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十三太保

合集下载

揭秘史上十三太保都有谁为什么总那么厉害

揭秘史上十三太保都有谁为什么总那么厉害

揭秘史上十三太保都有谁为什么总那么厉害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后唐太祖李克用有十三个义子,因为皆获太保衔(按:太保是官名但无实职),人称为十三太保。

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审、十太保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利、十三太保李存孝,其中李存孝最厉害,百战百胜,有句话说:王不过霸王,武不过存孝。

在《隋唐演义》里,靠山王杨林也有个十三太保:大太保罗方,二太保薛亮三太保李万,四太保李祥,五太保高明,六太保高亮,七太保苏成,八太保苏凤,九太保黄昆,十太保曹林,十一太保丁良,十二太保马展,十三太保秦琼。

这里面最厉害的又是十三太保秦琼,能在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后来成为凌云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1932年,蒋介石授意其心腹、黄埔毕业生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务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意大利黑衫党、德国褐衫党,又称“蓝衣社”),由蒋介石核定干事13人为该组织骨干,被称为“十三太保”。

人员有: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

估计大家比较熟悉的也就是戴笠、胡宗南二人了。

一个是军统的特务头子,一个是“西北王”。

图片来源于网络冯玉祥也有个十三太保,是冯玉祥所率西北军中的十三位主要将领,1922年冯任北洋政府陆军检阅使时均是团、营级干部,后随冯加入国民革命军,中原大战后各有去处。

十三太保名单如下:1.韩复榘 2.石友三 3.孙连仲 4.孙良诚 5.刘汝明 6.张维玺7.佟麟阁8.过之纲9.葛金章10.闻承烈11.程希贤12.韩多峰13韩占元。

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也就是韩复榘、佟麟阁了,一个因为不积极抗日被蒋介石枪毙,一个在七七事变中,英勇抗日,以身殉国。

十三太保刘汝明简介_十三太保刘汝明事迹

十三太保刘汝明简介_十三太保刘汝明事迹

十三太保刘汝明简介_十三太保刘汝明事迹
刘汝明(1895—1975),字子亮,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

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

早年入冯玉祥领导的第16混成旅。

国民军成立后,刘汝明就任警备第1旅旅长。

后来升任西北军暂编陆军第10师师长。

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指挥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

1930年中原大战之后,被任命为宋哲元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

1933年,刘汝明参加长城抗战,任第一四三师师长。

1936年,兼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1937年,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八军军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汝明出任第四绥靖区司令官。

1948年,被任命为第八兵团司令官,参加徐蚌会战。

1949年,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时,刘汝明自行决定率其第五十五军和第六十八军从安徽贵池撤至福建漳州。

1949年8月,奉蒋介石之命,驻漳州的刘汝明第八兵团率第五十五军接防厦门。

解放军于1949年10月17日攻占厦门时,刘汝明即率部乘船撤往台湾高雄港。

台北《中央日报》发文责备厦门守军执行上级命令不力,矛头直指刘汝明。

刘汝明从此一蹶不振。

1975年4月28日,刘汝明在台湾病逝。

十三太保李存孝简介,名人故事

十三太保李存孝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十三太保李存孝简介,名人故事李存孝个人资料中文名:李存孝别名:安敬思、飞虎将军性别:男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员骁将,也是李克用众多的“义儿”中的一个,因排行十三,故称为“十三太保”,而且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个。

古人言“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项,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

李存孝生平简介李存孝是代州飞狐人,本名安敬思。

晋王李克用在代北扩大地盘时,遇到安敬思,因其勇敢有武艺,而且还是孤儿,便将他留在帐下,收为义子,赐姓名为李存孝。

李存孝常常跟随李克用征战,担任骑将。

文德元年(888年),河南张言攻破河阳,洛阳留守李罕之前来归附李克用,李克用将李罕之安置在泽州,派李存孝与薛阿檀、安休休等人率军七千帮助李罕之夺回河阳。

朱温(后梁太祖)也派丁会、牛存节等人帮助张言。

两军在温县交战,梁军先(今五十万,齐伐河东。

当时潞州小校冯霸、牙将安居受率众叛乱,杀死刚刚上任的潞州节度使李克恭,将潞州献给汴军,朱温派河阳留后朱崇节率军进入潞州,同时派李谠率军到泽州进攻李罕之,李存孝率领五千骑兵前往救援。

这时朝廷已经册封京兆尹孙揆为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由供奉官韩归范送旌节至平阳(今山西临汾),孙揆这才捧着节杖赶往潞州。

孙揆是儒生出身,这次征讨李克用,孙揆为张?副招讨,所部万人,朱温又派了三千汴军作为护卫,孙揆身穿宽大的衣服,头顶清凉伞,在队伍的族拥下行进。

八月,孙揆率军过了晋州(今临汾市尧都区及周边县市)、绛州(今运城市新绛县及周边县市),穿过逾刀黄岭赶往上党。

李存孝闻讯后,率三百骑兵埋伏在长子以西的山谷,待孙揆军经过时,突然从侧翼袭击,擒获孙揆和颁赐节度使仪仗的宦官韩”即李克用军)人(为然,率精骑500围绕梁军营寨大呼道:“我们沙陀人所以找巢穴,是为了用你们的肉来给将士们吃,快找个胖的来和我一战!”梁骁将邓季筠率军出战,李存孝舞槊迎战,将他生擒。

当天晚上汴将李谠败走,李存孝追击,斩俘万余人,追至马牢关方回,然后又回头率军攻击潞州。

盘点西北军十三太保中的七个河北人:一人被毒杀,一人沦为汉奸,一人为国捐躯

盘点西北军十三太保中的七个河北人:一人被毒杀,一人沦为汉奸,一人为国捐躯

盘点西北军十三太保中的七个河北人:一人被毒杀,一人沦为汉奸,一人为国捐躯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冯玉祥西北军十三太保中的七位河北人的故事。

《十三太保》电影海报一提起“十三太保”,估计很多人都会想起邵氏出品的老电影《十三太保》。

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有所谓的“十三太保”的说法,冯玉祥的西北军自然也不例外。

西北军十三太保中的有六人来自河北,他们中既有抗日名将孙连仲、刘汝明,也有为国牺牲的佟麟阁以及沦为汉奸的程希贤等等。

抗日名将:孙连仲、刘汝明孙连仲出生于河北保定雄县(今天雄安新区),此君在十三太保中官运亨通,升迁很快,到34岁时已经是军长。

抗战时期,孙连仲率部从河北打到河南,又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痛歼日寇一万多人,取得大捷。

孙连仲之后,孙连仲曾在第五、第六战区任职,战绩不俗,不愧抗日名将。

对比起来,河北献县人刘汝明的职务相对要低一些。

刘汝明1895年出生,早在1933年时就请缨参加过长城抗战。

在1937年,刘汝明率部在张家口抵御日军,付出重大伤亡代价后南撤。

之后,刘汝明曾率部在河南地区和日军长期作战,两次驻守南阳城和敌人展开激战。

为国捐躯:佟麟阁佟麟阁是河北保定高阳人,七七事变爆发后,时任29军副军长的他在前线督战。

战斗中,佟麟阁的腿被敌人机枪打伤,他重伤不下火线,之后因头部重伤在前线牺牲,时年45岁。

佟麟阁烈士佟麟阁将军是七七事变后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军长级别的高级将领,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被人毒杀:张维玺冯玉祥十三太保中的张维玺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此君1889年出生于馆陶县,早在1930年中原大战后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抗战时期,张维玺出山,担任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兼贵阳军训部督练官等职务。

冯玉祥后来,张维玺的妻子、父亲被日伪扣押,张维玺前去交涉,被日伪任命为汪伪第二方面军副司令,被他严词拒绝。

日伪便在江苏泰州白云寺将他毒杀,张维玺死时,不过55岁。

被枪毙:韩复榘韩复榘出生于今天的河北霸州市。

张维玺

张维玺

张维玺张维玺(1889-1944)字楚玉,山东馆陶县人。

西北军将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中原大战后,解散所部回天津家中隐居。

36年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至南京“陆军大学特三期”学习。

38年于长沙毕业后,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兼贵阳军训部督练官。

因父、妻被日伪抓捕命在旦夕,经军委批准于1943年春去开封找孙良诚解决人质问题被孙扣留,日伪妄图任命其为汪伪二方面军副司令,他拒不受命,后被日伪毒死于江苏泰州白云寺,终年55岁。

十三太保公元1889年(清光绪十四年)出生在山东省馆陶县(该县于一九六五年划归河北省)南彦寺一个贫寒家庭里。

父亲张安然(当地人叫他张老安)以卖豆腐为业,他有五个儿子,老大,忘其名)在家务农;老二张维玺;老三张维衡曾任陕西长安县县长;老四张维藩曾在绥远任某税务局长;老五张维翰,中共党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邯郸军分区司令员。

张维玺幼年在乡塾里念过几年书,弱冠投入东三省武备学堂学兵营前队(连)当学兵。

当时这个前队的队官(连长)是历史上著名的、抱着自我牺牲精神用手榴弹炸死清王朝宗社党首领良弼的民主革命家彭家珍。

由于彭家珍经常对他部下的学兵灌输民主革命教育,因而张维玺在思想深处就扎下了推翻封建王朝的根子。

1911年,北洋陆军第二十镇(师)第四十协(旅)第八十标(团)第三营管带(营长)冯玉祥发动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的时候,张维玺正在该营当排长,他积极地参加了滦州起义。

此后他一直追随冯玉祥将军达三十多年之久。

1915年,冯玉祥任北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率部进入四川,与蔡锷将军联合倒袁。

当时张维玺任连长,参与了倒袁运动。

1917年7月,张勋率领辫子兵由徐州进京,阴谋扶持溥仪复辟。

冯玉祥率着十六混成旅在廊坊奋起讨伐,进攻北京。

张维玺当时任该旅步兵第一团二营营长,(韩复榘任该营营附)首先攻入张勋的司令部所在地天坛,驱走了张勋,消灭了叛军,粉碎了复辟阴谋。

1920年,张维玺升任第十六混成旅步兵第三团团长。

冯玉祥手下号称“十三太保”的那些人都有什么样的结局,你怎么看?

冯玉祥手下号称“十三太保”的那些人都有什么样的结局,你怎么看?

冯玉祥手下号称“十三太保”的那些人都有什么样的结局,你怎么看?冯玉祥是近代爱国将领,虽然他因为“倒戈将军”的名声有瑕疵,但是他在近代抗击侵略的战争中有着重大的贡献。

他手下的“西北军”在近代也是一支有名的军队。

十三太保的名称源于唐朝末年,军阀李克用。

他收十三名义子,十三名义子英勇善战,都很有名,被称为“十三太保”,其中最有名的是是十三子李存孝,素有“王不过项,将不过李”之称,王就是项羽,将就是李存孝。

后来人们经常以“十三太保”来称呼手下的十三位得力干将。

我们来看看,冯玉祥的十三位得力干将。

他们都是90后,1890后。

其实这其中一些人基本没什么贡献和事迹,对于一些人来说反而像粉刺。

佟麟阁这个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

中学课本上,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佟将军指挥29师在卢沟桥浴血奋战,壮烈殉国。

韩复榘,河北人曾经名震西北,华北,中原的军阀之一。

文武双全深受冯玉祥喜爱。

但是后来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

抗日战争时期不抵抗日寇,企图反蒋。

后来被蒋介石逮捕处决。

石友三,吉林人石友三名声很差,他背叛冯玉祥后来又投靠冯玉祥。

随后投蒋叛蒋,抗日投日多次反复无常。

最后成为汉奸,被同为十三太保的孙良诚设计活埋。

孙连仲,河北人抗日战争著名将领,坚守台儿庄闻名中外。

1990年病逝于台湾。

向抗日英雄致敬。

孙良诚,天津人抗日战争时期,投靠汪精卫,是日伪军重要头目。

解放战争后被捕,1951年,病死于苏州监狱中。

张维玺,山东人中原大战后,他没有跟随冯玉祥投靠蒋介石,选择了天津隐居。

抗日战争期间,为解救人质,出面找孙良诚。

日伪军逼迫其就任副司令。

他拒不接受,被日伪军毒死。

刘汝明抗日战争期间,抗击日寇,立下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兵败退到台湾。

晚年心系大陆,写下很多回忆文章。

1975年病逝。

过之纲,安徽人。

中原大战后投靠蒋介石,抗日战争期间退居法租界,没什么功劳。

在西北军长期管理财金工作。

1957年,病逝。

葛金章1924年,参加永定河抗洪救险。

中原大战后依附韩复榘。

冯玉祥十三太保详细解读

冯玉祥十三太保详细解读

冯玉祥十三太保,读过历史的人多少都知道一点,是冯玉祥所率领的西北军手下重要的十三位将领。

那么,对于冯玉祥十三太保的详细资料知道的人又有多少呢。

一下,笔者便为大家详细的解读一下其手下的十三位猛将。

十三太保一语,来自唐末。

相传唐朝末年,军阀李克用曾收了十三个义子,将这十三个义子都封为太保。

从此以后,人们对某些大人物的一些亲信下属往往喜欢冠十三太保称呼。

如复兴社十三太保等等。

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原有“老五虎将”,宋哲元、鹿种麟、张之江、刘郁芬、李鸣钟。

冯玉祥的十三太保,有些人我们是知道的。

但这十三人都是谁?有的人就不了解了。

冯玉祥的十三太保,是人们对冯玉祥军旅中期,一般认为1919年前后冯玉祥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驻防湖南常德时,他手下有一批勇猛善战的军官,人称“十三太保”。

其中孙良诚,韩复榘,孙连仲,刘汝明、石友三,这5人被称为“新五虎将”,借喻他们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之与刘备一样。

冯玉祥的十三太保,后来其中一半人名气较大,成为中国军事史正反方面的知名人物。

一半人没什么大名气,一般就不知道了。

本文略加追溯。

1、韩复榘:(1890-1938)字向方,河北霸县人。

西北军中五虎之一。

1910年入伍当兵,因有文化,尤善书法,很受冯玉祥喜爱,让他当司书,并一起参加滦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被遣返回乡。

第二年重回冯部,从文书、司务长逐渐升至师长。

1927年任第二集团军六军军长,第三方面军总指挥。

1928年任20师长,河南省主席。

1929年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任第三军团长,后任山东省主席。

韩复渠的叛变对冯玉祥打击很大,他连续几天又哭又骂,还打自己嘴巴,自信心大减。

中原大战后韩复渠邀冯玉祥到泰山居住。

抗战开始后,韩复渠任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不与日寇作战,带部队逃跑,并与刘湘密谋倒蒋,惹恼蒋介石,把他逮捕枪毙。

韩被捕后,其大老婆高艺珍曾求冯说情,冯玉祥避而不见,他对部下说自己无权。

历史趣谈十三太保李存孝简介 猛将李存孝用的兵器是什么

历史趣谈十三太保李存孝简介 猛将李存孝用的兵器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十三太保李存孝简介猛将李存孝用的兵器是什么
导语:李存孝,本名安敬思,代州飞狐(山西灵丘)人,晋王李克用养子,著名的十三太保。

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天下无双,勇力绝人。

李存孝
李存孝,本名安敬思,代州飞狐(山西灵丘)人,晋王李克用养子,著名的十三太保。

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天下无双,勇力绝人。

李存孝,少时力大无比,徒手搏虎,晋王收为养子,赐姓李,名存孝,为十三太保。

李克用在代北掠地时遇到他,收为义子,改姓名为李存孝,常跟随李克用担任骑将,南征北战。

李存孝骁勇善战,经常带领骑兵做李克用的先锋,他身披沉重铁甲,手舞铁马鞭,腰挎弓箭长矛,独自挥舞铁冲锋陷阵,成千上万的人在他面前都丧胆逃退。

李存孝常常带着两匹马跟随作战,骑着的马稍微疲乏,他就在阵地上改骑另一匹马,出入如飞。

888年(大唐文德元年),河南张言攻破河阳,洛阳留守李罕之前来归晋,李克用将李罕之安置在泽州,遣李存孝与薛阿檀、安休休等率军7000助李罕之收复河阳。

朱温则亦派遣丁会、牛存节等援助张言。

两军战于温县,梁军先扼太行,李存孝大败,安休休被擒。

此时,晋军已得泽、潞二州,每年都出山东,与当时的昭义节度使孟方立争夺邢、洺、磁三州,李存孝每次都跟随出战。

皆有功,官至邢台留后。

李存孝勇猛果敢,李克用军营中的将领都比不过他,后来同样是“义儿”的李存信出于嫉妒的挑唆而使他背叛了李克用,但以他一勇之夫,不是老谋深算的李克用的对手。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三月,存孝登上城楼,哭着对城下的李克用说道:“儿蒙王的大恩,位至将相,难道愿意舍父子的关系而投仇敌?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军十三太保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孙良诚张维玺刘汝明佟麟阁过之纲葛金章闻承烈程希贤韩多峰韩占元段简介冯玉祥是民国时期军事实力集团首领之一,鼎盛时期他的兵力多达40万人,因为他的驻地在中国西北部的陕、甘、宁、青诸省,所以人们称冯玉祥的部队为“西北军”。

冯玉祥的部队中有所谓“十三太保”这一说法。

“太保”本是我国古代官职的名称,是辅佐太子的官。

西北军中的所谓太保,显然是借喻,是指辅佐冯玉祥的13名军官。

这13名军官都是冯玉祥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长期追随冯氏,南征北战,为冯氏所倚重。

这13名军官是:孙良诚、孙连仲、韩复榘、韩多峰、佟麟阁、刘汝明、石友三、张维玺、程希贤、过之纲、闻承烈、葛金章、赵席聘。

“十三太保”在西北军中是怎样叫起来的,说法不一,不过一般认为是在1919年前后冯玉祥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驻防湖南常德的时候。

那时他手下有一批勇猛善战的军官,即:机关枪营营长韩多峰、一团二营营长孙良诚、三团一营营长韩复榘、三团二营营长石友三、三团三营营长赵席聘、四团一营营长刘汝明、四团二营营长佟麟阁、以及炮兵营长孙连仲,其余也都是营级军官。

这些营级军官,特别为冯氏信任和倚重。

冯部官兵在艳羡之余,于是套用了京剧《珠帘寨》中李克用宠用十三太保的故事,将韩复榘、孙良诚等13名军官,也称之为“十三太保”。

这名称的内涵既有戏谑,也有讽刺。

冯玉祥的这13名“太保”,从年龄上来说,大都是1890年前后生人,比冯玉祥年青一些。

从籍贯上来说,都是北方人(我把淮河以北统称之为北方),比如石友三是吉林省人,过之纲是安徽省蒙城人,韩复榘是河北人,韩多峰是山东人,我把他们都称之为北方人。

实际上冯玉祥西北军的成员,大抵也是北方人。

西北军的“十三太保”之所以得到冯氏的信任和倚重,除了这些人禀承了西北军的传统能忍艰耐苦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勇敢善战,一是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比如韩复榘,因为他的父亲是教书先生,所以他近水楼台也读了不少“子曰、诗云”,并且练就了一手好字(我见过他写的字),并不是传说中的大老粗。

冯玉祥没有正式进过什么学校,当兵后他酷爱读书,所以对他的有点文化的部属特别青睐。

“十三太保”这些人,虽不是外国或中国军事学校的毕业生,但却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在他的绝大多数文盲或半文盲的官兵中就十分突出了,因此才受到冯玉祥的重视,逐步把他们提拔为高级军官,到1928年西北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时,“十三太保”大都已成为师长以上的高级军官了。

西北军中的十三太保以韩复榘、孙良诚、孙连仲、石友三、刘汝明这5人升迁得最快,到1928年北伐成功全国统一时,他们除担任军职外,有的还担任了地方行政职务,如孙良诚担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担任河南省主席,孙连仲担任青海省主席,刘汝明、石友三也都当了军长。

正因如此,在西北军中这5人又被称为“新五虎将”,借喻他们之与冯玉祥像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之与刘备一样。

至于为什么称他们为“新五虎将”,是因为西北军中已有“老五虎将”之说,即宋哲元、鹿种麟、张之江、刘郁芬、李鸣钟是也。

北伐以后“老五虎将”大都已离开部队另有任用,“新五虎将”在西北军中也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西北军的十大文官:何其巩邓长耀过之翰邓哲熙刘治洲余心清黄少谷薛笃弼萧振瀛王瑚西北军十三太保,指西北冯玉祥军中杰出的十三位将领,即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孙良诚、张维玺、刘汝明、佟麟阁、过之纲、葛金章、闻承烈、程希贤、韩多峰、韩占元。

编辑本段韩复榘韩复榘(1890—1938年)字向方,1890年出生在河北霸县胜芳镇(今霸州)东台山村一个小康之家。

中国近代史上军阀之一,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声震西北、华北、中原各地,曾叱咤风云一时,后投靠蒋介石,官至国民党陆军上将。

在抗日战争中,因其不战而放弃济南并密谋反蒋,被蒋介石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处决。

石友三石友三(1891年—1940年12月1日),字汉章,中国吉林省长春农安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在苏联和中国国民党的支持下返回国内,决定出兵支持北伐,五原誓师后组成国民军联军。

石友三因背叛冯玉祥投靠晋军,害怕得到报复,乘车前往五原赔罪。

一见冯玉祥扑身跪在地上大哭起来,冯玉祥说:“过去的事,一概不谈,过两天我就到包头去!”10月8日,国民军联军总部迁至包头,石友三叛离阎锡山晋军编入国民军联军,再度投靠冯玉祥。

此后。

他投蒋叛蒋、投张(张学良)叛张,投日又抗日,骂声不绝。

1938年,山东被日本占领后,他又投共叛共。

1940年4月,石友三在冀南战斗中遭到八路军的毁灭性打击,遂转而投靠日军,在开封与日本驻军司令佐佐木签订互不侵犯协议,并准备在联合消灭八路军后向日军投降。

石友三的结义兄弟、部下高树勋不愿做汉奸,遂密谋暗杀石友三。

12月1日,高请石的老长官孙良诚以开会为名,邀请石友三前往濮阳,在会中将其绑架后用麻绳套住石友三的脖子活埋于黄河岸边。

孙连仲孙连仲(1893年2月3日-1990年8月14日),字仿鲁,汉族,中国河北雄县人。

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著名抗日战争将领,抗日战争时期因坚守台儿庄而闻名中外。

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

1915年底护国战争爆发后,当时驻在四川的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与云南护国军在泸州、叙州(宜宾)间作战。

孙连仲在龙头山一役中,曾一人扛起二百三十八斤的山炮,带领士兵抄后路袭击护国军,一炮击中对方阵地,给冯军带来暂时胜利。

冯玉祥擢升他为炮兵营第一连连长。

1930年4月,东调的孙连仲被任命为冯部第八路军总指挥。

他率领高树勋的第十二师,连同骑、炮、工兵等部队经陇东、陕西到河南,留雷中田师驻防兰州,维持后方秩序。

孙连仲对这场即将掀起的蒋、冯战争的看法是:西北军实力不够,后方地方军阀势力未完全削平、民变、土匪活动时有发生,仗还不到打的时候。

如果孤注一掷,打败了连退处都没有。

但多年养成的对冯玉祥的服从性格,使他还是遵从命令全力投入了战斗。

孙部入豫后,驻防漯河、太康、归德及安徽亳州等处。

6月,孙部与蒋方的何成浚、朱绍良部激战,打败了何、朱。

此时孙连仲电请冯玉祥允许他南下攻取武汉,冯来电阻止,要孙进攻杞县,以解亳州之围。

解围后,孙又提出南进,冯仍不允,要他东进解商丘之围。

商丘解围后,交给孙殿英守备。

7月,战场形势开始转向有利蒋方,冯军在陇海线上奋力支撑,希望能依托郑州扭转战局。

但原先支持冯玉祥的阎锡山见大势已去,令其部队撤出主要战场,冯军独木难支,退往豫北。

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并派大军入关参战,冯军失败已成定局。

10月,冯玉祥离郑州北去。

孙连仲率部到新乡,西北军拥鹿钟麟为总司令,孙为副总司令,高树勋、张自忠师归孙指挥。

鹿、孙请刘骥去向冯玉祥请示下一步怎么办,冯回电只四个字“西望长安”,意思是带部队向西开。

这时,鹿钟麟亦准备离部队去天津,孙连仲赶到火车上去弥留,无奈鹿执意要走,并请孙收拾西北军残局。

孙怏怏而归后欲说服邓队西退,但部下都不愿意。

孙也明白,大战前西北军几乎倾巢出动,陕甘地盘实已放弃,西退也是绝路一条。

乃于思虑再三后派田镇南、李显堂、冉寅谷为代表,赴郑州谒见何应钦,表示愿意服从中央,军队静候改编。

10月18日,在新乡发出通电,声明今后“拥护中央,和平统一建国,决不参加内战”。

孙良诚孙良诚,1893年出生,字良臣,天津静海人,少投军伍,入冯玉祥军幕,历直奉,国奉,北伐多役。

为冯军“十三太保”,又号“五虎将”之一。

及冯败,投国府,命为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

抗战军兴,时为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游击总指挥,三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率所部万余,投汪精卫。

授第二方面军总司令,移驻扬州。

倭乱平,归正,出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一零七军军长,徐蚌会战,于江苏睢宁率该军军部及一师共五千八百人投降。

并自请命往蚌埠说降守将刘峙,事败,解金陵,囚狱中。

张维玺张维玺(1889-1944)字楚玉,山东馆陶县人。

西北军将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中原大战后,解散所部回天津家中隐居。

36年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至南京“陆军大学特三期”学习。

38年于长沙毕业后,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兼贵阳军训部督练官。

因父、妻被日伪抓捕命在旦夕,经军委批准于1943年春去开封找孙良诚解决人质问题被孙扣留,日伪妄图任命其为汪伪二方面军副司令,他拒不受命,后被日伪毒死于江苏泰州白云寺,终年55岁。

刘汝明刘汝明,国民党陆军上将,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过战功,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刘汝明部队不断遭受解放军的打击,淮海战役中损失惨重,此后刘态度消极尽量避战。

厦门解放,刘全军被歼。

1949年10月间仅带少数人退到台湾,1952年退役。

解放后,其在津房产被天津市人民政府代管。

暮年,其弟汝珍及其长子铁军等家皆移居美国,他身边亲人极少,几十年的袍泽们亦先他而去,孤寂凄楚之情时时萦绕心间,常使他沉湎于往事之中,写有《刘汝明回忆录》、《七七忆战友》、《七七抗战与二十九军》等文章。

在《七七忆战友》中追忆往事,因绝大多数人都死在大陆,所以他心系大陆,既怀念故人又怀恋故土。

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我们仍然人神有隔,我必一一到你们灵前去祭吊的。

”当了一辈子军人、地地道道行伍出身的刘汝明于1975年4月28日病故台北。

佟麟阁佟麟阁,七七事变时,指挥29军浴血抗战,喋血南苑,壮烈殉国,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国民党追赠陆军二级上将。

佟麟阁早年参加护国讨袁战争。

曾任冯玉祥部陆军第11师第21混成旅旅长。

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随部参加北伐。

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35军军长、暂编第11师师长、第29军副军长。

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

同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第一军军长兼代理察哈尔省主席,跟随冯玉祥驰骋察省,打击日军,收复失地,为察省光复作出了贡献。

同日,敌人由廊坊进犯团河,由通县、丰台凋集陆空军于28日进攻南苑。

当时南苑守军有二十九军卫队旅、骑兵第九师留守的一部、军事训练团、平津大学生军训班等共五千余人。

佟麟阁誓死坚守。

他说:“既然敌人找上来,就要和它死拚,这是军人天职。

没有什么可说的。

”日寇集中火力,刚步炮射击、飞机狂炸,战斗激烈。

守军虽炮械较敌为劣,但士气却异常高昂,争夺由拂晓至过午,双方伤亡均惨重。

战斗中忽报大红门义发现敌人。

佟麟阁恐敌截断北路,乃分兵亲往堵击。

因寡下敌众,部队被敌四面包围,只能利用地形,继续与敌苦战。

佟辚阁在指挥右翼部队向敌突击时,被敌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他稍退裹伤,他说:“情况紧急,抗敌事大,个人安危事小……”执意不肯,益奋勇当先。

官兵感泣,拼命冲杀,此战惨烈,死亡忱籍。

日军见久玫不下,便派飞机前来助战,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带伤指挥作战的佟麟阁头部又受重创,终于壮烈殉国,时年四十五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