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乞巧》教案设计7篇

《乞巧》教案设计7篇

《乞巧》教案设计7篇《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乞巧》教案设计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2.指名读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三、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四、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乞巧》教学设计6篇

《乞巧》教学设计6篇

《乞巧》教学设计《乞巧》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乞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

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读诗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

乞巧名师优秀教学设计

乞巧名师优秀教学设计

乞巧名师优秀教学设计乞巧教学设计是指在乞巧活动期间,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借助教学活动设计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下面是一个优秀的乞巧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乞巧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学会制作简单的乞巧手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乞巧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活动所需材料:彩纸、丝线、珠子、剪刀、胶水等材料。

2.制作教具:制作乞巧手工的示范作品。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观看乞巧节的视频或图片,向学生介绍乞巧的起源和传统习俗,激发他们对乞巧节的好奇心和兴趣。

2.制作乞巧手工示范制作乞巧手工,向学生展示制作过程和技巧,并解释每个步骤的关键点。

然后,让学生根据示范进行实践。

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评价和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自己和他人制作的乞巧手工,鼓励他们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设性的意见。

然后,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制作过程。

4.分享乞巧经历邀请学生谈谈他们在乞巧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全班分享的形式。

鼓励学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5.乞巧游戏设计一系列乞巧主题的小游戏,如猜谜、对对碰等,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游戏内容可以与乞巧节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有关。

6.反思总结通过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乞巧活动的反思总结,引导他们回顾这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思考自己的不足和成长,以及对乞巧节和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思总结和乞巧手工的制作效果,对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在乞巧游戏中的表现和小组讨论中的表达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个乞巧教学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乞巧教学设计(5篇)

乞巧教学设计(5篇)

乞巧教学设计(5篇)乞巧教学设计(5篇)乞巧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一、教材分析:《蝉》是部编版五班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

虞世南是唐初闻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二、剖析诗意: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悦耳洪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旧遥远。

三、介绍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初唐闻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

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4卷,收入《四明丛书》。

四、创作背景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高傲,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赞扬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与一些典礼活动。

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

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五、艺术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予,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示意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德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详细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外形与食性,实际上到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示意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冲突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奇妙。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乞巧》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乞巧》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乞巧》教案
本文旨在对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中《乞巧》教案进行详尽分析和解读,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

教案分为三个部分: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中秋节,加深对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语文水平。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表演乞巧活动资料,如:兔子,桂花,月饼、糖果、梨花酥等。

2.准备乞巧的材料和工具,如纸、剪刀、画笔、颜色纸等。

3.准备幼儿预备知识讲解内容,把“中秋”的来由和意义进行简单的解释。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解“中秋节”的含义以及“乞巧”的来历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乞巧是中秋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旨在戏仿神仙、祈求平安、增进人际关系。

2. 正文
2.1. 表演乞巧活动
教师表演乞巧活动,让学生深入感受乞巧的场景,引导学生理解乞巧的文化内涵。

2.2. 制作乞巧
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表演的乞巧活动,进行创意性手工活动,通过画图、剪纸等儿童喜欢的方式,制作小兔子、桂花、月饼等乞巧品。

2.3. 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或个人,朗读有关节日的诗词和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节日的温馨和仪式感。

三、教学反思
教师以“学生参与度”、“教学方法选择”、“教材资源整合”等为主要反思点,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总体而言,这个教学方案通过丰富的活动和拓展教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扩展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认知范围,提高了语文课程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教案、教学设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诗词填空、翻译、连线等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开展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c.生字词学习: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d.课文解读: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七夕节的习俗,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e.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意境、生字词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个性化教学:
a.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3.讲解生字词,如“织女”、“牵牛”、“渡河”等,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记忆,并能正确书写。
4.通过对诗词的解读,使学生了解古代乞巧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诗词中表现了古人对哪些美好事物的向往?乞巧节的习俗有哪些?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小组观点。
1.诗词背诵: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背诵《乞巧》这首诗词,下节课进行诗词朗诵展示,要求声音洪亮、情感充沛。
2.诗词鉴赏:选择一首与七夕节相关的诗词,分析其意境、情感,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字数不限,要求字迹工整、观点明确。
3.情境写作:请同学们以《乞巧》为主题,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可以描述诗词中的画面,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字数在300-500字之间,要求语句通顺、内容丰富。
b.设计有趣的游戏和互动环节,如生字词接龙、诗词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希望的大家喜欢。

《乞巧》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首诗想象丰富、浅显易懂,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整体设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凝练而含蓄的语言让人不觉产生了言未尽意无穷的感觉,产生了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体会凝练的语言的发展想象的空间?朗读是最好的策略。

本节课将通过设疑读、情景读、想象读、带读等丰富的朗读方式让孩子徜徉在古诗的美好意境之中。

说到想象,力图抓住牛郎织女相会和家家户户怎样乞巧这两处通过补充资料、借助图画等情景教学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孩子们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诵读,体会着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会写“乞、巧、霄、渡”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搜集描写七夕的古诗;了解七夕各地的习俗。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出课题1、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过渡引出课题。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

也正因如此,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初七这一天,就有了很多风俗活动,因为少女们希望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唐朝大诗人林杰就曾写下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课件逐行出示诗两个霄宵注音)表达人们的这种美好的愿望。

《乞巧》教案设计(精选13篇)

《乞巧》教案设计(精选13篇)

《乞巧》教案设计(精选13篇)《乞巧》设计篇1【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重点、难点】《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1、教学、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

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写这个“乞”字要注意什么?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疑问:1、什么叫“乞巧”?2、古人怎样过乞巧节?3、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假设: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二、诵读古诗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在此基础上,试着读出节奏,明白了吗?开始①一生读。

②另一生读 3、齐读师评价:你读得很流利。

谁再来?(读得怎么样?你叫什么名字?小诗人,读出了古诗的节奏。

)三、理解第一行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你知道“今宵”是什么意思吗?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瞧,回到诗句中去了,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同学们,你们真棒,瞧,抓住了关键词就理解了诗意.让我们一起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乞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材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竞猜故事,导入新课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民间神话故事的图片,想看吗?(想)你们如果知道,就大声喊出这些民间故事的名字.课件:故事图片
生:盘古开天地。

师:了不起,下一个!
生:女娲补天。

师:太聪明了。

生: 。

师:咱们加大一点难度,还敢不敢猜?生:(齐)敢!师:瞧这个!
生:后羿射日。

师:难道今天我难不住你们吗?超级难的来了,有两个民间故事在一块。

左边是———生:牛郎织女。

师:右边是———生:嫦娥奔月。

师:看来老师还真难不倒你们,同学们对民间故事的了解还真不少呀!民间故事往往能表达人们的美好心愿。

今天,咱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和“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有关,名字叫乞巧。

请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乞巧,( 横折弯钩要特别注意,要写的饱满一些,这个字才能立得稳些。

巧,左右结构,左面要写的窄一些的,横变成提,右面竖折折勾要一笔写成。

)
齐读课题:认识乞说词释义<训练点一>
二.知作者,解诗题
师:乞巧是什么意思呢?
生: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师:同学们你看,通过看注释就可以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
哦,老师听明白了,乞巧是节日的名称,古代叫做乞巧,现在我们叫做七夕
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课后的资料袋更详细地介绍了七夕的由来和习俗谁读过了?举手告诉老师,(看来这些同学都有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希望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哦!)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后资料袋:课件汇报交流了解到的知识
师:原来乞巧节有这么多有趣的事啊,下面让我们赶紧走近古诗去体会一下它的魅力吧!三.学生字,诵古诗
师:现在请大家来看这首诗(课件整首诗)自由的读读这首古诗(课件: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古诗,指名读古诗。

(评价:每一个字音都读准了。

课前预习做的很充分,读的字正腔圆。


师: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古诗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它有很强的音乐感。

所以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不但要读的字正腔圆,而且还要读好它的节奏,课件:古诗节奏如果按这种节奏读,诗会更美,谁来试试?(指名读,生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 1.师读一三句,生读二四句。

2、师读二四句,生读一三句。

3、师读题目,生读诗句。


师:对,读诗就应该这样,读好节奏,诗的韵味也就读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
生:宵、霄
师:看着两个字,课件:宵,霄。

你们有什么发现?(部首不一样,一个是宝盖头,一个是雨字头,都有肖字)
师:像这样的字,一部分表示读音,另一部分表示意义,这样的字叫做形声字,“肖”字表示它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
师:同学们看宝盖头就像是瓦房的屋顶,中间尖尖的,古时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晚降临,人们要回家睡觉,所以宝盖头代表房屋,是夜晚的意思。

师:诗句中今宵是什么意思?(今天晚上),
师:今天晚上是指哪天晚上?(七夕的晚上)<训练点二:宵霄渡的拓展组词>
师:对,雨字头呢?生:雨字头跟雨有关,
师:雨从哪儿落下来?(天空中)
师:雨字头就代表天空,诗中的“碧霄”指的是什么?(碧绿的天空)
师:区分了这两个字,再来读读这句诗,课件: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同学们你看,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的有意思,部首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关注部首,就能了解它们的意思。

师:咱们再来看这个字,课件:渡这也是一个形声字,根据偏旁你觉得它应该和什么有关?(水)为他找个朋友吧(渡河,渡桥)课件:一般对于空间来说,由这一岸到那一岸;载运过河。

所以诗中这样写道:牵牛织女渡河桥
四、明诗意,悟诗情
师:现在一二句读明白了吧,其实这里面还藏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呢,一起来看课件:牛郎织女故事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们心中一定会有很多感受谁来谈谈?生谈感受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再来读-——课件前两句诗
师:刚才的疑问还有吗?她们过的是哪条河?渡的是什么桥?(银河,鹊桥)
师:板书:查资料查资料也是一种学习古诗很好的方法。

《训练点三》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诗,读——此时此刻,你就是七夕夜看碧霄的那个人,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牛郎织女相会的场面)看到这种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为什么高兴?(因为她们相聚了)想想看,牛郎和织女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这一天,那是多么喜悦的时刻,读——牛郎披上牛皮,带着一双儿女来见织女啊,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读——想象画面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故事中所描绘的情景,更进一步体会到了诗文所要传递的情感。

师:那么当节日来临的时候,又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
课件: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是一幅怎样的场面呢?(望秋月穿红丝)
我从“家家”看出到处都很热闹,到处是乞巧的人群。

师:你抓住了关键词“家家”来体会,真会学习!还有吗?
生:我从“几万条”仿佛看见女子们都在专心致志地穿着红线,穿了一条又一条,好像永远穿不完似的。

课件作业:如果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来学习《嫦娥》这首古诗,你打算搜集哪方面的资料?(生交流)
课下作业:古代描写七夕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进一步体会这个节日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