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7篇)《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

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

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精选8篇)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精选8篇)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篇1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明确:清静﹥文眼-→3~11段悲凉四、意境鉴赏㈠朗读感知⑴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⑴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㈡析秋色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芦花(白)柳影(灰)夜月(白)碧空(碧)牵牛花(蓝)落蕊(白里透黄)天底(灰沉)青布(青)秋果(淡绿微黄)探究: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明确: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情。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明确:冷色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㈢析秋声1、我们来听听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雨声人声探究:雨后话秋“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为什么?明确: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3、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

㈣品秋味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故都的秋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1、重点: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1、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其具体含义是什么?标题能告诉我们文章的哪些信息?明确:标题: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

“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具体体现在文章哪里──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作者是如何具体展开文章内容的,请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划出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文章结构:遇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3、如何理解作者“囚绿”之后又“释绿”、“念绿”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请大家就文中写绿和抒情的句子,挑选几处进行圈点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领会作者创作的感情基调(重难点)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重点)教学方法:朗读、勾画一、导入对于秋的领会,处境不同,经历不同,看出的景也不同,毛泽东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

有人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悲凉。

一起走进作者,他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秋呢?二、题解《故都的秋》中的秋字点出写作的季节,而一个故字便把作者饱含的情感展现,(举例:故乡,故人等饱含的情感)是一种格外的亲切和深深的眷恋。

都,故都,便是北京,可是他不是北京人。

三、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四、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

《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四、感知文章基调1、北国之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吸引作者,让他在杭州仍然惦记着北国之秋呢?清,静,悲凉。

秋味(板书)其中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心境。

出生与知识分子家庭,却自小便颠沛流离,漂洋过海在日本生活。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北国秋的景色之中,有一丝的哀愁。

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2、作者对这样的秋是一种什么情感?热爱,眷恋。

(板书)最后一个自然段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情至深处,爱到极至。

除此之外第一自然段。

饱尝一尝,不远千里;还有无论总是可是更也不过等句子、实词、虚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强调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3、作者既然如此深爱着北国之秋,课文为什么要宕开笔墨写江南之秋呢?引导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并进一步分析: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故都的秋教案一等奖12篇

故都的秋教案一等奖12篇

故都的秋教案一等奖12篇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高中《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二)学习者情况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学习者是年龄处在15至17岁的高中学生。

他们的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稳定,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在这个阶段则发展迅速。

这两种思维形式相互作用,使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比以往更高、更完善和更成熟。

因此,高中生已经具有了接近成人的较高的认知水平及较成熟的形式逻辑及辩证逻辑思维。

而思维的发展又直接导致了他们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他们对待一切问题以“自我”为核心,又以解决"自我"问题为目的。

高中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使其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变得全面、客观、辩证,并且日趋深刻。

高中阶段也正是学生在各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并面临走向独立生活道路的时候,高中生的智力和个性都获得了高度发展,相应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求。

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行为、情感及道德评价等方面,在行为上,他们要求独立决定涉及个人的各种问题,希望有一定的行为自由;在情感上,他们希望能独立体验和选择个人喜好;在道德评价上,他们希望能以自己的评价标准为依据,独立评价自己、他人的行为及社会事件。

我设计这堂网络自主学习课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学习课题和方向,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难度,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评价机制等自主性和能动性。

2.学习者在学习本课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具备的信息技术素质和具体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在网络学习之前,学习者首先应对文本有基本的熟悉和把握,包括对内容,思路,思想、观点和感情,以及词句含义,语言效果,文学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等等,并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程度从各个角度对文本提出不同的见解、评价和疑问。

其次,学习者应具备快速阅读文本的能力,一般要求是每分钟600——800字的浏览速度。

因为在45分钟内,参与课堂学习的学习者可能会因探讨不同的问题而需要数遍浏览文本,而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和快速阅读文本的能力正是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方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重点难点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郁达夫的着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5-1945)其人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

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着,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着称,影响广泛。

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着名。

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2.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正音潭柘.寺(zhè)落蕊.(ruì)一椽.破屋(chuán)廿.四桥(niàn)萧索..(hùn dùn)驯.鸽(xùn)..(xiāo suǒ)细腻.(nì)混沌平仄.(zè)椭.圆(tuǒ)颓.废(tuí)橄榄..(gǎn lǎn)鲈.鱼(lú)四、问题探究1.听朗读录音,找出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句子。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句话也是本文的文眼,全文是紧扣这句话展开描绘的。

2.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3.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秋的在哪一段可以找出来秋味。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之情。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故都的秋的,还有是怎样表达他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的。

4.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故都的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雨、秋枣。

5.第三段中,作者写他在南方时,让他魂牵梦萦的是哪些北国的景物“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6.作者来到故都后,为何不着力写那些让他魂牵梦萦的景物,反而着力写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雨、秋枣呢从自己身边的普通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那些着名的风景,都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虽然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

而且人们对那些日常常见的景象虽然熟悉,早就习惯,但是往往会忽视它们的特殊意味。

最重要的是作者追求的是“清”、“静”和“悲凉”,那些着名风景游人如织、吵闹、拥挤,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符合本文的基调吗不符合。

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是清、静、悲凉。

7.(1)先来看作者对牵牛花的描写。

朗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

写了牵牛花的花色。

(2)作者对牵牛花的花色是怎样描述的“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3)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不过作者在牵牛花出场前,还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加上牵牛花的蓝朵,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4)平时我们会去关注一种花以什么颜色为最好吗没有,为什么没有时间、没有心情。

那么作者对牵牛花的颜色如此了解,说明了什么说明作者清闲。

作者一个人坐在院子中捧着一碗浓茶,欣赏起秋天的景色,“细数”、“静对”表现出作者的孤寂。

作者写这牵牛花,表现了他的清静闲暇,而这清静闲暇中却透出了作者落寞的心情。

从中我们没可以看出,作者描绘牵牛花时是偏重于“清”的。

8.“牵牛花”侧重的是“清”,那“落蕊”呢偏重于“静”。

古人常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喧闹衬静,那么作者在描写落蕊时,是怎样表现秋天的寂静的呢“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更是用两个“极”字渲染出那种极其寂静的环境,这种静已经不只是环境的寂静了,还有作者心境的宁静。

还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突出环境的静,但作者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作者心静。

这些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这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落寞。

9.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属对秋雨的描写。

在这里作者写了什么灰沉沉的天、凉风、都市闲人、斜桥影。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感觉到秋意的凉,不能感觉出“悲”,但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

天气转凉,一年将尽,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

作者并未刻意去写悲凉,但字里行间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

“斜桥影”又给我们暗示了夕阳的存在,而夕阳又增添了秋天傍晚快来时的清冷和悲凉。

10.秋蝉、秋枣是怎样表现出“悲凉”的秋蝉以衰弱的蝉声,啼唱着即将消逝的生命,令作者感到萧索的秋意,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悲凉。

以枣子的颜色的变化来描写季节特征,枣子由淡绿到微黄,再到红完,若不是事物观察细致,感触入微,是难以如此准确表现出来的。

秋枣的生存环境突出了悲凉。

屋角、墙头、茅屋边上、灶房门口的那些枣树给人无声无息、静悄悄的感觉,淡绿微黄的颜色也不艳丽,而“西北风”、“尘沙灰土”也给人以深深的凉意。

11.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雨、秋枣在北国是千家万户都能见到的景物,作者写这些离老百姓生活很贴近的景物,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的家国之思。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清”、“静”、“悲凉”最能体现情景一体。

“清”、“静”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作者用平凡的景物,表现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就在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以及高高的天空里。

作者着力描绘了存在于千家万户之中的秋色、秋声、秋意与秋实,让我们体会到了故都之秋平凡而又特殊的秋味。

六、课后作业1.朗读课文,再次感受故都之秋的秋味。

2.思考: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第2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故都的秋的风景,作者写了故都的秋的什么景物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雨和秋枣,这些景物体现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故都的秋》,探讨作者写此文的深刻内涵。

1.本文写的是北国的秋,文中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为何要写南国之秋呢对比、衬托,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第二段中,作者以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来衬托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背负,才感受得到底”对比。

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在内容上运用了对比,比较南北方“秋”的区别。

“黄酒之与白干”从“酒”的角度写出了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从“饭”的角度写出了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从“菜”的角度写出了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表面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实喻南国之秋的味小色淡。

2.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这句话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说明“秋”不是一种高贵的事物,“秋”不过是大自然普普通通的一种季节更替。

“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当然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而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

作者认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正是说“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

因此想要饱尝这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

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

3.中国文人偏爱秋,那么国外情况又如何呢文中第三段中写到:“各着名的大诗人……萧索的感触来的”,这说明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诗人对秋都特别偏爱,足见秋有着特别的魅力。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在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差别呢”乡国有异,秋感略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