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没法教的三种人
孔子的有教无类

之相礼和热创作孔子的有教无类,表示在诸多方面.其一,门生无论贵贱,均可接受教育.孔子的弟子中有贵族,如南宫适、司马牛;也有贱人,如子张;有擅长货殖的富豪子贡,也有瓮牖绳枢的贫民原宪.可见,孔子排除了受教育者的等级界限.其二,不管操行高低,均可进行教育.孔门弟子中品类很不齐一:有的原来是性情粗鄙的人或者是举动不端正的人,有的甚至是盗贼.他们经过教育培育,都能往恶向善,成德达才.《荀子·法行篇》记载:“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往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既云杂,可见是五花八门、兼收并蓄的.其三,不分地域国别,广泛招收弟子.据记载,孔门弟子的地域籍贯,包含了鲁、卫、齐、宋、陈、蔡、郑、薛、吴、楚、晋、秦各国,他们年事悬殊极大,大部分来自平民阶层.可见,“有教无类”确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和教育信心,他也真正做到了对凡来讨教的“未尝无诲”的地步.孔子“有教无类”的信心,来源于他对兽性的分析.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以为人们的生性本来是相近的,只是由于习染和教育的分歧,使人彼此间的不同悬远了.因而,教育和环境对人的作用远远超出遗传.他以为人们虽有良好的素养,但不克不及自发成才,必须经过学习与教育,才能有所进步,日进不已.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的一段对话,深入地阐明了这种观点.子路曾问:“学亦无益乎?”,“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心服口服地说:“敬受教哉!”(刘向:《说苑·建本篇》).孔子还进一步阐述一个人虽然具有快乐喜好仁德、快乐喜好聪明,快乐喜好信实,快乐喜好率直,快乐喜好英勇,快乐喜好刚强种种精良品格或倾向,但是假如不快乐喜好学问,不接受教育,便会发生屈曲上当,放荡不检,伤身害义,褊急操切,捣乱撞祸,轻率狂躁等流弊(《论语·阳货》).要防止和纠正这些流弊,只要从事学习,接受教育.“学则不固”(《论语·学而》)———“学习才不会受蒙蔽,”正是这个意思.孔子推重教育的作用,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正确的分析.在他的头脑深处,以为只要经过教育,才能使个人的才能操行得到更充分、更美满的成长.在他的教育活动中,隐含着大家都可以受教育、能教育、需教育的人本理念, 以为任何人都可以经过教育而成人,这是“有教无类”命题的前提.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头脑体系中,“仁”的本质含义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恭敬人、爱人.孔子以为爱人的紧张外延就是教育人、勉励人往积极获得教育.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可见,孔子的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立足于人们获得教育.他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庶、富、教”的理想,兴办私学的理论,无不基于这样的精神[1].。
孔子说三种人不可交

孔子说三种人不可交
1、第一种,友便辟。
这种朋友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
2、第二种,是友善柔。
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3、第三种,是友便佞。
这种人整天夸夸其谈,说话都是言过其实,这种人生了一副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但就是没有真才实学。
4、《论语》里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5、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闻、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与虚伪做作的人交朋友,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
第 1 页共1 页。
孔子的冷门故事

孔子的冷门故事孔子的冷门故事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并且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虽然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孔子的故事,但是有一些默默无闻的故事,让我们更好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以下就是关于孔子的冷门故事。
一、孔子的白衣徒弟据说,孔子曾经有一个徒弟叫做南容,他不仅以忠诚和刚直的品质为人所知,而且还因为穿着白衣服而闻名。
南容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很穷,几乎无法支付儿子的学费。
孔子听说后愿意让南容免除学费,以便他能够继续学习。
然而,南容拒绝了孔子的好意,坚持用自己做的白色袍子代替学校规定的蓝色袍子。
他说这件袍子是他妈妈亲手缝制的,他不想将它摆脱,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是对母亲的不尊重。
孔子被南容的忠诚和感恩之心深深打动,开始钦佩他的特立独行。
二、孔子的信任之举有一次,孔子到莘国拜访齐宣王。
由于齐宣王很忙,孔子只能在外面等待。
在这段时间里,孔子观察到王国有一位年轻的公主受到众人的嘲笑,因为她文化水平低下。
孔子为了挽救这位公主的尊严和自尊心,决定把自己的书带进去,教她一些知识,让她变得更加聪明。
当齐宣王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感激孔子的善良和慷慨,信任之心更加坚定。
三、孔子的口渴据说,孔子在一次路上遇到了一个村庄。
他感到非常口渴,所以向村庄的居民请求了一杯水。
但是,居民们都因为各种原因拒绝了他。
在出人意料之外的事件后,孔子向着一堵墙歎气,一个自由行走的赤裸上身的男人,自语说安靜,将有机缘接到西方之灵的教誨。
这个人突然消失了,留下了一袋麦子,并告诉居民们将来有人来找这袋麦子,并向孔子提供帮助。
后来,一个名叫孟春的人去村庄找这个袋子时,很快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他们不仅给他了一杯水,还为孔子提供了食物和住所。
四、孔子的教育成果孔子强调教育很重要,他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的学者。
在他的努力下,有很多很多的学生都成为了知名的学者。
据说,在他的学生中,有一排酒鬼、一个惯偷、一个谋杀者和一个妓女。
孔子把人分三等

孔子把人分三等孔子《论语》传(版权所有)第十一章居家从教王封臣著(花椒直播房间号25083932,每周日、二晚21:00直播)十八、孔子把人分三等孔子虽然提倡有教无类,但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天赋秉性不同的弟子,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
孔子自己把人从大的方面分为了三大类,即“上知”、“中人”和“下愚”。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
(季氏16·9)孔子说:“天生聪明、不学就知道的人是上等;学习后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再次一等;遇见困难也不学的人就是下等的了。
”有人说这是孔子将“智”分成了四类,其实我们也可以看成他把人分成了三类,“生而知之者”就是“上知”,这是天才;而一般的“中人”又根据对学习的主动性而分上下两个层次——上层次的人,主动去学习。
下层次的人,遇到困难了才去学习,属于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但即使这样也毕竟知道去学习解决困难,所以还算“中人”;而最要命的就是那些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些就是“下愚”之人了。
他们是真的愚笨么?其实孔子并不这么认为,孔子只是“恨”其不学。
不去学习的人就是愚人,这是孔子的观点。
而且对这样的人你是没有办法改造的,因为他不学嘛。
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阳货17·3)孔子说:“只有上知(生而知之者)和下愚(困而不学者)是改变不了的。
”上知的人是否存在?孔子是存而不论的。
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多人认为是有这样生而知之的圣人存在的。
无论孔子认可不认可这种观点,都是无法改变的。
既然如此,孔子很聪明,我就说这种人和下愚的人都是没法改变的。
因为一个是天才,一个是蠢才。
我所能改变的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绝大多数的人才。
而孔子告诉大家,他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改造的人才。
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我无是也。
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
知之次也。
(述而7·28)孔子说:“大概有不懂装懂造作妄为的人。
关于孔子有教无类的事例

关于孔子有教无类的事例哎呀,说起孔子这个老先生,那可真是了不起啊!咱们四川人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不讲那些弯弯绕绕。
孔子他老人家提倡“有教无类”,这就是说,不管你是哪儿的人,啥身份,只要你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你。
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不管你是喜欢吃辣的还是不辣的,都能给你整出一锅合适的来。
咱再来说说陕西方言,陕西的老乡们都知道,咱们那儿的文化底蕴深厚得很。
孔子他老人家这“有教无类”的思想,就跟咱们陕西的秦腔一样,深入人心。
不管你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只要你愿意学,都能在这秦腔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然后咱们再聊聊北京话,北京的老少爷们儿说话那叫一个地道,讲究个实在。
孔子他老人家这“有教无类”,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不管你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只要你有心,都能在这四合院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说到孔子“有教无类”的事例,那可真是数不胜数。
就像咱们四川有个娃娃,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就是喜欢读书。
孔子听说了这事儿,就亲自上门去教他,告诉他只要用心学,将来一定能有出息。
这娃娃后来果然成了个大学问家,这不就是“有教无类”的最好例证嘛!再比如咱们陕西那边,有个女娃子,她家里重男轻女,不让她读书。
可她自己不甘心啊,就偷偷跑去找孔子求学。
孔子一见她这么有志气,就收下她当徒弟,还教她识字、算数。
后来这女娃子也成了个有名的女才子,这不也是“有教无类”的好处嘛!还有咱们北京那边,有个富家子弟,他家里虽然有钱,但他自己却不学无术。
他家里人没办法,就把他送到孔子那儿去求学。
孔子也不嫌他笨,耐心地教他读书、做人。
后来这富家子弟也改邪归正,成了一个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这不也是“有教无类”的功劳嘛!所以说啊,孔子他老人家这“有教无类”的思想,真是好得没话说。
不管你是哪儿的人,啥身份,只要你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你。
这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陕西的秦腔、北京的四合院一样,各有各的特色,但都能让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咱们应该好好学学孔子他老人家的这种精神,让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机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孔子两次差点儿成为封君但都没成是哪些小人在作梗

所谓封君,即受有封邑的贵族。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大夫,是一员赳赳武夫。
年纪很大时,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刚出生,叔梁纥就去世了,他是由母亲一个人抚养大的。
根据孔子直到十几岁尚不知父亲葬在哪里,说明孔子肯定被孔家排斥,没有继承叔梁纥的封邑。
到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成为封君的机会。
那年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因为与大夫季平子、郈昭伯斗鸡发生矛盾,鲁昭公带兵想灭了季平子,但是季平子联合孟孙、叔孙两大家族,反攻昭公,愣是把国君鲁昭公赶跑到了齐国。
齐国的国君是齐景公,就收留了鲁昭公,把他安置在一个叫乾侯的地方。
没有国君,鲁国在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大夫管理下,政治非常混乱。
孔子觉得鲁国没法待,也去了齐国,在齐国的大臣高昭子家当家臣。
因为几年前齐景公与相国晏婴访问鲁国时,曾经与作为鲁国学者的孔子讨论过秦穆公为什么能够把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一下子治理的非常强大问题,孔子的回答给齐景公留下深刻印象,孔子想通过高昭子与齐景公进行交流,争取能够在齐国干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恢复周礼的远大抱负。
一次,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关于政治是什么?孔子深思熟虑地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深有体会地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其实当时齐景公遇到与鲁昭公相同的问题,就是大夫的势力太大,国君几乎都被架空了,心里闹得慌,所以连吃饭都不舒服。
谁不想国君当得像个国君,臣子尽自己臣子的本分呢!还有一次,齐景公又问具体的关于国计民生的管理问题。
孔子说:“政在节财。
”平衡财政支出,量入为出,不铺张浪费,孔子当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官,还是很有实际管理经验的。
齐景公觉得孔子实在是个人才,就想以尼谿田封孔子。
也就是想把一块地封给孔子。
那样,孔子就是一位齐国的封君了。
(类似的比如秦孝公把商地封给主导秦国变法图强的卫国的公孙鞅,公孙鞅就被称为商鞅了。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就在孔子的命运马上有转机的时候,一个“小人”出现了:这人就是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相国晏婴。
论语13孔子三不教

论语13孔⼦三不教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孔⼦说:“教导学⽣,不到他苦思冥想后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到他想说却表达不了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个⽅法,他却不去推理出其他⽤法,那就不再教他。
”汪⽒愚感孔⼦志在传仁道以化育天下,却不愿再带三种⼈。
第⼀种⼈,遇到问题不苦思冥想,不千⽅百计找办法的⼈。
第⼆种⼈,他把事做成了,却死活讲不出做成的关键是什么,还不愿听话好好写总结写反省。
整⽇活成个瞎猫逮到个死耗⼦的状态,不愿意找规律,更不能给别⼈规律,只能吹吹⽔想当年⽼⼦七⼋个⼈来⼗来条枪。
第三种⼈,⾃⼰遇事只会讲沒办法就算了,你给他办法他就说没⽤,不会千⽅百计研究如何⽤才有效果,千⽅百计研究这办法还可以⽤在别的什么地⽅,千⽅百计研究除了这个办法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第⼀种⼈,就是没有坚决解决问题的意愿。
给他讲他当⽿旁风,听都听不进去。
第⼆种⼈,是有经验没脑⼦,想解决问题但百思不得其姐,不点不明。
第三种⼈,⼩富即安,有点进展就⾃满,其实只懂点⽪⽑,⼜不愿深⼊研究。
孔⼦不愿教这三种⼈。
搞⽣意办企业⽤这三种⼈,也够你累的。
这三种⼈,实质上就是⽆⼼⼈。
没上进⼼,没责任⼼,没精益求精之⼼。
所谓没⼼,当然是错误的说辞。
他们⼀点也不缺上进⼼、责任⼼、精益求精之⼼。
他们都想着挣更多钱住更⼤房⼦,这不是上进⼼吗?别⼈胆敢占他⼀分钱便宜,让他多⼲⼀秒种活,他定会拍案⽽起,悖然⼤怒,愤起抗争,这不是责任⼼吗?他今天的茶⽔⼀定要⽐昨天⽔温⾼⼀度来确保⼝感,今天的红烧⾁⼀定要少放⼀粒⼋⾓以确保⾹⽽不冲,这不是精益求精之⼼吗?圣贤之⼼,⼈皆有之。
只是这些⼈被⼀个“我”字困住,只看见我,看不见我的家庭;只看见我的家庭,看不见我的公司;只看见我的公司,看不见我的社区;只看见我的社区,看不见我的国;只看见我的国,看不见⼈类;只看见⼈类,看不见地球⽣态;只看见地球,看不见宇宙。
因有⿏⽬,只看⼨光。
孔子有教无类的典型事例

孔子有教无类的典型事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很多深邃的教育观念。
孔子强调人人平等,无论贵贱、贫富,都应该得到教育的机会。
他的典型事例之一是对待学生的态度。
孔子曾经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他认为,只有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够善待他人,即便是
行为不良的学生也不例外。
孔子在教育上没有将学生区分为贵族和平民,他相信通过正确的教育,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人。
孔子还提倡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来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孔子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没法教的三种人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的话(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因为孔子也多次说到因人施教,并且从论语看,孔子对不同的弟子,说话方式和内容均有不同,所以,其真实含义大约是,其一,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其二,也不能因贫富贵贱,就分灶设锅,另眼看待。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这个思想,但是现在也没能真正做到,甚至还渐行渐远。
不说也罢。
对于学生,老师总要指出不足,批评甚至骂两句。
比如,宰予同学累了,大白天睡了会儿觉,孔子看见,大发脾气,指斥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句名言也为后世教师所习用,相信做过学生的都不陌生。
但,那毕竟是一时气话,当不得真。
而且,孔子没说对宰予这类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就是“我拿这些人没有办法”。
相反,因为宰予能言善辩,孔子还多次称赞过他。
还有,那位孔子老看不上眼的樊迟,的确没有眼色,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请学稼”,孔子只好说,种庄稼,自己不如老农。
等樊迟一走,孔子就说,樊迟是小人呀(见《论语·子路第十三》)。
骂归骂,但樊迟敢问,有时候还能问到点子上,所以孔子也没说樊迟“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三千弟子,还出了七十二贤人,孔子应该相当于特级教师吧。
但是,对三种人,孔子也头疼,明确说没办法教。
第一种,狂妄无知的人。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狂妄又不直率,无知又不老实,没
能力又不诚信,没办法了解他,也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这里,问题不在于知识浅薄,因为知识是可以学习、积累的,而在于思想意识、学习态度。
的确,狂妄与无知是一对好兄弟,再加上不可信赖,那真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孔子看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是决定性的,非常重要。
但孔子对于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心存畏惧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所以,他说,这样的学生没法教。
第二种,知错不改的人。
《论语·子罕第九》中说,合乎礼制规矩的话,怎能不听呢?如果有不符合的地方,改了才可贵。
合乎自己心意的话,听了怎能不高兴呢?分析一下,看是不是真话,才可贵。
然后说,“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听了顺心顺义的话,盲目高兴却不加分析;知道不足,表面接受,实际却不改;对这样的人,孔子说也没办法。
孔子对改正错误一向是很宽容的。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也曾听说孔子还有一句话,叫,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可是,孔子更在意言行一致、知错就改。
他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只有天才和白痴不改变自己。
谁也不敢说自己是天才,有错不改,固执己见,那还怎么教啊?
第三种,从不问怎么办的人。
《论语·卫灵公十五》中: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这话说起来像绕口令似的,却非戏言。
在实际生活中,不善提问题的,往往不善思考,也往往真拿他没办法。
而老是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没问题”的,经常大有问题而大不可靠。
相信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
对照想想,对己当戒,对人当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