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病害,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中最常见且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
晚疫病主要影响马铃薯地下部分,特别是地下茎和块茎,病害发生后会导致栽培品种的减产甚至毁根,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下面是关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介绍。
晚疫病发病规律:1. 发病环境要求:晚疫病的发生需要温湿环境,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8℃-25℃,相对湿度超过90%时,病害发展较快。
2. 病原菌运输途径:晚疫病菌主要通过孢子传播,风雨天气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病害严重的地区,飞蝇、蜘蛛、蚜虫等也可作为病原菌的传播媒介。
3. 感病过程:病原菌在植株表面形成菌丝,菌丝侵入马铃薯的表皮后,迅速感染到地下茎、块茎等部位。
感染后,病原菌在植株内迅速繁殖,导致腐烂和萎蔫。
4. 侵染途径:晚疫病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降雨滴侵染导致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土壤中病原菌侵染马铃薯的地下部分。
综合防治技术:1. 选择抗病品种:通过选用抗晚疫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选用抗性品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和病害造成的损失。
2. 硬化栽培:在播种前,可以进行种薯浸种处理,使用一定浓度的化学药剂浸泡处理种薯,提高种薯的抗病性,减少发病的风险。
3. 合理施肥:适量施肥,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可以增强植株的抵抗力,降低受病害侵染的可能性。
4. 间套作物:通过种植间套作物,增加土壤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环境,减少晚疫病的发生机会。
5. 喷药防治:定期对马铃薯进行药剂喷洒,可以有效控制晚疫病的发生。
喷药前需要根据气象条件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剂,并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正确施药。
6. 清除病害部位:在发现病害部位时,及时将受感染的植株剥离出来,进行销毁,以防止病害的进一步扩散。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包括发病环境要求、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以及感病过程和侵染途径等方面。
采取综合防治技术,如选择抗病品种、硬化栽培、合理施肥、间套作物、喷药防治以及清除病害部位等,可以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减少病害给产量和品质带来的损失。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也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在一定的气象和土壤条件下,疫菌能够迅速引发病害,使植株叶片枯黄、块茎失重、产量降低甚至死亡。
本文将通过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介绍,为马铃薯生产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1. 适宜的气象条件马铃薯晚疫病发病需要适宜的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风速等因素。
疫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一般在18°C~24°C温度和85%~100%相对湿度下生长和繁殖最活跃。
在这种气象条件下,植株叶片易受到感染,引发病害。
2. 植物品种的抗病性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还与植物品种的抗病性有关。
一般来说,抗病品种在感染病原菌后会迅速进行免疫反应,使病害不易扩散和发展。
但是,如果种植非抗病品种,病原菌易在植株叶片上迅速繁殖,导致病害的严重程度加剧。
3. 土壤水分状况土壤的水分状况也对疫菌生长和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有影响。
土壤过于湿润时,疫菌易在土壤中生长繁殖,导致病害加剧。
因此,要采取科学施肥和灌溉措施,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环境,防止疫菌的滋生。
1. 选用抗病品种在马铃薯生产中要选用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抗病品种,如“青岛8号”、“辽薯3号”、“科薯8号”等。
这些品种具有抗病性和高产性的特点,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栽培条件。
2. 积极进行病害监测可以利用田间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和疫菌的数量,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田间监测可以通过观察植株叶片上的病斑、黑色孢子和叶片枯黄的程度等来判断病害的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测可以通过检测土壤和植株上的疫菌数量来判定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3. 采用物理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是在不使用化学药品的情况下,利用物理手段来防治病害。
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有淋雨防治、喷雾防治、光合成抑制防治等。
例如,淋雨防治是在发病极期内,利用重度降雨冲刷叶面上的病斑,有效减少疫菌的数量;喷雾防治利用含有铜的药剂喷洒在叶面上,可以有效杀灭疫菌,降低病害发生。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晚疫病是马铃薯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
晚疫病由疫霉菌引起,其发病规律与病原菌、寄主植物以及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
1. 晚疫病的发病规律(1)疫霉菌的传播途径:疫霉菌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即菌丝形成的孢子飞散在空气中,然后附着在马铃薯植株上。
疫霉菌还可以通过种薯、土壤和水等途径传播。
(2)疫霉菌的侵染过程:疫霉菌在马铃薯植株上进入孢子萌发期,然后形成疫霉菌丝,侵染植株的叶片和茎部。
在受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刺激下,疫霉菌会迅速繁殖并形成孢子,继续侵染其他植物部位。
(3)发病规律:晚疫病在不同地区和季节发病的程度不同。
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80%以上,这是晚疫病发病最为严重的条件。
晚疫病的发病也与植株的品种、生长期、田间管理等因素有关。
2. 综合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已经培育出一些抗病品种,如“恩斯皮亚”、“巴雷尔”等。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做好病害监测:定期检查田间植株,发现病害早期症状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记录病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为后续控制提供参考。
(3)病害预警和病害预测:结合病害监测数据,利用病害预警系统和病害预测模型,及时提醒农民进行病害防治工作。
(4)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马铃薯在快速生长和果实发育期需要大量的氮肥,但氮肥过多会抑制马铃薯的免疫力。
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合理调控。
(5)病害防治药剂的使用:疫霉菌对药剂的耐药性较高,因此防治药剂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科学严谨。
合理使用药剂,遵守使用规程和剂量,对于减少药剂残留、预防药剂抗性的发生至关重要。
(6)采用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如合理密植、良好的排水和通风条件、定期清除病残体等。
要做好田间杂草的清除工作,以减少病害菌源的来源。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的要点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的要点
一、生长久田间药剂防治
在马铃薯秧子封垄前一周左右或初花期喷施*次药,假如此时晚疫病还没有发生,选用庇护性药剂;假如*次施药后7-10天还没有发觉中心病株且降雨量正常,其次遍仍然施用庇护剂。
其次遍药施用7天左右普通年份就会发觉中心病株,而且此时雨季来临,因此第3-4次药施用内吸治疗剂,第5次药选用庇护剂,第6-7遍药选用内吸治疗剂。
假如田间湿度较低且品种抗病,施药间隔期为10-15天,施药次数为4-5次;假如田间湿度高且品种感病,施药间隔期为5-7天,施药次数为5-7次。
喷药8小时内遇雨应准时举行补喷。
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常用庇护剂及其每次施用量为:80%大生M45每亩150克、70%安泰生每亩150-200克、100克/升科佳每亩50-60毫升、25%瑞凡每亩40毫升等。
常用内吸治疗剂及施用剂量为:687.5克/升银法利每亩75毫升、52.5%抑快净每亩40-60克、64%杀毒矾每亩80-100克、72%克露每亩80-100克、50%烯酰吗啉每亩60克等。
二、心得前防治措施
1、杀秧前喷施杀菌剂。
为了防止晚疫病继续感染块茎,杀秧前田间喷施防治晚疫病的
内吸性杀菌剂,可挑选52.5%抑快净水簇拥粒剂40-60克/亩、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60克/亩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80-100克/亩。
2、准时杀秧。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损害。
下面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菌侵入植株后,会在一段时间内潜伏生长,然后形成菌丝,进一步感染植株。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与气候条件和病害发生源的存在有关。
发病规律:1. 潜伏期:在感染后的植株上,病原菌会在一段时间内潜伏生长,潜伏期根据气象条件和病害发生源的大小而有所不同,通常为5-15天。
2. 侵染期:潜伏期结束后,病原菌会形成菌丝侵染马铃薯植株。
侵染期通常在气温为15-25℃,湿度高于90%时最为有利,高温干燥的环境不利于病害的发生。
3. 繁殖期:在马铃薯叶片上,病原菌会形成孢囊,通过风雨等途径扩散到其他健康的植株上,进一步感染并传播病害。
综合防治技术:1. 品种选择:选择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措施。
目前市场上已经推广了多个抗晚疫病品种,栽培这些品种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 种植密度和合理疏伐:适量增加种植密度可以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在初级感染期间,及时进行合理的疏伐,即将病株和病叶及时清除,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扩散。
3. 合理施肥和温湿度管理: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适量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植株生长。
合理调控温湿度,保持较低的湿度和较高的温度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4. 农药防治:在确诊晚疫病发生后,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常用的农药有含有三唑酮、苯醚菌酯、吡虫啉等成分的杀菌剂,可以通过叶面喷雾或者根部涂抹的方式进行防治。
5. 轮作和间作:合理轮作和间作可以有效避免晚疫病的发生。
马铃薯不宜连作,宜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通过减少病源的存在,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主要与气候条件和病害发生源的存在有关。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
1. 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湿度和感病的马铃薯品种。
在20-25°C和高湿的条件下,晚疫病菌繁殖和侵染能力最强。
晚疫病菌对马铃薯不同品种有一定的选择性,一些抗性较差的品种容易感染。
2. 发病过程晚疫病菌主要通过孢子侵染马铃薯植株的叶片和茎部。
病菌在叶片上形成霉斑,随着病程的发展,霉斑逐渐扩大,并在湿润条件下形成霉座。
霉座上产生大量的孢子,随着风雨水珠的传播,晚疫病菌传播到其他的植株上,形成新的感染点。
在病程发展后期,病菌进一步侵染茎部和块茎,导致植株衰老和产量下降。
1. 品种选择选择抗晚疫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首要措施。
根据当地的病害流行程度和防控能力,选择抗病性较好的马铃薯品种种植。
2. 病原监测定期对田间马铃薯病情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晚疫病的发生程度和病害传播情况。
对可疑植株和病斑进行采样检测,确认是否为晚疫病,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3. 种植健康种薯选用健康无病株的种薯进行种植,确保种子的健康和抗病性。
种植前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菌的传播。
4. 轮作制度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将马铃薯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破坏晚疫病菌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菌的数量和侵染风险。
5. 农艺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和烧毁病株和病叶,防止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控制灌溉水量,避免水分过多,减少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6. 防病剂应用在发病高峰期和病害流行期间,可以使用有效的防病剂进行喷药,控制晚疫病的发生。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使用方法,注意合理使用和安全使用。
7.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和拮抗菌对晚疫病进行生物防治。
使用拮抗菌剂对晚疫病菌进行阻击,抑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马铃薯生产的病害,晚疫病的防控对于保障马铃薯生产的稳定性和增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指导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控工作,制定一项技术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编制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 技术背景: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发生特点、危害程度以及防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论述。
2. 目标与原则:明确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原则,例如防控策略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等方面。
3. 防控措施:分析目前已有的防控技术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推荐的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耐药品种选育、病害监测与预警、病害防治措施等。
4. 技术体系:结合具体情况,建立全面、系统的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包括技术流程、操作方法、监测指标等。
5. 推广与应用:提出技术规程推广应用的策略和路径,包括培训和宣传措施等,以促进技术规程的实际落地和应用。
在编制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确保技术规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以提高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的效果和效益。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主要通过叶片上的孢子传播,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对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晚疫病的发病规律1.孢子传播:晚疫病主要通过孢子在作物上的传播引发病害。
一般在潮湿、高湿度的环境下,孢子会通过风、雨滴等途径传播到叶片上,并侵入叶片中引发病害。
2.发病条件:晚疫病的发病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高温高湿的条件是晚疫病菌的适宜生长环境。
土壤中积水和破损的叶片也是病害的重要传播途径。
3.疾病发展:一旦马铃薯叶片受到感染,晚疫病菌会迅速侵入组织内部,通过叶片内部的血管迅速蔓延,导致叶片枯黄、萎缩,最终导致马铃薯的凋萎和死亡。
二、综合防治技术1.选育抗病品种: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育种技术培育出抗晚疫病的品种,提高植物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2.健康种薯:选用健康无病害的种薯进行种植,避免病害通过种薯传播到新的农田。
3.合理施肥:合理施用肥料,增强作物自身抵抗力,提高抗病性。
4.科学浇水:避免农田积水,减少土壤中的湿度,减少病害的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高发期适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治理,及时阻断病害的传播。
6.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生防菌等生物控制剂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7.轮作休闲:适时进行轮作休闲,避免长时间连作,减少病害的积累。
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该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技术,如选育抗病品种、健康种薯、合理施肥、科学浇水、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遏制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保障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丰产。
【以上参考翻译待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的术语与定义、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用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心病株
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
3.2
始见期
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始见期。
4 防治原则
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选用抗病品种,推广健身防病、药剂防控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配套防治技术。
在科学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常发区根据当地气象条件与品种感病性提前施药预防, 其它地区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开始实施防治。
5 防治措施
5.1 选用抗(耐)病品种
种植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种。
主要中抗品种有东农306等,高抗品种有克新19号等。
5.2 建立无病留种田和选用无病种薯
马铃薯无病留种田应与马铃薯、番茄大田相距2.5km以上,在无病或发病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种。
提倡种薯播种。
5.3 种薯处理
5.3.1 处理方法
a)湿拌法
播种前1d~2d,将药剂配成母液(水药比应20倍以上),均匀喷洒到种薯(薯块)上,边喷雾边翻动,使薯块均匀着药。
摊开铺厚度不超过15cm并及时翻动。
b)干拌法
播种前1d~2d,将拌种药剂与20倍~30倍重量的滑石粉混拌均匀,然后与种薯(薯块)混拌,使薯块均匀着药。
摊开铺厚度不超过15cm并及时翻动。
注:薯块播种法,切薯后及时散开薯块,切口愈合后(大约5h)混拌。
5.3.2 处理药剂
a)72%甲霜灵·锰锌;
b)64%恶霜灵·锰锌。
注:兼防马铃薯环腐病加70%甲基硫菌灵;兼防细菌性病害加72%农用链霉素。
5.4 农业措施
5.4.1 合理轮作
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不宜重茬,应选麦茬、豆茬、玉米茬等茬口,不宜选择辣椒、茄子、西红柿、甘蓝、白菜等茄科或十字花科茬口。
5.4.2 适期播种
适期早播,播前清除和处理马铃薯病株残体及杂草。
5.4.3 垄作栽培
进行垄作栽培,加厚培土。
提倡大垄高台栽培。
5.4.4 合理施肥
提倡施用腐熟农家肥,合理配施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
5.4.5 田间管理
采取2次~3次中耕培土管理、必要时开沟排水等措施。
5.5 田间药剂防治
5.5.1 施药时期和方法
5.5.1.1 预防时期
气象条件为日暖、夜凉、高湿条件,叶上有水滴,温度12℃~25℃,相对湿度70%以上时,在未发病前预防喷药一次。
5.5.1.2 防治时期
在马铃薯晚疫病始见期,立即清除中心病株,用密闭容器携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施药次数和间隔时间可根据气象条件和品种的抗病性而定,连阴天、降雨多、连雨天,温度18℃~22℃,相对湿度90%以上,感病品种应增加施药次数,间隔天数至5d~7d,治疗型药剂应与保护型药剂配合应用,且同一类药
剂不能连续使用。
5.5.2 生物药剂
生物防治药剂可选用1000亿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
5.5.3 常用化学药剂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化学药剂可选用以下药剂:
a)80%代森锰锌WP(保护性杀菌剂);
b)70%丙森锌WP(保护性杀菌剂);
c)50%氟啶胺SC(保护性杀菌剂);
d)72.2%霜霉威AS(治疗性杀菌剂);
d)72%霜脲•锰锌WP(治疗性、保护性杀菌剂);
e)50%氟吗啉•锰锌WP(治疗性、保护性杀菌剂);
f)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盐酸盐SC(治疗性、保护性杀菌剂);
h)25%氟吗•唑菌酯SC(治疗性、保护性杀菌剂)。
5.5.4 施药方法
采用机动式弥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喷雾,应针对叶片背部均匀喷雾,喷施保护剂时雾滴要小,喷液量适当加大,大面积连片种植马铃薯区可使用自走式喷雾机或飞机进行喷药防治。
喷洒喷药后3h~8h内遇雨,应及时进行补喷。
化学防治用药应符合GB 4285、GB/T 8321和NY/T 1276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