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合集下载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教无类”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

本文旨在探讨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以期为当下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有教无类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教育理念,主张在实施教育时,不应受学生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的干扰,而是要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益。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优点,因此教育应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还强调人性向善,倡导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向善,进而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有教无类也倡导身体力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要求学生不仅在理论上理解知识,更要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在当今社会,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应该充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而非单纯的应试教育。

学生除了掌握知识外,还应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起来,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教育应该是全人类的福祉,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应该个体的差异和潜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应该强调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并实施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汲取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

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

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河北教师招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河北教师招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河北教师招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

当时,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制已得到确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变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在政治上,王权已经衰落,政治的控制在逐渐下移,旧贵族的没落和新势力的兴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破坏,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意识上,一些传统观念已经动摇,另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尚贤”思想都有发展。

时代的变化给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响。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办学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现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愿意是什么?历来就有不同的理解,关键在于对“类”作何解释。

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人种类。

”梁朝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他们都把“类”解释为“种类”。

“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

官学以贵族身份为入学受教的重要条件,以此保证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

“有教无类”则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孔丘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地吸收学生。

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肉干以履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等国,分布区域交广。

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层和阶级。

大多出身于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

也有个别商人出身,如曾经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

还有少数出自贵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等。

孔丘私学之中,弟子品类不齐,各色人物都有,实是“有教无类”的活标本,当时有人对此不理解,产生中或者哪个疑问。

(完整版)孔子的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完整版)孔子的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定人。

结合国教科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这样描绘自己的一世:“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孔子一世中有一大部分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代留下一笔可贵的财产。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拥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芒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这短短四个字,把历史分红了两截。

一、何为有教无类在孔子从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就是这个意思。

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

有权受教育的也有权办教育,无权受教育的也就无权办教育。

办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一种特权。

孔子的贡献就在于他不单开创了私学这类新的教育形式,并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论语 . 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赐教,无有种类。

”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

言人所在赐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南北朝时的黄侃日:“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能够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从马融、何晏、黄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度来解说“类”字,“类”即“种类”。

宋朱熹,则解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能够复于善,而不妥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以为,人性皆善,虽因后大环境造成习染不一样,也不该分善、恶两类而分别教育之。

故能够说他也是把“类”看作“种类”讲的。

孔子“有教无类” 中的“教”字,原意是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接受影响之谓。

二、基本内容“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孔子领先提出来的。

“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区等等)差别。

全章仅仅四个字,但是孔子教育思想系统的总纲却正是这四字。

孔子倡行有教无类的历史意义

孔子倡行有教无类的历史意义

孔子倡行有教无类的历史意义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一级标题1. 孔子的教育思想二级标题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品质和命运。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德育为重,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2. 孔子的教育观念二级标题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即每个人不论贫富、贵贱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

他认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应该将教育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根本。

二、有教无类的意义一级标题1. 促进社会平等三级标题“有教无类”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接受教育,不论出身贫富。

这种观念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平等,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为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2. 提高国民素质三级标题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思想,使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了国民整体的素质。

受过教育的人更有机会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更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3. 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三级标题孔子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其行为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他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种教育观念对塑造社会新风尚、提升社会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

4. 传承国学传统三级标题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观念,对中国的国学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息息相关。

三、有教无类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一级标题1. 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贡献三级标题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广泛传播和应用于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中,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三级标题孔子的“有教无类”观念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教育仍然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石。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公平性仍然是我们需要重视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3. 对社会的倡导和引领作用三级标题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呼吁教育的普及和普惠,为我们提供了对社会发展的倡导和引领作用。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 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 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 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 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因材施教:对于同一个问题,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 同回答。
4【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
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 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 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 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 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评析】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 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 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 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仁”还需爱人。
5【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 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 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 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 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 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 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孔子为师之道

孔子为师之道

一、孔子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良知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即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对一切可能施教的人。

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只要带了拜师挚礼,没有我不教育的人。

)孔子对所有学生无任何因个人好恶而有亲疏厚薄之分,他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

二、孔子倡导“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诲人不倦”。

这来自他对求知者认真负责的态度。

1.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意思是: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我只是永不自满的学习,永不疲倦的教诲弟子而已。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孔子一生以这种认真严肃、负责的教学态度,百折不挠,忠诚地履行一个教师的义务和职责。

三、孔子实施“因材施教”,善于启发的教学方式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他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1.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段话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不能只强迫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观-成语

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观-成语

认识: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教育 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血缘伦 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他 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 启发: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相当重要的 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
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 “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 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 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 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 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 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 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 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 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 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的这乐曲叫做 《文王操》啊。”
开放性问题,见仁见智
要点:在现实中,老师要想做到“有教无类”,就应该针对个性 不同、资质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 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
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 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 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 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富贵却 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可以啊。 (但是)不如贫穷却乐于道,富贵却喜好礼啊。”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 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 诸往而知来者!” • 【译文】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加工象牙和 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 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端木赐啊, 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他讨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 情告诉他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联合国教科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这短短四个字,把历史分成了两截。

一、何为有教无类
在孔子之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就是这个意思。

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

有权受教育的也有权办教育,无权受教育的也就无权办教育。

办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一种特权。

孔子的贡献就在于他不仅首创了私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而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

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南北朝时的黄侃日:“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从马融、何晏、黄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度来解释“类”字,“类”即“种类”。

宋朱熹,则解释:“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认为,人性皆善,虽因后大环境造成习染不同,也不应分善、恶两类而分别教育之。

故可以说他也是把“类”当作“种类”讲的。

孔子“有教无类”中的“教”字,原意是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接受影响之谓。

二、基本内容
“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孔子率先提出来的。

“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

全章仅此四个字,然而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却正是这四字。

“有教无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人虽说有贵贱之分,但应当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不应该因为种族差异和贫贱之分而剥夺一些人的受教育的权利。

让所有的人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则人们就会向善,因此教育应该是全民的教育。

他的弟子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潦倒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既有出狱的犯人公冶长,也有做过盗贼的严涿聚。

这表明孔子是不看重学生的出身和等级,只要是诚心诚意来跟随孔子学习的,他都不会拒绝。

(二)人不论品行善恶、聪明愚笨,都能进行教育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其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不尽相同。

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

“回也闻一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柴也愚,参也鲁”;但经孔子教诲,最终都成了高材生。

在学习态度上,“有颜回者好学”,“宰予昼寝”,但孔子都收之为徒,因材施教。

以上材料说明,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虽然对他们的智力素质要进行考察和评价,但他从来不因为其智力愚笨而将其拒之门外,相反,他对这些人给予了更多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学有所成。

(三)人不论地域和种族差异,也不论年龄和职业之分,都应该接受教育。

从地域上说孔子是鲁国人,但其学生不限鲁国,还有来自卫、齐、蔡、秦、宋等国。

从种族说,属华夏的学生占多数,但也有蛮夷族和戎狄族,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当时吸收被中原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这一点。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就是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年龄的限制,“活到老,学到老”。

这句话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来解释就叫“终身教育”。

这也是早期儒家教育体系中的闪光点。

三、有教无类的意义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管对过去历史还是现在对现在的教学观念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历史意义
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后,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开放性,具划时代意义,孔子之后的孟子又沈“夫子之社科也,王者不追,来着不拒,苟以是心志,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唐宋以后兴起的书院制度,在教学中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若有名师来书院讲学,其他书院或外地书院的师生都可来听讲,而不受地域,贫富,年龄、学派的限制,也体现出儒家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思想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它打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普及到平民,把学校从“官府”移到“民间”,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让更多的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

2.“有教无类”思想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

它对中国以后的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教育史上,官学时有时无,但私学自孔子以后从未停止过。

(二)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有教无类赋予其现代教育意义,可以解释为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随着民主教育深入人心,它使人们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而我们现在提倡的则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

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不仅如此,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上,又进一步将其外延。

正如有人所提出的那样,我们今天的教育不仅是为了一切学生,而且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同时在人类社会跨入新的世纪以来,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和发展,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内容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即用发展性的眼光和手段去着眼于未来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教育。

不仅要使他们人人都受教育,而且使培养出来的人更具用良好的品德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使之不仅会学习,会生活,有技能,会创新,更要会做人。

这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现代社会大教育的教育范围,同时又体现了今天的教育所非同以往的高度主体性和发展性。

这难道不是对“有教无类”思想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吗?
1.有教无类,针对国家、社会而言,应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使教育机会均等,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

比如
像小学、中学、大学这样正规教育的学校教育,应扩大招生规模;还要创办多样化的非正规教育,像自考考试、函授、广播电视大学,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为实现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人们不必按传统方式到固定课堂上课,全球学习网等新的教育网点学习知识,通过互联网获取有效学习资料更容易促进自身有效的学习。

2.有教无类,针对教师而言,要求我们人人做园丁,而不是单纯做伯乐。

园丁是全面地去培养和浇灌每一株幼苗(即每一个学生)。

而伯乐只是把少数优秀分子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

当然,今天的素质教育并不排除丛云云众生中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同时发展其个性、培养其特长。

这也是孔夫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有所区别”的教学原则之一。

总的来说,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也是有着局限性的。

他的教育对象是不彻底的,但其中的思想价值还是巨大的,孔子认为的通过教育,人人都可以革新自我。

这样,人人接受教育就不是一种可能性,而是一种必要性了,也就符合当今我们国家所倡导的义务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