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I专题一命题思有路遵路识斯真__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语文教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

比 比 皆 是 .学 生 往 往 能 走 进 一 篇 课 文 . 走 不 出 一 篇 课 文— — 不识 庐 山 却
真面 目,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 。 句 话 . 一 理
为 了 表 达 一 定 的 “ 想 ”而 “ 想 ” 思 . 思 的
课 程 标 准 的 这 一 要求 . 得 我 们 值 细 细 品 味 , 深 思 考 , 心 实 践 , 要 深 悉 它 求 我 们 在 教 学 中潜 心 关 注 理 清 思 路 的教 学 . 真正 把 课 程 标 准 的要 求 落 到 实处 。 三 . 清 思路 是 读 懂 一 篇 文章 的 理
而 不 迷 失 方 向 . 能 真 正 理 解 作 者 表 才
达 了什 么 . 怎 么 表 达 的 是
把 一 番 话 一 篇 文 章 比 作 思 想 走 的 一 条 路 思 想 从 什 么 地 方 出 发 . 样 一 怎 步 一 步 往 前 走 . 后 达 到 这 条 路 的 终 最 点 ” 番话 一篇 文 章 的最 终 目的 是 一
不 是 个 单 纯 的方 法 技 巧 问题 . 法 当 方
逻 辑 .能顺 着 作 者 的思 路 披 文 人 情 . 体 会 真 意 . 悟 情 感 二 是 懂 得 不 同 领 文 体 有 不 同 的 思路 明性 文 章 一 般 说 是 抓 住 要 点 . 类 叙 述 的 . 点 与 要 分 要 点 间 的 组 织 .类 别 与类 别 间 的安 排 . 就 是 此 类 文 体 的 思路 . 须 引 导 学 生 必 领 悟 我 们 的 教 学 不 能 始终 陷在 一 要 点 或 一 类 别 中 打 圈 圈 .始 终 出 不来 。 叙 事 性 作 品 一 般 有 一 个事 件 的经 过 . 作 者 是 怎 么 叙 述 这 一 事件 的 . 序 怎 顺 样 . 循 什 么 逻 辑 . 一 条 怎 样 的 思 遵 有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结构方面:
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物象(物线) 涵和情感,围绕物象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展开行文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以人物的变化、更换, ②揭示主题
人物(人线) 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 特殊方面:
展组织行文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
四、句段作用
内容 引出对象,引入话题;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 层面 调;开篇点题
开头 结构 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扬)后扬(抑); 句段 层面 照应题目
表达 效果
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结尾 句段
内容 层面 结构 层面 表达 效果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 主旨 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结构方面:
感情/心理 (情线)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 理状态的变化来组 织行文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事件 (事线)
以某个中心事件为 中心组织行文
特殊方面: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题型规范 精准把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来 ①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 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 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 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②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 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 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鉴赏)-题型二:结构作用分析题【含答案】

题型二结构作用分析题——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构建解答结构作用分析题的知识体系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不明的文本,往往直接考查思路。
理清思路,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遵路识斯真 入境始与亲——语文课备课点滴体会

笔者从事初 中语 文教学二十年 ,借鉴过成 功 的经 验, 也有 自己实践体会 , 觉得按 叶圣 陶老前辈的指教去 备课 , 很有成效 。叶老在《 语文学二十韵》 中说 :作者思 “ 有路 , 遵路识斯真 ; 者胸有境 , 作 入境始与亲 。” 遵路 , 就 是理清作者思路 ,只有理 清思 路才能理清课 文的 内容 和结构 ; 入境 , 是进人作 者写作 意境 , 汇作者思 想 就 融 感情 ,只有理清思路和融 汇感 情才能领悟课文 的 内涵 及宗 旨。课备好 了 , 堂教学就能顺利开展 , 课 引导学生
情去讴 歌延安 军 民“ 困难 作斗争 , 乐无穷 ” 跟 其 的精神 境界 。理解 了作 者创作 的意境 , 文的 内涵 、 旨也领 课 宗
度审视 , 作者 既写母亲 “ 勤劳俭朴 ”更 写母 亲“ 厚仁 , 宽 慈” 两者结合地来反 映了一 个平凡而伟大 的母 亲的全 , 貌。没有像母亲这样 的人 民支持 , 革命不能成 功 , 没有 像母亲 这样的人 民奉献 , 会不能进步 。作者 写《 社 回忆 我 的母 亲》 不仅是一篇怀念母 亲的悼文 , 更是 一部讴 歌 中国千百万劳动人 民的交 响乐章 。文思探讨到此 , 要备 好课文就容易了。 再如 《 背影》 一文 。 文章一开头就是一 句统领全篇 的 “ 文眼” —— “ 我与父亲不相 见 已二年 有
总会情不 自禁地 抒发 , 以表达 内心的感受 。体味这些抒
发 就能融汇到作者 的意境 中,就能准确 领悟课文 内涵
宗 旨。
、
遵路—— 把握课文内容结构
如 《 一辆纺 车》 作 者 吴伯箫记 叙 了当年 延安许 记 ,
多 与纺车有关 的事情 ,但 纵观全文又会发 现记叙 的 目 的不在纺车 。内涵是什么?教师如何 备课 ?又怎样引导 学生 去感 悟?按常规 “ 倒箧倾 筐” 的串讲显然 难达到 目 的。如果 以文 中的抒情为切人点 , 分析理 解就 能事半功 倍 。文章最后一句说 :跟 困难作斗争 , “ 其乐无穷——记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文本思路结构的把握是驾驭文本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只有理出思路的头绪,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游刃有余。
思路的本质就是逻辑。
对思路的发掘其实就是把握一篇文章在文字表象背后隐藏的内在机理,即弄清文意表达的路径和方向。
可以说,准确把握了一篇文章的思路也就把握准了一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核心区域。
从而就从根本上领悟文字组合(字词句)的合理性。
也就能体悟艺术手法运用的适时性与灵活性。
更能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性与旨意的完整性。
所谓纲举而目张,个人以为思路具有整合材料、催生艺术手法、导引旨趣的功能。
文章的思路就好比是在作者思维率领下的一次排兵布阵,它将庞杂丰富的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与思维意图分门别类地进行串联、整合。
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各类素材各就各位、融为一体。
如萧乾《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一文,其大体思路可以简化成“总述感受——描述眼前——回忆过去——总论题旨”。
顺着这一思路,文章中所涉及的素材,像“微跛小孩的吊唁”“我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孙中山先生的资料”等都各有归属。
理清了这条思路,我们也就更能从整体上,并且富有层次地把握这些素材所表达的旨趣,也就能更深地体会到素材之间的内在关联。
文章思路与文章的艺术手法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
但细究文本,可能就会发现,思路与手法有时就恰似一对孪生兄弟,犹如曲径之旁有茂林修竹相衬,真可谓相得益彰。
思路进行的不经意间,恰当的艺术手法就会翩然而至。
如《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一文,当思路进行到回忆过去这一环节时,历史与现实的衬托比照就自然出现了。
又比如在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一文中,当思路由描述落叶无人问津(“谁又肯躬身驱前拾起它们呢?”)到描述女孩拾叶观日、老人吸烟焚叶时,对比的形态就映入眼帘了。
行文思路的流动催生了艺术手法的诞生,有时思路进行到一定环节,艺术手法就会适逢其时地出现来充实这一环节。
文章的旨趣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而文章灵魂的存在并不一定是以清晰的文字形态呈现的,即使个别文字透露的某些旨意被我们抓住,那也只是抓住了一鳞半爪,我们很容易顾此失彼。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熊建峰来源:《读写算·高年级》2016年第03期叶圣陶爷爷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什么是思路?叶圣陶爷爷有个形象的解释:“思路,是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
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到达这条路的终点。
”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有一定的思路,循着思路去认真阅读,才能透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技巧。
一、琢磨文章题目。
有的题目暗示了行文的脉络,阅读时抓住题眼探寻前因后果,或者由果溯因,或由此及彼等,就可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比如《将相和》一题,抓住题眼“和”想一想,就可弄清故事的情节变化:将相“和”(廉颇职位高)——将相“不和”(蔺相如职位高,廉颇不服)——将相“和好”(廉颇负荆请罪)。
这样思考,就了解了故事情节,有利于深入理解内容。
又如《千年梦圆在今朝》一题,抓住题眼“梦”想一想,就可把握行文脉络:千年之梦是什么?(遨游太空)——圆梦历程怎样?(万户首次火箭飞天失败→发射人造卫星成功→神舟五号飞天成功→神舟六号飞天成功)——梦圆之后咋办?(登月球探火星)。
这样思考,行文的脉络一清二楚。
二、抓住时间推移。
有的文章是按时间推移来写的,阅读时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就可以理出文章的思路。
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阅读时只要抓住文中的几个时间词语——“七八岁的时候”“几年后”“现在”等,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童年的诗作(第1—14自然段)——长大的感悟(第15自然段)——成年的体会(第16—17自然段)”三部分。
三、留心作者行踪。
大多数游记、参观记之类的文章,阅读时留心作者的行踪,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思路。
比如《草原》一课,作者依次描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初入草原一片静寂和主人远迎客人、蒙古包外亲切相见、蒙古包内热情款待、宾主联欢话别。
显而易见,作者一行的行踪正是写作的顺序,抓住这根纽带,也就弄清了文章的思路。
作者思有路经遵路识斯真

作者思有路经遵路识斯真古人创作诗歌讲究章法的开合照应、衔接转换、层次架构、声韵变化、起首与收尾、诗眼与全篇、行文的参差错落、起伏变化等,正如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就是说作者为文,其思维的展开是有轨迹可循的。
因此解读古典诗歌结构章法,研究一首诗的结构变化,寻找和把握作者思路的过程,探索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匠心,更好地理解古诗的真意。
一、起承转合巧照应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
如《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就为全词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声声慢》开头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凄惨、孤苦的感情基调。
二是利用过片(下片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是从前面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词人的忧愤做了铺垫。
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
如《定风波》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用最后一句概括了词人的宠辱偕忘、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二、语脉暗接情跳跃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跳跃性大。
它不可能像散文、小说那样将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细细道来,但它又绝不是信马由缰、随心所欲。
这种联系,不只合乎逻辑,在语言表达上也是很严谨的。
柳永的这首词就充分显示出这种特点。
词的语脉暗接处主要有“冷落清秋节”暗接“寒蝉凄切”四个字,不仅时令上契合,氛围情调上也一致;“晓风残月”中“晓”暗承“对长亭晚”的“晚”,暮霭中分别,晓雾里醒来,船行一夜而人隔千里,能不伤乎?“兰舟催发”呼应“骤雨初歇”,暴雨已停,天已放晴,所以舟要“催发”了;“更与何人说”暗接上片“无语”,此刻执手相看,尚可倾诉衷肠,然而却“无语凝噎”,能言时不言,他日天各一方,欲言却无人可言,更显愁肠百结。
三、关键语句贯全篇抓住关键词,可以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梳理文章的线索,掌握文章内容。
如《诗经·氓》中三次提到淇水,首章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四章之“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六章之“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1版: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散文结构

突破一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散文结构[导语]“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能够精准分析散文结构,既是散文阅读的关键能力,又是高考散文考查的重要内容。
分析散文结构,就是要弄清散文的线索,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为此,散文结构复习就是要强化对散文结构的把握能力,顺利地解答线索、构思,句段作用三种主要题型。
1.填空与简答(1)古人在解读文章时非常强调“文脉”“意脉”的作用。
王漫教授认为散文学习可以“抓线索”,并进一步指出“最好的线索不是事物,而是人的感情变化”。
因此,阅读散文,应该由表及里,通过品味语言以及人、事、物、景这些写作对象来体味作者的情思。
(2)郁达夫《故都的秋》写了五幅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闲人、秋日胜景。
这五幅图景的内在关联是什么?请简述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依仗“悲凉”情绪联结在一起。
“清晨静观”强调的是破败荒芜以及牵牛花的冷色调;“落蕊轻扫”强调的是生命来无踪去无痕的落寞;“秋蝉残鸣”强调的是来日无多的衰弱;“秋雨闲人”强调的是人生几度秋凉,流年已逝的感慨;“秋日胜景”强调的是盛极而衰,“胜景”是终结前的狂欢。
2.温习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把握其结构特点。
(1)本文的线索不止一条,有情感线、游踪线、时空线。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文章4~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这三段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由低到高,由内到外。
(4)联想是散文的翅膀,文章7~9段是联想部分。
从4~6段写到7~9段,是按照由实到虚的思路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命题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新题体验] 2020年山东高考迎来新变化,将原来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合并为“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Ⅱ”增加了对现代诗歌和戏剧的考查。
“现代文阅读Ⅰ”主要考查考生的信息整合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尤其加强了对论证的考查。
在新题型的设置上,2019年11月底山东、海南两省的模拟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专题将以此卷(以下简称“2020山东海南模拟卷”)为参照点探讨应对之策。
(2020·山东海南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
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
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
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
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
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
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
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
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
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
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
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
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糜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
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
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
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
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
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三: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
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
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
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
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解析:选D。
A项,曲解文意。
材料二第二段原文:“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
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科幻作家“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是科幻作品创作区别于传统创作的一大特征,并非作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项,原文说“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
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表达意义不一致。
原文并无“更看重”之意,其与“探索与发现”是相承的;原文“并不用力”不等于“较为随意”,所以B项错。
C项,“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表述错位,材料一原文:“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
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所以“材料二……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是错位表述。
D项,材料三论及“文学思维”的句子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
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这里的“文学思维”显然是指变化后的新的文学特性;材料二论及“文学性”的句子是“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这里的“文学性”是指“传统的文学性”“原有的文学性”。
因此二者含义不同,D项正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
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
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
解析:选C。
A项正确,材料一原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这段话表明选项中“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正确。
B项正确,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尾句可做出判断,原文:“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C项错误。
依据材料二第三段尾句,原文:“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同等的阅读快感”并不等同于“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不能得出“更有力”的结论。
D项正确,依据材料二第四段尾句,原文:“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
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选项将原文的否定性表述转换为肯定表述形式,表述正确。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解析:选B。
首先需要概括材料二的中心论点,即:科幻小说不必在意文学性(或:科幻小说的优势不在文学性上)。
B项,谈的正是科幻文学的优势:丰富的故事资源,因此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A项可作为材料三观点的支撑,不能证明材料二,C项谈论的是创作方法,D项谈论的是故事来源。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答案: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
5.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