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教做人有感

合集下载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而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观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感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孔子教育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应以德为先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在德行方面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这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石。

他说:“君子以德行为先,而以才能为次。

”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德行方面达到高尚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将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才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修养,那么他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德行、才能、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论语》中,孔子曾对颜回、子贡等弟子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现代社会,教育也应当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实践教育,认为学习要注重实际应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

在现代社会,实践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育者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四、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追求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感悟孔子的心得体会(3篇)

感悟孔子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孔子的心得体会。

一、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者爱人”,即有仁德的人应该关爱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感悟一: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关爱他人也是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方式,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感悟二:自我修养,实践仁爱。

仁爱之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更好地实践仁爱。

二、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既不是极端,也不是妥协,而是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不足。

感悟一:保持平衡,追求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衡,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也不放弃精神追求。

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谐。

感悟二:与时俱进,灵活运用。

中庸之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善于把握分寸,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固守陈规。

三、礼之重要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道德准则。

感悟一: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有礼有节。

这不仅能够维护个人形象,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感悟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还体现在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治理中。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家风,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读《孔子教做人》有感(原创)

读《孔子教做人》有感(原创)

读《孔子教做人》有感(原创)近日,读了孙汉洲的《孔子教做人》一书,感慨良多,收获良多,深感孔子《论语》之博大精深,倍增苦心钻研之宏大决心。

抑制不住初读之兴奋草率就感受的肤浅认识记录在此。

“百事孝为先”这千古良训真是精辟、深刻,它教给了我们做人的准则,也给予了我们处事的方法。

一提到“孝”,我们自然会首先想父母、长辈、亲戚。

毕竟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约定俗成的一种美德德。

不过,真正要做到孝顺父母的话,我想这个人一定是具备了诸多令人称颂的能力、品质了。

比如,孝顺父母,就是在家庭中能够与父母友好、和谐相处,那么就必须协调父与母、婆与媳等关系的能力;孝顺父母,就是要必须面对纷繁的明的、暗的家庭矛盾与分歧,甚至要做到“忍辱负重”,那么就必须具备机智、应变、抗击挫折的能力;孝敬父母就是要想着法子让父母不仅是在物质上更就是在精神上上都充实无忧,那就一定要具备处处、时时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这样看来,做一个真正的孝子真是是不易,更是不凡!
试想,一个诸多能力、品质都具备的“孝子”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来的呢?循其本,站在教师的角度看,我认为,一个有孝心的学生一定是一个与同学友好相伴、与师生和谐相处、对学习充满激情的人。

那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在孝字上做做文章呢?。

《孔子教做人》读后感范文

《孔子教做人》读后感范文

本人读完《孔子教做人》,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所倡导的价值观与人生哲学,从现代人的视角看,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之卓有成效,是因为他所提倡的思想是以人为本的,强调个体的修养,在这里面,孔子信奉:“身体力行,见贤思齐,亲仁善邻,敬神明而远之。

此孔子所教也。

” 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是个人道德修养,这个道德修养又包括了几个方面,分别是:身体力行、见贤思齐、亲仁善邻、敬神明而远之。

重视个体修养,其核心在于身体力行,就是我们要践行、实行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把人生得以实践的理念落实于行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身体力行,可以让我们至少在做一个普通人的过程中,先做到尽自己所能。

身体力行离不开一个方面,就是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努力。

正如塞涅卡所说,“哪怕走的慢,也要坚持不懈地走着。

”一个方面是“见贤思齐”,这是一个比较高级思维。

人们往往会劝人多问多学,绝不要自满。

孔子强调的是要寻找到自己认为最好的人去学习,以达到成为那样的人的目标,并把自己的行动与这样优秀的人相协调,“思齐”则是要求自己的思维要跟的上那些优秀的人。

因为你能够认识到他们的优点,说明你本身的学识深度和思维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地。

这种“见贤思齐”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成长与发展,无疑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亲仁善邻,孔子所讲奉行这样的道德生活准则,这也是孔子最标志性、最突出的一面。

对孔子而言,“亲”了解的是“人类”,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彼此的亲戚,我们应该发扬人类间的团结、同情和互助精神。

人们要做出自己的贡献,根据自己的能力去给予帮助。

在人际交往中,孔子还强调“仁”——多关心他人和少关心自己。

我们在社会中,要时刻保持一颗关心别人的心,认真地倾听他们的需要,温暖心灵,慷慨地给予他人帮助。

对于邻里关系的维系,“善邻”则是孔子所激励的,我们应该注重邻里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帮助,使邻里关系更加紧密。

孔子的一个要素是“敬神明而远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祖先、尊重神灵,是非常注重的一种文化基础。

孔子教我做人600字作文

孔子教我做人600字作文

孔子教我做人600字作文孔子教我做人600字作文孔子,是老师的杰出代表,是“万世师表”是被我们所崇敬的“至圣先生”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孔子的一些名句,通过学习这些言论,我明白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上小学时,我当上了值日生小组长,可是我从来不做值日,只是吩咐组员去干,自己却在教室内玩耍。

就在我学习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名言之后,我理解到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随便的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就像扫地一样,自己不愿意干的,难道别人就愿意做吗?之后我就开始自己觉得带头做值日。

还有一次,我们在上自习课,数学老师来教师说:“给大家出几道题,看看大家会还是不会。

”说着,试卷就到了个人的'手中了,我一看题目简直是太简单了,我的心中不免的窃喜,不费吹灰之力就全部做完了。

待到老师公布答案时,一看,跟我做的一模一样!老师说:“做对的请举手。

”我想了一想反正是没有事,就不举了吧。

老师又说:“这些人下午去参加数学竞赛。

”啊!我一听就后悔了,为什么不举手呢?让我吃了一个大亏。

从这件事上我明白了一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的。

如果不诚实,就会吃大亏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还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在探讨一个问题,见几个小孩子走过来在我们的旁边看,其中一个说:“这个问题我会。

”我们听罢,连忙问他,他就问题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一下,我们都恍然大悟,不要小看了别人,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必定有一个是我们的老师的。

要时刻保持着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好学,好问,必能成大器。

孔子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要有谦虚好学的品质。

孔子,你是我最崇敬的人。

学习孔子心得体会2篇

学习孔子心得体会2篇

学习孔子心得体会学习孔子心得体会精选2篇(一)学习孔子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崇尚文化教育: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习经典和修身养性,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品德。

他强调道德修养与智慧学问的统一,主张通过学习来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

2. 尊重传统礼仪:孔子非常注重传统礼仪的规范,认为它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尽责,并且通过遵守礼仪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怀。

3. 强调人本主义:孔子主张以人为本,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并且每个人都有发展和成长的潜力。

他强调通过教育和学习,可以激发人的善良本性,使人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4. 倡导仁爱之道:孔子非常强调仁爱之道,即关心他人、关爱他人、为他人着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并且通过仁爱之道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5. 追求中庸之道:孔子强调追求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和过分,并且寻求和谐的平衡状态。

他提倡人们要把握度,不过分追求权利和利益,同时也要避免过度谦让和自我牺牲。

总而言之,学习孔子需要对教育、传统礼仪、人本主义、仁爱之道和中庸之道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理念,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为社会做出贡献。

学习孔子心得体会精选2篇(二)孙德忠,字羽生,山东诸城人,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曾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担任过国共两党的军事领导岗位。

在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中,孙德忠是享有声誉的一位军事统帅。

学习孙德忠的心得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孙德忠的坚定信仰。

孙德忠一直秉持着共产主义信仰,始终视之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使他在战争中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政治觉悟,不为个人私利动摇。

2. 孙德忠的崇高责任感。

作为一名军事家,孙德忠始终将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他在解放战争期间,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取得了许多重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的教育心得体会

孔子的教育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孔子就被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深受孔子教育思想熏陶的当代人,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对孔子的教育心得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育是立国之本孔子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因此,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接受教育。

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尊重。

在我国历史上,教育一直是立国之本。

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到现代的“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正如孔子所说:“教育者,民之先也。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二、德育为先孔子强调,教育要以德育为先。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立身之本,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德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他提倡“仁爱”、“孝悌”、“忠诚”、“诚信”等传统美德,认为这些美德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更应该铭记孔子的教育思想,将德育放在首位。

我们要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因材施教孔子提倡因材施教,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孔子对教育公平的重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同时,教育者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

四、注重实践孔子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他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当代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我们要教育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孔子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孔子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孔子教育思想读书心得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学生,我从孔子教育思想中受益匪浅。

从孔子的“为人师表”、强调“敬、义、诚、信”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思想,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学习“为人师表”,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学生和未来的教育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品德和风范。

孔子教师作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思想源于传统儒家文化,注重人的品德修养。

孔子提出的“为人师表”是教师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让我懂得一个教育者,除了具备优秀的教育技能外,更要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够对学生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才能让孩子们愿意跟随教师树立更高尚的道德观念。

从现实情况来看,现阶段很多学生的道德观念相对较淡薄,这显然与环境和教育师资的缺失有关,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多从师范学校培养师资,以实际行动立德树人。

其次,在探讨“敬、义、诚、信”的价值观时,我被孔子所提出的提升教育价值观念深深打动。

孔子提出的是“敬、义、诚、信”的品德观念,在我看来,这无疑是现代教育急需培养的一种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虚伪、不诚信、自私等负面情绪四处蔓延,孔子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是他尊重和尊重别人的基石,更是培养真实、安全的环境和品学兼修的基础。

从师德师风的角度来看,“敬”就是必须严格尊重职业规范。

每一名教师都要严格遵循教育法律法规和办学规定,严防和杜绝违法违规行为。

从学生角度看,“义”“诚”“信”三个词评判一个人,它般直地口了要依照道德规范来做事,具有明确的道德准则。

准确来说,“诚信”是学生所需具备和发扬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质。

孩子年龄尚小,在遭遇困惑和迷茫时,只要知道什么是真实可靠的,什么是对的,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他们就会更好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

最后,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看,这更像是一种发展思维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孔子教做人》有感
三堡寄宿制小学项秀兰
提到孔子,想必大家都对他有一番了解吧,他生与公元前551年,在479年因病去世。

虽然孔子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学著永垂不朽!
孔子可谓桃李满天下,为人师表了,他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的精神理念是独一无二的,他是教育家,思想家,他教育弟子真情,循循善诱,所以在育人方面有卓越的表现。

孔子的精神是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应该把他的道德品质看作航标,向前发展。

为了深悟做人的道理,我有幸拜读了《孔子教做人》。

这本书作者叫孙汉洲,笔名水陆。

江苏东海人,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他所所著的《孔子教做人》,不仅讲孔子做人处世的观点和方法,还把《论语》中相关原文译成白话文,并采用随笔的写法娓娓而谈,读来趣味横生。

读过以来不仅可以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和方法,而且还会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

诚可谓‚文道并重,一举两得‛。

孔子的学说,就是一门做人的学说。

读过这本书后会使你深刻体会到:‘孝’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孔子‚孝顺‛的学说,就是一门做人的学说,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孔子是世界名人,孔子的思想智慧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孔子的哲学,可谓是地地道道的人的哲学,而一个‚人‛字,则贯穿了孔子哲学的始终。

正如孔子说:‚道不远人。

‛一切离开了人之为人的理论都是虚妄而无意义的。

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性的弘扬只能靠人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是人自己去创造自己。

孔子追求做人的道理,体现在做人上,是‚中庸‛,具体到生活上,便是行‚礼乐‛。

生活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敬。

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快乐、幸福。

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和睦相处,讲求信用,
这就是‚礼‛。

人们由爱与敬而得到幸福、充实,并体现在歌舞及音乐上,这就是‚乐‛。

‚礼‛与‚乐‛,正是人的生活方式。

喜、怒、哀、乐,是人的常情。

父慈子孝,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是生活起码的道义。

人与人之间讲信修睦,崇尚辞让,去除争夺仇杀,没有礼怎么实现呢?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死亡贫苦,是人之大恶,要想人们都把心里的愿望与厌恶表达出来,没有礼怎么办到呢?人是天地的精灵,五行的起始,人就是为着吃美好的食物,听优美的声音,穿漂亮的衣裳而活的,失去了礼,人凭什么生活呢?失去了爱,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呢?
今天很多具体的礼节,正是由于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而形成的。

做任何事情一定存在它的礼,而社会的一切活动,离开了礼,是办不成的。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论,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因为有了礼,生活才井然有序。

敬重别人如果不符合礼节,就是粗野。

对别人恭敬而不符合礼节,就可以被认为是巴结。

勇敢而失去礼节就叫暴戾。

礼是什么?礼就是一个人做事的方法。

做人而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自目无所知,进退捐让无所制。

‛治国而无礼,就象盲人失去了拐杖,不知道方向,就象整夜在暗室里摸索,没有光明怎么看得见呢?没有礼,家庭失和,朝廷失序,军事失制,政治失度,一切都会失体。

生活不就是追求幸福吗?生命,怎么能缺少快乐呢?人有了快乐,必然想表达出来,并表现在行为上,这是自然的情理。

人,是不能没有快乐的,而快乐又不能没有表达的方式,没有适当的表达方式不能不生乱。

所以,才有了音乐。

音乐,本质上也就是人们的快乐。

君子乐在追求生活,小人乐在发泄私欲。

这样,君子推行音乐的教育来调节人们的心志,使人们心向道义。

由音乐正可以看出人们的品德。

因为,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不会是虚伪的。

孔子说:‚三种快乐有益,三种快乐有害。

能用礼节制自己为快乐,
以夸奖他人好处为快乐,以朋友众多并且贤良为快乐,这是有益的。

以骄傲放肆为快乐,以舒坦游玩为快乐,以吃喝寻欢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孔子的‚快乐观‛其实就是教人修身养性的处世观。

我们都需要快乐,我们时刻都在追求着快乐,因为快乐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并且能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我们需要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

那么,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真正感觉快乐呢?
孔子的快乐观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我们的快乐必须是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并且能给他人带来愉悦,也就是学会夸奖别人,让别人开心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更大的开心,这种开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快乐,是集体氛围的和谐产生的快乐,它与一个人的自得其乐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种快乐能产生积极的巨大的力量,催人奋进,并且快速奔向成功的目标。

孔子讲‚君子坦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为人坦荡,真心真意,没有‚弯弯绕‛,人品如岁寒之松柏,而小人则不一样,他们私欲缠身,为自己的得失精打细算,结果像背负着大山一样活着,更令人讨厌的是:小人的强项是嘀咕人,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他们都是如此,而且是三五一伙,四六一堆,把是变为非,把正变为反,一句话,把纯正透明的人际关系搅成了一潭泥水。

孔子讲的‚君子‛与‚小人‛之别应该是做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

的确在我们的周围,总有一些不是以君子而是以小人之道接人待物,弄的左右不快,而自己却偷偷发笑。

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成大事,信守君子之道,把做人摆在第一位,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成大事,否则即使你偶尔有收获,也是不成什么大气候的。

孔子他育人有方,他的弟子在《论语》中写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都做到了之后,若还有余下的精力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吧。

他是个充满正气的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任。

‛意思是说满口花
言巧语,满脸讨人喜欢的伪善神色,这样的人实际是很少有仁德的。

‛他把恭维当耳边风,把满脸伪善笑容的人看做空屏障。

这是多么不容易做到的呀!
他把水比做君子,他其实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他的意思是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

他同时也是个谦逊的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已是满服经纶还坚信学无止境,他一生都是在学习,从没有荒废过学习的机会,他说择其善者而为之,择其恶者而改之。

因此,每个人都要避免刚愎自用,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借助别人的眼睛来延长自己的‚视线‛!
他为圣人,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的是青菜和很粗糙的饭,喝的是白开水,睡觉的时候,连枕头都没有,就是曲着手臂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如果是以不合理的方法取得富贵,他根本看不上眼,当它是天空中的浮云一样,那是很快就会消散的,绝对不要它。

在这点上可真是个圣人,真君子!
孔子的思想博大经深富有深刻的道理,所以北宋大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如果将论语的内在,深刻蕴涵的道理领悟透彻,落实在行动中我想就能算上真君子了,孔子教会我许多,他教了我学习的道理,做人的道理,现在我所知道所理解的孔子精神可谓是冰山一角,要想领悟的更多还必须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面对孔子,常令人产生敬畏感,因为他是站在千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智慧就像阳光一样照射到人们的心头,这是孔子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幸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