的笔画名称笔画名称字例笔画名称字例笔画名称字例‵点立弯钩子横折折折钩乃一横三斜钩戈横折折撇及丨竖千┐横折口フ横撇又丿撇什└竖折山し竖提衣乀捺人ㄥ撇折么竖弯西提址 横折钩习乚竖弯钩儿乛横钩买横折提计竖折折钩与亅竖钩小 横折弯钩飞ㄑ撇点如笔顺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叫做笔顺。
汉字的笔顺有一定规律,一般是:先横后竖十一十先后捺人丿人从上到下主亠从左到右川丿先外后里再封口田先中间后两边山从外到里向此外,还要注意下列比较特殊的书写规则:1、关于写点的顺序,应注意:点在左上先写,如:斗、为、头点在右上后写,如:戈、发、我点在里面后写,如:瓦、丹、叉2、竖在上面(左横的左面,在上包下或全包围结构里,一般光写,如:战、冈、圈。
3、之廴作偏旁的字,和一些下包上的半包围结构,一般先内后外,如:过、延、画。
汉字结构独体字:天、木左右结构:说、你上下结构:忠、秀左中右结构:谢、做上中下结构:意、喜全包围结构:国、园半包围结构:同、凶品安结构:森、晶练一练1、写出下列汉这的笔顺。
例:文:------------- 鸟------------- 火-------------秀:------------- 厉------------- 徘-------------- 脊-------------舟:------------- 凹------------- 凸--------------2、填空写笔画名称:(1)账共--------画,第五画是---------,第六画是-----------。
(2)东共-------画,第三笔是--------,第四笔是-----------。
七年级语文第九次课记叙文的线索及作用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讲义编号:组长审核:(一)“线索”的概念及其作用在文章中,“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在文学作品中,线索是呈现在作品中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一系列发展着的相互关联的事件的脉络,即“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
”这两个定义是分别从文章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角度来讲的。
通俗地说,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俗话说:“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线索,“珍珠”就是材料或故事。
(二)线索的种类和形式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线索,只是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有线索。
任何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都至少有一条线索,有的则有几条线索。
一般说来,内容简单、事件单一的文章或短篇文学作品大都只有一条线索,称为单线;而内容丰富、事件复杂的文章或长篇文学作品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称为复线。
复线按作用不同,可分为主线、副线及明线、暗线等。
由于事物的错综复杂、题材的千差万别以及作者思路的千变万化,所以,线索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叙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如《春》这篇写景散文就以作者的喜爱为线索;《济南的冬天》以对济南的喜爱、热爱为线索;《秋天的怀念》全文写三次看花,作者对母亲的漠视到理解,文章以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我不理解母爱的愧疚、自责为情感线索。
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
如《羚羊木雕》,全篇以羚羊木雕这一物品为线索,围绕其写了父母逼问木雕,我送木雕,我要回木雕几件事,赞美了我和友人间美好的友谊,批评了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鲁莽行为,呼吁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少年,尊重他们的人格。
4、以时间为线索。
如《金色花》写孩子变成金色花与妈妈一天的游戏玩闹。
以“当你沐浴后做祷告、”“吃过午饭、黄昏时”这些表示一天内时间推移的词句来组织全篇,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升初衔接讲义9 记叙文阅读指导

年 课 级: 题 辅导科目:语文 记叙文阅读 1、 了解现代文阅读考纲要求 2、 系统掌握记叙文基础知识 3、指导记叙文阅读方法及答题套路 教学内容 课时数:3
教学目的
现代文阅读考纲解读
1、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2、能根据要求准确地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3、分析段、篇的结构和层次,理清记叙的线索和记叙顺序。 4、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5、能根据一般记叙文的问题特点,分析叙述和描写方法的作用。 6、理解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及不同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 7、能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
阅读理解答案: 《高贵的施舍》 1、喘 鞠 lǚ xiù 2、高贵--低贱 慷慨--吝啬(小气) 3、略 4、她要教会乞丐凭自己的力气挣钱 5、意思是:不劳动就接受别人的施舍,对乞丐来说是降低人格的举动,是可耻的;劳动后接受给予者的钱财是 凭自己的能力所得,是光荣的。给予者和接受者之间是平等的。 6、母亲是个有同情心,懂得尊重别人,并且很有骨气,自尊自立的人。 7、"高贵"的本义是气质高雅或地位优越;"高贵的施舍"的含义是"不同寻常的,能激励人自强自立的施舍。"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一、 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特点就是以写人、 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从一个大范围看:记叙文有一 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之分。 其中一般记叙文就是简单的写人记事的文章, 而抒情意味浓郁的散文和有着虚构情节的 小说就属于特殊记叙文的范畴。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里描写为主,如《背景》 。侧重 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 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记叙文一般都具有六要素,但 有的记叙文,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并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9讲:线索及作用(学生版).docx

第乡讲钱索及作用丸脑体操作业兄成情况知识梳理叙事线索“线索”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其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有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
叙事线索及作用:线索:能把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穿起來,组成一个整体,使文章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题型一、指出文章的线索对策:了解叙事线索的儿种类型: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事件线索(中心爭件)④时I'可线索⑤地点线索⑥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题型二、说说叙事线索的作用对策: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教学重•难点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 心思想。
2. 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要表达的内容。
3. 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珍珠项链(1) 去鼓浪屿旅游,给母亲挑了一串珍珠项链。
淡粉色的,光泽很柔和,珠子大小也 均匀,虽然比不上名贵的珍珠,但已经花去我一个月的工资。
母亲生日那天,很恭敬地送给 了她。
(2) 母亲很高兴,那天父亲在森林公园附近的一家洒店里订了房间,想让母亲高高兴 兴地度过一个休闲周末。
母亲虽然嘴里说太浪费了但还是很高兴。
她戴上了那淡粉色的珍珠 项链,穿了一件墨蓝色的领口和袖子上有镂空花纹的长裙。
然后一家人出去拍照,六十岁的 母亲那天依然十分美丽。
(3) 中午,我们在酒店的餐厅吃饭,母亲说要去一趟洗手间,谁知一去半天都没回來。
我和姐姐纳闷了,赶紧去找。
在洗手间门口,看见母亲在跟一个年轻的女孩说话,很客气的 样子。
六年级语文培优讲义第9讲 课件

dāng
dāng
dāng
• D.差距 差劲 差可告慰 差强人意
chā
chà
chà
chā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B )
• A.美军坦克进入巴格达的时候,伊拉克的武装力量几乎 放弃了抵抗;几天后,萨达姆平时最信任的贴身保镖和护 卫也大多作鸟兽散。
• B.有人开玩笑说:“犹太金融资本家在豪宅客厅里打个 喷嚏,世界上不少银行都将连锁感冒。”这可不是骇人听 闻,他们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作用确实非常之大。
六年级语文备考班
第九讲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 相同的一组是 (C )
• A.悄寂 讥诮 春寒料峭 行情走俏
qiǎo
qiào
qiào
qiào
• B.憧憬 冲压 忧心忡忡 首当其冲
chōng
chòng
chōng
chōng
• C.当今 当权 螳臂当车 罚不当罪
dāng
• 3.请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话。
•
A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世界各地吸引了7000万人
次前往参观。B数百年来,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
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国举办世博会是一次展示国力的好机
会。C从“乌托邦”到“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
人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的平衡与和谐。世博会,D
既是人们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而是人们交流城市发展模
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
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
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
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
六年级小升初语文讲义-第9讲:把握文章的中心

六年级小升初语文讲义-第9讲:把握文章的中心(教师版)(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9讲把握文章的中心请找出隐藏在森林中的所有动物。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
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文章的重点段。
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中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
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波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
”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1、掌握概括文章中心的方法。
2、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字回信一个忌妒心很强的人写了一封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现在的身价是一字一金,现在附上一美金,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
”海明威收下美金后回信说:“谢!”考试一位美国的教育家要在我国的小学生中做一个实验。
║一天,她来到一所学校,请校长找来三名四年级的学生。
她从手提包里拿出一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然后她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小铅锤都放在瓶子里。
她对三个学生说:“这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
小升初暑假衔接+第九讲+阅读+内容概括+课件-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例题二
一脚踩一个……”她突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
屋里静得出奇,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似乎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忽然,那个首的民工首先 向屋外走去,紧接着其他的民工也一个接一个地朝屋外走去。陡地,那个为首的民工停住脚步,问唐歪 的老婆:“大妹子,这城里你还有亲戚吗?唐歪的老婆摇头。那个为首的民工又问:“家都查封了,你 一个孕妇能上哪儿?”唐歪的老婆又是连连摇头。
❃小初对接
升入七年级,现代文阅读依旧会考文 章内容的概括,也会考查理清文章脉 络和内容的线索。
❃小初对接
线索是将文章的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 并贯穿全文的一种写作技巧。线索可 以是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某种情感 等。
1.以时间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 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事件。
•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 •第九讲·阅读 内容概括
语文统编版 六年级下
❃知识回顾
在小学阶段,现代文阅读需要把握 文章内容。如何归纳整篇文章呢?
1.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不同类型的现代文有不同的写 作顺序,如叙事类文章一般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也有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2.把握文章的重点要素。如叙事类文章的内容概括必须 包含两个要素:人物和事件。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 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要概括在内。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名词:“腊月的初 旬”、“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 “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很明显的,这篇 课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课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 讲线索及作用叙事线索“线索” 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其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有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
叙事线索及作用:线索:能把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穿起来,组成一个整体,使文章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题型一、指出文章的线索对策: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④时间线索⑤地点线索⑥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题型二、说说叙事线索的作用对策: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1. 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2. 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要表达的内容。
3. 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珍珠项链(1)去鼓浪屿旅游,给母亲挑了一串珍珠项链。
淡粉色的,光泽很柔和,珠子大小也均匀,虽然比不上名贵的珍珠,但已经花去我一个月的工资。
母亲生日那天,很恭敬地送给了她。
(2)母亲很高兴,那天父亲在森林公园附近的一家酒店里订了房间,想让母亲高高兴兴地度过一个休闲周末。
母亲虽然嘴里说太浪费了但还是很高兴。
她戴上了那淡粉色的珍珠项链,穿了一件墨蓝色的领口和袖子上有镂空花纹的长裙。
然后一家人出去拍照,六十岁的母亲那天依然十分美丽。
(3)中午,我们在酒店的餐厅吃饭,母亲说要去一趟洗手间,谁知一去半天都没回来。
我和姐姐纳闷了,赶紧去找。
在洗手间门口,看见母亲在跟一个年轻的女孩说话,很客气的样子。
见我们来了,母亲对那女孩子说:我女儿来了,那么我们再见了!女孩微微地向母亲弯了弯腰,匆匆走了。
(4)我和姐姐都以为那女孩是母亲的学生。
(5)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我们才知道整件事的过程。
(6)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
酒店的洗手间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
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
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台面上下都没有。
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7)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8)“姑娘。
”(9)“干什么?”那女孩一惊。
(10)“请你帮我个忙好吗?”(11)“什么事?”(12)“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
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
刚才我洗脸怕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真不好。
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
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心死了。
因为今天是我生日。
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
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
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老。
”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上现出一丝微笑:“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年轻,她才四十多岁。
”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吧。
”(13)“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
”母亲推开了里边那扇门。
(14)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
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项链说:“您看,是这条吗?”(15)母亲接过来:“就是它。
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你了。
”(16)女孩连忙说:“不用,真不用。
”停了一下,她又说:“我也祝您生日快乐!”(17)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来了。
(18)母亲抚摸着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说:“那女孩,真不错。
”(19)“她偷了您的东西,您还谢她。
您应该去叫保安。
”我和姐姐叫道。
(20)“我觉得她也许不是有意要偷我的东西,”母亲说,“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限在25 字以内)答:2、这篇叙事散文以________ 为线索。
请细读全文,在下面把本文情节发展的脉络补充完整。
受赠珍珠项链→ ___________ → ______ →感叹珍珠项链3、本文采用_______ 的记叙方法,其内容从“ __________ ”起,到“ __________ ”止。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4、细心的你已发现第7自然段在人称使用上发生的微妙变化:依据上文,本段的三个“我” 应为三个“她”,而作者却让“母亲”改用“我”来叙述。
这种人称变化的表达作用是什么?答:5、文中的母亲是一个闪光的人物形象,请你简要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
答:(二)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包利民①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
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
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些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②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
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
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
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③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④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
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
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⑤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⑥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
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
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
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
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
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索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⑦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
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⑧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
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
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
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
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
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
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⑩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
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 年第 6 期,有删改)1. 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4 分)答:2. 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5 分)答:3. 文末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答:母鸡①一向讨厌母鸡。
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②它永远不反抗公鸡。
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
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③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④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
⑤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⑥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
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削瘦了许多。
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⑦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不知多少次。
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
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⑧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⑨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⑩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找出我对母鸡有感情的语句。
(至少三句)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章的⑤⑥⑦⑧段在组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