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我们处理人际关系
孔子的礼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礼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于礼学的思想贡献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念。
他认为,礼学是社会和个人行为规范的基础,能够促进人们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帮助个体实现内心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孔子的礼学思想体现了对于人际关系、家庭伦理、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的礼学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
他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互动和和谐的关系,而不是争斗和冲突。
礼仪和规范的存在能够确保联欢的恭敬和谐,并以和谐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差异和冲突。
在当代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交交往越来越复杂,礼学思想能够帮助我们追求和谐与尊重,调节和平衡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需求。
孔子的礼学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和家庭道德的建立。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健康和幸福的家庭是一个健康和稳定社会的基石。
他强调家人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关系和亲密的关系,强调孝道和家庭的责任。
在当代社会,家庭关系日益疏离和家庭价值观多样化,孔子的礼学思想仍然提供了对于个人在家庭中如何履行责任和维护良好关系的启示。
孔子的礼学思想强调了政治道德和公共事务的责任。
他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和合理的政治方式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政治家和统治者应该秉持道德和正直的品质来管理国家和处理社会问题。
在当代社会,政治腐败和不道德行为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孔子的礼学思想提醒我们政治家和公共事务的从业者要严守道德底线,追求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
孔子的礼学思想强调了个体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性和修养是他行为准则的根本,人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在当代社会,道德沦丧和自私自利的行为层出不穷,孔子的礼学思想提供了一个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的方向,启示人们应该修炼自身的品德和个性,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崇高。
孔子的礼学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现实的方向性。
它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家庭伦理和道德的建立,政治道德和公共事务的责任,以及个体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其中涉及了许多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论语》中的人际关系观点,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 亲情关系孔子非常强调亲情关系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他提到:“有父母者不得不以礼”。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应该尽孝道,行为要符合礼仪。
这一观点提示着我们,在当代社会,尊重和关心父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价值观。
2. 友情关系《论语》中也提到了友情的重要性。
孔子说:“有朋友而不教者,如去棠而盗。
”这句话告诫我们,朋友之间应该相互教导、帮助和鼓励。
在当代社会,真诚的友谊是我们应该珍惜的财富,同时我们也应该以诚待人,与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3. 师徒关系孔子非常重视师徒关系,他强调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学习,同时老师也要尽职尽责地教导学生。
在《论语》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表明,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只要我们愿意虚心学习。
在当代社会,保持谦逊和尊重他人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与人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互相促进成长。
4. 君臣关系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及了君臣关系。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而臣子则应该忠诚守信,尽心辅佐君主。
这种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理解并践行这种关系,政府应该以公正和勤勉的态度为人民服务,而人民也应该忠诚于国家和政府。
5. 社交关系在《论语》中,孔子还对社交关系提出了一些观点。
他强调,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应该遵循礼仪和道德准则,与人友善平等地交往。
他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
这句话告诫我们,在社交中要言行一致,讲信用。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注重遵循社交礼仪,与他人保持友善和诚信的交往。
总结:《论语》中的人际关系观点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和关心家人,珍惜和维护友谊;同时,我们也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
感悟孔子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孔子的心得体会。
一、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者爱人”,即有仁德的人应该关爱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感悟一: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关爱他人也是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方式,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感悟二:自我修养,实践仁爱。
仁爱之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更好地实践仁爱。
二、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既不是极端,也不是妥协,而是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不足。
感悟一:保持平衡,追求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衡,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也不放弃精神追求。
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谐。
感悟二:与时俱进,灵活运用。
中庸之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善于把握分寸,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固守陈规。
三、礼之重要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道德准则。
感悟一: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有礼有节。
这不仅能够维护个人形象,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感悟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还体现在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治理中。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家风,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论语中孔子的话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论语中孔子的话孔子曾经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个教诲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反思自己的行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现自己的得失。
这个教诲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成长,也适用于社会的进步。
在个人成长方面,以人为镜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我们可以观察身边的人,学习他们的行为方式,了解他们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看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优点或缺点。
例如,我们可以学习一个他人的勤奋精神,并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懒散行为并加以改正。
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在社会进步方面,以人为镜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的优点和缺点,找到改进和进步的方向。
我们可以观察身边的优秀人物和先进经验,了解他们的成功之道和突出之处,发现自己和社会的不足之处。
例如,我们可以学习一个先进的管理经验,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发现社会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投身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以人为镜虽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和社会,但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和改变社会的问题。
我们还需要具备自我反思和实践能力,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行动,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个教诲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和社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社会现象的不足,从而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社会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认识自己和社会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内涵辨析及其实践意义

“兼相爱、交相利”是古代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一种做人原则思想。
它的内涵在于,一
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既要爱护他人,又要给他人带来利益。
这一思想被普遍应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即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利益,达到爱人又利人的目的。
从实践意义上讲,“兼相爱、交相利”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建立正确的社会价
值观念。
它可以提醒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要把利他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他人,给他人带来好处。
另外,实践“兼相爱、交相利”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助于拓宽社会人脉,增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
因此,“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
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值得我们深思和实践。
孔子教我们处理人际关系

人在社会中面临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即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君臣(领导与下属)关系、朋友关系。
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过去被称之为五伦[1][1]。
除了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外,还有一种关系,即人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
这是一种间接关系。
自从以家庭为基本社会单元的社会诞生以来,这些关系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今后也不可能改变)。
在《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探讨了这六种人际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六种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
人在社会中面临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即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君臣(领导与下属)关系、朋友关系。
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过去被称之为五伦[1][1]。
除了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外,还有一种关系,即人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
这是一种间接关系。
自从以家庭为基本社会单元的社会诞生以来,这些关系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今后也不可能改变)。
在《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探讨了这六种人际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六种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
一、夫妇关系夫妇关系是社会当中最基本的关系。
夫妇关系是产生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没有夫妇关系,便没有父子关系,也没有兄弟关系,也不可能有君臣关系,更不可能有朋友关系及社会成员的有关系。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是这样生成的,“天地氤氲(烟气盛),万物化醇。
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系辞下》)。
其过程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周易·序卦》)。
古代人把天地、阴阳、男女(雌雄)作为自然界的始基,夫妇作为社会的始基。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
天公地母,天在上,地在下;阳为正,阴为负,男主外,女司内的上下内外主从关系,是统一体相反相成的两翼,处于同一层次,缺一不可:无下则无所谓上,无内则无所谓外,无从则无所谓主。
孔子教我们处理人际关系

孔子教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事业的发展。
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有着很大的启示。
孔子一直强调“仁爱”、“人伦”,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和谐、充满仁爱的关系。
因此,在咸阳国际机场的国宾厅里,挂有孔子著名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话简单明了地表达了孔子对待交际的态度,即以爱与善待人,以心待人,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
另外孔子指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就是说,人之间没有必要要求情意厚重,重要的是诚信,淡泊而真诚的情感是建立真实、平和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他还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是让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要太计较得失,要尽力去做,虽然不一定会得到回报,但最重要的是心存诚意。
当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以及与家人、朋友相处时,如果坚持这些原则,相信我们一定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孔子也提出了很好的解决之道。
他认为,处世之道最关键的是“以诚待人”,也就是要温和、诚恳地去面对别人,不露疑惧和心虚的情绪,不做过多的解释和辩解,坦诚地接纳和尊重别人的看法。
更重要的是,孔子告诉我们要用爱去包容别人的过错,用自身的美德去感化和引导别人。
另外孔子还强调“恕”。
在人际关系处理中,常常遇到朋友或者亲人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误解、甚至是争吵,这时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恕”-容忍和原谅。
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容忍、原谅他们,这样就会很好地解决问题。
而恕是建立在“仁”上的,它相当于是“仁”的一种延伸,具体来说,恕是指宽容对方的错误,包容对方的缺陷,使人际关系得到和谐与长久的维持。
不仅如此,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也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中需要注意的一点,要尊重别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要去干扰别人做事的自由,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要对别人说一些不当或者过激的话。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收录在《论语》中,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和借鉴的重要经典。
本文将从孔子思想的核心要点、教育观点和政治理念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孔子思想的核心要点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其主要包括仁、礼、孝、忠、信等基本价值观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仁者爱人、乐善好施。
孔子强调,人应该以仁为本,处理人际关系应当宽容待人、尊重他人,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
孔子主张重视礼仪,他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孔子看来,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他强调,人的行为应符合社会的规范,恪守礼仪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
孔子对家庭伦理也非常重视,他强调孝道。
他认为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义务,孩子应该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纽带。
二、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挥其潜力。
他认为,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人才。
孔子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他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他的名言"教学相长"也表明了教育者应当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品质和行为影响学生。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他认为君子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才能。
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有德行、有胸怀的人才,他们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孔子的政治理念孔子的政治理念主要集中在君主和臣民的关系上。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榜样和行为来引导臣民。
他强调君主应当具备仁德和智慧,关心百姓的疾苦,以身作则,做到以德服人。
孔子主张君主要以恭敬和谦卑的态度对待臣民,他认为君主应当尊重臣子,重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在社会中面临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即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君臣(领导与下属)关系、朋友关系。
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过去被称之为五伦[1][1]。
除了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外,还有一种关系,即人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
这是一种间接关系。
自从以家庭为基本社会单元的社会诞生以来,这些关系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今后也不可能改变)。
在《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探讨了这六种人际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六种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
人在社会中面临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即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君臣(领导与下属)关系、朋友关系。
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过去被称之为五伦[1][1]。
除了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外,还有一种关系,即人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
这是一种间接关系。
自从以家庭为基本社会单元的社会诞生以来,这些关系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今后也不可能改变)。
在《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探讨了这六种人际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六种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
一、夫妇关系夫妇关系是社会当中最基本的关系。
夫妇关系是产生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没有夫妇关系,便没有父子关系,也没有兄弟关系,也不可能有君臣关系,更不可能有朋友关系及社会成员的有关系。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是这样生成的,“天地氤氲(烟气盛),万物化醇。
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系辞下》)。
其过程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周易·序卦》)。
古代人把天地、阴阳、男女(雌雄)作为自然界的始基,夫妇作为社会的始基。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
天公地母,天在上,地在下;阳为正,阴为负,男主外,女司内的上下内外主从关系,是统一体相反相成的两翼,处于同一层次,缺一不可:无下则无所谓上,无内则无所谓外,无从则无所谓主。
故《释名》曰:“妻,齐也。
”《说文》曰:“妻,妇与夫齐者也。
”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把夫妻关系看得极重。
认为这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
国是家的扩大,社会规范是家庭伦常的延伸,中国十分重视家庭和妇女的作用。
孔子特别强调要尊敬妻子,他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
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礼记·哀公问》)一个最好家庭的标准是要做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尔家室,乐而妻帑。
”(《诗·常棣》)。
二、父子关系中国人对于生命的来源与西方人不同。
中国人认为,生命来源于身体,身体不在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而身体是父母给的。
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
没有父母,便没有子女。
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父母与子女的传承关系,而西方人,尤其是信奉基督教的人认为生命为上帝所赐,无论是为父还是为子,均是上帝的臣民。
这种思想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大看重父子之间的传承关系。
孔子非常强调这种先后关系,并且强调要各遵其位,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父要像父,子要像子。
父如何做才能像父?“慈”也;子如何像子?“孝”也。
在孔子眼中,父慈才能子孝。
孔子反对单方面的“慈”,也反对单方面的孝。
父慈子孝,家庭才能和睦。
假设有一方做得不好,不论是为父的做得不好,还是为子的做得不好,家庭都不会和谐。
父慈子孝的讲法,最早出自《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只不过在《论语》当中,阐述得更细致、更明白罢了。
在《论语》中,关于父慈的内容不多,而关于子孝的论述却不少。
据统计,《论语》中有十九处提到孝。
这原因大概是因为《论语》为孔子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所编,他们更重视这方面的内容。
三、兄弟关系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时期,人并不能节制或者计划生育。
因为避孕技术不发达,堕胎既不容易操作也不人道。
这样,男女结婚以后,生儿育女便成为一个自发的过程。
这种情况下,一对夫妇可能有多个孩子。
孩子多了,就产生了兄弟姊妹关系。
如何在家庭当中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思考的问题。
孔子提出“悌”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悌,最初的意思就是做弟弟的定要尊重兄长。
当然,这是个相互的过程,当做弟弟的尊重兄长时,做哥哥的就要爱护、关心、照顾自己的弟弟。
只有这样,兄弟之间的关系才能处好。
至于姊妹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
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们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第一》)。
由此看出,孔子是非常强调悌的,把悌与孝并列。
《论语》中讲,“孝梯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四、君臣关系君臣关系有狭义理解与广义理解之分。
狭义的理解单指君臣。
这个范围很小。
孔子作为下大夫,官至司寇,可能有条件接触国君,但就大多数人来讲,不可能接触这种关系。
君臣关系还可以做广义理解,即上下级关系,或者说领导与下属关系。
而这则是社会当中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关系。
上下级关系可以随环境而发生改变。
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中可能是上级,而在另一个环境中就可能变成下级。
人只有正确处理与上下级的关系,才能够在社会中左右逢源,才有可能得到上级的信任,下级的拥护。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君礼臣忠。
孔子是在鲁定公向他讨教时说提出这个原则的。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第三》)。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许多做领导的大呼小叫,颐指气使,对下级动辄训斥,认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权威。
其实,这是不懂得做领导诀窍。
其实孔子早就提出了做领导的诀窍,那就是“君使臣以礼”。
领导对下属要以礼相待,要礼遇下属,要给下属以足够的面子。
过去古代人在这一方面是做得很好的。
比如中国到处有所谓的点将台,拜将台。
做国君的之所以花那么大的气力堆那个台子,目的只有一个:礼遇下属。
那么,做部属的应当怎样做呢?要“事君以忠”。
三国的诸葛亮是这方面的典范。
诸葛亮对于刘家父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领导尽“忠”,这是作为做下属的本份。
领导在选择部下的时候有许多标准,一个主要的标准是看部属是不是忠诚。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人的能力很强,可就是上不去。
原因是因为这个人恃才傲物,对领导不忠或者忠得不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这“三省”当中最重要的省是“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人谋而忠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
做部属的对领导不忠,很难取得领导的信任。
五、朋友关系朋友关系是人生当中除了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外的最重要的关系。
如果说,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带些必然性,个人无法选择或者选择的余地很小的话,那么朋友关系完全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
一个人选择谁做朋友,不选择谁做朋友完全是个人的事。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成为朋友,固然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相互信任。
因此,朋友之间讲究信,信是维持朋友关系的惟一纽带。
信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说话算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信的另一层含义是信任。
两个人只有相互信任了,才可以做朋友。
信任从哪来?还是从说话算数开始。
朋友之间不能吹,不能夸,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芝麻说成西瓜,更不能西瓜说成冬瓜。
还有,答应朋友的事一定办,办不了的事千万不要许诺。
十多年前,我的一位领导告诉我,诺言即债务。
我觉得这话讲得极好。
“君子欲敏于行而讷于言”,朋友间讲究少说多做。
靠行动而不是靠言辞去争取朋友,维持朋友关系,这是与朋友相交最好的方法。
除此之外,别无他门。
6、社会成员间的关系上面谈到的关系都是一些直接的关系,是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关系。
其实,人与人之间还有一种关系,就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往往有这种关系,一个人可能与另一个人并不认识,但在特定条件下,这个人可能与另一个人发生某种形式的关系。
人作为社会成员当中的一个分子,必须担负起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孔子提出了处理这种关系的具体原则。
这个原则叫做“义”。
比如说,你走在大街上,发现一个人正在抢劫,那么这个时候,你应当挺身而出,去制止这种行为。
这个时候,你的所作所为,就是尽了一个社会成员在这种情况下应尽的责任,这就叫做见义勇为。
孔子讲,“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第二》)。
在古代,义者,宜也,“宜”就是应当做的事,就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
孔子很看不起见义不为的人,认为那是懦夫行为。
所以一个人在社会当中,千万不能逃脱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