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六国论》《劝学》《师说》《阿房宫赋》挖空实词释义及理解性默写

2023年部编版《六国论》《劝学》《师说》《阿房宫赋》挖空实词释义及理解性默写

【重点实词释义】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句式:)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句式:)。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句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句式:),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句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句式:)【重点实词释义答案】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弊病)在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理解性默写练习(《劝学》+《师说》)(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理解性默写练习(《劝学》+《师说》)(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0课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劝学》1.孔子日“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劝学》中写青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胜于蓝;冰,是水变成的,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悬念,吸引人读下去。

3.《劝学>中写直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可能恢复到挺直的状态,以此论证学习可以让人的本性得到根本的改变,进而论证学习不可以停下来。

4.《劝学》中,荀子说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通过火烤把它加工成车轮,也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阐述学习可以修身养性。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引出君子无过,在于博学。

6.《劝学》中写直木为轮,不能再变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能智明无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而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学习及反思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8.《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1.《劝学》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

”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1.《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12.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7.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题(共64篇含答案)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题(共64篇含答案)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高中14篇,初中50篇含答案)(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逍遥游》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劝学》理解性默写1. 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2. 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3.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4. 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5. 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6.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7.《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8. 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9. 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0. 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1.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

”12.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

”13. 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4.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

”15.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

”16. 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三个句子是:“,,。

”17.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高考必背篇目《劝学》《师说》《赤壁赋》《阿房宫赋》原创理解性情境默写

高考必背篇目《劝学》《师说》《赤壁赋》《阿房宫赋》原创理解性情境默写
7、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描绘出超脱物外、亲近自然的生活:
8、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水”与“月”来揭示变化之理的四句是:
9、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军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军容之盛的两句:
10、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劝学》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和“金”的变化来论证学习意义的两句:
2、荀子在《劝学》中提倡每天反省自己才能智慧通达,行为得当的两句: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整日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两句:
4、荀子在《劝学》中总结说明善于借助外物才能取得成功的的两句:
5、荀子的《劝学》中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相近的两句:
6、荀子的《劝学》中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意思相近的两句:
《师说》
1、韩愈在《师说》中开篇点明老师职能的两句是:
2、韩愈在《师说》中以反问来表明每个人存在困惑的两句是:
3、韩愈在《师说》中点明择师标准的四句是:
4、韩愈在《师说》中批判当时的一般人不愿意从师的三句是:
5、对只学句读而不求解惑的人,韩愈在《师说》中的看法是: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说明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咎由自取四句是: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的四句是: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随着秦朝灭亡而化为焦土的四句是:
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助飞龙和彩虹来描写阿房宫之高的四句:

高考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64篇)

高考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64篇)

高中必背篇目理解性背诵默写(1)《劝学》1.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与《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的观点是相同的。

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逍遥游》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2.承上启下的句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3.哪几句表明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3)《师说》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阿房宫赋》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赤壁赋》1.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师说》理解性情境性默写填空

《师说》理解性情境性默写填空

《师说》理解性默写填空1.《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与《师说》中哪两句意思相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的两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习,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韩愈赞赏李蟠博学多才,不受当时不良风气的影响的句子【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7.《师说》中,表明老师的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8.说明人不是天生就明白知识道理,所以会遇到很多困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9.“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0.有了疑惑却不从师学习,其导致的结果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1.强调老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老师代表着道理知识的两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从师学习不在乎他的身份地位,年龄大小【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13.感慨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不复存在,人们的疑惑问题难以解决的两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4.《师说》中交代圣人超出常人,越来越圣明的原因是【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15.交代普通人资质平庸,越来越愚昧的原因的两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6.交代李蟠热爱学习,精通典籍的两句【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7.关于学习从师这件事,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态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8.一般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师学习,而自己却截然相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9.交代年龄大的人,一般懂得道理早于年龄小的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0.交代出生晚的人,也有可能懂得道理早于出生早的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1.《师说》开篇提出什么论点,然后交代了老师的哪些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劝学》理解性默写(78 分)
1.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3.《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

在后面又用雕刻的道理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4.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5.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6.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7.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8.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9.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10.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1.《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的句
子是:(
)。

12.《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13.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

14.《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15.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6.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
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

17.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
出“()”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1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
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 (),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19.荀子在《劝学》中
指出:“(),()”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0.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
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1.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
需“就 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 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2.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
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
26.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 劝学》中说:“(
)。


23.“(
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24.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 . 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5.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


)。


27.(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
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形成鲜明对比,
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28. 《劝学》 指出,如果“(
)”,那么就能达到
心备焉”的境界。

29. 《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016 课表全国 1 卷)
30. 《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二)《师说》理解性默写(47 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说》中“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
是:(


)。

7 .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
的?(
)。

8 . 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像韩愈在
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9. 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10. 《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11. 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
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
12 . 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的句子
是:“(
)。


13 .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
中“(


14 . 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之后,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是“
)”。

15 . 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
为师;而“()”。

16.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了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7.《师说》中,韩愈认为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18. 《师说》中,士大夫们不能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 “道相似”,自认为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 (),()”的尴尬状况。

19. 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与弟
子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过是“ (),()”的缘故。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 文本。

方便
更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