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青枯病和早疫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

合集下载

马铃薯常见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常见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常见病害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学名:Solanumtuberosum),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马铃薯又称地蛋、土豆、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块茎。

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作物。

一、马铃薯早疫病1、症状识别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叶片染病病斑黑褐*,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大小3?4mm。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田间一片枯黄。

块茎染病产生暗褐*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浅褐*海绵状干腐。

该病近年呈上升趋势,其为害有的地区不亚于晚疫病。

2、防治措施(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

(2)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推行*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发病前开始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粉剂5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微粒粉剂500倍液,隔7一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马铃薯晚疫病1、症状识别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条斑。

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朽气味。

块茎染病初生褐*或紫褐*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2、防治措施(1)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

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2)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8%*霜灵锰锌可湿*粉剂;1:1:200倍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

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

马铃薯病害主要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

一、马铃薯真菌性病害(一)、晚疫病:茎、叶受害部位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展为黑色斑块。

潮湿时,病斑周围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叶片背面很明显,薯块受害后,初期产生褐色或蓝紫色的病斑,以后扩大,表面逐渐凹陷,病部下层薯肉变为褐色。

(二)、癌肿病:块茎或匍匐茎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表皮常龟裂,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

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病株较健株高,叶色浓绿,分枝多。

(三)、粉痂病: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

外围有半透明的晕环,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5毫米不等的疱斑,其表皮尚未破裂,为粉痂的封闭疱阶段。

后随病情的发展,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现桔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孢子囊球),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

根部染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

(四)、早疫病:该病的发生早于晚疫病,一般从下部老叶首先发病,开始在叶片上形成褐色的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的具有同心轮纹的暗褐色病斑,故又称轮纹病斑,病斑与无病组织界线分明,严重时叶片干枯。

(五)、干腐病:发病初期仅局部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褶,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

剖开病薯可见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不堪食用。

二、马铃薯细菌性病害(一)、青枯病:发病初期,下部叶片白天萎蔫,傍晚恢复,两天后,不再复原,由下向上逐渐发展,4天后,病株茎叶萎蔫枯死。

(二)、黑胫病:植株矮小,节短,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发黑,萎焉而死,横切茎,三条主要维管束变成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维管束呈黑褐色,薯块变黑褐色,湿烂发臭,别于青枯病(三)、环腐病:植株矮小,从下部叶片边缘开始退绿,逐渐向上枯黄,最后枯萎,但叶片不脱落。

马铃薯四大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四大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技术N 222019年5月·下马铃薯四大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刘仰勋(山东省单县曹庄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山东 单县 274300)摘 要 文章主要介绍了马铃薯常见的四大病害,并对此作出初步分析,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更好地确保马铃薯高产稳产。

关键词 马铃薯;四大病害;防治1 马铃薯晚疫病1.1主要症状该病害是一种爆发性病害。

水浸状,浅绿色晕,白色霉层。

扩展后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严重整株枯焦。

1.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和土壤病残体中越冬。

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芽后出土即死去,形成缺苗,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

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

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的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

总之,带菌种薯、日暖夜凉、通风不及时、湿度大、旺长密度大、植株长势弱、往年或秋发病田块、邻地已发病等易引发导致病。

1.3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

做到秋收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3)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4)发病前,可喷施瑞凡或阿米西达或阿米多彩保护,隔10-14天1次,连续防治2次。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杀毒矾(或金雷)30-50克加瑞凡10毫升一桶水,视病情,隔3-10天1次。

2 马铃薯早疫病2.1 主要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叶片病斑轮纹状。

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病斑(Alernaria solani称茄链格孢),边缘分明,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

马铃薯青枯病防治和治疗

马铃薯青枯病防治和治疗

02
CATALOGUE
青枯病的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措施
01
02
03
推广轮作
实行与非茄科作物三年轮 作制,有效降低土壤中青 枯菌的残留量。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青枯病的马铃薯品 种,提高对青枯病的抵抗 力。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和病 果,减少再侵染源;加强 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病 能力。
生物防治方法
VS
以菌治菌
利用青枯菌的拮抗菌——木霉等真菌, 以菌治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06
CATALOGUE
青枯病防治和治疗案例分析
成功防治案例介绍
案例一
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利用拮抗微生物减少土 壤中青枯菌的数量。例如,使用枯草芽孢杆 菌等有益菌群,通过浸种、灌根等方式增强 马铃薯对青枯病的抵抗力。
案例二
使用生物农药
使用含有荧光假单胞菌、芽孢杆菌等生物活体的生物农药,减轻青枯病的发生和 危害。
增加有益菌群
通过施用有机肥、菌肥等措施,增加土壤中有益菌群的数量,拮抗青枯菌的繁殖 和侵染。
化学防治方法
预防为主
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
选用对青枯病防治效果好的化学农药,如硫酸链霉素、氢氧化铜等,注意使用方法和浓度,避免产生药害和环境 污染。
农业防治法
合理施肥
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可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同时, 避免过度施用氮肥,以防止植株徒长,降低抗病性。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同时,加强浇水、排水等田 间管理措施,以保持土壤湿度适宜,促进马铃薯的健康生长。
调整种植制度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青枯病的流行情况,合理调整种植制度,避免 与病原菌的接触和传播。

科学防治马铃薯早疫病

科学防治马铃薯早疫病

科学防治马铃薯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是一种靠风雨气流传播的真菌性病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因为害不重,易被人们忽视。

但近几年有加重的趋势。

一般在花期以后发生,干旱、沥涝、缺肥或受到其他伤害时早疫病都能迅速发生和蔓延。

早疫病除了使用百菌清、代森锰锌等进行适时防治外,使用植物细胞免疫因子提高植株抵抗力也是一项重要措施,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并喷施新高脂膜形成一层高分子保护膜,补足肥料,尤其是瘠薄地在薯块膨大期应及时追肥并喷施地果壮蒂灵均可减轻发。

1。

马铃薯早疫病防治和治疗对策

马铃薯早疫病防治和治疗对策

策2023-11-07contents •马铃薯早疫病概述•马铃薯早疫病的预防措施•马铃薯早疫病的治疗措施•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策略•马铃薯早疫病防治的未来展望•马铃薯早疫病防治的实践案例目录01马铃薯早疫病概述定义马铃薯早疫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常见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叶片和果实。

症状叶片受害后,会出现黑褐色的斑点,并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果实受害后,会出现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褐色病斑,病斑下方组织变硬。

定义和症状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原是一种名为Alternaria solani的真菌。

病原该真菌主要通过空气、雨水、灌溉水等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病薯种传播。

传播途径病原和传播途径影响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会导致叶片和果实的损失,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严重程度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和马铃薯品种的抗病性。

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如高温、高湿、干旱等,病害的发生会更加严重。

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02马铃薯早疫病的预防措施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具有抗病性的马铃薯品种,如"费乌瑞它"等,可以有效减少早疫病的发生。

针对不同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

与非茄科作物进行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

确定合理的轮作周期,一般建议至少3年一轮作。

在轮作过程中,注意避免与寄主作物连作。

合理轮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条件。

发现病株后,及时清除并销毁,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保证马铃薯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如代森锰锌、百菌清等。

注意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合理配制和喷施,避免产生药害和浪费。

在使用化学防治时,应注意安全用药,避免对人畜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03马铃薯早疫病的治疗措施在马铃薯叶片出现早疫病病斑时,及时摘除受病害的叶子,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及时摘除病叶增强田间管理使用药剂防治合理施肥、浇水,加强中耕除草,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马铃薯早疫病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

马铃薯早疫病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

土豆早疫病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土豆早疫病是一种可反复沾染的真菌性病害,是土豆生上进程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害,在各地的土豆种植区都普遍产生,近年来,其发病情形呈上升趋势。

土豆早疫病在全部生长期都有可能产生,如果不及时防治,对土豆的产量及品质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那么土豆早疫病都有什么症状?该如何防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症状土豆早疫病从苗期到成株都会发病,发病时一样从下部老叶开始沾染蔓延。

叶片受害后,先回显现近圆形、内有明显黑色同心轮纹的黑褐色病斑,病斑与健部分解明显,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变黄变褐、穿孔、干枯,最后直接死亡脱落;在湿度过大的环境下,病斑上会长出黑褐色的霉层。

茎和叶柄受害后,一样产生在分叉处,病斑表现为线条性、凹陷的褐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发展成扩大化的椭圆或近圆形、有轮纹的灰褐或黑褐色色的大病斑,严重时导致土豆的茎叶干枯死亡。

如果是地下茎块受害,茎块上会显现凹陷、圆形或近圆形、边沿酒囊饭袋明显的暗褐色病斑,薯皮下的组织会会有浅褐色、海绵状的干腐状态;在湿润的环境下,薯块病斑上会长出黑色霉层,并逐渐变质腐烂。

二、防治措施1、尽量挑选抗病性强、成熟期早的品种种植,在播种时要提出病薯病种。

2、挑选土壤肥沃、地势较高、排水方便的地块种植,播种前要深耕30公分左右进行灭茬杀菌,在施肥上要尽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控制使用氮肥,建议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可以培养壮苗壮棵,增强植株的抗病害能力。

3、对于发病较重的地块,应当避免重茬种植,可以豆科、禾本科等非茄科类作物换茬轮作2年以上,能够显著着落早疫病的发病率和危害。

4、注意改进田间的透风透光环境,及时清算田间的病叶残枝,适时尽早收获,收获后要把田间的残枝落叶等及时清算出田外,进行集中燃烧,以减少病害菌的传播源头。

5、在收获和运输土豆时,要谨慎轻拿轻放,以防机械伤害,在蕴藏时应当把薯块置放在透风阴凉的环境中。

6、在药物防治上,发病早期可以用70%代森锰锌、40%灭菌丹、80%普诺、43%好力克、64%杀毒矾、50%扑海因、75%百菌清、40%大富丹、70%安乐生、47%加瑞农等药物喷施防治,每隔20天左右喷施1次,连喷2-3次。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者:赵春红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7期马铃薯是现在人类社会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现在种植量较多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出各种新的脱毒中熟产品,使其在产量和品质上有不少的提升,但是马铃薯病虫害防治中还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现阶段马铃薯种植来说,人们在种植中为了降低损失,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

一、马铃薯真菌性病害及防治技术1、晚疫病晚疫病是马铃薯主产区最重要的一种真菌病害,其最初传播来源是邻近的薯田或番茄、杂草和有机堆肥。

防治晚疫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其次,播前严格淘汰病薯。

一旦发生晚疫病感染,一般很难控制,因此必须在晚疫病没有发生前进行药剂防治,即当日平均气温在10~25℃之间,下雨或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达8小时以上的情况出现4~5天后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来进行防治,每亩用量175~225克,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洒。

如果没有及时喷药,田间发现晚疫病植株后,则需要用瑞毒霉(也称为雷多米尔、甲霜灵)之类的药剂进行防治,每亩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50~200克,兑水进行叶面喷施。

如果一次没有将病害控制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时间间隔为7~10天。

此外,环境条件也影响晚疫病的传播,为防止块茎感染,应当高培土。

如果植株地上部分受到晚疫病侵染,则最好在收获前将病秧割除并清理处田块,防止收获的薯块与之接触。

2、粉痂病用甲烷钠熏蒸土壤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选择排水良好的无病地块种植马铃薯或长期与牧草轮作,可显著降低该病害的发生,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

3、早疫病叶片喷施有机杀菌剂可以减少早疫病的蔓延。

当早疫病较为严重时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来防治,用量为每亩175~225克,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施,如果一次没有防治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间隔10天左右。

4、干腐病和萎焉病选用无病种薯,用化学保护剂处理切块的种薯,可以把切好的薯块蘸一层7%~8%的杀菌剂粉剂;生长期间有良好的水分管理和轮作;不在带有萎焉性镰刀菌的田块里种植马铃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