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技术测量基础.ppt.Convertor

合集下载

第02章测量技术基础PPT课件

第02章测量技术基础PPT课件
第33页/共38页
a)
b)
c)
图2-33 未定系统误差的发现
a)已定系统误差 b)线性未定系统误差 c)周期未定系统误差
第34页/共38页
图2-34 残差分布图
第35页/共38页
dmax
dmix A
A
MMS 上验收极限
下验收极限 LMS
图2-35 验收极限的配置
第36页/共38页
Dmax
Dmix A
第6页/共38页
图2-7 游标卡尺读数示例
第7页/共38页
图2-8 外径千分尺
1-尺架 2-测砧 3-测微螺杆 4-螺纹轴套 5-固定套筒 6-微分筒 7-调节螺母 8-接头 9-垫片 10-测力装置 11-锁紧机构 12-绝热板 13-锁紧轴
第8页/共38页
图2-9 外径千分尺读数示例
第9页/共38页
图2-1 长度量值传递系统
第1页/共38页
图2-2 量块有相研合的辅助体
第2页/共38页
图2-3 间接测量孔心距
第3页/共38页
1-量块 2-被测工件
图2-4 机械比较仪部分计量参数
第4页/共38页
图2-5 游标卡尺
1-尺身 2-上量爪 3-尺框 4-锁紧螺钉 5-微动装置 6-微动螺母 7-游标该度值 8-下量爪
△x 7.139 7.141 x
a)
O
δ
b)
图2-29 触发式测头
a)频率直方图 b)正态分布曲线
第30页/共38页
y
1 2
3
O
δ
图2-30 总体标准偏差对随机 误差分布特性的影响
第31页/共38页
y
x
S
0

B-技术测量基础

B-技术测量基础
第二章、技术测量基础
Fundamentals of technical measurement
章节提纲
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用普通计量器具检测
2020/1/3
2
2.1、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
一、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技术测量?
研究对零件几何量进行测量与检验,以确定零 部件加工后是否符合设计图样上的技术要求
间接测量: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 再通过函数关系式求出被测量
相对测量:在计量器具的读数装置上只表示出 被测量相对已知标准量的偏差值
如比较仪用量块调零后,测量轴的直径,
比较仪的示值就是量块与轴径的量值之差
2020/1/3
21
2、测量方法及其分类
按测量结果获得方法不同分
直接测量:用计量器具直接测量被测量的整 个数值或相对于标准量的偏差
外径千分尺测量外圆直径
在允许误差限内,计量器具所能测量零件的最低 值到最高值的范围
灵敏度(K) sensitivity ratio
计量器具对测量变化的反应能力
2020/1/3
19
计量器具的度量指标 p46
灵敏阈
能引起计量器具示值可觉察变化的被测量的最小变化值
测量力
计量器具与被测表面之间的接触力
示值误差
计量器具示值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差值
举例:用量规、样板等专用定值无刻度量具来判断被 检对象的合格性
检定:为评定计量器具的精度指标是否合乎该计量器 具的检定规程的全部过程
举例:用量块来鉴定千分尺的精度指标
2020/1/3
6
4、技术测量的基本要求
保证测量精度(测量方法、测量器具) 效率要高 成本要低 避免废品产生 (正确判断)

《技术测量》课件

《技术测量》课件

间接测量法
总结词
通过测量与待测量相关的其他量来间接得到待测量值的方法
详细描述
间接测量法是通过测量与待测量相关的其他量,然后利用数 学模型或公式计算得到待测量的值。这种方法适用于难以直 接测量的量,但精度较低,且需要准确的数学模型或公式。
04
技术测量的实践应用
长度测量
长度测量概述
长度测量是技术测量的基础,用 于确定物体的尺寸、距离和长度
航空航天
汽车制造
在航空航天领域,技术测量用于检测飞机 、火箭、卫星等高精度复杂设备的各项性 能指标和安全性。
在汽车制造领域,技术测量用于测量和检 测汽车零部件、发动机、变速器等的几何 量、机械量和性能参数。
02
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
测量误差理论
01
02
03
误差来源
误差理论主要研究测量误 差的来源,包括仪器误差 、环境误差、操作误差等 。
网络化
测量仪器将越来越网络化,能够实现远程测量、数据共享和协同工 作等功能,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
测量技术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测量技术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将在测量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的数据处理和误差补偿等功能。
跨学科融合与创新
未来测量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将测量技术与材料科学、生物学、 医学等领域相结合,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误差传播
误差传播理论用于分析误 差在测量过程中的传播和 影响,为提高测量精度提 供指导。
误差分类
根据误差的性质和特点, 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随 机误差和过失误差等。
测量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定义
不确定度是衡量测量结果可靠性和准 确性的指标,表示测量结果的可信区 间。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PPT课件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PPT课件

第二章 技术测量基础差及数据处理 三、 用普通测量器具检测 学习要求: 1. 了解测量的概念 2. 量块的等和级 3. 测量器具的选择与验收极限的确定
第1页/共4页
第二章 技术测量基础
2.1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
2.1.1测量的基本概念 1、测量:为确定量值而进行的实验过程。 2、测量公式:q =x/E
●常用计量单位为:mm、µm。 ●角度计量单位有:弧度(rad)、度(°)、分(ˊ)、秒(″)。
(3)测量方法:指测量时,所采用的测量原理,计量器具和测量 条件的综合。 (4)测量精确度: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注:测量精确度与工件的制造精度是不同的概念。
第3页/共4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4页/共4页
式中:x:测量对象;E:测量单位。
3、测量四要素 四个要素
测量对象 计量单位 测量方法 测量精度(或准确度)
第2页/共4页
第二章 技术测量基础
一、测量的基本概念
(1)测量对象:指几何量,包括长度、角度、表面粗糙度及形 位误差等。 (2)计量单位:我国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制”。基本计量单位 为m。
●米:指平面电磁波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时间间隔内行 进路程的长度。

第二章测量技术的基础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测量技术的基础精品PPT课件
在实施测量过程中,应该根据被测对象的特点(如材料 硬度、外形尺寸、生产批量、制造精度、测量目的等)和被 测参数的定义来拟定测量方案、选择测量器具和规定测量条 件,合理地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
六、测量精度
测量精度——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请注意:不考虑测量精度而得到的测量结果是没有任何 意义的。
真值的定义为:当某量能被完善地确定并能排除所有测 量上的缺陷时,通过测量所得到的量值。
第二章 测量技术的基础
第一节 概述
一、“测量”——就是将被测的量与作为单位或标准的 量,在量值上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二者比值的实验过程。
若被测量为L,标准量为E,那么测量就是确定L是E的 多少倍。即确定比值q = L / E,最后获得被测量L的量值, 即
L = qE
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应包含:
四个要素
检测设备状况、检测环境及检测人员的能力等多种因素,设 计一个能满足检测精度要求,且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检测 预案。
3、选择检测器具 按照规范要求选择适当的检测器具,设计、制作专用的
检测器具和辅助工具,并进行必要的误差分析。
4、检测前准备 清理检测环境并检查是否满足检测要求,清洗标准器、
被测件及辅助工具,对检测器具进行调整使之处于正常的工 作状态。
在测量过程中,测量单位必须以物质形式来体现,能体现计量单位和 标准量的物质形式有:光波波长、精密量块、线纹尺、各种圆分度盘等。
五、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量原理,在实施测量过程中对 测量原理进行运用及其实际操作。
广义地说,测量方法可以理解为测量原理、测量器具 (计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环境和操作者)的总和。
测量面极为光滑、平整, 其表面粗糙度Ra值达0.012μm 以上,两测量面之间的距离即 为量块的工作长度(标称长度)

技术测量基础ppt课件

技术测量基础ppt课件
粗大误差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不正常的原 因所造成的。发现和剔除粗大误差的方法, 通常是用重复测量或者改用另一种测量方 法加以核对。对于等精度多次测量值,判
断和剔除粗大误差较简便的方法是按3σ
准则:即凡是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之差的
绝对值大于标准偏差σ的3倍,即认为有粗
大误差,应该剔除。
4. 测量精度的分类
δ=X-Q Q=X±δ
2.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⑴ 测量器具误差 ⑵ 基准件误差 ⑶ 测量方法误差
⑷ 环境条件引起的误差 ⑸ 人为误差
测量器具误差
由测量器具内在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它与 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制造和装配、调整 等因素有关。
测量器具的设计应符合阿贝原则:工件的 被测长度与量具的基准刻线在同一直线上 的原则。
第2章 技术测量基础
2.1 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 2.2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2.3 用普通计量器具检测
2.1 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
2.1.1 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技术测量主要研究对零件的几何
量(包括长度、角度、表面粗糙度、 几何形状和相互位置误差等)进行 测量和检验,以确定机器或仪器的 零部件加工后是否符合设计图样上 的技术要求。
验收极限的适用性
dM
A



Dmax(L)

上验收极限




下验收极限
A
上验收极限 下验收极限
dmax(M)
Dmin(M)
dmin(L)
DM
图3-16 Cp>1采用包容要求时的验收极限
工艺能力指数Cp=T/6σ,T 为工件尺寸公差,σ为加
工方法的标准偏差。A:安全裕度
A
dmax

第二章 测量技术基础

第二章 测量技术基础

图 相对测量法
32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
2.3
2.3.1 测量方法的分类 接触测量
测量方法和计量器具
3.按被测件表面与测量器具测头是否有机械接触分类
测量器具的测头与零件被测表面接触后有机械作用力的测量。 如用外径千分尺、游标卡尺测量零件等。为了保证接触的可 靠性,测量力是必要的,但它可能使测量器具及被测件发生变形 而产生测量误差,还可能造成对零件被测表面质量的损坏。
参考资料:
韩进宏.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
2.1 测量的基本概念
2. 1. 1 概述

现代机械制造工业发展尽可能遵循互换性生产原
则。 第一:产品在设计制造时符合国标规定的互换性原则; 第二:有相应的的检测手段评判产品的合格性。 先进检测手段:三坐标测量仪——型腔、曲面
10
1 9 9 9 8 10
4
38
0,1,
2
1
1.005
——
——
1
24
1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
量块的组合方法 应用时,应力求用最少的块数组合所需的尺寸。 如需组合51.995的尺寸, 参照表2-1组合如下
51.995 1.005 50.99 需要的量块尺寸 …………第一块 ………….第二块 …………..第三块 …………..第四块 图 量块组合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系统
2.2.3 量块 3.量块的精度
① 量块的分级( 按GB/T6093-2001)
精度分级的主要指标是量块测量面上任意点的量 块长度相对于标称长度的极限偏差和量块长度变动量 最大允许值。 按量块的制造精度分五级:K、0、1、2、3级, 其中K级精度最高,校准级,精度依次降低,3级最低。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共49页PPT资料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共49页PPT资料
在工业生产中,测量技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 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贯彻质量标准的技术保证。
3
2.1.1 测量技术的概念 测量就是将被测量与具有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从而 确定被测量量值的过程,而测量结果则以带有计量单位的数 值表示。为了获得正确、有意义的测量结果,必须有统一、 可靠的计量单位和体现计量单位的标准量;必须针对测量对 象的特征与要求,选择适用的测量方法与计量器具;必须保 证测量精度符合要求,即保证测量所得的量值与被测量的真 值的差异在允许范围内。简而言之,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应 包括测量对象、计量单位、测量方法与计量器具以及测量精
(7)微机化量具。微机化量具是指在微机系统控制下,可 实现测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显示和打印的机电一 体化量仪。如微机控制的数显万能测长仪、电脑表面粗 糙度测量仪和三坐标测量机等。 3.极限量规 极限量规是一种没有刻度(线)的用于检验被测量是否 处于给定的极限偏差之内的专用检验工具,如光滑极限 量规、螺纹量规、位置量规等。
5
图2-1 长度量值传递系统
6
2.1.3 量块的基本知识 量块是一种没有刻度的平面平行端面量具,用膨胀系数 小、不易变形、耐磨性好的材料制成,如铬锰钢。量块 的形状有长方体和圆柱体两种,常用的是长方体量块, 如图2-2所示。量块是一种重要的标准器,应用广泛,除 了在长度量值传递中起重要作用外,还用来调整仪器、 机床或直接检验工件。
公差配合与测量: 测量技术概述 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2
2.1 测量技术概述 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理量的特性都反映为“量”和“质” 两个方面,而任何“质”通常都反映为一定的“量”,测量 的任务就是确定物理量的数量特征。因此,测量成为认识和 分析物理量的基本方法。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看,各种物理量 及其相互关系的定理和公式大多是通过测量而发现或证实的。 测量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手段,离开了精确的测量,科学 实验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许多学科领域的突破,也是由于 测量技术的提高才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的发展, 尤其是新技术的发展,也为探求新的测量原理和先进的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学习内容2.3 测量方法2.4 测量误差2.2 测量单位2.1 测量的概念2.1.1 测量(measurement)2.1 测量的概念Concepts about Measurement测量是指将被测量与作为测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求比值,从而确定被测量的实验过程。

■测量方程式x——被测量u——测量单位q——比值■测量的四要素●测量对象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包括测量对象、测量单位、测量方法、测量精度(误差、结果)四个要素。

技术测量的测量对象是几何量,包括长度、角度、表面粗糙度、形状和位置误差以及螺纹、齿轮的几何参数等。

●测量单位我国采用国际计量单位制,常用的计(测)量单位有:用来实现测量比较过程的测量单位借助于测量器具来体现,它们是从相应的基准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传递到测量器具上的。

长度:米(m)——基本单位毫米(mm)、微米( μm )、纳米(nm)——常用单位角度:弧度(rad)——基本单位度(°)、分(′)、秒(″)——常用单位●测量方法广义的测量方法指的是测量原理、测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环境和操作者等)的总和。

一般意义的测量方法通常是指被测量与标准量比较的方法。

●测量精度(误差、结果)测量精度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通常以某种形式的测量误差来表示。

由于任何测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测量误差,因此对于每个测量结果都应给出测量误差范围(必要时还要给出置信概率)。

不考虑测量误差的测量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例:2.1.2 检验(inspection)无需测出被测对象的具体数值即可判断其是否合格的实验过程。

测量与检验统称为检测。

测量属于定量检测,检验属于定性检测。

2.1.3 检测2.1.4 几何量测量技术的发展史●商朝→→象牙尺●秦朝→→统一了度量衡●西汉→→铜制卡尺●19世纪中叶→→游标卡尺(0.02mm)●20世纪初叶→→千分尺(几个μm)●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机械比较仪、光学比较仪、工具显微镜、光波干涉仪等(1 μm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感比较仪、电容比较仪等(0.1 μm )●20世纪七十年代→→激光干涉仪(0.01 μm )●20世纪末→→隧道显微镜、高精度电容测微仪等(nm)●现代多功能、高精度、自动化测量仪器2.2 测量单位Units of Measurement为了实现长度、角度等几何量的测量,首先要建立、制定国际统一的、稳定可靠的、精度足够高的基准。

我国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长度基准是“米”(m),角度基准是“弧度”(rad)。

本节主要讨论长度基准。

2.2.1 长度基准(“米”的定义)■国际米原器——实物基准“米”的最初定义是法国于1791年定义的,当时规定“米等于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

188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第1届国际计量大会,从国际计量局订制的30根铂铱合金米尺中,选出了作为统一国际长度单位量值的一根米尺(称之为“国际米原器”),规定“1米就是米原器在0℃时两端的两条刻线间的距离”。

国际米原器的不确定度为1.1×10-7(0.1μm)。

■Kr86辐射波长——自然基准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定义:“米”等于Kr86在2p10~5d5之间能级跃迁时,辐射光真空波长的1650763.73倍,使米成为自然基准,取消了铂铱合金米原器。

(不确定度为4×10-9)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又更新了米的定义,规定:“米”是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s 的时间间隔内行进路程的长度。

■光速(时间法/频率法/辐射法)——自然基准米的定义主要采用稳频激光器来复现,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和复现性,使米定义和基准实现了独立。

我国自主研制的稳频633nm激光器的不确定度为2.5×10-11。

2.2.2 长度量值传递系统为保证测量的准确、可靠和统一,必须建立科学的从计量单位到测量实践的量值传递系统。

量值传递系统是指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准,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的量值通过各级计量标准器逐级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被测对象所测得的量值准确一致的工作系统。

长度量值的传递系统是沿两条路线进行的:●线纹量具●端面量具2.2.3 量块(gauge block)的基本知识量块分为长度量块和角度量块两种(以下仅介绍长度量块)。

量块用耐磨材料(铬锰钢等,具有符合要求的线胀系数、硬度、尺寸稳定性)制成,横截面为矩形,并具有一对相互平行测量面的实物量具。

参照:GB/T 6093-2001 几何量技术规范(GPS)长度标准量块■主要技术参数●量块长度l●量块中心长度lc●量块标称长度ln●任意点的量块长度相对于标称长度的偏差e●量块长度变动量V●平面度误差fd●研合性■可研合性和成套性国家标准推荐的成套量块的组合尺寸:量块表面之间因分子力的作用可相互粘合在一起,称为可研合性。

因此,量块通常成套制造、使用,根据需要可从其中选取若干量块,研合在一起后即可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基准长度。

■量块的精度量块按制造时所允许的长度极限偏差和长度变动量分为5级:K、0、1、2、3量块的精度有“级”和“等”两种。

●按制造精度分“级”长度极限偏差——反映制造时量块长度的准确性长度变动量——反映两测量面的平行性,影响可研合性若按“级”使用量块,则应以标称长度作为其工作尺寸,同时应将该尺寸制造时的长度极限偏差作为该尺寸的误差。

量块按“级”制造出来后,为充分体现其作为长度基准的精度,可对其长度再进行测量,根据长度测量不确定度和长度变动量分为5“等”:1、2、3、4、5●按检定测量精度分“等”长度测量不确定度——反映量块长度的实测准确性长度变动量——反映两测量面的平行性,影响可研合性量块检定测量成“等”后使用时,应以测量后的实际中心长度作为其工作尺寸,同时应将检定测量时的测量极限误差作为该尺寸的误差。

■量块的组合一般来说,按“等”使用量块比按“级”使用精度高。

例:用91块一套的量块组合37.867mm的量块组。

3 7 . 8 6 7— 1 . 0 0 7 (第1块)————————3 6 . 8 6— 1 . 3 6 (第2块)————————3 5 . 5— 5 . 5 (第3块)————————3 0 (第4块)为减小累积误差,应选用最少的块数组合量块组。

2.2.4 角度基准2.3 测量方法Method of Measurement广义的测量方法指的是测量原理、测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环境和操作者等)的总和。

一般意义的测量方法通常是指被测量与标准量比较的方法。

本节主要介绍一般意义的测量方法的分类以及测量器具的相关知识。

2.3.1 测量方法及其分类■按测量时读数是否为被测量的全值分●绝对测量——全值●相对(比较、微差)测量——相对于标准量的偏差值一般来说,相对测量比绝对测量精度高,但设备、过程复杂。

■按直接测量的量是否为最终欲得到的量分●直接测量——是●间接测量——直接测量与欲得到的量有函数关系的量,然后通过函数计算间接得到欲得到的量。

■按测头与被测表面有无机械接触分●接触测量——有接触(力,变形)●非接触测量——无接触(力,变形)■按一次测量所检测的被测量多少分●单项测量●综合测量■按测量在工艺过程中的作用分●被动测量●主动测量■按被测量的状态是否随时间变化分●静态测量●动态测量2.3.2 测(计)量器具及其分类测量器具——可单独地或与其他测量器具一起,用以确定几何量值的器具。

■按测量对象的几何特征分●长度测量器具●角度测量器具●坐标测量机●形状和位置误差测量器具●表面质量(结构)测量器具●齿轮测量器具●螺纹测量器具……■按测量器具的结构特征分●实物量具(简称量具)以固定形态复现或提供给定量的一个或多个已知量值的器具。

●测量仪器(简称量仪)将被测量值转换成直接观察的示值或等效信息的测量器具。

按工作原理,测量仪器大致可分为:◆机械量仪◆光学量仪◆电动量仪◆气动量仪●测量装置由测量器具和辅助装置组成,用于完成特定测量的整体。

2.3.3 测(计)量器具的特性指标■标称值标在测量器具上用以标明其特性或指导使用的量值。

■示值由测量器具所指示的被测量值。

■标尺间距(a )沿标尺长度方向测得的任意两相邻标尺标记间的距离。

■分度值(i )标尺分度所代表的被测量值。

■示值范围测量器具所能显示的被测几何量起始值到终止值的范围。

■测量范围测量器具在允许的误差限内所能测出的被测几何量下限值到上限值的范围。

■示值误差测量器具的示值与被测量的(约定)真值的代数差。

■修正值为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用代数法加到测量结果上的数值。

■其他:灵敏度、重复性、稳定性、测量力…在被测对象不做任何变动的情况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读数,测量器具示值变化的特性。

■示值变动性■不确定度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被测量值不能准确获得。

这种偏离又是不确定的。

表达测得值对真值偏离程度的量化参数,即为不确定度。

2.4.1 测量误差及其表示法2.4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被测量的测得值x 与被测量的真值x0 之代数差称为测量误差(简称误差)。

★测量误差是代数值,即可为正、负、零。

★被测量的真值是不可知的,因此在处理测量误差时,经常用约定真值代替真值。

★测量误差的绝对值越小测量精度越高,反之亦反。

测量误差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误差——同前面的定义●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的百分数(一般取绝对值),即相对误差常用于比较测量不同大小的被测量时的测量精度,例如:2.4.2 测量误差的来源■测量器具误差●基准件(线纹尺、度盘、量块等)误差●原理误差(阿贝误差等)●仪器零部件的制造、装配、调整误差■测量方法误差●安装、定位误差●瞄准时的对准误差●测力引起的误差■环境误差●温度(测量标准温度为20℃)●湿度●压力等■人员误差●瞄准误差●读数、估读误差等2.4.3 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各类误差的处理原则按误差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三类。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在一定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大小和符号均保持不变、或者大小和符号按某一规律变化的测量误差。

处理原则:对已定系统误差,确定出符号和大小或变化规律后进行修正;对未定系统误差,估计出其范围后按随机误差处理。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大小和符号均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

注意:尽管任一次测量的随机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无规律,但多次测量的随机误差整体分布一般都符合某种概率统计规律。

常见的分布规律有:正态分布、均匀分布、反正弦分布、偏心分布等。

处理原则:用概率和数理统计方法减小其影响,但无法完全消除其影响。

■粗大误差粗大误差是指超出在规定条件下预计的测量误差,即明显歪曲测量结果的测量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