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有教无类

成语故事:有教无类

[键入文字]

成语故事: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意思

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有教无类历史故事

有教无类是中国的一个成语,出自于《论语》,关于有教无类有一个跟孔子相关的典故。类是指类别,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收到教育。

有教无类的历史故事还原:

孔夫子周游列国,刚刚到了鲁国边境关卡,发现鲁国士兵对来往行人收取过路费,每过一次都要重新收费。很有爱国观念的孔子皱了皱眉头,突然又想起囊中羞涩,摸了摸口袋,发现不够自己和学生一干人等的过路费。子贡就拿出自己的钱让所有人过了关。

学生宰予(字子我)就跟孔子说:“老师,早就跟您提过,应该提高学费。您看,他们住你的,吃你的,相当于您对他们有补贴。如果降低学费,是让不穷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便车。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学费,通过提高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励和补助,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

子我接着说:“就好像这个关卡,我觉得也应该提高过路费。您看,关卡国家建设起来要资金的,行人进进出出,还要修缮,所以即使收费国家还是有补贴的。可是穷人一个月只用进出不超过三次,而富人一个月可能进出三十次,国家的补贴实际上补给了富人。正如您提高学费一样,过路费应该提价,然后用提高最低生活标准的办法来补助穷人。”

孔子大怒,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子我回说:“我这是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

而正是因为孔子跟自我的这番对话,才有了以下一番道理。

1

《有教无类学案答案

答案 合作探究 一、第一部分:第一则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心得】“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二、第二部分:第二、三则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中等资质的人;语,名词作动词,告诉;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译文】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心得】根据学生的资质因材施教。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斯,就;行,做,实施;如之何,怎么能;其,加强反问语气;惑,迷惑,糊涂,不明白;敢,谦词,斗胆,冒昧;进之,使他前进,进,使动用法;兼,胜过、超过;退之,使他后退,退,使动用法。 【译文】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心得】孔子之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做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子路为人鲁莽,孔子让其沉着冷静;冉有为人犹豫退缩,孔子让其大胆实践,这正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 二、第三部分:第五、六、七、八则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愤,郁结在此指问题想不明白;悱,想说话却不知道怎么说;反,类推;复,再。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心得】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他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

孔子的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联合国教科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这短短四个字,把历史分成了两截。 一、何为有教无类 在孔子之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就是这个意思。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有权受教育的也有权办教育,无权受教育的也就无权办教育。办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一种特权。孔子的贡献就在于他不仅首创了私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而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南北朝时的黄侃日:“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从马融、何晏、黄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度来解释“类”字,“类”即“种类”。宋朱熹,则解释:“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朱熹认为,人性皆善,虽因后大环境造成习染不同,也不应分善、恶两类而分别教育之。故可以说他也是把“类”当作“种类”讲的。孔子“有教无类”中的“教”字,原意是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接受影响之谓。 二、基本内容 “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孔子率先提出来的。“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有教无类。译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全章仅此四个字,然而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却正是这四字。“有教无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

“有教无类”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710115678.html, “有教无类”之我见 作者:骆成 来源:《大学教育》2013年第22期 [摘要]研究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依据,梳理自古至今对于“有教无类”的各种见解,并阐述了“有教无类”的深层含义,以及对我国当前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120-0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经过2500多年的考验,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认可。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是孔子的“爱人”教育主张,也是孔子对于教育涵义的理解。因此,对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当今,已经有很多文章是讨论和研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其中关于“有教无类”的解释和阐发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但依然有一些研究者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故而对于“有教无类”的详细解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有教无类的依据——性相近,习相远也 首先,孔子虽然在《季氏篇》中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但却从未说过任何人是“生而知之者”,包括他自己敬仰的尧、舜以及周公等。其次,孔子也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在《述而篇》中说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矣”。最后,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性相近,习相远也”的思想主张,意思就是人的性情生下来是互相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渐渐出现了差距。除了在《阳货篇》中直接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也”,在《里仁篇》中的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还有《公治长篇》中的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这都表达了孔子的一种后天决定论的思想。 这里我们要注意孔子说的是“性相近”而非“性相同”,孔子在认识到“性相近”的同时,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在《论语》中,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篇》)另外一处,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这都反映了孔子对于人性不同点的认识。但是,有许多学者硬将这些语句说成是孔子等级尊卑思想的表现,这种看法明显是牵强和站不住脚的。 二、“有教无类”的各种见解 既然人性相近,差距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这样每个人都有通过教育和实践来获得良好发展的可能,因此孔子在《卫灵公篇》提出了自己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对于“有教无类”思想的见解自古都有很多。汉代马融:“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宋代刑昺:“此章言教人之法也。类为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宋代朱熹:“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政治失意时,想到通过兴办私学这个途径,传播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知识,也希望能够为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提供一套救治方案,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一大批能够救国的“士”。《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是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很多内容真知灼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施教上,他潜心钻研,博学以致教,仁爱而广收弟子,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 《论语》中最常提到的字词就是“仁”和“礼”,在“仁”与“礼”的教育基础上,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道德高尚,仁爱有礼,博学多才的君子,此“君子”应当是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孔子政治上主张“举贤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仁爱有礼的从政人才,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做好官。他想要要培养“圣人”,如达不到“圣人”,至少也要成为“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不出自孔子之口,却也是孔子之所想。孔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其重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或君子,培养推行德政礼治以为当时社会服务的人才。孔子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精髓已深入民族心理,虽然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有些不同,但其思想痕迹并未彻底消除,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仅孔子的教育目标对现代化教育有指引性意义,他同时提出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及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都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由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君子”,而“君子”在德才两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孔子在施教时提倡知识实践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

我对名师的看法

我对名师的看法 名师应该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优秀的道德品行、深厚良好的人文素养,应该是教育事业的热爱者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不随物欲而横流,不被名利所支配,杜绝学术之腐败,远离世俗之浮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严谨治学,匡正学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每一个学生,以高尚的师德风范感召学生。 名师应当以三尺讲台为根基。教师的正业是教学,其社会贡献不限于自己著书立说,更为深远和重大的价值则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身上。“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学生发展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本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发自内心的爱学生,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名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能铺垫出学校丰厚的底蕴。名师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通过课堂内的讲授与课外指导为学生授业解惑,引领他们进入科学的殿堂。 名师应该是一个引领者,他能尽最大的能力发挥它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带领一个德馨业精的教学团队。名师是一种规范、一种责任、一种追求。 我喜欢这种说法——作为教师,如果你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在

这人心中你就是名师;如果你影响了一群人的一生,在这群人的眼里你就是名师。名师可以影响的,是一个人的一生、一群人的一生,甚至,可以影响几代人。 一个教师,也许你什么名声什么名誉也没有,但如果你教过的学生几十年后还记得你,觉得你影响着、导引着他的一生,你就是名师! 这是我对名师的看法。

我对当下中国教育的看法

我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 13015014 陈猛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古国,自尧舜禹开始,我想教育便已经出现,只是当时没有文字记录下来。最早的文字现在普遍认为是甲骨文。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出现过“教”的形态,可见我国的教育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有教无类”,到现在21世纪“科教兴国”的思想,我国教育的发展从未间断过。但是,21世纪的中国教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讲教育形态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目前我们国家这三种教育现状是什么样的? “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在大多数人眼中,“教师”这个职业被认为是最普遍的教育者。从我们刚步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教师就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陪我们玩耍,教我们读书、认知。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师生佳话的美谈,比如孔子对座下弟子因材施教,还有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感动大家的老师,像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为救学生而自己致残的最美教师张丽莉,2014感动中国人物——悬崖边上的护梦人格桑德吉等等,好多好多。但是,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社会了。比如一些老师在班级给学生排座也不是按照个子的大小排座,而是看哪个学生送的“礼”多,或者将学习好的

学生放在眼睛底下继续严加看管,而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就放在班级后面,任其“自生自灭”。这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没什么,他们认为好学生就应该好好管、多管,而坏学生怎么管都是管不好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他们身上就是浪费时间。但是,我认为这已经严重背离了学校教育的根本意图。 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不就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么?现代学校很多不是也将“有教无类”作为教育的一个指导思想么?但是,有的学校、老师的想法已经全都变了,他们为了更高的升学率,为了更高的优秀率,早已放弃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只要他们上课不吵不闹,不影响老师讲课,不打扰别人学习,就不会干预他们上课干什么,随你怎么玩,任你怎么睡。“有教无类”似乎只是一个传说,早已抛在脑后。所以好学生更好,坏学生更坏。我想,之所以出现坏学生,也是因为老师对他们的放纵才导致他们变坏的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高傲的称号,不知道在当代社会还有多少老师配得上它。况且,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那么多关于教师令人惊悚的新闻,平顶山幼儿园园长性侵儿童“小草莓”、海南万宁“校长带女同学开房”,还有最近网上流传的教授诱奸女大学生等等,我只想弱弱地问一句,“校长们,老师们,你们这么屌,其他人怎么看你们,你们造么?而且,现在我国学校的教育,我认为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校为了自己的荣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迫学生们放下自己的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死读书,读死书,其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升学、升学。中国的教育现状不就是这样么,小学

《有教无类》原文及译文

《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 1【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3【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4【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2)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

《有教无类》修订学案

《有教无类》修订学案 《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出和实践. 学。 ”, ”这 类”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其次,也来自他的仁爱思想,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坚持主张"仁者爱人"。《论语·乡党》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马匹是当时的主要运载和耕作工具,历史上有"匹马束丝"换五名奴隶的记载。马厩失火,首先关注的是伤人没有,既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 三、思想分析。 刚才我们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既是学生不分资质,也是一个教育效果的表示。第一层的意

思,不仅是孔子作为老师的想法。也贯彻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第二层意思,有教的目的是为了无类。那么,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这种“类”的区分,在教学上就要有类,一堆学生吃大锅饭,每人都吃一碗,肚量大的饿死,度量小的撑死,怎么无类呢?那就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原文】 子贡曰:“子贡曰:“ ,对吧?” ”这一循序渐进。 、【原文】 子路问:“子曰:“‘闻斯行之’ 懂了。同一个问题,怎么会有两种答案呢?所以他对孔子说:“赤也惑,敢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就是冉有。由,就是子路。退,就是退缩。兼人,就是勇为。冉有这个人,大约比较瞻前顾后,因此孔子鼓励他勇往直前。子路这个人,则胆大妄为,因此孔子告诫他不要听风就是雨。孔子的因材施教,这条记载就是证明。 四、课后思考:从课文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途径是什么,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方法有几种?第二课时 一、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 “因材施教”。那么,孔子是通过哪些途径因材施教,教什么,效果又怎么样呢?

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作业6 有教无类

课时作业6 有教无类 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起. 予者商也 起:站起来。 B .弃而违. 之 违:违反。 C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类推。 D .由也兼人,故退. 之 退:退后。 【解析】 A 项应为“启发”;B 项应为“离开”;D 项应为使动用法,使……后退。 【★答案★】 C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故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 B.????? 告诸.往而知来者投诸.渤海之尾 C.????? 其. 斯之谓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 皆出于此乎 D.????? 三已.之,无愠色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解析】 A 项,连词,表承接,就。B 项,兼词,之于。C 项,副词,表猜测,大概。D 项,动词,罢免/语气词,了。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求也退,故进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中军置酒饮归客 ④既东封郑 ⑤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⑥既来之,则安之 ⑦必先苦其心志 ⑧越国以鄙远 ⑨齐威王欲将孙膑 ⑩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 .①②③⑤/④⑧⑨/⑥⑦⑩ B .②③⑤/①④⑨/⑥⑦⑧⑩ C .①②③⑤/④⑥⑧⑨/⑦⑩ D .①④⑤/②⑥⑨/③⑦⑧⑩ 【解析】 ①②③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⑧⑨是名词作动词;⑥⑦⑩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A 4.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斯之谓与 ②何谓也 ③回也非助我者也 ④起予者商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②均为宾语前置句,③④均为判断句。 【★答案★】 A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B.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C.思而不学则殆. D.求也退,故进.之 【解析】D项“进”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B、C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答案★】 D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中人 ..以上,可以语上也 B.至于 ..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C.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D.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解析】A项“中人”在句中指“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B项“至于”在句中指“到了”;D项“不说”在句中指“不喜欢”。 【★答案★】 C 7.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语上也;__________________,不可以语上也。 (2)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5)__________________,富而无骄,何如? (6)如切如磋,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中人以上中人以下(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以思无益不如学也(4)学而不思则罔(5)贫而无谄(6)如琢如磨 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1题。 (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孔子的有教无类与教育公平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与教育公平 摘要: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超越时空意义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便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该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了教育的平民化,开教育公平之先河,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及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公平;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孔子的“有教无类” 有人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本意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不分年长与年幼的限制,只要本人愿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39章)孔子所主张的“有教无类”的意思是说:无论是谁都是可以受教育的。孔子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第7章)意思是说只要你带上一些薄礼来拜师,我从来没有不教的。孔子本着从人出发,讲究“人道”,提出了人与人之间“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否定了奴隶主贵族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极力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 [2]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也提到“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意矣”。由此可见,孔子在招收学生时是不分学生品行的好坏的,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可以使那些品行不好的学生向善,来求学的人一律招收,认为都是可教的。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还体现了在接受教育对象时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实质上体现了教育平等的思想。正如《论语义疏》中所说的:“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人乃有贵贱种类,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鄙庶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类,种类也。言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当代学者冯友兰先生言孔子“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受,一律教以种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3]是的,孔子处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奴隶主贵族时代,却能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可谓是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发展。 二、“有教无类”思想与教育公平的异同点 (一)不同点:教育公平可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质量公平。[4]教育公平的底线是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在传统意义上教育中是指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接受足够教育的平等机会。建立免费的公立学校,就是实现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最好做法。[5]而孔子所提的“有教无类”的前提是:只要带着“束脩”来求学,谁都是可以接受教育的。可见求学是有一定条件的,再说当时的社会不是谁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有教无类”思想产生背景及其理论基石 “有教无类”主张出自于《论语·卫灵公》。该思想的提出与孔子所处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由于奴隶制的深入存在,初期所采用的办学形式依然是“学在官府, 民间无学”。在这种制度下,只有贵族才可以享受受教育的权利。随着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现, 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井田制度被破坏, 王权和奴隶主贵族走向了衰落。正是针对这种紧张的现实情况, 孔子审时度势, 明确提出了以扩大教育对象为特点的“有教无类”思想,想要通过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达到缓和尖锐局势、巩固统治的目的。孔子提出这一思想离不开当时尖锐的历史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有教无类”主张的形成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首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是在“仁”的具体论述基础上提出来的。“仁”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基本体现是“爱人”。这里孔子所指的“人”是大范围的人,不仅仅指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还包括爱他人、爱众人。因而“爱人”与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有教无类”,让愈多的人去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是孔子奉行“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还包括其“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的人性论。这句话是说每个人的先天本性是相近的,但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人的品质有所不同。而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和其接受的教育紧密相关,只有经过“习”,才能为形成更优的品格奠基。正是在该理论支持下,“有教无类”思想应运而生。 二、“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 关于“有教无类”思想内涵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首先关于“教”字,古今同义,作为教育之意,没有分歧。而历来人们的争论点更多的是在“类”的解释上。梳理前人关于“类”的诠释,大多数将“类”解释成种类、类别。正如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所说:“言人

我对职业道德的看法

我对职业道德的看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我对职业道德的看法 摘要: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关键字:道德品质,道德准则,道德情操,道德价值观 正文;首先我们先谈谈职业道德概念、特点和作用等。 一.职业道德的特点: 1、职业道德具有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每种职业都担负着一种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由于各种职业的职业责任和义务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特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 2、职业道德具有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由于职业具有不断发展和世代延续的特征,不仅其技术世代延续,其管理员工的方法、与服务对象打交道的方法,也有一定历史继承性。如“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古至今始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3、职业道德表达形式多种多样 由于各种职业道德的要求都较为具体、细致,因此其表达形式多种多样。 4、职业道德兼有强烈的纪律性。 纪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它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规范。它既要求人们能自觉遵守,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就前者而言,它具有道德色彩;就后者而言,又带有一定的法律的色彩。就是说,一方面遵守纪律是一种美德,另一方面,遵守纪律又带有强制性,具有法令的要求。例如,工人必须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定;军人要有严明的纪律等等。因此,职业道德有时又以制度、章程、条例的形式表达,让从业人员认识到职业道德又具有纪律的规范性。 二.职业道德的作用: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具体表现在: 1、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的基本是调节职能。它一方面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的关系,即运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职业内部人员的行为,促进职业内部人员的团结与合作。如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齐心协力地为发展本行业、本职业服务。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又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如职业道德规定了制造产品的工人要怎样对用户负责;营销人员怎样对顾客负责;医生怎样对病人负责;教师怎样对学生负责等等。 2、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 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和声誉,是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提高企业的信誉主要靠产品的质量和,而从业人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提纲

孔子“有教无类”提纲 出处:“有教无类”源于《论语?卫灵公》 一、产生的条件 1.时代背景 春秋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更多的人掌握文化知识,这种对教育的迫切需求。 孔子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创办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 2.思想基础 一方面,“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另一方面,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础,都能通过学习提高、改变自己。 3.个人经历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少年之时“贫且贱”,但是他一直坚持学习并最终 学有所成。因此,他同情下层无条件接受教育的人,也愿意为有心向学的人提供 帮助。 二、内涵 1.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2.人不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3.人不论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 4.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应该接受教育 三、对“有教无类”思想的争辩 1.对“自行束脩以上”的争辩 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有的学者借此指责孔子虽言“无类”, 实则又类。大部分学者则认为,这正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最深动的注脚。孔子 招生并不收取学费,他所要求的是拜师的礼节。凡是真心要学习的、主动地按照 礼仪来拜他为师的,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远近,孔子都会接纳他、教 诲他的。 2.对“类”的争辩 大多数人把“类”解释为“种类”,但也有学者认为在春秋时期还没有“逻辑的 类别”的概念,“类”字只是用在氏族范畴里表示族类,因此,孔子“无类”的 本意应该是不分氏族的意思。 3.对“有教”的争辩 从孔子所处的历史背景来考量,把“有教无类”理解为普及教育难免有不妥之处, 因为当时的教育是完全依附于政治的,教育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此外,“学 无常师”仍是当时的常态,即使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教师并没有被职业化。 四、贡献及影响 (1)一方面,“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界限,不仅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及范围,也使更多的人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以后儒家思想对中国的 千年统治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使社会更加稳定,有更多人为政治经济发展出谋划 策。 (2)建立儒家哲学 (3)整理文化遗产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易》象,修《春秋》,赋予古籍以新意义与新 生命,对于维护与传承文化遗产贡献极大 (4)塑造师道典型

孔子有教无类略说

孔子“有教无类”略说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值得研究的地方很多。 就教育对象对象而言,孔子的主张是“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类”,本义是种类,类别。在孔子的“有教无类”中,“类”既指“族类”,即民族类别,也指“氏族等类”,即氏族的等级界限。孔子以前,商周时期的学校教育为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即“学在官府”,不但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的内部也还有贵贱尊卑之分,等级森严。孔子说的“有教无类”,意思就是,任何人投师门下,都可以给他教育,不论贵贱与贫富,不分氏族与等级,不管地域与国界。 应该承认,孔子的教育实践是体现了“有教无类”思想的。在孔门读书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在可以查明身份的弟子中,除个别的是当时有权有势的奴隶主贵族子弟外,多数是家境较为贫困的学生,身份极为复杂,如被称为“卞野之人”的子路,居住在“不堵之室”且“上漏下湿”的原宪,身陷缧绁的公冶长,“三年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穷居陋室”而“箪食瓢饮”的颜渊,此外,还有“贱人”仲弓父,“鄙人”子张,“大盗”颜

涿聚……等等。这些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国家,如鲁、卫、齐、楚、宋、陈、吴、秦各国,而年龄相差也非常大,有的只比孔子小4岁,有的却比孔子小50多岁。可见,在孔子的私学中,“有教无类”是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的。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天子失官,学在四野”)的历史潮流,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它打破了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局面。“有教无类”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平民,扩大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进而追求教育的平等。毫无疑问,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当然,在孔子及其以后的封建统治时代,要真正实现“有教无类”,是十分艰难的。秦始皇统一中国,随后就焚书坑儒,废除私学。以后的各朝各代,虽然教育政策各有差异,但是,封建等级制度壁垒森严,“有教无类”几无可能。

有教无类导学案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第一《有教无类》 (共 2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主要学习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选文。 2、熟读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归纳梳理闻言现象,使之系统化,有序化,以利于掌握 预习案 教材助读 1.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教育思想 ①“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 ②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⑤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预习自测 1. 字音熟记 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一隅()殆()切磋()贫而无谄() 2. 通假字 学而不思则罔通,理解为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田雅丽 2007210625 “有教无类”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主要内涵在于不分贵贱,贫富,智愚,种族,国别,年龄,人人都可以享受教育。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 “有教无类”主要是指教育对象而言。这里的“类”,有三层含义,一指“族类”,即无“夷夏之分”,不管是中原还是少数名族学生,孔子都平等对待。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他的的弟子有鲁、齐、晋、宋、陈、蔡、秦、楚、卫、薛等不同国度的,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二指等级或贵贱,孔子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禁锢, 不论是名门贵族子弟, 还是寒门庶民子弟, 只要愿意求学, 他便一视同仁广纳为自己的门徒。据《史记》记载, 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嗜在孔子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贫且贱”的庶民子弟, 而贵族子弟只占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是出身低贱的庶民子弟, 如有穷居陋巷的颜回父子;有“捉襟而肘见”、衣衫褴褛的曾参父子;有“为其母请粟”的子华,;居穷阎、敝衣冠的原思;百里负米以养母的子路;父为贱人的仲弓,;“衣若悬鹑”, 经商的子贡, “蓬户不完”、“上漏下湿”的原宪;更为凄苦的是有的学生自己就是“贱民”,如冉伯牛、冉求等等。有贵族大夫鲁国上卿孟懿子、孟武伯,大夫南宫敬叔,家财万贯的公西赤,还有巨富商人“家累千金”的子贡。他还接纳了另类学生,如公冶长曾坐过牢,是个劳改释放犯,孔子说“不是他的罪”,并且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可见,孔子的确将“有教无类,咐诸实践。 三指招收学生时不循陈例,不分老少,不分智愚,不分勤惰。孔门弟子三千,有年龄大的学生,如颜路(颜回的父亲),孔子只大他5岁;有年纪比较小的学生,如公孙龙,孔子大他53岁,相当于孙子辈的学生。还有父子同堂的学生,如颜回与他的父亲颜路,曾参与他的父亲曾点,他们都是同窗受教。孔子的学校里,经常是三代同堂受教。 他的这一作法,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二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的产生, 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的。 一、社会基础 学术下移, 竞相为士之风的形成, 为私学的“有教无类”提供了丰富的受教对象。 春秋末期,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兴起,王室衰微, 有些原来职掌文化大权的王官, 离开王室, 散于四方,广泛传播文化知识,学术逐渐下移, 官学已开始向私学转化。同时, 阶级分化, 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士阶层,在民间聚徒讲学,在这种争求为士的社会潮流中,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进而大办私学, 广收门徒。 “有教无类”是奴隶主贵族官学对文化的高度垄断与社会发展急需各种人接受教育相矛盾的产物。春秋以前, 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学校教育,寒门庶族子弟同教育无缘, 这就是“礼不下庶人”。教育被垄断于官府, 与当时生产力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人去掌握知识的社会需求相矛盾。这就迫使教育要自行变革, 孔子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而大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原则。 二、孔子本人的出身。孔子的祖先虽为宋国贵族, 但到其父孔绝, 已降至武士, 靠“有力如虎吻的身体来维持生活。孔子三岁丧父, 十七岁时丧母, 生活非常贫寒, 正象他所说“吾少也贱。’心司马迁也说“孔子贫且贱。’嚼可见孔子本人的确属于庶人这一类。但孔子从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