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习探究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学习目标】1.知识点:探究鸟卵的结构,说出鸟卵适于陆地发育的结构特点;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能力点:通过观察鸡卵的结构,提升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3.育人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意识。
【学习重点】说出鸟卵适于陆地发育的结构特点,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学习难点】说出鸟卵适于陆地发育的结构特点【学习方法】“问题启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讨论”【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小明在家里的屋檐下发现有燕子,燕子来家里搭窝是好是坏呢?学生:好的。
家里有燕子搭窝说明风水好,家里有福气等。
教师:燕子选择可以避免蛇、老鼠的袭击的地方搭窝,这样更舒适和安全。
且人类居住的地方,蚊虫比较多,食物来源比较丰富;墙壁和屋檐能够减少工作量,又比较坚固。
燕子搭窝很不容易的。
燕子筑巢要花十几天的时间,每日往返数次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
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要学会善待鸟类,还要让鸟类在生物圈更好的生存繁衍。
看这是燕子的鸟蛋,其他的鸟蛋又长什么样的呢?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情感教育。
二、新知构建(一)探究鸡卵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教师:(展示不同鸟卵的图片)小明翻阅课本发现图中的鸟卵都有相似的形态结构,它们能产有硬壳保护的卵——鸟卵(俗称“鸟蛋”)。
小明决定拿冰箱里的鸡蛋尝试探究鸡卵的结构,你能帮帮他吗?大家先自主学习鸡卵的结构3分钟,思考卵壳、卵壳膜、卵白和卵黄各有什么功能?卵的哪一部分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鸡?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1.观察鸡卵表面教师:肉眼观察鸡卵表面是否光滑?用解剖镜和扫面电镜观察鸡卵表面,你发现了什么?猜测其有什么作用?学生:鸡卵表面不光滑,扫面电镜下发现鸡卵表面有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2.区分鸡卵的钝端和尖端教师:谁能在展台下帮老师区分下鸡卵的钝端和尖端呢?学生:上台展示。
鸡卵呈椭圆形、一头尖一头钝的形态有利于鸟卵的保护和孵化。
3-4学习理论之建构主义

五、学习的建构过程
(一) 维特罗克的生成性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
理解的生成过程
理解的生成过程
• 意义建构的条件
(1)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2)学习者先前知识水平 (3)学习者的建构加工活动 • 促成意义生成的策略
(二)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
学习内容(R.J.Spiro):结构良好领域与结构不良领域
(一)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基本观点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学习的主动建构
性)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学习的情境性)
(3)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学习的社会 互动性)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八、对建构主义的评价
1
肯定点
提出一些有创建性的思想,强调学习的主动 性、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
• 小学生自拍减负神曲"我很忙"爆红 /v_show/id_XNDUxMDg1ODQ w.html?f=18364801 • /v_show/id_XNDYwNzI5NT Y4.html?f=18364801
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多 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 而且是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自上而下教学设计与知识结构的网络概 念
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从复杂的、完整的、真实的问题入 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完 成整体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 例:写作文——拼写、语法、标点等。 2.基于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的教学设计 主题、真实问题
• 讨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小组自主学习) 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 参考资料: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论文 杜郎口中学的网站资料(教学理念、三三六 模式、教学视频)
初中生物_ 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单细胞生物教学目标:1、运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装片。
2、识别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细胞结构。
3、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4、认同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5、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和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析: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学生从开始练习使用显微镜,到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都是使用显微镜观察不会移动的材料。
而在本实验中,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能够运动的草履虫。
因此,适当控制草履虫的运动并且不影响它们的生命活动,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分析:利用事实说明: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物体。
学生通过《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生物体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
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所有的生物体都有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吗?本节实验课提供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教学策略:本节课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观察,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技能。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这些科学探究活动的同时,自然地渗透科学态度与世界观的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前准备:1、、草履虫培养液;2、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吸水纸、棉花纤维、3、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单细胞生物一、结构和生活观察草履虫: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主要在提供学习材料、提出问题、解释疑难、鼓励学生等方面发挥帮助者的作用。
可是实际上课过程中,教师已经习惯了在头脑中先设定一个“最标准的答案”;学生们也习惯了“老师那里必定有一个标准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探究学习

数学应用实践
详细描述
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 于实际问题中,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和实践能力。
语文探究学习
总结词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详细描述
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可以深入阅读文本,理解 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总结词
培养写作能力
详细描述
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尝试写作,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 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测验、作业、考试等方式, 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 能力,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 标。
成果展示与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制 作PPT、撰写报告等,并与其他学生 进行交流和分享,以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过程评价
学习态度评价
观察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主动提问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探究学习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04
问题性原则
探究学习以问题为出发点,引 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
自主性原则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
、自主实践。
开放性原则
探究学习具有开放性,鼓励学 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不拘泥于传统思维和框架。
实践性原则
探究学习注重实践,鼓励学生 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
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参与课 堂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参与度。
在家庭中的应用
家庭是探究学习的另一个重要 场所,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 家庭实验、观察和调查等活动。
通过家庭探究学习,孩子可以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宽视野,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探究学习有助于增进亲子 关系,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 育的有效衔接。
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四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

随堂检测
-6-
第1课时 氨
知识铺垫 新知预习 自主测试
课课前前篇篇 自自主主预预习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随堂检测
4.NH4+的检验
(1)原理:NH4++OH(2)操作流程:
NH3↑+H2O
铵盐(NH4+) 无色气体(NH3)
试纸变蓝
-7-
第1课时 氨
知识铺垫 新知预习 自主测试
课课前前篇篇 自自主主预预习习
蘸有浓氨水和浓硫酸的两支玻璃棒靠近时是否会产生白烟?
答案:浓氨水和浓盐酸均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NH3和HCl在空气 中相遇,化合生成NH4Cl固体小颗粒,即为白烟。浓硫酸没有挥发性, 故不可能形成白烟。
-12-
第1课时 氨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 探探究究学学习习
随堂检测
3.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会产生氨气吗? 答案: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会产生氨气,如硝酸铵在较高 温度下的分解反应。
答案:氨的密度比空气小,插入试管底部相当于利用向下排空气法
将空气排出,收集氨。塞棉花团的作用是:(1)防止生成的氨与空气发
生对流,使收集到的氨不纯;(2)抑制氨逸出,防止污染空气。
4.为收集干燥的氨,氨可用哪些干燥剂干燥?能否用酸性干燥剂和
中性干燥剂CaCl2? 答案:只能用碱性干燥剂,如生石灰、固体NaOH、碱石灰(CaO和
课课前前篇篇 自自主主预预习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随堂检测
2.下列有关氨的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氨催化氧化可直接生成NO2 B.氨水呈碱性 C.氨和酸相遇都能产生白色烟雾 D.在反应NH3+H+== NH4+ 中,氨失去电子被氧化
粤教沪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单元走进物理世界小节教案

《第一节希望你喜爱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知道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了解物理学家的贡献,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的科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关于声、光、热、力、电等的物理现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一节希望你喜爱物理》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物理学就在你我身边自主阅读教材P2~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早在18世纪,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首先捕捉到雷电,发现它与实验室中摩擦得到的电是一回事。
2.小明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如图所示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其中①属于热现象,②属于声现象,③属于力现象,④属于电现象,⑤属于光现象。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自主阅读教材P4~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17~18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到了19世纪,人类社会便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20世纪以来,人类开始步入了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新时代。
4.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航天员杨利伟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飞天之梦。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小组长到小黑板上展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三)物理学的召唤自主阅读教材P6~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三位里程碑式的巨人是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
鲁科版五四学制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关注心血管健康优秀教学案例

1.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本节课通过展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图片和视频,以及分享真实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和症状,从而引起学生对心血管健康的关注。这种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学习。这种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这些亮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还注重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类型、成因、症状等。
2.教师讲解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让学生了解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
3.教。
4.教师通过示例和案例,讲解如何在生活中应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心血管疾病的关注。
2.教师分享一个真实的心血管疾病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心血管疾病?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危害?”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4.学生分享自己对心血管疾病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关注心血管健康”。
5.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培养: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关注自己的心血管健康,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设计健康饮食计划、制定运动计划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这种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四节 学习探究

两个探究活动的比较与讨论
4.蚂蚁食性的探究用的食物是? 鼠妇分布的探究用 的土壤是?除此外,其它条件相同吗?
(面粉和糖)
(干土和湿土)
“食物”“土壤”这是实验的变量,
除此之外的其它条件必须完全一样。单一变量
5.设计好实验,然后完成实验,接着做什么了?
完成实验,进行了几次重复实验
6.为什么要做几次重复实验呢?
明朝未及,我只有过好每一个今天,唯一的今天。
昨日的明天是今天。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上往往没有完美的时机,所以当你觉得做某事还不是时候,先做起来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过程
探究步骤
一天,小明 看到了一群蚂蚁,其 中有一些正在往洞里 1. 运食物。观察思考后, 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 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 物呢?
提出问题
探究过程
探究步骤 根据一段时间的 观察和自己已有的知 识以及生活经验,他 2. 作出了许多假设:蚂 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 可能爱吃软的食物, 可能爱吃小昆虫……
6.如果你是小明,实验结束后,你会怎样处理蚂蚁?
关爱动物,放回大自然
其实,科学探究离我们并不遥远。 譬如“家里的灯一下不亮了… …?”、 “你的手表停了… …?” 、“手机突 然就打不出电话了… …?”、“家里栽 种的一株植物突然萎蔫了… …?”等问 题,你从发现问题,然后去思考它,最 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解决,这就是
练习题-判断正误
(1)探究对学生学习生物没有作用。 ( 改变。 ( ) ) ) (2)在科学探究中,各个探究步骤的顺序不能 (3)只要经过一次探究活动,得出的探究结果 就是正确的,不需要经过实验反复论。( (4)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 )
练习题-判断正误
(5)科学探究通常开始于观察。 ( 途径。 ( ) ) ) ) (6)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 (7)当科学探究的结果与课本知识发生矛盾时, 应以课本知识为准。 ( (8)科学探究中,一般要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一般要遵守的原则: 可行性原则
对照实验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小明探究蚂蚁食性实验的若干问题
4.此实验的变量是什么?其它条件相同吗?
此实验的唯一变量是食物(面粉和糖), 除此之外的其它条件必须完全一样。
5.小明完成一次实验后,为什么要做几次重复实验呢?
一次实验很可能由于偶然性的原因而产生较大误差,多做几 次重复实验,是我们做实验必须遵循的,可提高实验蚁可 能爱吃甜的食物”这一 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 3. 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 别放上少许面粉和少许 糖,把10只蚂蚁放进培 养皿中,盖上培养皿盖, 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设计实验
探究过程
4. 小明按实验设计
探究步骤 完成实验
完成了实验,经过几 5. 次重复实验后,得出 了结论——“蚂蚁爱 吃甜的食物”,然后 6.他把探究的过程和结 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了 交流。
得出结论
表达与交流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完成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作 出 假 设
表达与交流 设计实验
小明探究蚂蚁食性实验的若干问题
1.小明是怎么开始探究活动的呢?
先观察,再思考,发现问题。
2.小明发现问题后,做了很多假设,他是依据什么而做 出的假设呢?
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3.应该如何科学的设计实验呢?
第四节
学习探究
树叶为什么多是绿色的?
金鱼为什么会在水中游泳?
猫为什么善于捕鼠?
科学探究
阅读下面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 过程,总结探究的基本步骤
一天,小明看到了一群蚂蚁,其中有一些正在往洞里运食 物。观察思考后,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 物呢? 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他提 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可能爱吃软的食物, 可能爱吃小昆虫…… 小明针对“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 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面粉和少许糖,把 10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盖上培养皿盖,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小明按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 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然后他把探究的过程和结 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了交流。
【科学探究】
因此,只要我们细心观察、 勤于思考,就能通过科学探究的 方法发现、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 许多实际问题,不断学到更多的 知识和本领。
实事求是,探求真理!获得真知!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a.小民发现池水中有“小白点”在浮动,仔细看了很久 ; b.小民心想:这是生物吗? c.于是,小民取一滴池水,做成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 看; d.通过观察,小民发现“小白点”原来是草履虫。 (1)以上叙述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b )。 (2)属于实验的是( c )。 (3)以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第一步是 ( d ) A.假设 B.推论 C. 实验 D.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