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河北承德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要点

河北承德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要点

河北承德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要点河北承德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之一,但马铃薯晚疫病对马铃薯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马铃薯晚疫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技术措施。

本文将重点介绍河北承德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的技术要点。

建立健全的防疫体系是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基础。

在疫病流行季节,要加强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情并加以控制。

要建立全程追溯体系,对马铃薯生产、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进行管控,减少病害传播的可能性。

选择抗病品种和无疫区种薯是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技术手段。

种植抗病品种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途径。

在选择种薯时,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从无疫区购买种薯,并做好种薯的检疫和检测工作,确保种薯的质量和安全。

合理施肥和浇水也是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关键。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在浇水方面,要避免过多的水分积聚,保持土壤适度湿润,避免长时间的高湿环境,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定期对马铃薯田间进行病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及时对田间的马铃薯进行病害的监测和检测,一旦发现病害,要采取果断的措施进行治理。

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喷洒相关的农药来进行防治,但一定要注意药剂的使用方法和用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农民朋友们也可以使用一些天然的防治方法来预防马铃薯晚疫病,比如使用石硫合剂、木灰水等进行喷洒,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

在日常的农事管理中,要做好病区的清理和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田间的病害部位,减少病害的传播。

科学合理地轮作种植也是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手段。

轮作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因为不同作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不同,通过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病源的浓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种植计划上,要合理地进行轮作种植,避免长期单作,有利于减少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河北承德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要点包括建立健全的防疫体系、选择抗病品种和无疫区种薯、合理施肥和浇水、定期田间防治、使用天然防治方法、科学轮作种植等多个方面。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方法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始见期调查、病情系统调查、设定测报观测圃、大田普查、气象条件记载、数据传输、预报方法等方面内容。

本方法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和预报。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 中心病株田间出现零星的单株病株。

2.2 现蕾期有50%的植株长出花蕾但未开花。

2.3 “标蒙”气候标准存在菌源的条件下,在作物生长季节第一次出现连续48小时内,最低气温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75%以上,经15~22天后田间出现中心病株。

3 始见期调查(中心病株调查)3.1 调查时间从植株现蕾期或根据“标蒙”气候标准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日后开始,每3天一次,直到发现中心病株。

3.2调查田块选择低洼潮湿、生长旺盛、早熟的感病品种田5块。

若当地普遍种植抗病品种,则预先在发病条件好的地块播种感病品种,用于调查。

3.3调查方法采用按行踏查方法,田块面积不足667m2则全田实查,田块面积在667m2以上,则取667m2实查;掌握中心病株出现日期及初始发病指数。

若气候条件适宜,但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

结果记入表1。

表1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单位年度日期地点田块类型品种生育期调查面积(m2)发病面积(m2)调查株数发病株数病株率(%)各级严重度发病株数病情指数备注级1级2级3级4级4 定点系统调查4.1 调查时间出现中心病株后,每3天一次。

4.2 调查田块选择发病条件好、代表性强、已发病的感病品种田3块进行定点系统调查。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设立测报观测圃,观测圃选择当地最感病的品种和低洼湿地,以带病种薯和健康种薯各半间行种植,观测圃远离马铃薯大田、四周设施隔离或种植非茄科作物作为隔离带,设置面积不小于3亩。

以掌握田间病情自然消长规律和再侵染情况。

4.3 调查方法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每块田定5点,其中至少1点选有发病病株,隔行调查,每点2米行长,以株为单位调查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病情指数。

马铃薯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技术规范

马铃薯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技术规范

马铃薯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田间监测点的调查要求及马铃薯种植情况、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等马铃薯其他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内容及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马铃薯病虫害测报的田间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1854-2010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无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田间监测点的调查要求根据马铃薯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需要,设计田间监测点,面积为0.01hm2o监测点应考虑地理位置、种植品种、栽培特点等方面代表性,要均匀分布监测区域内,点与点间隔距离适度合理,原则上间隔500m以上。

调查人员应填报监测点范围内发现的所有玉米病虫害情况,每种病虫害需按相应表单要求分别填报,在马铃薯晚疫病有暴发或流行趋势时,应增加调查点次和频率。

5种植情况调查5月30日之前,调查上报监测区域内马铃薯种植基本情况信息一次,采集信息填入表1。

6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调查6月20日~8月30日,调查员每5d将监测区域全面巡查一次。

出现中心病株后,在发病地块进行系统调查,随机选取5点,每点3株,记录每株病叶发病级别,将调查结果记入表2.晚疫病病情分级指标见NYZT1854-20IOo表2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调查表7马铃薯早疫病危害调查6月20日~8月30日,在监测区域内选择不同发病程度的马铃薯田块进行调查。

每块田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30株,每株调查下部叶片10片一,且尽量做到位置一致,XXXX 四个方向齐全。

按照下列分级方法记录,调查结果记入表3。

病情分级标准:级:无病斑;级:病斑面积不超过整个叶片面积的级:病斑面积不超过整个叶片面积的级:病斑面积不超过整个叶片面积的级:病斑面积不超过整个叶片面积的 表3马铃薯早疫病发病情况调查表8马铃薯鲂虫的危害调查马铃薯出苗后,即开始调查。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的术语与定义、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用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中心病株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

3.2始见期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始见期。

4 防治原则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选用抗病品种,推广健身防病、药剂防控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配套防治技术。

在科学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常发区根据当地气象条件与品种感病性提前施药预防, 其它地区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开始实施防治。

5 防治措施5.1 选用抗(耐)病品种种植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种。

主要中抗品种有东农306等,高抗品种有克新19号等。

5.2 建立无病留种田和选用无病种薯马铃薯无病留种田应与马铃薯、番茄大田相距2.5km以上,在无病或发病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种。

提倡种薯播种。

5.3 种薯处理5.3.1 处理方法a)湿拌法播种前1d~2d,将药剂配成母液(水药比应20倍以上),均匀喷洒到种薯(薯块)上,边喷雾边翻动,使薯块均匀着药。

摊开铺厚度不超过15cm并及时翻动。

b)干拌法播种前1d~2d,将拌种药剂与20倍~30倍重量的滑石粉混拌均匀,然后与种薯(薯块)混拌,使薯块均匀着药。

摊开铺厚度不超过15cm并及时翻动。

注:薯块播种法,切薯后及时散开薯块,切口愈合后(大约5h)混拌。

5.3.2 处理药剂a)72%甲霜灵·锰锌;b)64%恶霜灵·锰锌。

注:兼防马铃薯环腐病加70%甲基硫菌灵;兼防细菌性病害加72%农用链霉素。

5.4 农业措施5.4.1 合理轮作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不宜重茬,应选麦茬、豆茬、玉米茬等茬口,不宜选择辣椒、茄子、西红柿、甘蓝、白菜等茄科或十字花科茬口。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湖南省地方标准《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明在田间,致病疫霉产生的游动孢子可侵染马铃薯叶片或茎秆,造成小型褐色坏死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病原菌产生孢子囊进而侵染新的植株。

在环境合适的条件下,致病疫霉可在大约4天的时间内完成一个侵染循环。

因此,在一个生长季中,致病疫霉可完成多次侵染循环,并产生数亿计的孢子,从而给病害防控造成巨大的压力。

除了叶片及茎秆外,致病疫霉还可以侵染马铃薯薯块,并能够在腐烂的植物组织中继续增殖。

因此,如果农事操作不当,被侵染的种薯以及田间残余植物组织可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

目前针对马铃薯晚疫病最有效的两个防控措施分别为抗性育种及药剂防治。

但由于马铃薯为4倍体植物,且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多、遗传变异快,目前仍缺乏持久有效的马铃薯高抗品种。

因此,依赖杀菌剂使用的化学防治成为了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最主要措施。

近些年来,由于防治过程中施用单一杀菌剂,如苯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等,且施用量过大,具有杀菌剂抗性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并产生杀菌剂抗药性,无法有效控制该病害的蔓延发生。

除此之外,过量施用化学杀菌剂还存在着影响食品安全、污染土壤及水源等社会问题。

由于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相关的防控技术相对较单一等原因,致使针对该病害实施的防控工作发挥出的实效性始终较低。

目前我国尤其是湖南省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控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为进一步规范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控,湖南省农业农村厅2022年提出了《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制定申请,并于2022年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湖南省地方标准《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列入2022年度湖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由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组织编写与制定。

2022年,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了标准起草组。

标准起草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并召开了首次起草组工作人员会议,讨论了修订要点,确定了工作任务,明确了工作时间进度。

马铃薯晚疫病调查测报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调查测报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调查方法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是我省马铃薯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病害,在我省马铃薯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

1、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因素1.1 气候因素晚疫病为一种典型的流行病。

气候条件与发病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

晚疫病发生要求高湿、凉爽的气候,在多雨年份的夏秋季以及南部地区的冬春季,最易流行成灾。

因此,雨水或湿度则是影响流行的关键因素。

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最利于晚疫病大发生和流行。

1.2 寄主抗病性不同品种对晚疫病抗病性有很大差异。

病害能否流行及流行程度,与品种抗病性的强弱有极大的关系。

病害在感病品种上发展快、病菌产生孢子囊数量大、传播快,容易流行成灾。

2、调查项目与方法2.1 中心病株调查选择低洼潮湿、生长旺盛、成熟较早的感病品种田3-5块,从植株开始现蕾期时起,进行调查。

每2天踏查1次,或根据“标蒙”气候标准(见3.1)预测中心病株出现以后,每块地踏查1000-2000株,掌握中心病株出现日期以初始发病指数。

结果记入表1。

表 1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及病情调查表单位:年度:调查人:日期(月/日)地点品种生育期中心病株出现日期(月/日)调查面积(㎡)发病面积(hm2)调查株数(株)发病株数(株)病株率(%)各级发病株数病情指数备注级1级2级3级4级2.2 发病初期普查在发现中心病株后和病害扩展初期,及时组织病情普查,以掌握面上情况,指导防治。

普查面积一般不低于栽培面积的5%。

每块田取5-10个点,每点隔双株查10-20株,调查发病情况。

根据病情分级标准,计算出不同发生程度的面积。

结果记入表2。

表2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普查表单位:年度:调查人:日期(月/日)地点品种生育期调查田块数发病田块数病田率(%)共查株数(株)发病株数(株)病株率(%)各级发病株数备注轻中重3、预报方法3.1发病始期预测利用“标蒙”气候标准,结合田间中心病株调查预测田间发病始期。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马铃薯生产的病害,晚疫病的防控对于保障马铃薯生产的稳定性和增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指导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控工作,制定一项技术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编制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 技术背景: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发生特点、危害程度以及防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论述。

2. 目标与原则:明确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原则,例如防控策略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等方面。

3. 防控措施:分析目前已有的防控技术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推荐的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耐药品种选育、病害监测与预警、病害防治措施等。

4. 技术体系:结合具体情况,建立全面、系统的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包括技术流程、操作方法、监测指标等。

5. 推广与应用:提出技术规程推广应用的策略和路径,包括培训和宣传措施等,以促进技术规程的实际落地和应用。

在编制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确保技术规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以提高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的效果和效益。

河北承德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要点

河北承德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要点

河北承德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要点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病原真菌引起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控制晚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防控技术。

下文将介绍一些河北承德地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的关键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选择抗晚疫病品种是防控晚疫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市场上已经研发出一些对晚疫病具有较高抗性的马铃薯品种,如“晚生2号”、“晚生3号”等。

种植这些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病原环境分析:及时了解环境中晚疫病菌的分布情况对于防控病害非常重要。

通过对土壤和病株的采样,使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真菌进行检测,对晚疫病的流行程度和传播途径进行分析,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3.良好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减少晚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及时清除病株和病害部分,及时修剪和调整植株间距,增强通风和阳光的照射,减少病原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条件。

4.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有助于增强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在施肥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磷肥的供应,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避免氮肥施用过量,以免促进病原真菌的生长。

5.药剂防治:根据病害的发生情况,采取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包括铜制剂、特效抗菌素等。

在施药过程中,要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以保障防治效果和农产品安全。

6.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有助于控制晚疫病的发生。

一些具有天敌功能的微生物或者昆虫可以用于防治晚疫病。

比如使用拟青霉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喷施,使用猫虎、蚜虫等昆虫进行生物防治。

7.轮作休耕:在连作系统中,轮作休耕有助于减少病害的积累。

适当间断一段时间不种植马铃薯,选择其他作物进行种植,有利于减少病原菌和虫害的发生,降低晚疫病的危害。

8.防御机制研究:研究作物的防御机制和抗病基因,培育具有高抗性的新品种,有助于长期有效地防控晚疫病。

通过综合利用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马铃薯抗病基因进行筛选和转基因改造,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始见期调查、病情系统调查、设定测报观测圃、大田普查、气象条件记载、数据传输、预报方法等方面内容。

本方法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和预报。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 中心病株
田间出现零星的单株病株。

2.2 现蕾期
有50%的植株长出花蕾但未开花。

2.3 “标蒙”气候标准
存在菌源的条件下,在作物生长季节第一次出现连续48小时内,最低气温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75%以上,经15~22天后田间出现中心病株。

3 始见期调查(中心病株调查)
3.1 调查时间从植株现蕾期或根据“标蒙”气候标准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日后开始,每3天一次,直到发现中心病株。

3.2调查田块选择低洼潮湿、生长旺盛、早熟的感病品种田5块。

若当地普遍种植抗病品种,则预先在发病条件好的地块播种感病品种,用于调查。

3.3调查方法采用按行踏查方法,田块面积不足667m2则全田实查,田块面积在667m2以上,则取667m2实查;掌握中心病株出现日期及初始发病指数。

若气候条件适宜,但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

结果记入表1。

表1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
单位年
4 定点系统调查
4.1 调查时间出现中心病株后,每3天一次。

4.2 调查田块选择发病条件好、代表性强、已发病的感病品种田3块进行定点系统调查。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设立测报观测圃,观测圃选择当地最感病的品种和低洼湿地,以带病种薯和健康种薯各半间行种植,观测圃远离马铃薯大田、四周设施隔离或种植非茄科作物作为隔离带,设置面积不小于3亩。

以掌握田间病情自然消长规律和再侵染情况。

4.3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每块田定5点,其中至少1点选有发病病株,隔行调查,每点2米行长,以株为单位调查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病情指数。

大田定点调查结果记入表2,测报观测圃调查结果记入表3、表4。

表2 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
单位年
表3 马铃薯晚疫病观测圃带病种薯系统调查表
单位年
表4 马铃薯晚疫病观测圃健康种薯系统调查表
单位 年
5大田普查
5.1调查时间 中心病株出现后,立即进行普查;若气候条件适宜,则每10天普查一次。

若气候条件不宜,根据人力情况,及时组织几次病情普查。

5.2调查田块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田块类型选择调查田,每种类型田调查数量不少于5块。

5.3调查方法
采用按行踏查方法,田块面积不足667m 2则全田实查,田块面积在667m 2以上,则5点取样,每点查667m 2,以株为单位调查发病株数,计算病株率。

结果记入表4。

表4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普查表
年度
6 气象等资料记载
马铃薯生育期间,利用田间小气候仪或抄取附近气象台记载的气象资料,填入表5。

表5 气象基本情况记载
单位: 年度:
7 严重度分级标准
每株发病叶片占全株总叶片数的比例,分为
4级表示。

0级:无病;
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以下; 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1/2; 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2—3/4;
4级:几乎全株叶片都有病斑,大部分叶片枯死,有时茎部也枯死。

8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

9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程度分级标准
10 预报方法
10.1 发生期预测:利用“标蒙”气候标准,结合田间调查预测发病始期(中心病株出现时间)。

需要注意“标蒙”气候标准与地区性气候特点有很大关系,因此应通过长期观察和积累资料,找出适合当地特点的“标蒙”氏条件。

一般情况下,在中心病株出现后,在适宜条件下,大约经过10~14天,就会扩展蔓延到全田。

10.2 发生程度预测:种薯带菌和中心病株虽然是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但它们的数量不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在种植感病品种地区,气候条件是流行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晚疫病最易流行成灾。

一般中心病株出现后仍保持日暖夜凉的高湿天气,病害将会很快蔓延至全田。

10.3 发生面积预测:根据种植品种的抗病性,种植区域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预测发生面积。

10.4 防治适期预测:发现中心病株后,根据天气情况和未来一旬天气预报,确定大面积防治适期。

11 数据传输
11.1 主要传输工具
采用互联网和传真机等。

11.2 模式报表
按统一汇报格式、时间和内容汇总上报(见附录A)。

其中,发生程度分别用1、2、3、4、5表示。

同历年比较的早、增、多、高用“+”表示,晚(迟)、减、少、低用“-”表示;与历年相同和相近,用“0”表示;缺测项目用“××”表示。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马铃薯晚疫病模式报表
要求汇报时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期每周一次,周一汇报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1 气候条件晚疫病为一种典型的气候型流行病,气候条件与发病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

晚疫病发生要求高湿凉爽的气候,菌丝生长适温20一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高于24℃,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97%,萌发及侵染均要有水滴。

在发病季节,温度条件一般都是具备的,因此雨水或湿度则是影响流行的关键因素。

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最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2 寄主抗病性不同品种对晚疫病抗病力有很大差异,病害能否流行及流行程度,首先取决于品种抗病性的强弱。

病害在感病品种上发展快、病菌产生孢子囊数量大、传播快,容易流行成灾。

寄主的田间抗性,则以芽期最易感病,以后抗病力逐渐增加。

到现蕾期抗病力又下降,开花期最感病。

田间病害流行也多从开花期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